春官宗伯下
大司乐掌成均[1]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2]。以乐德教国子[3]:中和[4]、祗庸[5]、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6]、讽诵[7]、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8]、《大成》[9]、《大磬》[10]、《大夏》[11]、《大濩》[12]、《大武》[13]。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祇[14],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15],以作动物[16]。乃分乐而序之[17],以祭,以享,以祀[18]。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成池》,以祭地亓。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19]。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20]。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凡六乐者,一变[21]而致[22]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赢物及山林之亓,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亓,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亓,五变而致介物及土和亓,六变而致象物[23]及天神。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坟,姑洗为羽,靁鼓靁鼗[24],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25]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灵鼓灵鼗[26],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27]奏之,若乐八变,则地亓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征,应钟为羽,路鼓路鼗[28],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凡乐事,大祭祀[29]宿县[30],遂以声展之[31]。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32]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帅[33]国子而舞。大飨[34]不入牲[35],其苞皆如祭祀。大射[36],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王师大献[37],则令奏恺乐[38]。凡日月食,四镇[39]五岳崩,大傀异灾[40],诸侯薨,令去乐。大札[41]、大凶、大灾、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42]。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43]、凶声[44]、慢声[45]。大丧,莅廞[46]乐器。及葬,藏乐器,亦如之。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47]。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乐仪[48],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蘩》为节。凡乐,掌其序事[49],治其乐政。凡国之小事用乐者,令奏钟鼓。凡乐成,则告备。诏来瞽皋舞[50],及彻[51],帅学士[52]而歌彻,令相[53]。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令相,如祭之仪。燕射,帅够射夫以弓矢舞[54]。乐够出入[55],令奏钟鼓。凡军大献,教恺歌,遂倡之。凡丧,陈乐器,则帅乐官。及序哭[56],亦如之。凡乐官,掌其政令,听其治讼。
[注释]
[1]成均:五帝时大学之名。[2]瞽(gǔ)宗:殷时大学之名。[3]国子:国之子弟,即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各级贵族的子弟。[4]中和:忠顺调和。[5]祗庸:恭敬有常。[6]兴道(dǎo):善喻引导。[7]讽诵:背诵吟咏。[8]云门、大卷:黄帝乐。[9]大成:尧乐。
[10]大磬(sháo):舜乐。[11]大夏:禹乐。[12]大濩(huò):汤乐。[13]大武:周武王乐。[14]鬼神示(qí):人神曰鬼,天神曰神,地神曰祗。[15]说(yuè)远人:使远方人民悦服。[16]作动物:使飞鸟走兽闻乐欢舞。[17]分乐而序之:分此六代(黄帝、尧、舜、禹、汤、武王)之舞,使尊卑有序。[18]以祭,以享,以祀:祭地日祭,祭祖曰享,祭天曰祀。[19]四望:指五岳、四镇、四窦。[20]先妣:指周始祖后稷之母姜嫄。[21]变:更,指前乐成而更奏新乐。[22]致:使之至,指万物及神祗为六乐所感而来。[23]象物:指麟凤龟龙四灵。[24]靁(léi)鼓靁鼗(táo):指六面有革可击的鼓。[25]圜丘:指圆形高坛。圜以象天之圆。[26]灵鼓灵鼗:指四面有革可击的鼓。[27]方丘:指方形高坛。方以象地之方。[28]路鼓路鼗:指两面有革可击的鼓。
[29]大祭祀:指祭天神、天袄、人鬼。[30]宿县(xuán):头天晚上把乐器悬挂摆放好。[31]以声展之:叩击乐器,听声音是否准确。[32]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一般以臣子或死者的晚辈充任。后世逐渐改用神主、画像,立尸制度遂废。[33]帅:通“率”,带领。[34]大飨:指飨宾客。[35]不入牲:祭祀时牵牲入庙杀,而飨宾客则在庙门外杀牲,至烹熟方入。[36]大射:将祭祀时,择士而射于西郊虞庠学中。[37]大献:军队凯旋献功。[38]恺乐:献功之乐。[39]四镇:古代中国有州,每州各有一大山为一州之镇,如五岳即为九镇中之五镇。[40]大傀(guī)异灾:傀,犹怪也。指天地奇变。[41]札:瘟疫。[42]弛县(xuán):
把经常悬挂着的乐器卸下收藏。[43]过声:哀乐不中节之音。[44]凶声:亡国之音。[45]慢声:惰慢不恭之音。[46]莅廞(xīn):莅,临也。廞,兴也。指临丧事时演奏乐器。[47]小舞:年幼少时所教之舞。[48]乐仪:王以乐出入朝廷、大寝之仪。[49]序事:次序用乐之事。[50]皋舞:皋,号呼也。号呼国子舞。[51]彻:祭毕将祭器撤下来。[52]学士:国子。[53]令相:指挥相者扶持瞽盲。[54]帅:同“率”,带领。[55]乐:指笙歌舞者及所用乐器。[56]序哭:指入葬时率乐官持乐器依次哭丧。
[鉴赏]
《周礼》一书,本名原为《周官》,到王莽之时,刘歆奏请立博士,从此便改称《周礼》。传统礼家及注疏家均认为《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后来有学者又认为成书于战国时。《周礼》讲的是周代官制,作者根据周王室官制,参照战国时各国的制度,并附益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编纂而成。《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共分为六部: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中国古代至三代之时,学校就已十分完备,所教授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当然也包括平民中的少数优秀者,“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国之俊选,皆造焉”(《礼记·王制》),亦即本篇所称之“国子”。本篇说乐教之法有三:乐德、乐语与乐舞。所谓的乐德,就是通过乐使国子养成忠顺、温和、有恒、孝顺、友善的德性。所谓乐语,就是教国子以兴道、讽诵、言语,使其掌握善喻、引导、背诵、吟咏、发言、答语的语言能力。所谓乐舞,就是使国子学会《云门》、《大卷》、《大成》、《大磬》、《大夏》、《大濩》、《大武》这七种舞蹈。从本篇所叙述的学校乐教之法中能看出,美育不仅在古代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了。
仪礼
士相见礼
士相见之礼。挚[1],冬用雉[2],夏用腒[3]。左头[4]奉之,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5]以命命某见。”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6]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7],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8],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擎,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向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9]。”主人[10]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宾对曰:“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士见于大夫,终辞[11]其挚。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宾退,送,再拜。
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曰:“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宾入,奠挚[12],再拜。主人答壹拜。宾出,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曰:“某也使某还挚。”宾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摈者对曰:“某也命某,某非敢为仪也。敢以请。”宾对曰:“某也夫子之贱私[13],不足以践礼[14],敢固辞。”摈者对曰:“某也使某,不敢为仪也。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
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15],如执雉。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16]执之。如士相见之礼。
始见于君,执挚,至下[17],容弥蹙[18]。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曰:“寡君使某还挚。”
宾对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再拜稽首,受。凡燕见[19]于君,必辩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20]。君在堂,升见无方阶,辩君所在。凡言,非对[21]也,妥而后传言[22]。与君言,言使臣。
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夜侍坐,问夜,膳荤,请退可也。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23],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若有将食者,则俟君之食,然后食。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君为之兴,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
若先生[24]、异爵[28]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26]。”先见之[27]。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
凡执币[28]者,不趋,容弥蹙以为仪。执玉者,则唯舒武[29],举前曳踵[30]。
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31]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注释]
[1]挚:见面时带给主人的礼物。[2]雉:俗称野鸡。[3]腒(jū):用鸟类肉制成的干肉。[4]左头:古人崇尚阳位,而左为阳,因此,作为礼物的鸟类以头向左的方式献给主人。[5]某子:指介绍宾主相见的中间人,宾主俱称中间人为“某子”。[6]吾子:主人称宾客为“吾子”。[7]不敢为仪:指主人不是仅仅出乎礼貌,而是真心想亲自登门拜访。[8]不得命:指主人欲亲自登宾客门拜访,而不得见许。[9]将命者:指迎宾之人,即傧相。[10]主人:此前次造访之宾客,此次被访,则为主人。[11]终辞:古代礼有三辞:礼辞、同辞与终辞。礼辞为初辞,固辞为再辞,终辞为三辞。[12]奠挚:指主客尊卑不等,不亲相授受礼物,而直接放置于旁。[13]私:指家臣。[14]践礼:行礼。指臣地位低下,不足以行宾客之礼。[15]维之以索:用绳索把足捆起来。
[16]麛(mí):同“麂”,幼鹿。[17]下:指君所。[18]蹙:局促不安状,表示极度的恭敬。[19]燕见:私见,非公朝行礼。[20]疑君:疑,同“拟”,揣度。古时君南面,则臣北面相见。如果君未必南面,则臣或正东面,或正西面,而不得预先揣度君王所处方向,或斜向面之。
[21]对:君发问,臣回答也对。[22]妥:安坐。传言:发言。[23]先饭:臣为君尝食。[24]先生:指致仕者。
[25]异爵:指卿大夫。[26]走见:急趋出来见宾。[27]先见之:出来先拜宾。[28]币:古代币有六种:玉、马、皮、圭、璧、帛。此处之币指皮马享币禽挚之类的礼物。
[29]舒武:武,足迹。舒武即足迹迟缓,不敢疾行。[30]举前曳踵:踵,足跟。先抬起足前部,然后拖着足后跟,前行时足不离地,即拖着脚后跟小步前行。[31]宅者:致仕的官员。
[鉴赏]
《仪礼》亦称《礼经》,主要记载的是士阶层所通行的礼仪,因此又被称作为《士礼》。《仪礼》共有十七篇,最早为高堂生所传授,所记载的除士礼之外,尚有大夫礼以及诸侯之礼。
古人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此处的大夫为贵族的通称,而士则是贵族的最低一个等级。刑是针对庶人的法,礼是针对大夫的法。刑与礼虽都有法的功能,但其性质却有根本区别。刑法的种种规定是防止人们犯错的;礼则是用来保持人们的善心、涵养其德性的。在古人看来,礼虽繁,但却能养人,因此古人不惮其烦。
本篇主要记述了士这一阶层相见往来时交接所需的具体仪节。古人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古礼之烦琐,莫过于往来,但是一往一来之际,却最能够体现礼仪养人之功。此外,本篇还记述了其他贵族阶层的相见礼仪,如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士大夫见君等。因此,此篇虽然名为“士相见礼”,实际上却并不仅限于“士”相见之礼。
礼记
曲礼上
《曲礼》[1]曰:毋不敬,俨[2]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3],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4]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5],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6]。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7]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8],直而勿有[9]。
若夫坐如尸[10],立如齐[11]。礼从宜,使[12]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13]人,不辞费[14]。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15]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16]、治军、莅官[17]、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18]、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19]。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20];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21]。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22]。大夫七十而致事[23]。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24]杖,行役[25]以妇人,适[26]四方,乘安车[27]。自称曰老夫,于其国[28]则称名。越国而问[29]焉,必告之以其制。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30],昏定而晨省[31],在丑夷[32]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33]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34]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35]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36],所游必有常固[37],所习必有业。恒[38]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39]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40],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41],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42],不苟笑。
孝子不服闇[43],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44]素。孤子当室[45],冠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毋诳[46]。童子不衣裘、裳[47],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48],则掩口而对。……
[注释]
[1]曲:细小。曲礼:关于各种细小的礼仪的具体规定。[2]俨:庄重。[3]敖:傲慢。长:产生,滋长。
[4]狎(xiá):亲近。[5]爱:喜爱人。恶(è):这里意为不良行为,缺点,短处。[6]安安:安于、适应于安逸的生活。迁:变化。[7]很:这里意为与自己意见相左之人。[8]质:质问,质难。[9]直:这里意为“无疑”。勿有:直言相告,无保留讲述。[10]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后世改用神主、画像。在祭祀过程中,尸要始终端坐在祭坛前。[11]齐:祭祀时恭敬的样子。[12]使:出使。[13]说:同“悦”,使人快乐。[14]费:无意义。[15]质:实质。[16]班朝:正朝仪位次。[17]莅(lì):临。莅官:官吏上任履行职务。[18]撙(zǔn)节:约束,克制。[19]麀(yōu):母麀。聚麀:共妻,乱伦。[20]冠(guàn):行冠礼,表示成人。[21]悼:年幼者。[22]颐:供养。[23]致事:辞职。[24]几:小桌子,古代置于座侧。以便凭倚。[25]行役:出差。[26]适:往,至。[27]安车:用一马拉的、可以坐的轻便小车。[28]其国:自己的朝廷。[29]越国:到别的国家。问:访问。[30]清(qìng):使凉快、凉爽。[31]定:铺床安枕。省:请安。[32]丑:同“俦”。丑夷:平辈。[33]三赐:多次赠送。[34]州闾乡党:《周礼》说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35]执:至交。[36]面:面见。[37]常:一定的地方。
[38]恒:平常。[39]肩随:与人并行而稍后,以表敬意。
[40]奥:屋子的西南角,古时尊者所居之处。[41]食飨(xiǎng):宴会。概:量具,这里意为标准。[42]苟訾(zǐ):随便非议人。[43]闇:同“暗”。服闇:做见不得人的事情。[44]纯(zhǔn):衣服和帽子的镶边。
[45]孤子:未满三十岁的丧父之子。当室:主持家政。
[46]视:同“示”,显示。诳(kuáng):骗人的话。[47]裘:皮衣。裳:古代称裙为“裳”,男女都穿。[48]负剑辟咡(èr)诏之:意为长者俯身耳语。
[鉴赏]
《曲礼》上下二篇是《礼记》里的第一、第二篇,它们十分具体地说明了吉、凶、宾、军、嘉这五礼,并且详尽地记述了孝亲、尊长、事君、饮食、婚姻、交友所应注意的行为规范,内容涉及到了古代社会理政、治军、教育、制器、宗庙、宫室、衣冠、车旗、祭祀、卜辞等许多方面。作为《礼记》的第一篇,《曲礼上》首先便从总体上论述了礼的精神之所在,其目的、原则、意义以及作用。这就点明了后面文字的总纲和灵魂。
礼的社会目的主要是正确处理好各种身份、各个等级的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曲礼上》说,礼是用来“定亲疏”、“别同异”的。另外,根据《曲礼上》,礼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性化的手段,能够使人们避免野蛮,从而走向文明。所以《曲礼上》说:“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曲礼上》还强调:“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因此,礼就自然在儒家的价值系统以及整个观念体系结构之中占据了十分特殊的地位,从而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其独特的作用。
檀弓下
晋献公[1]之丧,秦穆公[2]使人吊公子重耳[3],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4],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5]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6]。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7]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8]。子显以致命于穆公[9]。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10]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帷殡[11],非古也。自敬姜之哭穆伯[12]始也。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13]也。……
孔子谓为明器[14]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15]!“其日明器,神明之[16]也”。涂车[17]、刍灵[18],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19]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
穆公问于子思[20]曰:“为旧君反服[21],古与?”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22],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23]诸渊,毋为戎首[24],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
……陈子车[25]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26]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27],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28]?得已[29],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子路[30]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31]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32],还葬而无椁[33],称[34]其财,斯之谓礼。”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35]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36]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37]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38]之,苛政猛于虎也。”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39]请见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问焉,曰:“有虞氏[40]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41]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42],周人作会[43]而民始疑。苟无礼义、忠信、诚慤[44]之心以莅[45]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丧不虑居,毁不危身。丧不虑居,为无庙[46]也。毁不危身,为无后也。
延陵季子[47]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48]。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49]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50]。既葬而封,广轮拚[51]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52],右还其封[53]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
邾娄[54]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55],含[56],曰:“寡君使容居坐含[57],进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58],于则于[59],易于杂者,未之有也。”容居对曰:“容居闻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60],无所不用斯言也。容居,鲁[61]人也,不敢忘其祖。”
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62]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
天子崩三日,祝先服[63];五日,官长服;七日,国中男女服;三月,天下服。虞人致百祀之木可以为棺椁者斩之[64]。不至者,废其祀,刎其人。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65],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66],贸贸然[67]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68]!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
[1]晋献公: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2]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3]重耳(前697-前628):即晋文公,献公次子,春秋五霸之一。曾因内乱流亡国外多年,后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执政,在位二十五年,晋国大盛。[4]恒:常。斯:这,这里指这个时机。[5]俨然:神情肃穆的样子。[6]舅犯: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7]稽(qǐ):叩头至地。颡(sāng):额。稽颡:古代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叩唁者之礼,以额触地,表示极度悲痛。[8]私:这里意为私下交谈。[9]子显:秦穆公派来的使者。致命:复命。[10]后:继承人。未为后:指不以君位继承人自居。[11]帷:帷幕。殡:停柩。帷殡:挂着帷幕哭。[12]穆伯:春秋鲁国大夫。敬姜是其妻。[13]始之者:指祖先。[14]明器:古代用竹、木或陶器制作,作为随葬物品的器物。[15]殆于:近于。殉:以活人殉葬。[16]神明之:把死者当成神灵。
[17]涂车:泥土做的车。[18]刍灵:茅草扎成的人马。
[19]俑:木偶人。[20]穆公:鲁国君主,前407-前376年在位。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孔子之孙。后世多以为《中庸》为他所著。[21]服:服丧。[22]君子:这里指国君。进人:任用人。下句“退人”意为免去官员的职务。[23]队(zhuì):同“坠”。
[24]戎首:指被免职的官员带领敌国军队来攻旧主。[25]陈子车:齐国大夫。[26]陈子亢:陈子车之弟。[27]养:这里指伺奉。下:指地下,阴间。[28]宰:家宰,大夫的家臣。[29]得已:能取消决定。[30]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孔子弟子。[31]啜(chuò):喝。菽(shū):豆类总称,这里指豆粥。[32]敛手足形:用衣服遮住遗体。[33]还葬:殓毕就葬。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34]称:相称。[35]式:古代马车车厢前的扶手横木,通“轼”。这里是动词,指扶轼,形容关注。[36]壹:确实。[37]舅:在古代一般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38]识(zhì):通“志”,记住。[39]挚:见面礼。[40]有虞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名,其首领为舜。[41]夏后氏:指大禹。[42]誓:盟誓。畔:同“叛”。[43]会:会盟。[44]慤(què):朴实,谨慎。[45]莅(lì):来临。莅之:对待百姓。
[46]无庙:指先人尚未进入祖庙。[47]延陵季子:吴国公子季札,延陵是他的封地,因以为号。[48]赢、博:齐国的二邑名,前者在今山东省莱芜西北,后者在今山东省淄博。[49]坎:墓穴。[50]时服:平日穿的衣服。
[51]广轮:长宽。拚(yǎn):掩盖。[52]左袒(tǎn):袒露左臂。[53]右还:往右绕着走。封:土堆,即坟堆。[54]邾(zhū)娄:即邾国,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东省济宁县境内。[55]徐:春秋诸侯国,故址在今安徽省泗县。容居:徐国大夫。[56]含(hàn):含礼,将玉物放在死人的嘴里。[57]坐含:坐着行含礼。[58]易:礼仪简单。[59]于:广大,尊显,这里意为隆重。
[60]济:渡河。河:黄河。[61]鲁:鲁钝,笨拙,迟钝。
[62]庶氏之母:指子思之母已改嫁。[63]祝:男巫。服:成服。古代丧礼规定,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的关系的亲疏,穿相应的丧服。[64]虞人:掌管宫廷山泽林苑的官吏。致:搜罗。[65]为食于路:指烧吃的救济饥民。[66]蒙袂(mèi):以衣袖遮面,不愿被人认出。辑屦(jù):疲惫地拖着鞋子,不让它脱落。[67]贸贸然:迷迷糊糊的样子。[68]微:小题大做。与:通“欤”。
[鉴赏]
《檀弓》是《礼记》之中十分重要的一篇,其内容主要在于通过记载各个历史人物的言行来说明古代的丧礼及其他礼制的规定。这一篇之篇名,据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礼记目录》的说法:“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檀弓》多记孔子弟子子游之言,而篇首亦提到了子游,宋代朱熹据此便以为此篇“恐是子游门人作”,清代经学家孙希旦很赞同朱熹的说法,并且批评了郑玄的说法。在他的《礼记集解》中说道:“此篇盖七十子之弟子所作,篇首记檀弓事,故以《檀弓》名篇,非因其善礼著之也。篇中多言丧事,可以证《士丧礼》之所未备,而天子诸侯之礼,亦略有考焉。然其中多传闻失实之言,亦不可以不知。”
《檀弓》记载了很多关于丧礼的小故事,以及时人对其中的人物行为所作的评论,其中有不少都包含了很有价值的思想。例如,孔子反对以活人殉葬,由此他甚至还批评人们用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器具、木偶人作为随葬物品,他说这样做,接近于以活人殉葬。这种态度表现了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陈子亢则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提出应由那些主张活人殉葬的人自己去殉葬,机智地粉碎了家人那种荒唐而又残忍的主张。
此外,文章还主张要“节哀顺变”,反对那种以丧礼和过度哀伤来损伤死者家属的风气。子路专门针对当时办丧事过于铺张的风气,提出了“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在今天看来,此语仍然很有教益。
礼运
昔者仲尼与[1]于蜡[2]宾[3],事毕,出游于观[4]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啶鲁也。言偃[5]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6]之英[7],丘未之逮[9]也,而有志[9]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10]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11],不独手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12]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13],故外户[14]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15],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16]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17],以正[18]君臣,以笃[19]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20]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21]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22]于礼者也,以著其义[23],以考其信[24],著有过[25],刑仁[26]讲让[27],示[28]民有常[29];如有不由此者,在孰者去,众以为殃[30]。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31]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固天之道[32],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33]不遄[34]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35]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36]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子曰:“我欲观夏道[37],是故之[38]杞,而不足征[39]也,吾得夏时[40]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41]焉。坤乾之义[42],夏时之等[43],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44],始诸饮食。其燔[45]黍捭[46]豚,汗尊而杯饮[47],蒉桴[48]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49]而号[50],告曰:‘皋[51]!某复!’然后饭腥[52]而苴孰[53]。故天望[54]而地藏[55]也,体魄则降,知气[56]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57]。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58],夏则居橧巢[59];未有火化[60],食草木之实[61],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62];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63],然后修[64]火之利,范金[65]合土[66],以为台榭宫室牖户[67];以炮[68]以燔[69],以烹[70]以炙[71],以为醴酪[72];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73]。
故玄酒[74]在室,醴盏在户[75],粢醍[76]在堂,澄酒[77]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78]嘏[79],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80],以笃父子[81],以睦兄弟,以齐[82]上下,夫妇有所[83]。是谓承[84]天之祜[85]。
作其辛兑号[86],玄酒以祭,荐[87]其血毛,腥[88]其俎,孰其殽[89],与其越席[90],疏布[91]以幂[92],衣其斡帛[93],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94],以嘉[95]魂魄,是谓合莫[96]。然后退而合亨[97],体[98]其犬豕牛羊,实[99]其符簋、笾豆、铏羹[100],祝以孝告[101],嘏以慈告,是谓大祥[102]。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103]之。吾舍鲁何适[104]矣?鲁之郊[105]稀[106],非礼也,周公其衰矣[107]。杞之郊也,禹也[108],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109],守[110]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111],是谓大假[112]。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113]。盏斝[114]及尸君[115],非礼也,是谓僭君[116]。冕[117]弁[118]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119]。大夫具官,祭器不假[120],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121]日臣,仕于家[122]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123]不使[124]。以衰[125]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126],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127]。故天子有田以处[128]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129]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130]其祖庙,而[131]不以[132]礼籍[133]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134]。是故礼者,君之大柄[135]也,所以别嫌[136],明微[137],傧[138]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139]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140],小臣窃[141]。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142];礼无列,则士不事[143]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144]也,是谓疵国[145]。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146]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147]以降命[148],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请[149]兴作[150],降于五祀[151]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故圣人参[152]于天地,并[153]于鬼神,以治政也。处[154]其所存[155],礼之序也;玩[156]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157]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故君者所[158]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159]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160]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161]。故百姓明君以自治[162]也,养君以自安[163]也,事君以自显[164]也。故礼达[165]而分[166]定。故人皆爱[167]其死而患[168]其生。故用人之知[169]去其诈[170],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171]。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故圣人耐[172]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173]之也,必知其情[174],辟[175]于其义[176],明[177]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178]弟,夫义妇听,长惠[179]幼顺[180],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181]者,心之大端[182]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183]也。欲一以穷[184]之,舍礼何以哉?”
[注释]
[1]与:参加。[2]蜡(zà):周制,每年十二月的一种祭祀。[3]宾:助祭祀事务的人。[4]观:阙,台门的门楼。[5]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6]三代:指夏、商、周。[7]英:英才。[8]逮:赶上。[9]志:心意,此指向往。[10]与:举。[11]亲其亲:亲爱自己的双亲。[12]矜:鳏,老而无妻。[13]作:发生。[14]外户:大门。[15]隐:隐没、消失。[16]大人世及:君主的子弟世袭王位,贵族子弟世袭爵位。[17]纪:纲纪。
[18]正:使……正。[19]笃:使……厚,指厚于亲情。
[20]贤:尊崇。[21]选:代表。[22]谨:谨慎。[23]以著其义:用它来辨清事宜。[24]考其信:察考其真实。
[25]著有过:指明错误。[26]刑仁:树立仁爱的楷模。刑,通“型”,法式,楷模。[27]讲让:劝讲礼让。[28]示:晓示。[29]有常:固定的准则。[30]殃:祸害。[31]急:要紧、重要。[32]承:奉。[33]胡:为何。[34]遄:快、迅速。所引诗句见《诗经·都风·相鼠》。[35]殽:通“效”,效法。[36]极:极力。[37]夏道:夏代的礼制。
[38]之:到。[39]征:征信、征验。[40]时:岁时。
[41]坤乾:泛指阴阳占卜之书。[42]义:意义。[43]等:类。[44]初:起源。[45]燔:烧。[46]捭:通“擘”,劈开。[47]汗尊而杯饮:掘地坑代为酒器,以手掬酒而饮。[48]蒉桴:土做的鼓槌。蒉(kuài):土块。[49]升屋:爬上屋顶。[50]号:哀号。[51]皋:缓慢而拖长的呼唤声。[52]饭腥:以生米当饭放死者口中。[53]苴孰:祭亡者时的祭品。苴(jū),包裹;孰,通“熟”,指熟肉。[54]天望:望天而祭。[55]地藏:埋入地下。
[56]知气:灵气。[57]皆从其初:都是依照远古的风俗。
[58]营窟:垒土或掘地而成的住所。[59]橧(zēng)巢:以薪柴堆造成的鸟巢形住所。[60]火化:以火熟物。[61]实:果实。[62]茹其毛:连毛吞咽。[63]有作:兴起。[64]修:备。[65]范金:用范模铸金。[66]合土:和合泥土。
[67]牖户:牖,窗;户,门。[68]炮:烘。[69]燔:烤。
[70]烹:煮。[71]炙:烧。[72]醴酪:甜酒和乳酪。[73]朔:初。[74]玄酒:祭祀中当酒用的清水。[75]盏(zhǎn):
白酒。户:户外。[76]粢醍(tǐ):浅红色清酒。[77]澄酒:清酒。[78]祝:祝辞。主人飨神之辞。[79]嘏(gǔ):致福于主人的祝辞。[80]以正君臣:用来正定君臣之位。
[81]以笃父子:来增加父子亲情。[82]齐:齐同。[83]有所:各得其所。[84]承:承受。[85]祜(hù):福。
[86]祝号:尊美之号。[87]荐:献。[88]腥:生肉。[89]殽:通“肴”,带骨的熟肉。[90]越席:蒲草编织的席。
[91]疏布:粗布。[92]幂:覆盖。[93]斡(huǎn)帛:煮练染色的丝织品。[94]交献:交替献祭。[95]嘉:使……乐。[96]合莫:指祭者通过进献祭物与受祭鬼神相感通。[97]合亨:一起煮熟。[98]体:区分,分别。[99]实:装入。[100]符簋(fǔguǐ)、笾(biān)豆、铏(xíng)羹:都是古代盛祭品的器具。[101]祝以孝告:祝文本着“孝”立言。[102]大祥:一种重要的祭祀仪式。[103]伤:破坏。[104]适:到……去。[105]郊:郊天礼。[106]稀:天子诸侯宗庙的大祭。[107]周公其衰矣:周公之道衰微了。[108]禹也:是由于禹的缘故。
[109]事:指礼制、法度。[110]守:保存。[111]常古:自古相沿的法度。[112]是谓大假:这就是最大的道理。
[113]幽国:政局黑暗、法制衰败的国家。[114]盏斝(jiǎ):两种酒器。[115]尸君:代表亡者接受祭享者。[116]僭君:不遵守制度的国君。[117]冕:礼帽。[118]弁:皮革做的帽子。[119]胁君:胁迫国君。[120]假:借。
[121]公:指国家。[122]家:私家。[123]期:一年。
[124]使:任使。[125]衰: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
[126]齐齿:并列。[127]同国:同等享有国家。[128]处:安置。[129]采:采邑。[130]舍:住。[131]而:若、如。[132]以:根据。[133]礼籍:记载礼仪的典籍。[134]谑(xuè):戏谑、开玩笑。[135]柄:权柄。
[136]别嫌:辨别嫌疑。[137]明微:彰明幽隐。[138]傧(bīn):敬。[139]安君:巩固君主地位。[140]倍:背叛。[141]窃:舞弊。[142]无列:无序,指失去应有作用。[143]事:尽职。[144]归:归附。[145]疵国:疵,当作“病”,病国。[146]藏身:保藏自身。[147]殽:效法。[148]降命:下达教令。[149]请:当作“谓”。
[150]兴作:制作。[151]五祀:有不同说法,一指中雷、门、户、灶、井之神;一指户、灶、门、行、中雷之神。[152]参:参比、参拟。[153]并:配合。[154]处:审察。[155]所存:所存事物。[156]玩:研讨。[157]时:岁时。[158]所:被。[159]养:奉养。[160]事:服事。[161]失位:失去本位,指丧失地位与权力。[162]治:安定。[163]安:安乐。[164]显:显赫,即升官封爵。[165]达:通达、贯彻。[166]分:名分。[167]爱:惜。[168]患:担心。指担心不义而生。[169]知:智慧、智谋。[170]诈:诈伪。[171]贪:贪婪。[172]耐:古“能”字。[173]意:臆测。[174]情:实情。[175]辟:通“晓”。[176]义:宜,指做人的道理。[177]明:明了。[178]弟(tì):即悌。[179]惠:慈惠。[180]顺:和顺。[181]欲恶:欲望和厌恶。[182]端:方面。[183]色:表现。[184]穷:彻底了解。
[鉴赏]
时常现于书报杂志的“大同”、“小康”二词,最早出自二千年前,西汉初期的儒家典籍《礼记·礼运》。据《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是远古的黄金时代,其最大的特点是大道流行,天下为公。因此,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路不拾遗,没有犯罪,也没有针对他人的阴谋。《礼运》说,孔子志于复兴大同,这就是说,只要经过努力,创造出一定的条件,大同又将是美好的未来。
《礼运》认为,大道衰落后,社会便进入了天下为家的这一历史阶段。作者指出此时私有兴起,人群划分为等级,由于争斗的出现与升级,便有了阴险毒辣的计谋与血腥惨烈的战争。法律与道德观念——礼义也被制定出来,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建立秩序与和谐。所谓小康,就是这个时代的理想境界。
《礼运》篇论述了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这二者的根本区别,提出了大同小康两个影响极为深远的概念,这对中国古代政治学、社会学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礼运》作者在受到老子哲学思想影响的同时,依然提出了完全不同于道家思想倾向的政治理想。《礼运》认为,人们应该面对现实,努力寻求适合当前历史阶段的治道。这个道自然就是礼。《礼运》利用了道家观念之中可以利用的思想资源,而且改变了其思维定势,表彰仁义礼乐,既坚持了原则又不乏灵活性,机智务实地宣传了儒家思想,这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礼器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1],增美质,措[2]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3],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4]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5]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6]无不怀仁,鬼神飨[7]德。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8]。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9]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10],物曲[11]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12]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13],以为礼之大经[14]。礼之大伦[15],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16]。是故年虽大杀[17],众不匡[18]惧,则上[19]之制礼也节矣。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20]次之,宜[21]次之,称[22]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23]云:“匪革其犹[24],聿追来孝[25]。”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26]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27],百官皆足[28],大牢[29]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30]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31],言有称也。
……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32]也。礼不同,不丰[33],不杀[34]。”此之谓也。盖言称也。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35]者也。德发扬,诩[36]万物,大理物博[37],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38]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39],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40]。管仲镂簋朱纮[41],山节藻纮[42],君子以为滥[43]矣。晏平仲[44]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45],澣衣濯冠[46]以朝,君子以为隘[47]矣。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48]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君子曰:“祭祀不祈[49],不麾蚤[50],不乐葆大[51],不善嘉事[52],牲不及[53]肥大,荐[54]不美多品。”
孔子曰:“臧文仲[55]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56],燔柴于奥[57]。夫奥者,老妇[58]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59]。”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拚,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60],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61],有经而等也[62],有顺而讨[63]也,有划而播也[64],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65]也,有放而不致[66]也,有顺而摭[67]也。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68],夏造殷因。周坐尸[69],诏侑武方[70],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71],曾子曰:“周礼其犹醵[72]与?”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73]者也。郊血[74],大飨腥[75],三献烟[76],一献孰[77]。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78]以相见也,不然则已悫[79];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80]。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叛宫[81];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82];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83]。三月系[84],七日戒[85],三日宿[86],慎之至也。故礼有摈诏[87],乐有相步[88],温之至也。”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89],朝事以乐[90];醴酒[91]之用,玄酒[92]之尚;割刀[93]之用,鸾刀[94]之贵;莞簟之安[95],而槁秸[96]之设。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学也。
君子曰:“无节[97]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98]也。’”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99]焉。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100];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注释]
[1]回:邪恶。释回:消除邪恶。[2]措:安放,加于。[3]竹箭:一种细小的竹子。筠(yún):竹子的青皮。[4]二者:指外表和内心。大端:基本方面。[5]柯:草木的枝茎。[6]物:这里指人。[7]飨(xiǎng):享有。[8]本:根本,内容。文:外部表现,形式。[9]设:合。[10]人官:人的感官。能:功能。[11]物曲:物体的性能。[12]豕(shǐ):猪。[13]定国:立国。数:赋税收入的数目。[14]大经:大法。[15]大伦:等级次第。[16]与:以,根据。年:收成。[17]杀:歉收。[18]匡:同“惬”,惧怕。[19]上:指君主。[20]体:准则。[21]宜:义理,原则。[22]称:相称,恰当。
[23]《诗》:指《诗经·大雅·文王有声》。[24]匪:非。革(jí):通“亟”,急迫。犹:计谋。[25]聿(yù):虚词,无义。来孝:自古以来的美德。[26]伦:次序,类别,等级,人伦关系。[27]羔:羊羔,大夫祭祀用羊羔。豚(tún):小猪。士祭祀用小猪。[28]百官:助祭之人。皆足:都可以得到献祭的牲畜的一部分。[29]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猪三牲。[30]家:大夫。
[31]台门:古时诸侯所筑用以瞭望守卫的土垒,大夫不可建。[32]省:考察。[33]不丰:应少不可多。[34]不杀:应多不可少。[35]外心:用心于外,指君主殚精竭虑治理国家。[36]诩(xǔ):普施,普及。[37]大理:治理的范围广大。物博:处理的事情繁多。[38]内心:专心于内。[39]德产:德性。致:最高程度。
[40]君子:大夫以上。匹士:即士。攘(ráng):有侵夺、偷窃、扰乱之义。[41]管仲(?-前645):春秋齐国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簋(guǐ):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镂簋:用镂刻花纹的玉装饰的簋。朱:红色。纮(háng):古代冠冕上系于颔下的带子。[42]山节:山形的斗拱。藻棁(zhuó):画有水藻纹的梁上短柱。[43]滥:过分。[44]晏平仲(?-前500):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45]肩:牲畜的腿根部。拚(yǎn):同“掩”,遮盖。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46]澣(huàn):洗涤。澣衣:洗旧了的衣服。濯(zhuó):洗。濯冠:洗旧了的帽子。[47]隘:小气。[48]纪:准则,法度,指礼。[49]祈:求。[50]麾:快意。蚤:同“早”。麾蚤:以先祭为快。[51]葆大:指器物的高大。[52]嘉事:指冠礼、婚事。[53]不及:不必等到。[54]荐:祭品。[55]臧文仲:春秋时代鲁庄公至文公四朝贤大夫。
[56]夏父弗綦:鲁文公时负责祭祀的官员。逆祀:指祭祀鲁先君时颠倒了次序。[57]燔(fán)柴:祭天之礼。奥:指炉灶。[58]老妇:指炊事之神。[59]尊于瓶:以瓶作酒尊。[60]致:传达,表达。若:顺,指顺乎天理。[61]曲:曲折地表达感情。杀:指减少一些做法。
[62]经而等:一般规定父死服三年丧,任何人都当如此。[63]顺:自上而下的顺序。讨:去除,减少。[64]划(chàn):铲除。播:传播。划而播:指取之于上而传播于下。[65]放:仿效。文:文饰。[66]致:达到,做到。[67]摭(zhí):拾取,采取。[68]或素或青:
各个时代崇尚的颜色不同。[69]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70]诏:告。侑(yòu):劝。武:当为“无”,因声似而误。方:常规。[71]旅:祭祀名。酬:劝酒。[72]醵(jù):凑钱饮酒。[73]至:最好的。[74]郊:祭天。血:牲血。[75]大飨(xiǎng):祭祀先王。腥:生肉。[76]三献:祭祀名,郊祭时要三次献酒,故名。烟(xún):一种祭品,将肉放入汤内,半熟取出。[77]一献:小规模的祭祀。孰:同“熟”,熟肉。[78]介:传宾主之言的人。[79]悫(què):朴实,谨慎。[80]蹙(cù):急迫。[81]叛(pàn)宫:同“泮宫”,周代诸侯设立的太学。[82]恶(hū)池:滹沱河。[83]配林:树林名,在泰山西南方。[84]系:把用于祭祀的牲畜系在圈里。[85]戒:古礼规定,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乐、不吊,称为“散斋”。[86]宿:戒斋。[87]摈(bìn)诏:介绍宾主的人。[88]相(xiàng)步:古代乐师多为盲人,扶助导引他们的人叫相步。[89]不诏:是说不等到正式通知就哀哭。[90]朝事:朝廷燕乐群臣之事。乐(yùe):奏乐。[91]醴(lì)酒:甜酒。[92]玄酒:上古祭祀用水,后引申指薄酒。[93]割刀:当时使用锋利的刀。[94]鸾刀:古刀,不锋利。
[95]莞:用蒲草织成的席子。簟(diàn):细竹席。[96]槁(gǎo)秸(jiē):粗劣的秸秆。[97]节:经验。[98]致:准则。[99]亹亹(wěi):勤勉不倦。[100]假:借用。
[鉴赏]
自西周初年以来,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发展,礼制变得十分完备,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具体而又周详的规定,其细目多达数千项。《礼器》篇就专门论述了制定和实行礼的原则,以便人们在实践中能够正确把握这些细目,既是要防止对它们的滥用,也是为了避免生搬硬套。《礼记·曲礼上》提出了礼的三原则,也就是“自卑而尊人”、“礼从宜,使从俗”和“礼尚往来”。《礼器》还对礼的法则作了更为充分、更加详细的说明,其中最重要的有:
首先,《礼器》提出,礼有内有外,有本有文,应该内外、本文兼备。所谓“内”就是指内心、情感;“外”则是指外表、行为。“本”指礼所体现的道德观念;“文”指礼节仪式。文章的第一、二段强调了,内与外、本与文二方面必须得以兼顾,不可偏废。另外,《礼器》还主张礼须“反本”,就是说要返回本心。这显然是针对现实中人们行礼有名却无实的现象而提出的。
其次,礼以时为大。文章的第三段列举了决定礼的正确性的一些主要因素,其中以“时”为首要方面,较顺、体、宜、称更为优先。所谓“时”,指的就是时代,泛指特定时间下的各种具体条件。《礼器》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礼。礼以时为大的命题意味着,人们不应当固守陈规,如果时代条件改变了,就应当破旧立新。
孔子曾说过,商、周二代对于前朝之礼制都曾有所废除,也都有所增益,并且他还断言,后世也必将永远这样做(见《论语·为政》),正是这些思想,才保证了中国数千年礼文化能够始终与时俱进,而不是拘执于完备的周礼。
学记
发虑[1]宪[2],求善良,足以謏闻[3],不足以动众;就[4]贤体[5]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6]。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7]民,教学为先。《兑命》[8]曰:“念终始典[9]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10]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11]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12]。”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13]有庠[14],术[15]有序[16],国有学。比年[17]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18]辨志[19],三年视敬业乐群[20],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21],强立[22]而不反[23],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24]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25]之。”
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26],示敬道也;《宵雅》[27]肄三[28],官其始也;入学鼓箧[29],孙[30]其业也;夏楚[31]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稀[32]不视学[33],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34]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35]也。记曰:“凡学,官先事[36],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37]。不学操缦[38]不能安弦,不学博依[39]不能安诗一,不学杂服[40]不能安礼,不兴其艺[41],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42]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43],厥修乃来[44]。”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45]其占毕[46],多其讯言,及于数[47]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48],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49],其求之也佛[50]。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51],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52]豫[53],当其可之谓时[54],不陵节[55]而施之谓孙[56],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57]而不胜[58];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59]逆[60]其师,燕辟[61]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62]而弗牵[63],强[64]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65],微而臧[66],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67],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68]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69]二:当其为尸[70]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71]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72],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73]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74]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75];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76]类。鼓无当[77]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78];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79];学无当于五官[80],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81],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82]也,此之谓务本。
[注释]
[1]发虑:深思熟虑。[2]宪:法令。[3]謏闻:小有声名。[4]就:亲近。[5]体:关怀。[6]道:道理。[7]君:君临。[8]《兑命》:《尚书》中的《说命》。[9]典:经常。[10]旨:美味。[11]反:反省。[12]学学半:教与学各学得一半。[13]党:周制五百家为党。[14]庠:学校。[15]术:当作“遂”,郊区。[16]序:学校。[17]比年:每年。
[18]离经:读断经书的句逗。[19]辨志:辨别志向。[20]乐群:友爱同学。[21]知类通达:触类旁通。[22]强立:独立判断的能力。[23]反:违背。[24]说:通“悦”。[25]蛾:大蚂蚁。术:学习。[26]皮弁:古代的一种帽子,用白鹿皮制成。祭菜:以萃、藻之类水草祭先师。[27]《宵雅》:即《诗经·小雅》。[28]肄三:即《小雅》中的《鹿鸣》、《四牲》、《皇皇者华》三篇。[29]鼓箧:闻鼓声而启箧。
[30]孙:通“逊”,顺也。[31]夏楚:指楸木和荆条,均可作鞭子。[32]卜稀:大祭祀前要占卜,故称卜稀。
[33]视学:考察学业。[34]躐:超越。[35]伦:原则。
[36]官先事:做官先学办事。[37]居学:居家的学习。
[38]操缦:练习弹琴的指法动作。[39]博依:诗的比喻,比兴。一说指可以歌咏的杂曲。[40]杂服:区分等级身份的各种礼服制度。[41]艺:娱乐。[42]藏:积累。
[43]务时敏:随时努力精进。[44]厥修乃来:才能学成。
[45]呻:吟诵。[46]占毕:书籍。[47]数:频繁。[48]诚:真心、自愿。[49]悖:混乱。[50]佛:同“拂”,违背。[51]刑:成。[52]之谓:即“是谓”,叫做。[53]豫:预防。[54]时:适时、及时。[55]陵节:陵,超越;节,指年龄和智力高低程度。[56]孙:顺。[57]扦格:抵触。[58]胜:承受。[59]燕朋:即宴朋,酒肉朋友。
[60]逆:违背。[61]燕辟:贪图享受玩乐。[62]道:引导。[63]牵:强迫。[64]强:劝勉。[65]达:通晓。
[66]臧:善、中肯。[67]长:官长。[68]惟:顺从。[69]所不臣于其臣者:不把臣子当臣下看待的。[70]为尸:扮作受祭的神。[71]庸:功,感谢老师有功于己。[72]节目:木之节。[73]记问:记诵诗书以待问。[74]冶:
冶工。[75]箕:簸箕。[76]丑:比。[77]当:处于。[78]弗得不和:无鼓则不和谐。[79]章:彰显。[80]五官:五行之官,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81]五服:血缘亲疏的等差,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82]委:水的下流。
[鉴赏]
《学记》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学专论,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篇教育学专论。它的成篇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之间。作者大概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全文虽然仅有1229个字,但却概括与总结了先秦时期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以及当时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学记》开宗明义,首先便表达了儒家对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与其目的的认识。它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为教育乃是为了“化民成俗”和“建国君民”,也就是用道德观念与知识来教育人,从而转变不良的风俗习惯,以便更有成效地治理国家与社会。《学记》将教育同完善个人与社会进步相联系起来,尤其突出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功能,这在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
性善论乃是《学记》提倡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学记》将受教育者喻为玉石,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方面是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儒家认为人如同玉石,生来就具有美好的本质,这就表现了他们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种种可能性充满了信心。正是因为对于人的价值与精神作用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因而《学记》在教育学的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上都能够提出卓越见解。《学记》相当全面而且深入地论述了整个教育学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推动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使之更为完备,更加系统化。可以说,《学记》对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乐记:审乐知政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1],谓之音。比音[2]而乐之,及干戚羽旄[3],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4];其乐心感者,其声咩[5]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6];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7];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8];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9]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10];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11]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懑[12]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13],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14],乱世之音也,比[15]于慢矣。桑间[16]、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17]之礼,非致[18]味也。《清庙》[19]之瑟,朱弦而疏越[20],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21],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22]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23],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24],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25]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26]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27],所以别男女也。射乡[28]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浍[29]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钟鼓管磬,羽籥[30]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31]舒疾,乐之文也。符簋俎豆[32],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33],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34],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35]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36]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37]于金石,越[38]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39]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40]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浍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41]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42]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43]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44]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45],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46]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47],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48]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49]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50],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51]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52],而礼居[53]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54],夔[55]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56];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57],知其行也。《大章》。章[58]之也。《咸池》[59],备矣,《韶》[60],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注释]
[1]方:当为“文章”,意为色彩斑斓。[2]比音:曲调的连接。[3]干戚:以刀剑、盾牌为道具的武舞。羽旄:文舞的道具。“旄”为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4]噍以杀:声音急促、低沉。[5]咩:舒缓。
[6]发:高昂。散:悠扬。[7]厉:猛烈。[8]廉:纯正。[9]极:终极目的。[10]乖:违背情理,不正常。
[11]宫: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以下商、角、徵、羽为另外四音,相当于简谱的“2”、“3”、“5”、“6”。[12]怙懑:声音不和谐。[13]陂:倾斜。[14]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国的民间音乐,后多指淫荡的乐曲或文学作品。[15]比:接近。[16]桑间:地名,在濮水畔,传说“殷纣使师颜作靡靡之音,已而自沉于濮水。”[17]食飨(xiǎng):乡人在一起饮酒。[18]致:意同“极”。[19]《清庙》:《诗经·周颂》中的一篇。[20]朱弦:红色丝弦。越(huó):瑟底小孔。疏越:稀疏的底孔。[21]玄酒:上古祭祀用水。俎(zǔ):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22]反:同“返”。[23]知知:前一个“知”同“智”,心智;后一个“知”意为知觉,感觉。[24]反躬:自我审视。[25]汇报泆(yì):放荡,荒淫。[26]衰(cuī):古代的丧服。[27]昏:同“婚”。冠:古代男子成年之礼。笄(jī):古代女子成年之礼。[28]射乡:地方上的士大夫以射箭为内容的礼仪活动。[29]浍:同“沿”,沿用,因袭。[30]籥(yuè):古代管乐器。
[31]缀:舞者的位置。兆:舞位的范围。[32]符簋(fǔguǐ)、俎豆:古代盛祭品的礼器。[33]周还:转圈子。裼(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一部分。袭:穿衣,覆盖。[34]作:创作,创新。[35]论伦:论乐所蕴含的伦理。[36]官:
《史记·乐志》作“容”,表现。[37]施:用。[38]越:发。[39]辩:遍。[40]孰亨:同“熟烹”,将肉煮熟。
[41]敦:勉力。[42]率:循。[43]居:依照。[44]官:取法,效法。天地官:取法于天地。[45]卑:指泽。高:指山。陈:成列。[46]方:指各种动物。[47]齐:读为“跻”,意为升。[48]奋:《周易·系辞上》作“润”。
[49]煖(nuǎn):同“暖”。[50]升:成。[51]蟠(pán):充满。[52]太始:原始,最初。[53]居:作“辨别”解。
[54]《南风》:古诗名。[55]夔(kuí):传说舜时乐官。
[56]缀远:舞位的距离远,表明参加的人比较少。[57]谥(shì):古代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的称号。[58]章:同“彰”,彰明。[59]《咸池》:古乐名,相传为尧时代的乐。[60]《韶》:古乐名,相传为舜所作。
[鉴赏]
《乐记》为公孙尼子所著,作为《礼记》的第十九篇,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论。作者生活在战国初期,据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这里所说的“乐”,包括了诗歌、音乐与舞蹈,涉及了中国古代主要的艺术部类。此文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音乐论、艺术观与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代表之作。
《乐记》论述了音乐的起源与本质,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一种“物感说”,它强调了音乐乃是以声音的形式来表达主体对主客体互动的一种十分特别的感受,此说深刻地触及到了音乐的本质。这种观点既看到了情境在音乐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又说明了心灵具有由“感”而“动”的主观能动性。《乐记》“物感说”对后世中国音乐理论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乐总是同礼同用的,因此人们常将礼乐相提并论。《乐记》将礼乐同“刑”与“政”,也就是法律和政治并列为治国的四个基本手段;“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也就是说,音乐并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且还能积极地干预社会。它还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也就是说,它认为这种作用同礼、刑与政一样能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乐的另一社会功用则表现为它是教化之具。音乐能“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纯正无邪的乐章,其声音快乐却不会放任,节奏能够感人至深,可以化民成俗,使人心向善,这样恶念就不易产生,人们也就能够返回人的本性。
乐记:乐以象德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1]也,善则行象[2]德矣。夫豢豕为酒[3],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4]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
礼者,所以缀淫[5]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6]形焉。是.故志微、噍杀[7]之音作而民思忧,咩谐[8]、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9]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10]、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11]之音作而民淫乱。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12]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13],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14],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15]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16]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17],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18]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19],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20]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21],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22],再始以著往[23],复乱以饬归[24],奋疾而不拔[25],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辂[26]者,天子之车也。龙旃九旒[27],天子之旌也。青黑缘[28]者,天子之宝龟也。从[29]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30]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侦[31]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诉合[32],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33],然后草木茂,区萌[34]达,羽翼奋,角觡[35]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36],毛者孕鬻[37],胎生者不赎[38],而卵生者不殖[39],则乐之道归焉耳。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40]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41],列笾豆[42],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43]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44];商祝[45]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46]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
[注释]
[1]以法治:以乐为治之法。[2]象:效法。[3]豢:
喂养。豕:猪。[4]壹献:献一杯酒。[5]缀:停止。淫:过度。[6]心术:指情感活动。[7]志微:《汉书·乐志》作“纤微”。噍杀:声音急促低沉。[8]咩谐:舒缓。[9]奋末:原意为鼓起四肢的力气,此处意为声音激昂。广贲:高昂激越的乐声。[10]肉好:声音圆润。[11]流辟:放荡怪僻。邪散:散乱。狄成、涤滥:孔颖达说是乐声曲折多变、速成速止。[12]稽:参照。[13]五常: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常之行:五行之性。[14]慑:恐惧,怯懦。[15]慝:邪恶。[16]流湎:沉湎,沉溺。
[17]比:比拟,效法。类:善类。[18]八风:八方之风,指与八风相应的八音。[19]乡:向往。方:道义。[20]华:光华,一说花朵。[21]文:文彩,艺术性。明:灿烂。
[22]方:开始起舞。[23]始以著往:循环往复。[24]复:回到原位。乱:乐曲的最后一章。饬归:整理好队伍回归。
[25]拔:匆忙。[26]辂:大车。[27]龙旃:一种旗帜,上面画龙形,竿顶系铃。旒: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九旒:古代旗名。[28]缘:龟甲。[29]从:附有,附随。
[30]管:《史记·乐书》作“贯”,贯穿。[31]侦:依附。
[32]诉合:和气交感。[33]煦:阳光的温暖。妪:养育。[34]区(góu)萌:草木抽芽。[35]觡(gé):骨角。[36]妪伏:禽类孵卵。[37]孕鬻:同“孕育”。[38]赎(dú):流产。[39]殖:鸟蛋破裂。[40]干扬:舞蹈。
[41]尊:酒器。俎:古代祭祀时放置牺牲的礼器。[42]笾:古代祭祀、宴会上用以盛果脯等食品的竹编器具。笾豆:祭祀的礼器。[43]宗祝:主持祭礼之人。[44]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后世逐渐改为用神主、画像。后尸:跟在尸的后面。[45]商祝:丧礼仪式上的主持。[46]行:指德行。
[鉴赏]
本篇是《乐记》的后半部,这一部分进一步的论述了乐的移风易俗这一功能。乐的社会功用除了上面所说的,使人能返回正道的教育作用外,还有一个作用是能节制人们的情感表达,使他们不至于过度快乐或是过度悲伤。根据儒家的哲学,不论是什么状态,如果过度或是不足,都将会产生弊端,甚至还会发生灾难。《乐记》说:“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同样,教育、政事不能做得恰到好处,也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美好的音乐则能使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合乎道德地将其表达出来,这也正是“乐者,所以象德也”一语之意。
《乐记》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则是指明了乐的社会功能其本质原因是和谐(“和”),这也正是乐的根本特征。音乐需要符合五声调和的法则,才不至于成为噪音,才能听来悦耳,使人心神安宁。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乐记》不仅仅是从声音谐调的法则来说音乐之“和”,它更进一步提出“大乐与天地同和。”这里的和指的是宇宙的完美秩序和合乎规律的谐动,这说明音乐体现了宇宙自然的和谐。在“和”中,人的喜怒哀乐、情感与理性、个体与社会都将会达到和谐,并且最后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正是由于和,音乐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也正是出于这种认识,《乐记》特别重视音乐的思想性,它说“德成而上”,就是说只有表达卓越精神的音乐,才是上等作品,故言“艺成而下”。所以,《乐记》指出,乐的创作与欣赏之中,“黄钟、大吕、弦歌、干扬”都是“乐之末节”,最为重要的则是体验那种“情之不可变者”。《乐记》说“穷本知变,乐之情也”,总之,在它看来,只有那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才是应该提倡的正音德声。
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1]比事[2],《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3];《乐》之失,奢;《易》之失,贼[4];《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5]。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6]仁圣礼义之序;燕处[7],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8]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9]云:“淑人君子,其仪[10]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11]。”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12],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13]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14],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15],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16]礼、由礼谓之有方[17]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18]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19]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20]侵陵之败起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
[注释]
[1]属辞:撰述,以事系日,以目系月,以月系年。
[2]比事:以次列国之事。[3]诬:事实虚妄。[4]贼:害于正理。[5]乱:是非淆乱。[6]道:通“导”。[7]燕处:休息安闲之地。[8]居处:指在朝廷及自己休息处。[9]《诗》:指《诗经·曹风·鸬鸠》。[10]仪:仪态。
[11]正是四国:指为诸侯国之君长。[12]说:通“悦”。
[13]衡:秤。[14]诚:本或作“成”。县:通“悬”。[15]诚陈:用绳墨弹成直线。[16]隆:尊崇。[17]方:道。
[18]坊:或作“防”。[19]倍:同“背”。[20]倍畔:同“背叛”,指反叛天子。
[鉴赏]
《经解》一篇可分为三章。首章分别就六经来阐述其各自不同的教化功能;次章则阐述乐天子之德在于循礼,这正是礼教之关键所在;末章则阐述了礼在治国之中的作用。
本篇之所以得名,根据郑玄《三礼目录》的说法,是由于“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而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则引述了皇侃的解释,认为“解者,分析之名。此篇分析六经体教不同,故曰’经解‘也。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故记者录入于礼”。古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又被称为“六艺”,其目的都在于教化民人(民指百姓,人指士大夫)。而此六艺,又以礼教最为根本。因此,本篇重在阐明礼教为国这一思想。
本篇将六经的宗旨都归于礼,并将六经的功用解释为,其规定了实行礼所必须的精神品质,智慧学问以及规章制度。文章着重指明了,礼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就是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使得社会能保持安定和谐。礼不仅是用等级制度来确定人际关系的,而且还通过音乐与礼仪从而培养人们虔诚、互爱的真挚感情。在儒家看来,这比凭借武力,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消弭社会纷争更加有效,也更为人道,当然更可取,这也正是儒家极为重视礼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表记
子言之:“归乎[1]!君子隐[2]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3]于人,不失色[4]于人,不失口[5]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6]曰:’敬、忌[7]而罔有择言[8]在躬[9]。‘”子曰:“裼袭[10]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11]。朝极辨,不继之以倦。”子曰:“君子慎以辟[12]祸,笃以不掩[13],恭以远耻。”子曰:“君子庄敬曰强,安[14]肆[15]曰偷[16]。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17]焉如不终日。”子曰:“齐[18]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子曰:“无辞[19]不相接也,无礼[20]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21]曰:’初筮告,再三[22]渎[23],渎则不告。…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24]也。义者,天下之制[25]也。报[26]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27]。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28]。《诗》[29]曰:
‘无言不仇[30],无德不报。’《大甲》[31]曰:‘民非后[32],无能胥以宁[33];后非民,无以辟[34]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抿德,则刑戮之民也。”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35]自已,而置法[36]以民[37]。”子曰:“仁有三[38],与[39]仁同功[40]而异情[41]。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42],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43]者利仁,畏罪者强[44]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有义[45]、有考[46]。至道以王[47],义道以霸,考道以为羌失。”
子言之:“仁有数[48],义有长短小大。中心僭怛[49],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50]仁者也。《诗》[51]云:‘丰水[52]有芑[53],武王岂不仕[54]!诒厥孙谋,以燕翼[55]子。武王烝[56]哉!’数世之仁也。《国风》[57]曰:‘我今[58]不阅[59],皇[60]恤我后。’终身之仁也。”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61]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62]曰:‘德輶[63]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64]图之,惟仲山甫[65]举之,爱莫助之。’”《小雅》[66]曰:“高山仰止[67],景行[68]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69]道而行,中道而废[70],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俯[71]焉日有孳孳[72],毙而后已。”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73]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74]曰:‘温温[75]恭人,惟德之基。’”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76],欲民之有壹[77]也。《小雅》[78]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经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79]云:‘惟鹈在梁[80],不濡其翼。彼记[81]之子,不称其服。’”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82]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83]秬鬯[84]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85]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86]云:‘莫莫[87]葛藟[88],施于条枚;凯弟[89]君子,求福不回[90]。’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91]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92]事上帝,聿[93]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94],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95];过行弗率[96],以求处厚[97];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后稷[98],天下之为烈[99]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100]。”
[注释]
[1]归乎:指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而欲归国。
[2]隐:沉潜隐居而未出仕。[3]足:足容,指举步的容仪。[4]色:色容,指面部表情的容仪。[5]口:口容,指说话的容仪。[6]《甫刑》:《尚书》篇名,亦称《吕刑》。[7]忌:戒惧。[8]择言:可让人挑剔的言语。[9]躬:自身。[10]裼袭:冬季所穿的裘服、夏季所穿的葛衣外面所加的衣服,叫做裼衣。裼衣外面再加上罩衣,叫做袭衣,袭衣外面再加上常服。衣服掩蔽着里面各层叫做袭,若露出其中裼衣,叫做裼。
[11]乐:欢乐,娱乐。[12]辟:通“磷”。[13]掩:困迫。[14]安:安逸。[15]肆:放肆。或作“亵”。[16]偷:苟且。[17]儳(chán):苟且,不整肃。[18]齐(zhāi):通“斋”。[19]辞:先行通报。[20]礼:指执贽以见。
[21]《易》:指《易经·蒙》卦辞。[22]再三:指再次、三次卜筮。[23]渎:亵渎。[24]表:表率。[25]制:裁决,使事物各得其宜。[26]报:礼尚往来。[27]劝:提倡,勉励。[28]惩:警惕。[29]《诗》:指《诗·大雅·抑》。
[30]仇:应答。[31]《大甲》:指《尚书·太甲》。大,通“太”。[32]后:国君。[33]胥:相。无能胥以宁:
今本《尚书》作“罔克胥匡以生”。[34]辟:君临天下。[35]议道:检讨如何为人处世。[36]置法:制定法度。[37]以民:以众人之所可为而制法。[38]仁有三:即下述安仁、利仁、强仁。[39]与:通“举”。[40]功:功效。
[41]情:动机。[42]过:过失,遭遇利害攸关之事。[43]知:通“智”。[44]强:勉强。[45]有义:此据郑玄之说,于“义”前增“有”。[46]考:考校。[47]王:君临天下而为天子。[48]数:指大小及时效长短不同。
[49]僭怛:即“惨怛”,指忧伤、痛悼之情。[50]资:借助。[51]《诗》:指《诗·大雅·文王有声》。[52]丰水: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西周时其旁丰京与镐京同为国都。[53]芑(qǐ):野菜。[54]仕:建功立业。
[55]燕:安。翼:助。[56]烝:君王。[57]《国风》:指《诗·邶风·谷风》。[58]我今:毛《诗》作“我躬”。
[59]阅:容纳。[60]皇:即“遑”,空暇。[61]望:期待,要求。[62]《大雅》:指《诗·大雅·烝民》。[63]輶:轻便车,引申为轻。[64]仪:通“宜”。[65]仲山甫:周宣王时的大臣,曾辅佐宣王中兴之治。[66]《小雅》:指《诗·小雅·车辖》。[67]止:语气辞。[68]景行:崇高的德行。景,高大。[69]乡:通“向”。[70]废:力竭而止。[71]勔:通“勉”,勤勉。[72]孳孳:不懈。
[73]辞:解免,解说。[74]《诗》:指《诗·大雅·抑》。
[75]温温:温和,温纯。[76]极之:指切磋相成以至于道的极致而后已。[77]壹:专壹于为善。[78]《小雅》:指《诗·小雅·何人斯》。[79]《诗》:指《诗·曹风·候人》。[80]惟鹈在梁:鹈鹕本应在水中觅鱼而食,今在鱼梁中窃人所捕获之鱼而食。比喻小人窃取高位。鹈,鹈鹕。梁,鱼梁,以土石在河中围成的捕鱼器。[81]记:今本《诗经》作“其”。[82]事:有所尊事。[83]粢盛:盛放谷物在祭器中用于祭祀。[84]秬鬯:用郁金草与黑黍酿造的酒,祭祀时用以降神。柜:黑黍。鬯,郁金草。[85]役:为。[86]《诗》:指《诗·大雅·旱麓》。
[87]莫莫:茂密。[88]藟:藤。[89]凯弟:快乐和易。凯,本又作“恺”。弟,通“悌”。[90]回:邪僻。[91]《诗》:指《诗·大雅·大明》。[92]昭:心迹昭著。[93]聿:语气辞。[94]节以壹惠:节取诸种善行中最为突出者加以彰明。节,节取。惠,善。[95]情:情实。
[96]率:带领大家照着做。[97]厚:笃厚。[98]后稷:名弃,舜时为农官。教民种植稷、麦,为周人祖先。
[99]烈:业。[100]便人:熟悉某事之人,自称“便人”是自谦的表现。
[鉴赏]
《表记》之得名,按郑玄《三礼目录》的说法,是由于本篇“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实际上,本篇所言并不仅仅限于仪表。关于本篇的内容,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则说:“此一篇总论君子及小人为行之本,并论虞、夏、殷、周质文之异,又论为臣事君之道。”这一概括较为全面。在此,我们选录了其中前二十七章,主要讨论敬、仁之道。
自首章到第九章为本篇的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君子之“敬”。《礼记》一开篇便言“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曲礼篇》)。敬有两个方面,从仪表上言,即“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就是要求君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到敬。所谓“敬”,就是克服松懈、苟且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生命力,仪表上的敬也是要增强心灵的力量。
自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三章这一部分,主要论君子之“仁”。在儒家看来,一方面,“仁”是一种普遍价值,所以,从天子至于庶人,都须行仁;另一方面,仁又是种至高的价值,常人难以达到。孔子历来不曾轻易用仁来称许人,由此可见行仁之难。儒家在深感“仁之难成久矣”之余,便在行仁的问题上主张了渐进的策略,即“以人望人”,以使天下民人渐次趋于仁。
此篇与《礼记》里的其他一些篇目,如《坊记》、《缁衣》与《中庸》等,大致都是孔门子思一派的作品,自沈约后,学者多认为本篇也出自《子思》。其中,对于一些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观念,如仁、义的阐释颇与子思相似,并且,从这种阐释中可看出,这些观念非常广泛而且深入地影响了之后二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
儒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1]?”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2];长居宋,冠章甫之冠[3]。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4]。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5]。更[6]仆[7],未可终也。‘”哀公命席。孔子侍[8],曰:
“儒有席上之珍[9]以待聘[10],夙[11]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12]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13],动作慎;其大让[14]如慢[15],小让[16]如伪;大[17]则如威[18],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19]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20],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21];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22],多文以为富;难得[23]而易禄[24]也,易禄而难畜[25]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26]之以货财,淹[27]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28]之以众,沮[29]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30]攫搏,不程勇者[31];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32],流言不极[33];不断[34]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35]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36]也,可近而不可迫[37]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38],其饮食不溽[39],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40]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41],礼义以为干橹[42];戴[43]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44]之宫[45],环堵[46]之室,筚门[47]圭窬[48],蓬户[49]瓮牖[50];易衣而出[51],并日而食[52];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53];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54];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55]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56]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57]而不淫,上通[58]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59]。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60]不辟[61]亲,外举不辟怨;程[62]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63]也。其任举[64]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65],静[66]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67]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68];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69]而尚宽,强毅以与人[70],博学以知服[71];近文章,砥厉廉隅[72];虽分国,如锱铢[73],不臣不仕。其规为[74]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75]则乐,相下[76]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77]立义,同而进[78],不同而退[79]。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80]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81]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82]干贱,不充诎[83]于富贵,不恩[84]君王,不累[85]长上,不闵[86]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87]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88]。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注释]
[1]与:通“欤”。[2]逢掖之衣:袖子宽大的衣服,为有道艺的人所穿。逢,宽大。掖。袖。[3]章甫之冠:殷代玄冠。[4]乡:和所居地方习俗相同。[5]留:久。[6]更:更迭。[7]仆:侍御。[8]侍:陪坐。[9]珍:玉。[10]待聘:待诸侯聘问。[11]夙:早。[12]力行:努力实践。[13]中:中正。[14]大让:指让国、让天下等。[15]慢:轻忽,指诚心相让,好似不屑一顾。
[16]小让:指饮食等小事的谦让。[17]大:做大事。[18]威:畏惧。[19]粥粥:或作“鬻鬻”,柔弱愚笨的样子。
[20]齐难:庄肃谨慎。[21]冬夏不争阴阳之和:指冬季天寒不争温和,夏季天热不争凉爽。[22]积:聚财。
[23]得:罗致。[24]禄:俸禄。[25]畜:畜养。[26]委:赠送。[27]淹:浸渍。[28]劫:胁迫。[29]沮:恐吓。[30]鸷虫:猛鸟,猛兽。[31]不程勇者:《文选·辨命论》注引作“不程其勇”。程,度量。[32]不再:不重犯。[33]不极:不追究其由来。[34]断:本或作“继”。[35]特立:卓然而立,不同流合污。[36]劫:威胁。[37]迫:逼迫。[38]淫:侈滥。[39]溽:丰厚。
[40]面数:当面揭发和指责。[41]甲胄:铠甲和头盔。
[42]干橹:干,盾牌。橹,小盾牌。[43]戴:或作“载”。
[44]亩:长、宽各十步。周代以八尺为一步。[45]宫:
墙垣。[46]环堵:指周长四十尺,或东西南北各一方丈。环,周围。堵,一堵为四十尺,一说一堵为一方丈。[47]筚门:用荆竹编成的门。[48]圭窬:形似玉圭上尖下方的边门。窬,通“宝”,门旁小户,即边门。[49]蓬户:以蓬草盖屋。[50]瓮牖:如同瓮口一样简陋的窗子,或以为用破瓮口做的窗。[51]易衣而出:指出门时方才换上正装,平时在家穿短便装。[52]并日而食:指平日在家一日只吃两餐或一餐。[53]稽:考究。[54]楷:楷模。[55]比党:勾结坏人而结为党羽。[56]信:通“伸”,伸展。[57]幽居:闲居的时候。[58]上通:通达为仕,即出仕为官宰。[59]毁方而瓦合:陶瓦本圆形,剖为四分,每分呈方形,四者相合,复成圆形。喻在涵容中也有分辨之意。[60]称:称许,称誉。[61]辟:通“避”。下“不辟怨”之“辟”与此同。[62]程:考量。[63]致:罗致。[64]举:称引。[65]伏:顺从,信服。[66]静:或作“诤”,矫正。[67]翘:举告。[68]沮:沮丧,颓废。[69]慎静:谨饬而不妄动。[70]与人:亲和他人。[71]知服:知其所当行。[72]廉隅:有棱角,有志气。[73]锱铢:比喻非常轻微。锱,八两为锱。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74]规为:规度与作为。[75]并立:聚处。[76]相下:以尊位让友而己处于其下。[77]方:方正。[78]进:进而相从。[79]退:退而相避。
[80]孙接:谦逊地待人接物。孙,通“逊”。[81]分散:
分散财物救济穷人。[82]陨获:指志向有所坠失。陨,坠落。获,有所割刈。[83]充诎:志满意得而失去节制。充,或为“统”。[84]恩:污辱。[85]累:负累。[86]闵:或作“愍”,或作“文”。使……担忧。[87]命:命名。[88]馆之:指提供给养,加以款待。
[鉴赏]
本篇大致为孔子晚年自卫返鲁之初,应鲁哀公所问,而陈述了儒者十五个方面的品质。“儒行”这一篇名,据郑玄《三礼目录》说:“名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本篇在形式上是孔子与哀公的对话记录。
本篇开始与鲁哀公就儒服发问,当时的人们普遍对儒者存有偏见,所谓“今众人之命儒也妄”,甚至“常以儒相诟病”,因此孔子特意从正面阐述了儒者之为儒者,并不在于儒服这些外在特征,而在于其自身品行。文章提出了儒者具有以下优秀品质: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自立、出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五、交友、尊让。
总之,儒者需要具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恩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的品质。在上述的这些品质之中,有一些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儒者能在自己的言语与行动之中,用中庸之道将它们完美地结合起来。因此,这种将诸多品质完美集于一身,尤其是协调看起来相互矛盾的品质,这一方面是古代儒者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这也是现代人也应当细心体会的地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