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家乡周庄度过的。那时的周庄,是一个有天然草坪、茂密树木和很多池塘的村子。春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村边的天然草坪上玩闹,摔跤、踢鞋楼、打撬,弄得满身是草叶和土粒。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在热烈的蝉鸣声中跳进池塘洗澡,游泳、打水仗、捉鱼、逮青蛙;到打麦场上疯跑;爬到树上捅鸟窝;偶尔也会去生产队的瓜园里偷甜瓜和西瓜吃。秋天,和伙伴们去村边的青麻地里捉迷藏,去田埂上逮蚂蚱。冬天,在雪地里与伙伴们用雪团打闹,去看大人们在田野里追野兔,跟着大人们去镇街上看热闹串亲戚。过春节时,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乡村剧团的演员们唱戏……
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时不知道人生的艰辛就蹲在不远处等着自己,以为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天天就是玩乐。
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了少年时代。一变成少年,便开始尝到生活的苦涩滋味,我不能再一个人去玩,我需要照料弟弟,好让母亲下地干活;我需要割草挣工分,还要喂饱家里养的羊;我需要抓紧课余时间拾柴,供母亲烧锅做饭;我要跑四华里的路去上学读书,每天需跑四趟……更重要的是,遇到了大饥馑,开始每天为吃饱肚子操心。
少年时代的生活让我懂得了饥和累,让我窥见了人生的一点真相。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里,给我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也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同时,这段生活也让我产生了很多惶惑,把很多问号摆在了我的面前:人长大了要受苦为何要急着长大?人为何每天都要干活受累?每天都劳动的人为何还会挨饿?我开始了最早的思考。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是我日后回忆能抵达的最远的地方,是我精神上的一片绿洲。
问:是什么促使了您萌发写作念头的?最初的文学启蒙源自于什么?
答:我们家乡的人,对书籍有一种由衷的爱意。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在墙上贴一个红纸条,上写:“敬惜字纸”几个字。对有字的纸都要敬惜,对书更是爱惜备至。所以我对能写书的人从小就仰慕。当然,那时自己还不敢去想写书的事。
如今回想起来,对我最早进行文学启蒙的是母亲、村里一位外号叫鸭嘴的叔叔和鼓书艺人秀成。
在夏天的夜晚,母亲常会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讲牛郎、织女和勺子星的故事;在我为吃饭、穿衣等事哭闹的时候,母亲会给我讲小鸟和牛、羊等动物能说话的故事;为了哄我帮助干家务活时,母亲会给我讲些周围村子里的其他孩子勤快孝顺的故事。这些故事吸引了我,让我成了最愿听人讲故事的孩子。恰好,村里有一个外号叫鸭嘴的叔叔识字,他读了不少书,常在冬天的牛屋里给我们一群孩子讲《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片段故事,我听得非常入迷。后来,邻村一个叫秀成的鼓书艺人常到村里说大鼓书,说“薛刚反唐”,说“杨门女将”等连本书,我听得如痴如醉。
上小学时读到了《一千零一夜》,书里的曲折故事令我更加着迷。此后,我就总想去书里找故事看,慢慢对读小说就产生了兴趣。后来看了那个时代流行的很多小说:《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旗谱》等等。但真正想到写书是在当兵以后。十八岁当兵来到部队时,“文化革命”还没有结束,有一天,我见到我的班长在偷偷地看一本书,看得很投入,我觉得好奇,就趁他出去时从他的褥子下偷偷拿过来看。那本书没有封面和封底,连书脊也没有,但里边讲的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情感故事却强烈地吸引了我。偷看完这本书后,心想,如果我将来也能写一本这样的书那该多好。写书的强烈欲望就是这样产生的。“文革”结束后,我才知道,那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问:十八岁您就离家参军,军营的磨炼和部队文化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您的文学创作的?这期间您肯定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最触动您的作品有哪些?
答:最初参军的目的,就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想吃饱饭。进了军队之后,才慢慢懂得军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概念才在心中确立。多年的军旅生活让我见识了艰险、苦难、死亡、紧张、动荡、沉浮、剧变,也见识了赤诚、豪爽、挚爱、高雅、奢华、背叛、冷漠,我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对大自然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因此,我更喜欢去赞颂爱的美好,去发现爱的存在,去宣达爱的重要。
“文革”后期,我开始从内部书店买我喜欢的书看;后来,去图书馆借解禁的书看;再后来,就四处去买书看。读过的文学作品不少,最触动我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还有沈从文写湘西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中传达出的那种博爱和悲悯情怀让我感动和喜欢。
问:您的处女作是1979年在《济南日报》发表的《前方来信》,能跟我们谈一谈这部作品吗?发表后的心境如何?您是否能回忆一下?
答:从1976年起,我就开始创作了,一开始写的是电影剧本,一连写了三个剧本,可惜都没有被采用。那年头电影剧本的成活率是五千分之一。写电影剧本不成功之后我才开始写小说,一上来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内容是反映台湾老兵思乡的,因对老兵的生活不了解,故也没写好,有朋友看了直摇头,说这算什么小说?后来一气之下就把稿子烧了。
1979年南部边境战争爆发后,我的一些战友走上了战场,他们不断地来信,介绍前方的战况,介绍他们自己的战场经历,我根据他们的来信,创作了一个短篇小说《前方来信》,以一个参战者的视角,讲述了战场上的情况。作品写完寄到《济南日报》后,被全文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作品,心里非常高兴,稿费寄到后,我请几个朋友吃了一顿,以示庆贺。当然,今天回头看这篇作品,它的质量的确不高。但它的发表,给我增加了写作的自信,鼓起了我写作的勇气,让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干这个行当的。
问:您曾说,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的原型是您童年时期的一位年轻而善良的“花嫂”,您能给我们说一说这位“花嫂”吗?您在《第二十幕》《湖光山色》《21大厦》等作品中都对女性进行了非常细致深刻的刻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女性形象创作的成功跟“花嫂”有某种潜在的联系吗?从1993年的“香魂女”到《湖光山色》的楚暖暖,您想通过这一系列女性群像来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答:那位“花嫂”长得很漂亮,心地也好,可惜后来得了病,年纪轻轻就撇下几个孩子走了。在我还是个少年时,常去她家玩,有时端着饭碗去她家边吃边听她和大哥哥们聊天,逢了这时辰,她会用筷子插进她家的香油瓶,然后很快地提出筷子,把筷子头上蘸着的一滴香油滴到我碗里。那时香油极其金贵,她的慷慨让我感动,她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所以后来我写《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时,是以她作为模特的。在我们豫西南乡下,大多数女性都很善良勤劳,她们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我在写作中,愿意把赞颂给予她们。我自己觉得,在男女两性中,女性从事的主要是建设性的工作,如哺育孩子,照顾老人病人,操持家务,她们心里的爱意要更多一些;而男性,从事的破坏性事情很多,酗酒打架、放火杀人、发动战争等等,他们心中的破坏欲要更强一些。也因此,我总是让女性成为我作品中的主角,而且愿意把她们写得很美好。我希望这个世界安宁平静,希望人们互爱互助,在我的内心里,女性是安宁平静的代表。
问:《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香魂女》,并一举夺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您对谢飞导演的这部影视作品还满意吗?您也有很多其他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如《走出盆地》《银饰》《汉家女》等,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文学作品与影视联姻现象的?有作家认为,影视相对文学,是大众化的艺术门类,不够高端太过浮躁,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答:我对谢飞导演的《香魂女》和黄健中导演的《银饰》这两部电影比较满意。电影应该归入精英艺术,它同样可以对人、人生、社会、自然界作深刻的思考和表现。电视剧是大众艺术,通常只讲故事就行。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诱使读者去买原著看。在今天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影像时代,人们用于阅读书籍的时间开始减少,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其实是影视在为文学做广告,何乐而不为?当然,作家在写作品时,不能为了被改编影视而写作。作家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迎合影视改编必会降低作品的品位。
问:《湖光山色》这部小说的结构很特别,您用“乾”“坤”把书分成上下两卷,又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作为各章的标题,当时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您想用这种结构去表达什么呢?
答:乾和坤,是八卦中的两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坤两字后衍生为代表男女、阴阳,再后来又演变成江山社稷和国家的代名词。《湖光山色》借用这两个字,来表现乡村社会男女两性的境况和乡村改革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震动。
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它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种要素的相生相克,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湖光山色》借用这种说法来表现乡村社会人事和精神领域的变化。
问:《湖光山色》这部长篇也是以你的家乡为创作背景的,它与你以往的作品《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相比,“湖光山色”的书名似乎就显示了某种不同,有一种美好的意象和情感在里边,是这样吗?您是通过什么来书写这种美好的呢?是美好的女性形象吗?
答:是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也就是我书中写的丹湖,自然风光非常美丽,可谓山清水秀。我一直担心人们膨胀的欲望会毁掉这种自然之美——湖光山色,会毁掉我们民族的传统之美——真诚和仁爱。我写这部书,我写暖暖这个人物的目的,就是想让人们看到我们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从而给以珍惜。
暖暖这个人物,是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载体。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这样完美的女性可能不存在,但她是应该存在的,我太希望她真的就生活在某一个村子里,她让我觉得生活有希望。
问:凭借《湖光山色》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之后,您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否达到了顶峰?这是否是您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您认为《湖光山色》最具特色的亮点是什么?
答:《湖光山色》是我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这部书的特色是描述了城市资本向乡村流动过程中人被冲撞的图景。今天,资本开始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流动,这种流动既会带来高楼大厦、带来时尚生活、带来欢声笑语,也会带来冷漠、暴力、垃圾、病菌和哭声叹息。资本终于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流动,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但身为作家,我们不能只是随众欢呼,我们还应该用文字去发出警示,去告诫人们:资本的那个本质特点从来没变——它只要利润!而我们人,只有利润只有金钱是没法幸福生活的。
问:十八岁参军离家,现在您离开故乡也已有四十余年了,但是您手中的笔却始终走不出家乡那片蕴含了太多故事的土地,依旧选择书写故乡的老树炊烟、山川河流,以及父老乡亲的生活和灵魂。可以说,乡土是您的文学世界当中始终绕不过去的一种情结、一个存在,是这样吗?您是如何看待乡土文学的,当下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乡土文学的受众面难免会遭逢挤压而萎缩,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日渐式微的颓势的?以后的创作还会坚守乡土写作吗?都市文学会占据乡土文学的位置吗?
答:是的,我们这一代人,农村生农村长,乡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深的记忆和影响,写作时自然绕不开乡土。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人由乡村涌进城镇,乡土文学的读者在日渐减少,熟悉乡土对乡土有感情的青年作家也会越来越少,因此,乡土文学的颓势也就不可扭转。以后的文坛上,反映和表现城镇生活的文学作品会越来越多,它虽不会把乡土文学完全挤走,但会把它挤到一边去,挤到角落里去。
就我自己来说,可能会去写这种城镇化过程,但不会去写完全的都市生活,写都市生活我没有把握,我虽然每天都在与都市男女打交道,可我与他们仍然有隔膜,我担心我写不好。
问:您的文学作品多以家乡豫西南阳盆地为背景,这系列小说也被研究者称之为“盆地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一个特异的存在。在这部分小说中,您将故乡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喜交集的故事作为艺术审视的中心,既有着清新鲜活的泥土气息,又蕴含悲怆酸楚的苦涩凝重,读后常给人一种欲哭无泪、欲笑无声的审美感受。您在这些作品中写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写农民心态行为的变异、写乡土远逝的悲戚,为什么您的故事总是这样沉痛,总是指向悲剧的结局,指向生命的艰难呢?
答:原因可能有三个:一个是在生活层面上,我自己的视线所及,看到的生活不如意多,看到的人生伤痛多,看到的人生惨剧多,我无法回避也不想回避。另一个是在理论层面上,我认为人生本身就不是一场喜剧,人出生后不断地劳累辛苦,竟然是向虚无向黑暗向坟墓迈步,上帝用一点点快乐和幸福,逗引着人向前艰难迈步,直至死,这不是悲剧?再一个是在艺术层面上,我从年轻时开始,不论是看小说、看戏剧还是看电影,奇怪地一直喜欢看悲剧,心里以为只有悲剧才能表现出人的真实处境,看悲剧时我会流泪,流泪之后心里会感到一点轻松。
可能是这三个原因,我写出了不少悲剧,有的作品,我一开始并没有准备写成悲剧的,可写着写着,就成悲剧了,我对自己也很不满意。我不想再写悲剧了。
问:您缘何如此执着于关注乡村变革呢?您有一大批以改革为时代背景的作品,却又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多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改革故事去强化时代背景,刻镂时代印记,而您的小说却指向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更多的是对时代变化下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文化心态的一种重新思考与重估。
答:因为我痛感乡村与现代文明的距离太远,我迫切地希望乡村发生改变,故我一直在观察它,甚至想用文字去促成这种改变。也是因此,我对乡村外在的变化和农人内心世界的变化都有书写和表现的兴趣。当然,我知道,在看上去闭塞落后的乡村,还保存着我们民族最宝贵的一些东西,我害怕这些东西在变革中流逝,所以我和我的人物一样,内心总是左右为难,陷入挣扎的境地。
问:《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是您众多爱情小说中知名度较高的一篇,这固然有被搬上银幕获得成功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但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在于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和人物独特的个性魅力。您用近乎纪实的笔法描述了郜家两代妇女不幸的婚姻和命运悲剧。婚姻对于郜二嫂、环环来说,不仅仅是夫妻间没有感情的结合,而且是一种因贫困伴随而来的屈辱、仇恨,一种精神与肉体的沉重创伤乃至人格的扭曲。而《蝴蝶镇纪事》《向上的台阶》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则是来自极“左”路线的摧残和唯心主义血统论的影响。这些美丽女性的爱情却总以悲剧收尾,这是您的悲剧情结使然吗?还是有其他别的原因呢?
答:婚姻悲剧是人的生存困境的一种表现。我多么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另一半,都能享受美丽的爱情带来的幸福,但是,无数的婚姻悲剧却轮番在我们面前上演。我不想闭着眼睛去瞎编幸福的爱情故事。
中国的婚姻悲剧,究其原因,一部分来自社会,一部分来自当事者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前,很多婚姻悲剧都源于社会而不是当事者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婚姻悲剧则源于当事者自己。我写这些婚姻悲剧的原因,是想引起人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关注、审察和思考,是想引起婚姻悲剧当事者对自己性格和行为的自审。
今天,爱情被摧残的实例依然很多,爱,何时才能顺心顺意?情何时才能随心倾注?我只能含泪呼唤,我写不出很轻松的东西。
问:您的小说中一直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豫西南小盆地的农村市镇生活世界,另一个则是现代军旅生活的世界,您是如何处理这两个世界的关系的?
答:我用我在军旅生涯中获得的认识能力,去审视生我养我的地方,然后去写小盆地里的农村市镇生活。我用我在小盆地里获得的生活知识和人生经验,去努力写活那些出生于乡村的军人。我在这两个世界里出入,它们都让我获益,我也因此对乡村和军营充满感激。
问:您小说创作的重点是盆地系列小说,但几十年军旅生活的深切体验,又使您的创作中不可缺少地充满了军旅题材。作为一名军旅小说作家,您能具体谈谈您的军旅小说创作吗?和平年代如何创作战争题材的作品,是很多军旅作家的困扰,您是如何把握的?能否谈谈目前军旅文学创作的困境?
答:我写战争的长篇小说是《战争传说》,另有一些写当年南部边境战争的中短篇小说。《战争传说》写的是明朝历史上瓦剌人与明王朝的一场战争,也可以归入历史小说。这部书没有写将领、皇帝等大人物怎样去发动、指挥战争,不是想全景性地去展示那场战争,我只想写普通战争参与者对战争的真切感受,是战争中小人物的故事,是由下向上看战争的小说。
和平年代写战争的确有难度,可战争是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作家完全不去表现战争,也是文学家在审察、思考人类发展进程上的一种缺位。写战争不一定要亲眼目睹战争,这是一个可以充分施展作家想象力的地方,人的所有本能在战争中都会充分表现出来,作家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心理去揣摩想象其他战争参与者的心理。
目前军旅文学的最大问题是作家自我束缚和限制,作家只怕写出问题,只怕因写作惹出麻烦,自划写作禁区,自设禁忌,不敢充分张扬自己的发现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题材发现、故事设计、叙述方法、人物塑造上,少有全新的东西,大都在重复前人和外国人。
问:您的几部大部头小说创作的时间跨度都很漫长,如《第二十幕》,花了您大概十余年时间。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城百年间世相的描摹,把中华民族在20世纪留下的脚印凸现了出来,被认为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不知道您对这种评价怎么看?现在很少有作家愿意去耗费十年光阴去写这类的长篇小说了,这种创作方式的初衷是什么?
答:写作《第二十幕》的初衷,是想通过对一个小城百年世相的描摹,把我对20世纪的看法和认识写出来。上帝把我人生最好的一段时间放在了20世纪,让我看到了20世纪的不少风景,这让我感到我有责任把20世纪中国人的生存境况记录下来,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留下一份生动形象的文学资料。20世纪对中国人来说,有太多的痛苦,也有很快乐的时刻,有血写的教训,也有可引以为傲的经历。记下这些,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历史,都不会没有意义。
书写出来,怎样评价,是别人的事,我会认真倾听,并加以分析。我会保持清醒。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
问:长篇小说《预警》是您创作道路上与以往作品反差最大的一部,您想通过这部作品提醒世人什么呢?
答:《预警》写的是当下的军队生活,写军人被恐怖分子设计暗算的过程,其中把腐败可能滋生恐怖分子的情景作了展示。其实,腐败才是国家安全的大敌,腐败的受害者会以国家为敌。当然,这只是表层的故事完成的任务。我实际写的是人的命运的不确定性,写我们民族对未来不能盲目乐观,灾难其实离我们很近,近到随时可能毁掉我们。
问:您的近作《安魂》详述了您痛失爱子的苦难历程,小说题材原本是一个悲痛锥心、不敢触碰的话题,但小说却以“爸爸”和儿子对话回忆的方式,使“爸爸”捶胸追悔儿子得病原因和全家所承受的痛苦磨难,您为什么要写下这段伤痛的记忆呢?您能谈谈这部血泪之作吗?
答:为了安慰儿子的灵魂,也为了安慰我自己的灵魂。儿子远走之后,我心里有很多话想对儿子说,我更知道,儿子也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我希望我的读者读完这本书后,能对我们最终都要去的那个世界不再恐惧,能平静地面对人生最后结局的到来,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
问:走过艰苦年代的人,意志力特别坚强。而当下社会人们的政治信仰逐渐演变成争取幸福生活的信念,人们的意志力两极分化,市场竞争残酷性在增加,传统道德约束力在变松,人们的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精神质素流失沙化的现象的?
答:这可能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一个十几亿人组成的社会,在经济、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之后,人们的精神层面随之发生大的震动和变化是正常的。多少年被压抑的物欲、情欲突然被释放出来,出现一些过头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只要我们对这种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情况会慢慢向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想一想德国人在战败后的精神状况,想一想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之后的精神状况,他们当年也有一段时间精神质素出现流失沙化的现象,现在不是都解决了吗?关键是保持清醒,一方面要努力去找回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一方面要学习外国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做法。只要清醒地看到问题,就不可怕。
问:记得您曾经说过“习惯以享受者的身份去读同行的作品”,请问对您来说创作是不是更大的享受?
答:对于我来说,当一部新作出版见到新书时,的确是一种享受,很快乐。可很快就要投入到另一部作品的构思和创作中,享受的感觉就会消失,就又会陷入到持续的劳作中。在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轻微的焦虑,一种隐隐的担心:怕既定的写作目标实现不了。当然,如果一天的写作顺利,也会有一种享受的感觉。
阅读是另一回事,阅读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尤其是读到好书时,完全是一种享受。
问:读您的作品,发现在笔法上一直走平实的路子,每个故事都娓娓道来,一看就是您的风格,却又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然说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巧,请问您真正的创作技巧是什么?
答:我自己觉得我没什么技巧。只是注意把故事讲好。我认为,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最重要的地方,是它有故事。没有故事,它就会混同于散文和报告文学。努力讲出新故事,努力用新的方法讲故事,努力讲出有崭新思想含蕴的新故事,是我追求的目标。每一部作品开笔之前,在我确定讲述的角度、节奏时,我首先会问自己:这样写你自己喜欢读吗?我自己喜欢了我才能写下去。
问:您的作品《第二十幕》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及“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长篇小说《21大厦》获解放军作品一等奖;长篇小说《湖光山色》更是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您能否谈谈每次获奖给您的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心境有变化吗?
答:获奖对作家来说是一种鼓励,就像喝彩对于体育运动员和演员一样。获奖会让作家的心境得到改善,会增强其自信心。当然,不获奖作家也会坚持写下去,因为作家的写作,大多是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在背后驱使。历史上没有文学奖的时候,作家们也在写作。
问: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精神性事件,的确给中国文学作品带来走出去的希望,那么,您觉得中国作家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呢?
答:首先是作家要写出具有恒久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写出其他民族其他国度的人也能理解也喜爱读的文学作品。其次是组织好推介翻译工作,国家应想法鼓励更多的中介机构和个人来介入文学作品翻译事务,而且要让人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问:随着传媒的发达,中国人阅读率每年愈降,因此“文学穷途末路”论随之抛出。您是如何看待文学阅读量下降这一现象的?与大众文学相比,严肃文学的创作尤显孤独,您又如何看待?
答:我也为文学阅读量下降忧心,这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显然不利。但也要看到两点:一是在其他发达国家,真正阅读严肃文学或叫纯文学作品的读者也不是很多,也是限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大多数人读的也是通俗文学作品。从事严肃文学创作的,拥有很多读者当然好,拥有的读者少一些也不要泄气。每个国家都需要一批严肃文学作家来为国家的文学宝库添加库存,当浮华散去之后,这些作品还在,还能影响人们的心灵。二是现在的很多年轻读者,愿意在网上阅读文学作品包括严肃文学作品,不愿去买纸质书,作家应该积极地把自己的作品卖给网站,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网上读者。
问:有人把现在的文坛跟娱乐圈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同样浮躁,炒作、跟风、为博出位不择手段等等,您对此怎么看?
答:这些现象的确存在,但不可怕。任何一个社会领域,都是各种人物全有。在政界在学术界在演艺界存在的东西,也会在文学界存在,这儿不可能是纯粹的净土。同时还要看到,无论是30后、40后、50后的作家,还是60后、70后、80后的作家,都有一批人心境宁静,在潜心写作,在安静生活。我现在倒是希望一些出版社的领导也静下心来,别在出版上跟风,别为了钱让一些品位太差的作品出来。
问:身为河南籍作家,您觉得河南作家在创作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答:我觉得相似的地方有两个:一是都对土地充满感情。因为大多数河南作家都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孩子,所以他们的笔很难离开土地。二是都特别勤劳。他们写作和父辈种地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一季一季地种,一茬一茬地收。
问:您认为中原作家的整体特色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种文学区域性划分的?
答:中原作家的整体特色是文化背景相同,都是在中原文化滋养下长成,判断是非的标准近似,道德信条相近。
文学区域性划分只是为了言说方便,是一种简单的命名,不科学。其实作家的创作都是极具个性的,每个人的作品都很难归类。
问:每个作家都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承载着一个写作者的梦想、体验与思考,印记着生命独特的精神基因,您所想构建的文学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答:那里有青山碧水沃野,有田园市井风光,有百鸟千兽万物,有男欢女爱之景,有弦歌在天空飘荡,有笑声在四野回响,枪炮声消隐,哭喊声降低,斥骂声远遁……
问:回顾几十年创作历程,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
答:最大的感悟是: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痛苦要尝受。
最大的收获是:文字是心灵的最好安慰品。
问:对有志于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这是一个后人随时可能超越前人的领域,不要害怕那些走在你前边的名人,你只要充分张扬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沉下心来写作,你就可能超过他们跑到最前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