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4:南渡北望-赵构集结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咱们把视线移回到开封城,回到大楚国皇帝张邦昌的身上。在这段日子里,他过得很憋屈。赵家人走了,宋朝却没有离开,他仍然活在从前的环境里,近170年的底蕴,每时每刻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实话实说,他从来都没想过要取代赵宋,当什么大楚的开国之君。

    他即位的当天,没敢进皇宫大内,而是从尚书省出发。宋朝三省,门下、尚书都在皇宫外办公,只有中书省设在皇宫内部。他升殿,不敢坐御床,只在御床的西边摆了个小位子;他办公,不敢用皇帝专门词,“朕”改为“予”,手诏改“手书”,平时不穿龙袍,金人来了穿上,金人走了立即脱下来。除了这些细节之外,大事更是一概全省掉。

    他不在正殿办公,不举行朝廷例会,不出来接见大臣,禁宫大内里所有门户都加锁封批,封条上写着“邦昌谨封”。

    这哪是当皇帝,纯粹是个主人外出,看家护院的家丁。

    一个月之后,金军渡过黄河,回到了燕京附近,张邦昌宣布退位,先找到隐居在民间的孟太后,由她来垂帘听政,再通过她,去选宋朝的新皇帝。

    焦点向赵构汇聚。可是要找到他,真不太容易。

    赵构一直在跑。从相州跑到了大名府,又跑到了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在山东转了两圈,他到了济州(今山东巨野),觉得还是不安全,宣布下一站是宿州。宿州地处淮南,是今天的安徽宿州市,真要到了那儿,随时都能渡过长江,跑到江南了。

    这时内外两个消息拖住了他飞快奔走的脚步,让他不得不停下来。

    外边的,是开封城派来的信使,真是跨越了千山万水,踏着他曾经走过的脚步,追到了济州,通知他回京城去即位当皇帝。

    这消息很震撼,但在预料之中,赵构很清楚自己的血统地位,继承权的顺位,这事儿只要他不死,永远都是他的。

    前提是,他不死。

    那么就好办了,他决定不回去,即使回,也要再等等,看看金军是不是会在短期内练回马枪。可是另一方面,就没这么好对付了,他的班底内部也出了点儿事情。

    这时他的班底已经非同小可,很多帝国的精英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了他的身边。最早到的是张俊,他跟着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扬祖率领3000兵马,到大名府报到,被任命为元帅府后军统制。

    刘光世跑了第二名,他从西北开始,一直追到了山东的济州府,才追上了赵构。这一路上,他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超级智慧,在听话和不听话之间准确选择,让自己的人生踏上了最光明的那条路。

    他开始跑的时间是第二次开封保卫战前夕,赵桓传书天下兵马进京勤王时。作为一个顶级衙内,刘光世百分之百地执行朝廷的命令。

    带兵火速从西北驻地开拔!

    跑到半路上,唐恪先生的命令传到,令天下所有勤王部队各回原地,不许到开封城来。首相传达皇帝的诏书,这是天底下最有效力的命令。于是,所有部队向后转。

    唯独刘光世。

    这小子堪称两宋之交时所有风云人物里最鬼头鬼脑的,加上他从小就混在权力阶层里,各种官方的把戏他全懂,瞬间就解读出了唐恪的小心思。那绝对会出事,国家肯定需要军人。

    ……而军人需要机遇。

    尤其是他和他父亲这样有了失败记录,急于翻身的军人。那么前进,不听首相命令前进。事关前程,他的决心超级坚定。随着离开封城越来越近,什么人都能遇到,一支败兵把京城里的事说了出来。当时刘衙内的部下们就不干了。

    搞什么,既违抗命令,还让我们送死?!

    刘光世很镇定,告诉他们这个消息过期了,最新的消息是开封城陷落,两位皇帝逃了出去,方向是南方,只要追到,“功莫大于保驾”,大家还等什么?于是全体出发,他们一路南行,追到了山东境内的济州,找到了赵构。

    赵构很高兴,这是他最缺乏安全感,最需要军队的时候,有老牌的西北军突然出现,实在惊喜。刘光世被加封为五军都提举。

    刘光世抓住机遇,千里奔袭抢到了一个好大的头衔,在失去父亲刘延庆之后抱住了更粗更牢靠的一条大腿,从此人生前景大放光明。

    相比张、刘两人,同在西北军中的吴氏兄弟仍然很平淡,他们老老实实地驻扎在防区,和老对手西夏人对峙。

    这是一对实心人,立身处世都从正道走,他们认定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既然是军人,那么自然要用军功说话。等待他们的,是不久之后一场决定西北军命运的决战。

    这段时间里韩世忠很忙,他在百忙之中托人给赵构带话,说他百分之百地拥护赵构做任何事,可以为赵构做任何事,最后想想还是再直接些吧。

    他劝赵构直接当皇帝。

    说完了这些,他冲出大名府砍进了一大群的金兵人群里。顺便说一句,赵构真是个很有逃命天赋的人,简直像有预感一样,他离开大名府不久,大群的金兵拥过来了,有多少……好几万吧(酋帅率众数万至),而韩世忠手下只有1000人。

    他就带着这么点儿人冲出城墙,直奔金兵的统兵大酋去了。没有意外,几乎是成例了,韩世忠一个人冲过去,把挡道的全干翻,一刀砍倒了该酋,之后战斗就结束了(单骑突入,斩其酋长,遂大溃)。

    很神勇,这的确是宋朝近百年以来最高端的战力了,可是他仍然错过了最好的机会,没能第一拨赶到赵构的身边。

    历史会证明,谁先赶到,谁得到的好处最多。领导的印象分是无比重要的,张俊也好,刘光世也好,都善始善终,哪怕做了再操蛋的事,赵构都永远给他们优渥待遇。

    嫡系的待遇就是好。

    相比之下,吴氏兄弟差了点儿,他们始终游离在主权力集团之外;韩世忠也差了点儿,再怎么样,哪怕救过赵构的命,也等而下之。

    比他更惨的是岳飞,他这时正在北方和金军打得热火朝天的,连和赵构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他的命运……仅仅是巧合吗?

    “中兴四将”的命运居然与他们最初和皇帝接近的次序成正比,可见,无论什么时候都得和大头领紧紧靠在一起。

    这一点在宗泽的身上也得以体现,不过他先放一放,要提一下未来名分最大、权力最重的军政一把手——张浚。他很不幸,开封陷落时他正好在城里,但是为什么他没有露过面呢?以他嚣张跋扈、唯我独尊……不,神勇无畏、敌强愈强的性子,应该把所有的完颜都活埋在开封城郊才对嘛。

    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也能做到!

    可他就是没出现,从始至终都没出现过。据可靠资料显示,当时他从外城躲进内城,再躲进太学,和一大批学生混在一起,估计学生们所有的对外行动他一律都没参加。

    因为,金军撤走之后,他再度出现时,身上连根汗毛都没掉。

    大名府是一个转折点,赵构途经此地时,曾经有过一场剧烈争吵。宗泽PK汪伯彦。宗泽主张立即率军直趋澶渊古城,攻击金军外围,解救开封都城;汪伯彦一点儿没说这有什么错,而是强调,做事情要量力而为,现在最重要的事是“且先安泊得大王去处稳便”。

    赵构宣判,汪伯彦胜。

    结果是宗泽率军向开封冲击,对外宣称赵构就在军中。另一方面,赵构、汪伯彦继续逃跑,跑到了山东境内。

    这只是在表面,这件事的实质是,由于宗泽的坚贞、勇猛、不妥协,他远离了大元帅府,没法参与各种国家大事的制定。

    新建立的宋朝军队分成了两部分,各自奔向自己的目标,怎么看怎么像是分道扬镳。

    一部分是宗泽率领的,队伍力量很弱,只有几千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什么名人。他们去进占澶渊,收复开封。

    另一部分由大元帅阁下本人亲率,部下文职官除外,武将栏里威名赫赫,尽是历史上的闪光点。军队由信德府梁扬祖提供,兵力达到一万,马一千匹,战将有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稍后还有刘光世加入,这个阵容,只要再添几个,就是南渡之后的全部配置。

    这支强大的军队避开所有的危险地段,向济州前进。

    到达济州之后,开封城里孟太后的懿旨追上了赵构,这算是要他返回的内因。另一方面,他的军队也变得暴躁多疑,北方人不愿背井离乡。

    众怒难违,尤其是开封外城禁军哗变的例子还在眼前,赵构迅速做出决定——回北方。

    同时他给宗泽去了一封信,信里很明朗地解释了一下他逃跑的理由,归结成下属们不让他去拼命,不然早就“身先士卒,手刃逆胡,身膏草野,以救君父”,同时又很隐晦地提了一下自己是回去干什么,“谓祖宗德泽,主上仁圣,臣民归戴,天意未改”。

    就是说,百姓还是宋朝的百姓,而宋朝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就是他,宗泽,你知道该怎么办了吧?

    谁都知道该怎么办,这是赵构主动抛给宗泽的橄榄枝,这种时刻劝进,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能轻易确保一世的荣华富贵,是每个官场中人都梦寐以求的。

    可宗泽接到这封信时,心里的感觉腻味透了。

    对于恢复中原,李纲有一整套构思,派宗泽去开封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给开封城披上铠甲。

    开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能没有外围防线,一马平川的地势,如果没有黄河天险的隔断,河东河北等地的拱卫,它本身再坚固,也无法应对外敌。

    所以李纲派张所任河北西路招抚司招抚使,傅亮任河东经制司副使,去两河地区招抚百姓,建立武装。请注意这四个字,“建立武装”。

    两河地区被金军肆虐,各大名城相继沦陷,各处正规军基本上伤亡殆尽,考虑到开封京城的军力损耗得更严重,长江之南的军队根本不靠谱,而西军离不开防区,可以说,两河区域宋朝官方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可是汉人的力量却空前强大。

    无数支义军自发形成,他们保家结社对抗金军,取得的战绩比宋朝的正规军强太多了,足以让大兵们买块豆腐撞死。

    以河东区为例,这里的民兵用红巾作标志,小事不说了,只提一下他们和完颜宗翰的故事。金军的大太子在宋朝官方面前一直很威风,可老百姓们把他看得很一般。没什么了不起的,当初他围攻太原城,红巾民兵把他挡在太原城外围很久。

    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一带的民兵们还特地问候了一下完颜宗翰,某天偷袭他的中军营,差一点儿就横贯全军,和他面对面。

    与之相比,河北区域内的义军规模更大。

    河北境内有座五马山,它在现代很一般,没谁知道它,可在当时,它是河北境内的太阳。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实力远远超过北宋的帝都开封城。

    它依山建寨,比人工修的城墙高大坚固;它有10万兵力,都是自发聚集的忠义民兵,无论是素质还是实力,都比烂透了的禁军强得多。

    更重要的是河北区域内的其他民兵都听它号令,人数加在一起有几十万之多。这样,它的号召力比赵佶、赵桓、赵构都大得多。

    这样一股力量,足以在乱世中自成一国了,可是它却几次三番地写信给远在应天府的赵构,说一直期待着中央的领导,请派人来领导我们吧。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山上最大的头领姓赵,叫赵榛。赵榛是赵佶的儿子,受封为信王。查名单,他是金军在开封城里抓走的重要俘虏之一,怎么会跑到五马山上打游击了呢?

    赵榛自己说,他是趁乱逃出来的,国恨家仇让他充满了力量,决心和百姓们一起与女真人死磕到底。这多好,让百姓们既有军队的实际力量保护,又找到了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宋朝政权,心灵身体两健全,好日子似乎又回来了。

    李纲也是这么想的,眼看着这么强大的力量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呢?这简直是新兴的建炎集团的天大福音,什么都不要在乎,哪怕知道所谓的赵榛是燕人赵恭假扮的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力第一,马上派人接收!

    于是他第一时间派出了张所、傅亮,做完之后他长吁了一口气,觉得复兴有望,民族将兴,他本人做了件很好的事,对得起首相这个职务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