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做一个想象力高手!
[关键词]
父母的鼓励,父母的引导,借鉴自己的童年
[想象力指导物语]
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父母。那么,你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父母吗?
先别着急否认,其实,你也可以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棒!只有你是一名想象力高手,你的孩子才能成为想象力达人。
所以,当孩子正处于想象力腾飞的时期时,为什么,我们不能与他们一起成长呢?正所谓“教学相长”,如果父母也加入和孩子一起想象的行列中来,不但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其想象力,父母也同样可以收获快乐。
在平时的交往中,一般都是父母鼓励孩子去进行设想,而提供这些设想的点子也是非常宝贵的,不仅需要有知识的积累,还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个设想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创造。因此,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同时还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想象力也会跟着一起提高。
某位著名的教育专家也曾经提出过: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进行想象,在家长的配合之下,孩子的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了,创造力也会随之而产生。
举个例子来说:看到一些散落在地上的树枝,以前只是捡起来把玩一番罢了,可是在父母的引导和启发下,他们也许会把这些收集的树枝凭借想象制成各种各样的玩具。当孩子拿出自己的作品欣赏的时候,父母肯定也会非常高兴。因此和孩子一块想象的时候,家长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对其影响是非常大的。环境不好,孩子想象的欲望就会消失,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孩子想象的欲望才会更加的强烈,想要提高起来也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所以说,父母正是帮助孩子构筑这种环境的关键人物。
[案例]
五岁的迈克是一个非常喜欢探索的人,对海洋和森林尤其感兴趣,如海龟的集体产卵,深海鱼类的发光器,兽类是如何进化的,在这方面,他所了解的甚至比他的父亲还要多。
然而事实上,迈克的父亲对这方面并不是非常擅长。可是迈克的父亲觉得,虽然自己在动物方面没有迈克的知识丰富,可是他却可以引导迈克去思考,这比那些死板的知识更为重要。
有一天,迈克在电视上看到一群食人鲸集体猎捕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灰鲸的画面,迈他觉得这实在是太残忍了,脸上也随之露出了比较恐怖的神情,看到迈克的表情之后,父亲问道:“灰鲸和食人鲸谁大,谁更有力气?”他试探性地问迈克。
“灰鲸。”迈克答道。
这时候迈克的父亲接着问道:“但最后为什么却是食人鲸胜利地捕食了小灰鲸?”
“那是因为有一大群食人鲸!”迈克脱口答道
父亲又问道:“如果没有动物去捕杀灰鲸,它的数量是不是会越来越多?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迈克想了一下,回答道:“海洋里的小鱼小虾都会被它们吃完。”
“再然后呢?”父亲接着问道。
“很多海鸟都会因为没有食物而被饿死。”
就这样,父亲不断鼓励迈克大胆假设,迈克逐渐搞懂了生物链上的关系。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既然父母的参与如此重要,那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其中,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1、父母应起到主要的引导作用。
在培养孩子想象力的过程中,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父母们需要做的就是起好引导的作用。包括引导孩子在正确的方向思考,引导他们如何去想象,引导他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来发现其本质。比如说像迈克的爸爸一样,多提供一些假设的问题去引导孩子,对引导孩子去思考是非常有帮助的。
2、父母应多借鉴自己童年的回忆。
父母们也都经历过童年时期,只要学会换位思考,他们也许更能够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俗语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了解孩子的个性之后,和孩子一起进行想象也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了,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和自己的关系更加亲密了,配合起来自然也就会更加默契了。
父母也要“叛逆”——引导孩子挑战权威
[关键词]
批判意识,批判性思维方式,叛逆
[想象力指导物语]
即使是经过科学家严密推断的东西,有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错误。所以,“质疑”,这是无论在科学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词语。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如此。在追求想象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更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
当然,太多的孩子,会对某一种认知产生全方位的“膜拜”——这个公式是老师讲的、那个真理是偶像说的……面对这些人,他们自然无法产生质疑的态度。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叛逆”起来——不去赞扬孩子听话,反而引导他们挑战权威!
只有不断否定那些旧的东西,才可能会有新事物的出现。有很多父母喜欢墨守成规,不允许孩子有一些疯狂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丧失了创新能力,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灵魂,更别提自身的进步。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榜样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都是那些守旧的人,没有那种创新的想法,孩子的思想自然也会呆在传统的道路上,丰富的想象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要想让孩子“叛逆”,父母首先就要“叛逆”。
[案例]
有一天,物理学家郎之万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目:“如果在一个装满水的鱼缸里放入一定体积的物体,肯定会溢出来一部分水。可是如果放入的是同等体积的金鱼,水就不会溢出来。”孩子们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奇怪,但是随之也都听了郎教授的论断。
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丽娜却对这个答案感到怀疑,于是就向母亲寻求答案。居里夫人听了以后,笑着对女儿说道:“既然你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亲自做一下实验呢?也许,你就是对的。”
女儿说:“可是,我觉得这不可能……”
居里夫人说:“孩子,有什么不可能?去试试吧!”
听了母亲的话之后,伊丽娜找来鱼缸开始做实验。事实证明,把同等体积的金鱼放入鱼缸后,一样会有水溢出来。
当伊丽娜再次见到郎之万的时候,就很不高兴地问道:“您为什么给我们一个错误的结论呢?”然后将自己做的实验告诉了他。
郎之万笑着回答道:“孩子,你很棒!其实,谁又告诉你科学家说的就一定正确呢?希望你能继续下去,发现我的错误!”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女儿之所以会提出一个错误的论断,就是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权威。居里夫人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可是她引导孩子自己找出了正确的答案,就是要告诉孩子不要迷信权威。这样,伊丽娜的想象力不仅没有被扼杀,反而更加大胆和丰富!
只有身上具备这种批判精神,也就会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创造力也由此而来。所以,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意识:
1.告诉孩子:没有什么不可以。
无论孩子几岁,父母都应当引导孩子:所有的真理,不一定就是完全准确的,没有什么不可以!例如,我们引导孩子去研究万有引力:牛顿说得一定对么?在地球引力的基础之上,是否还有其他的作用,导致苹果只能落到地上?
当然,父母一定要记得:我们不能在这个过程中用封建迷信的观点,让孩子去否定科学。否则,孩子就会走上另外一条歪路。
2.给孩子做出榜样。
一个总是亦步亦趋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敢于否定的孩子的。所以,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权威,自己也应当做出表率。例如,我们不妨在孩子面前多说说工作:其实我觉得,领导的这个方案并不是最佳的!来,儿子,你听听我的方案怎么样!
当然,否定不是恶意攻击。在挑战权威时,我们决不能咒骂、攻击他人,而是应当用平和的心态说明事实,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染上坏毛病。
学学[微软用户9]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启发式教育,注重引导方式,把孩子当成“主角”
[想象力指导物语]
只有那些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才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实行启发式教育的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年代久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启发式又是一个新鲜的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传承、人们又赋予启发式以新的内涵,尤其在对孩子培养的应用上。
可以说,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如今在西方非常普遍。在西方家庭中,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尤其在各种美国电影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父亲和孩子一起去科技馆,他们都是那么兴趣盎然;
母亲陪着孩子一起进行创造,也许是一部短片,也许是一段程序代码;
全家一起趁着周末,研制看似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发明。
……
这一切当然不是电影,而是现实的直接折射。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全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全家人一起进行探索和发现,这对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都会产生极其有效的作用。这个时候,父母已经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
如果,父母都能够安于到孩子的启发式教学中来,那么,我们又何必担心孩子的想象力不够?
如果,我们能和孩子融入一起,参加到他的想象力提升课程中,那么,我们有何苦会对孩子的想象力感到失望?
当然,对孩子进行启发式创新教育,并非中国父母做不好,而是总容易忽略一个细节:对孩子动手能力培养的轻视。小孩子都有好动的天性,比如说在墙壁上乱画,拿剪子或刀子在书本上乱剪。有很多父母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孩子学会一个动手技能和操作技巧,循循善诱告诉他应该爱护东西,一味地否定只会抹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孩子的思维以及学习热情,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贯穿在简单易懂的内容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做到自己能动手参与,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案例]
有一天,小明在桌子上看到一张报纸,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用这张报纸做一个好看的帽子呢?想到这里,小明说干就干,从屋里拿出剪刀和胶带,行动了起来。
因为之前没有做过,可想而知,小明不断地修修剪剪,没过多久,一张报纸就被弄得破烂不堪。
爸爸下班回来看到之后,这才发现原来小明剪的正是当天的新报纸,他没有来得及看。虽然爸爸此时非常生气,可是看到小明兴致高昂的样子,并没有去责怪小明,而是和他一起研究了起来。
看到小明没有一点头绪,爸爸并没有直接告诉小明应该如何做,而是一步步地启发小明去想。在爸爸的帮助下,小明很快就做好了一顶报纸帽。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为了不是为了告诉孩子某个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学会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自然是责任重大,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1.采用最适合孩子的引导方式。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如果父母都只是照搬书本,采用同样的启发式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难免会效果不佳。因此,父母应该也要开动脑筋、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如果孩子比较喜欢拆装玩具,父母就可以多在这方面加以引导,提高孩子的动手和想象力。
2.孩子才是“主角”。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永远只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空间。在对孩子进行启发式教育的时候,父母尤其也要注意来规避这点,时刻提醒自己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孩子才是“主角”,只有这样,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够真正地被激发出来。
行动起来,和孩子一起说故事
[关键词]
引导联想,做真实的听众,激发孩子的兴趣
[想象力指导物语]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梦,在那些童话故事的情境中,他们都曾把自己设定为其中的主人翁,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来构筑自己心中的童话城堡。
其实,童话故事作为一种形象的语言艺术,它的形式和孩子们的年龄是非常契合的。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通过父母口中所说的那些词语,他们都会联想到具体的形象和活动,从而引发他们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产生联想。由此可见,想要提高孩子的想象力,父母们也需要在这方面下工夫。
当然,这里说的“下工夫”,绝不是说让孩子自己努力,而是应当与他一起,去融入故事之中。
比如说,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描绘一下故事中的画面,或者是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到底是怎么样的,穿什么样的衣服,正在做什么事等等,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画故事中的形象,然后进行对比。这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激发出了孩子的想象力。
此外,父母在讲故事的时候,还可以训练孩子续编故事结尾的能力。续编故事结尾、编创造诗歌等,都是创造力的高标准体现。父母在结尾处可以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词汇来引起孩子的联想,继而续编故事。德国诗人歌德的母亲,自歌德两岁起就对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歌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和母亲的教育离不开关系。
作为一个合格的好父母,就要花一点时间陪孩子阅读,用最动听的故事感染孩子,用最形象的例子去激励孩子,用最巧妙的提问启迪孩子。当我们能够成为孩子快乐的一份子时,他的想象力提升就会愈发迅速。
[案例]
小海是个三年级的孩子,他很喜欢和妈妈一起做一个游戏:给故事编结尾。这天,他和妈妈又玩了起来。妈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辽阔的大海上,有一条小蛇从河里游了进来。他好兴奋,因为他一直都想看看大海的模样。这时候,一只小乌龟从身边有过,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小蛇说,我是从很远很远的一个大山里游来的。那座山,叫做花石山。这时候,小乌龟突然紧张地游走了。小海,你说这是为什么?”
小海想了想,说:“难道,难道乌龟和小蛇有仇吗?”
妈妈说:“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仇恨呢?”
小海说:“一定是这样的!小乌龟也是在花石山出生的。我知道蛇最爱偷蛋吃,也许小乌龟曾经见过这条蛇吃了他的兄弟姐妹,这时候认出来了所以就吓得赶紧跑了!我猜想,小乌龟认出小蛇的时候,一定是特别害怕,两只眼珠子瞪得大大的,就像这样!”说着,他还用力地瞪着眼睛,模仿害怕的样子。
“哈哈,小海你可真厉害!妈妈都想不出来原来是这样呢!”妈妈笑着说道。
后来,小海的作文能力非常强,她骄傲地说:“都是妈妈的培养,才让我有这样成绩!”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在妈妈引导心心给故事一个结尾的时候,也就是小海在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思考的时候,那么,父母在引导孩子给故事一个结尾的时候,应该如何来做呢?
1.掌握激发孩子“编结尾”兴趣的秘诀。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亲切自然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到好处的语速……这些都会增加故事的感染力,真正激发起孩子的兴趣,进而激发其联想的可能性。例如,同样说一个故事,你用“完了!马上悲惨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我都有点紧张了!”和“悲惨开始了”两种方式,哪种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自然不言而喻。
同时,父母还要学会准确地把握时机,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编出不同的情节和结尾。
2.随时暂停,随时提问
要记得,和孩子一起说故事,不是简单地“讲故事”。我们不必拘泥于结尾,而是可以随时向孩子进行提问,让他编写后面的故事。甚至,我们也应该激活想象力,和孩子交替地编故事,这样,他会更加陶醉其中!
3.孩子讲述时,尽量做听众。
每个人,都渴望在讲故事时成为主角,身边的人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孩子也不可例外。所以,对孩子开始说故事时,我们要尽量保持安静,用一种期盼的心态,来听孩子会怎样讲述,尽可能表现出一种陶醉感。
当然,做听众并非一言不发。在恰当的时候,我们不妨发出各种惊叹词,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成就感。需要注意,父母的这种情感一定要发自内心,只有这样,也才能够真正地带动孩子,而不是敷衍地感慨。
帮助孩子做“假说家”
[关键词]
引导孩子去假说,父母也要成为假说家
[想象力指导物语]
所谓的假说,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既定的事实进行猜测或设想。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牛顿曾经对苹果向下掉产生了好奇,这个现象我们当然也都很熟悉,可是很少有人会对“为什么”感兴趣,只有牛顿想找出其中的规律。在认真观察了很多自然界的现象之后,他就提出假说,利用数学模型,总结出适用于大千世界的万有引力模型。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去求证,最终成功证实了自己的假说,这才有了力学上最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离开了这一个个假说,很多伟大的真理就不会诞生,由此可见,假说的设立对科学研究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讲,很多真理的来源就是假说。
假说是什么?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大胆的想象!
其实不仅是在科学研究上,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同样离不开假说。对于孩子提出的假说,父母一定要抱着端正的态度,假如孩子的假说得到了证实,这就代表了孩子想象力的成功;如果失败了,也不过是排除了一种失败的可能性,但是这促使孩子往前走了一大步。
当然,允许孩子提出假设,这事是第一步;关键的一步就是——走进孩子的假设,与他一起进行想象!
孩子能够自己提出假说并证实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锻炼过程。在证明假说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逐步证实自己的结论,这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发挥了思想能动性,更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帮助他成为一名“假说家”。
[案例]
“蚂蚁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呢?”
在这一天的生物课堂上,王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可把同学们都难住了,平时大家经常会看到蚂蚁会组队把一些食物搬回家,可是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才是它们的最爱。
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小红说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食物来做一下实验啊。这个建议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王老师也高兴的说下周的实践课同学们可以分工带一些食物进行实验,现在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蚂蚁可能会喜欢吃什么。
同学们听了以后,开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孩子开始说喜欢吃肉,还有的小朋友说是水果,还有的说是巧克力,……各种各样的奇怪答案层出不穷。李老师鼓励大家尽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多考虑一些情况。
在这一周的实践课上,同学们们从家里带来了自认为蚂蚁喜欢吃的东西,一项有意思的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实验同学们发现,原来蚂蚁最喜欢的还是昆虫类、还有一些甜的东西。得到答案之后,同学们高兴地向老师报告了这个情况王老师笑了笑,决定借此时机好好地提高一下同学们的想象力,于是问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昆虫为什么会喜欢这些食物呢?”同学们听了以后,又开始积极地投入到了讨论当中,王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李老师先是让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假说,继而又引导孩子自己验证,让孩子大胆去操作。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说,不仅让他们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老师可以这样做,父母当然也没有问题。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孩子们的每一个假想都是非常宝贵的。
在孩子的眼中,他们想要了解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花儿为什么会开,飞机上为什么会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是有很多新鲜的事物想要了解。同样,他们也会经常冒出一些看似奇怪的论断:鱼也可以在陆地上自由的呼吸,在月球上我们也不会失重……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父母们千万不要以为是他们在搞怪,相反,而是要去了解他们这些非常珍贵的想法,鼓励他提出各种假说。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提升的。
2.引导孩子学会“百花齐放”。
要想真正提高孩子进行假设的能力,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多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总是局限在一种考虑问题的形式中,“百花齐放”方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因此,父母们不妨从日常生活入手,多设置一些具体的情境,激发孩子提出假说的兴趣;还可以巧妙地为孩子量身制造一些障碍,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发散性思维,全方位地提升想象力。
3.父母也要成为假说家。
千万不要以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是孩子的权利,父母们也可以尝试着多进行一些假设。只有亲身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领会孩子的想法,进而积极地去鼓励他们。
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科学,是否准确,要像孩子一样大胆地想,勇敢地做。要知道,父母的这种想象力可以更好地让孩子成为一个假说家。
留意孩子的每一次突发奇想
[关键词]
给孩子提供环境,从细节入手
[想象力指导物语]
面对孩子的突发奇想,你是否会感到不屑一顾?当他们说出一些豪言壮语的时候,你会不会说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脑中蹦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更应该是常有的事,当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时,父母先不要一味地想要阻止,而应该要多给予鼓励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否定孩子的梦想,哪怕它们看上去是多么的不可能实现。
今天的社会有我们主宰,但孩子却属于未来!很多想法我们没有办法实现,那仅仅是我们无法办到。孩子能够“突发奇想”,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创造力,已经是迈向梦想的第一步。我们不该以怀疑、嘲弄、否定的心态看待它,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去鼓励它们的这种“突发奇想”,帮助它们打开未知领域的大门。
很多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也许会让父母一时语噎,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家长首先要表扬孩子很会做事情,如果孩子的问题父母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可以在查阅了相关资料或者是请教了其他人之后再告诉孩子。同时还有一点需要非常注意,如果父母答应了孩子,就一定要做到。
[案例]
在美国的一个小学里,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名字是《我的志愿》。
其中一个孩子飞快地写下他的梦想:他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片庄园,里面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旁边还要盖上意见温暖舒适的旅馆,可以供前来参观的游客歇息,一起分享这座庄园。
老师看了他的作文之后,就要求他重新写一篇,给出的理由是,这不是志愿,而是空想。孩子听了以后一直向老师争辩,说这就是他的志愿。可是老师依然认为这个只是幻想,坚持要他重写,否则他的作文成绩就只能不及格了。到最后,那个孩子始终不愿改变他的梦想,所以他的作文仅得了个不及格。
三十年之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很美丽的度假胜地旅行,这时候他遇到了当面的那个小男孩,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庄园的主人。老师认出他之后,感觉非常惊讶,但心里面更多的是惭愧。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面对孩子的突发奇想,老师当初表达了一种否定的观点,可好在孩子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实现了自己梦想,倘若孩子当初听了老师的要求,恐怕也就没了今日的成就。由此可见,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我们都不能够轻易否定,那么父母在这方面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1.给孩子提供能够“突发奇想”的环境。
某项研究调查表明:当孩子处于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中,他们就可以驰骋想象、任意表达。因此,父母应该保证孩子有适当时间、空间,在集体活动之外能够有更多的私人空间,这样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够得到尽情的发挥。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创造气氛,父母应及时鼓励孩子表露创造性的想象,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孩子自由地游戏、绘画、表演等都应受到赞许。对创造性活动较少的孩子,他们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活动,一次不成功,可鼓励他们再作尝试。
2.从细节入手去。
孩子的那些突发奇想,大多是从一些细节之处得到的。对于父母来说,我们也就相应地要变得细心起来,注意捕捉孩子的每一个灵感的火花,对于那些非常新颖的想法,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赞许支持的态度,鼓励孩子在想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孩子说:“如果我把夏天所有的冰糕棍全部收集起来,那么是不是能打一个小板凳?”这时候,我们不妨鼓励孩子去做,无论成功与否,都和孩子一起见证这个过程。
孩子[微软用户12]的联想能力,需要由你来指导
[关键词]
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
[想象力指导物语]
一个新事物诞生的背后,通常都离不开一个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如果父母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联想、想象等非逻辑形式的思维培养,无异给孩子的创造力插上了一对翅膀,让孩子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翱翔,这样的人生也才会更加的绚烂多姿。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工匠,他曾经为建造宫殿所需的木头很难断开而头疼不已。有一天他路过一片草地,不小心被一片树叶划伤了手指,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片叶边呈锯齿形状的草叶,这个时候鲁班联想到为什么不制造一种这种形状的工具来锯木头呢?想到这里,鲁班开始回到家里苦心钻研,最终成功发明了锯条。
鲁班没有依靠父母通过想象创造了奇迹,那么倘若有了父母的支持,那么我们的孩子会爆发多少创造力?这是个多么棒的假设啊!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引导启发孩子去联想,尤其是创造性联想,比如说那些比较简单的现象和物品,让孩子学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在想象力的作用之下,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创造力。
例如,把一份报纸和一根火柴放到孩子的面前,他能想到什么?
让孩子将一盒冰淇淋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后自己猜有多少种吃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启发?
带着孩子去联想,与孩子一起去想象,给孩子的相信爱那个里去知道,那么他怎么可能不拥有一个高端的想象力?
[案例]
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带着甜甜在一条即将拆迁的道路散步。走到一半的时候,妈妈就和孩子聊了起来:“你看,路上有黄线和白线,你会想到什么?”
甜甜想了一下,说道:“我会想到国旗!欧洲一些国家的国旗就是这个样子!”
妈妈随手顺手指着路边的圆形的小土堆:“这像什么呢?”
甜甜立即回答道:“像是一口翻着的大锅。”
妈妈笑着说道:“你的联想还真是丰富!那看到对面的那辆消防车,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甜甜说道:“好像是马里奥叔叔的马!(马里奥就是红白相间的卡通形象)”
“你看这河面?”妈妈又接着问道。
“就像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婆,”甜甜说,“妈妈,那你觉得它像什么?”
妈妈一愣,显然没有想到孩子还会给自己提问。但是她没有着急,而是想了想说:“我觉得一个书包。当然,这个书包里没有书,而是有小鱼、有水草、有小虾……这是个特别的水族馆书包!”
“哇,妈妈好厉害!”甜甜拍着手说,“我也要继续想,超过妈妈!”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教材。正是在妈妈的引导下,甜甜才能在生活中处处展开自己联想的翅膀。与此同时,妈妈的联想,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这就像一场竞赛——两个人的想象力互相“较劲”,这个时候孩子的想象思维自然越来越强!
所以说,父母不要以为锦山秀水的风景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素材,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也都可以作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例子。引导孩子回答“想到了什么,这是在引导孩子去联想;引导孩子回答“像什么”,这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1.引导孩子进行类似联想。
这种联想方式是通过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比如说,父母可以拿出一张红色的图片,让孩子想一下还有什么东西是红色的,如红旗、血液、口红等等。通过这种联想,可以训练孩子发散性想象的能力。
2.引导孩子进行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想到接近事物的过程。比如说,一讲到春天,我们就能从接近的角度想到桃花、柳树、播种;说到首都我们就会想到天安门、长城、人民大会堂。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把一个四面都写有名词的“骰子”抛向空中,当骰子落下来之后,哪个面朝上,就快速说出与此画面接近的事物,说的又多又快的就算胜利。
3.引导孩子进行对比联想。
所谓的对比联想,就是通过总结一个事物的特征,来找出和他具有相反特质的事物。在引导孩子进行这种联想的时候,父母可以锻炼孩子在进行词的对比联想的基础上说出不同事物的对比特征,比如说:猫是非常温顺的,而老虎则是非常凶猛的;蛇爬得很快,而乌龟爬得慢;燕子一般都在低空飞行,而大雁则在高空飞行。
其实不管是哪种联想方式,都需要孩子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由于个体的差异,联想出来的东西也有所不同。父母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变通,鼓励他们形成善于联想的习惯,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互动过程不可少。
正如案例中甜甜的妈妈,互动是孩子提升想象力不可少的环节。也许,我们的想象力不如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感,愿意主动去想象;也许,孩子的想象力稍逊,这也会激发孩子的好胜心,主动和父母进行“竞赛”。这种一石二鸟之举,我们为什么要忽视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