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木匠与小尼姑-书痴字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秋葵的身体渐渐康复起来,脸上又出现了未出嫁之前的丰润,嘴唇鲜嫩,笑靥常开。她躺不稳了,七、八天后便起床在屋里走动,自己坚持要扫地洗衣,尽可能谢绝别人的照顾。

    十多天后的一个后晌,见姑娘精神与心情都特别好,雨竹便笑着道出了要告辞的意思:“你总算又闯过了一道难关,我也该下山去了。”

    秋葵收起笑颜,叹了口气:“是的,你早该回家了。为了我,花费了你那么多功夫,还……用去你那么多钱,我真不知该咋感谢你才好。我常常想,我欠你的太多了,这辈子怕还不完,要等到下辈子,变牛变马,变猪变羊……”

    雨竹倒变得忸怩不安起来:“咋这么说?其实,好多痛苦与羞辱,是因为我,别人才加给你的,我还觉得对不住你哩。现在好了,烟消云散,以后你就安心在这里过下去,我不能再多来打搅你,给你增加麻烦……”

    “你?……也好。”秋葵心里有些着急,但竭力强迫自己平静下来,淡淡地说:“耽搁你这么久,你家里的人不知要怎么想你哩。你赶快回去吧。我过些时,一定去你家看看,以后,逢年过节,我都要去。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我要永远记你的情,报你的恩,感你们一家人的德……”

    雨竹连连摆手苦笑着:“你错了,我不要听你这些谢承的话,也不要你到我家去。

    “咋啦?不欢迎我?怕我再连累你?怕我去了丢你的面子?”姑娘有些愠怒,一连提出好几个质问。

    雨竹沉起脸,闭起嘴,怔怔地,好半晌没有开口。秋葵赌气撅嘴瞪眼,将床上的玩具扔了一地,撒娇道:“好啦好啦,发啥书呆子气?你快点走吧!我也不知道您家在哪儿,我也不会去找你的,你也再不用来了,咱全当压根儿不认识,往后断绝关系也就是啦!”

    雨竹长吁一口气,轻轻摇了摇头:“你别往茄子棵儿里想。我没其它意思。实话给你说,我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缕烟,孑然一身,形影相吊。你见了我,就等于见了我全家。你到我家去,看谁哩?有啥必要呢?”

    秋葵大张着嘴,诧异地说:“我不信!我一点儿都不信!你这么好的人,又有一肚子学问,一手绝技,怎么会连个家都没成?你的爹娘呢?兄弟姐妹呢?”

    雨竹被逼无奈,才坐下来,垂着头,象讲一个古老的故事一样,慢慢地道出了自己的家庭遭际。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上学时门门功课都稳夺魁首。但家住穷山沟,爹早年在石货坑打石头时被塌方的大石头砸死了,姐姐支援边疆去了西藏,娘供不起他上高中,所以初中毕业他便不得不辍学在家。但他不甘心自己一无所成,就白日死下力,夜里死读书。他爹是个石匠,会造石磨、石槽、石磙、石碌碡等,还会给死了的人刻碑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坡地一年收不了几颗粮食,山里人要想吃饱穿暖,便只有从石头缝里抠钱。雨竹辍学不久,便随叔伯大爷们上山采石头——打盖房的石料,打铺路的石基,学着打造各样石器。他有文化,从小练就一手好字,别人找他刻碑文,他试着干了,觉得很顺手,就先打上谱子,再凿起来。乡亲们都夸他凿的字好,有个老教师说他象大书法家,大篆刻家的手笔。他得意起来,揽了些活计,越发没明没夜地刻,刻字、刻花纹、刻飞禽走兽。到城里,见街边铺子里有人刻章,他站在人家玻璃窗外一看老半天。回到家,便照葫芦画瓢地锯了小木头块子刻起来。谁知一般的木头脆,刻不成字,换了十几种木料,才算摸着了点眉目——原来只有梨木才是刻制的坯子。

    他不顾娘的反对,把房后边自家的一棵小梨树刨了,砍砍锯锯,不要命地刻呀剔呀。刻的木头章成箩头,有的送了人,有的送给了锅台。他成了一个刻字迷,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干活。他总算找到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事业,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他带着礼物,三番五次去求教城里刻章的师傅;他把家里农副业收入的钱,大都买成了金石篆刻方面的书籍资料、刀具刃具、木料石坯,也买了不少文学名著,古代的,现代的,大部头的,小册子的。有些书和资料从新华书店买不来,他就赶庙会、串集市,从卖老古董的摊子上出高价买。几年过后,他不但会刻木印,还会刻各种石印,会刻真、草、隶、篆、钟鼎、甲骨、象形各种文体的字印,会刻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的“肖形印”。连城里刻章铺子里的老师傅看了他治的印都惊叹道:“这个任雨竹,他学的不是手艺,是一门艺术!他的本事,和州里省里的篆刻家差不了多少!”可是,象他一般大的青年人,大都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过起了小康日子。他呢?别说盖不起新房,打不起家具,连件新衣裳也添不起了。娘气得隔三、五天跟他哭闹一回,掂根棍子满村撵着打他;亲戚朋友都来劝说他,斥责他;街坊邻居大都嘲笑他、挖苦他,骂他是个“圣人蛋”,说他是“书呆子”、“石头迷”、“大傻瓜”、“神经病”、“败家子”……

    一是舆论的压力,二是老母的威逼,他不得不暂时放弃手中的刻刀,去做木工、石工,挣钱,盖房,相亲,办喜事,他总算娶了个媳妇,成了个家。

    媳妇既老诚、又贤惠,手脚也勤快。过门之后,不声不响地干活,做完地里的,再忙家里的。雨竹顾不得去温存她,倒象觅来个长工,有人操持家务了,他便又没明没夜地忙起自己的“正事”来。媳妇看不惯,给他生了几场气,见不济事,也没奈何。天长日久,夫妻感情很淡,见面也没话说,想亲热也亲热不起来。媳妇经常走娘家,有时一去十天半月不回来。后来,媳妇给他生了个儿子,他虽然很喜欢,但三天也难得有闲心抱一次。母亲被姐姐接到西藏去了,媳妇带孩子出工,忙里忙外,吃尽了苦,受够了累。

    一九七五年夏天,村里来了个唱坠子书的老头儿。夜里收了场子住在他家。看见他存放了那么多好书,便红了眼。白天趁他两口子不在家,就偷了三十多本,囊裹而逃。他发现后,骑辆破自行车,追了三十多里,终于赶上了偷书的贼。二人打了一架,老不胜壮,他才把他那一捆宝贝书籍夺了回来。不料那老家伙恼羞成怒,跑到县公安局检举他,告他偷听敌台,告他隐藏一箱子两柜子封资修的毒书、告他收买许多老古董,是打算卖到香港和外国发大财的,告他刻了几箩头大印,想将来篡权谋位,做皇帝用的。公安局的造反派当即开着摩托车到他家,收走了他的大部分书籍、印章、古字画、古玩意儿、收音机……这不啻是要了他的命。他气得发疯,到处发牢骚,说怪话,甚至吆喝叫骂。消息传到公安局,专政机关要想报复一个乡下小百姓,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逮捕法办,锒铛入狱了。妻子再也不愿跟着他丢人受罪,在娘家人的怂恿下,申请办了离婚手续,带着孩子改嫁了。

    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冤案才得昭雪,没收的东西也全部退还了。可从此他成了个不老不小的光棍汉子,锅冷灶冷,床冷被冷,一个人象孤雁儿似的在半山腰的窑洞里熬日月。有人劝他再续一房媳妇,他说“一个人过着清静”。别人都出外做工,经商发了财,姐姐也多次来信说安排好了工作要他去,他都不动心。守着他那儿亩山坡地,种种收收糊住嘴,却将一手篆刻艺术练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

    要刻各种各样的图章,就需要许多石料,好石料很贵重,他没钱买,就在农闲时担起个木匠挑子四方八堡地转悠,用力气,用手艺换石砚台、换小古董,再不然挣几个钱买书、买料坯子。

    野木匠提起往事,想起前情,恨一阵,恼一阵,伤感一阵,愧悔一阵,说到最后,却自慰地笑了:“我还是值得庆幸哩。这几年,农村出现不少万元户,我虽然落个穷光棍儿,可也敢给他们比美!——我存放着三千多册书,一千多方石印,价值也在万元以上!”

    秋葵憋不住噗哧笑出声来:‘哟!人家挣出来万元,你却花出去万元,还自得其乐,真是个十足的书呆子!”

    雨竹大笑了两声,自豪地说:“我学会了两手技艺,研究精通了一门艺术,我读尽了古今中外名著,我的印章拓幅参加了三次省内外举办的书画展览,还被农民书画社征集去拿到日本、欧洲等地展出。我感觉我是精神世界的百万富翁,我知足了!”

    秋葵笑眯眯地看着这位朴实憨厚的汉子,满眼都是灿灿的光华,心里涌现出无限的崇敬与爱慕。过了一会儿,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渐渐阴沉了脸,蹙起了眉头,叹惜着说:“你精神上再高尚,再富有,可有谁理解你,看重你?人都是现实的,农民尤其目光短浅。他们只看得起升官的人,发财的人,盖起了高楼的人,买起了电视机的人,偏偏就看不起象你我这样的人!”说到后来,竟又有些愤世嫉俗了。

    雨竹平静地笑了:“这也难怪。中国农民贫困了几千年,现在政策允许了,条件好转了,自然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要先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过不了几年,物质文明普遍提高之后,就会逐渐追求起精神文明来。上级党和政府早就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可见对这个问题看得很透,对精神文明也同样重视。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自暴自弃,我们迟早会被周围人理解的。只要自己做的事于世有益,于人无损,于心无愧,就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秋葵由衷地笑着点了点头,想了想,忽然问:“我们相识一年了,称得起风雨同舟,患难之交吧?可到如今,我还不知道你是哪儿的人呢!”

    雨竹用手指划着,详详细细地报出了家乡住处:“这里往东,翻过山走三十多里就是县城,对吧?从县城再往东南走十来里,那里也有架东西长的大山,叫啥山,你晓得吗?”

    “那是八百里伏牛山的头儿,叫首山,我去那里赶过春会哩。”

    “对。你赶春会的地方叫北影寺,寺东边有两道沟,一条叫蛤蟆沟,一条叫镰把儿沟。我就住在镰把儿沟的最高处,谁要去找我,进沟不用问我的名字,只要问‘书呆子’、‘圣人蛋’、‘败家子’、‘小古董’家,大人小孩儿没有不知道的。”

    “嗨!我是‘一把杈’、‘扫帚星’、‘半疯子’,咱们俩是弯刀儿对着瓶儿切菜,谁也不必嫌谁赖!”

    二人说着同时大笑起来。

    次日一早,雨竹告别了本法大师,告别了秋葵,告别了哑巴和尚和全寺的尼姑,担着自己的木匠挑子下了山。一路卖着手艺,走村过店,爬坡翻山,往东而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