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手记
运动有刚有柔,我认为柔性的运动对于体弱、年老及妇女儿童都更为合适,所以我主张柔性的运动。一讲柔性的运动,自然会想到太极拳。但我除了太极拳之外,更喜欢八段锦……八段锦简单易学,经常锻炼,对增强体质,调节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均有显著的功效。
——邓铁涛摘自《八段锦:邓铁涛健康长寿之道》
养生馆
八段锦是古代导引功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到了现代,中医大家邓铁涛教授又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使之臻于完善,从而成为在养生界中广为流传的养生功法。
顾名思义,八段锦一共包括八段,其中前四段的功用在于治病,后四段的功用在于强身。正如邓老所说:“八段锦简单易学,经常锻炼,对增强体质,调节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均有显著的功效。”下面,我们就介绍邓氏八段锦的具体锻炼方法。
第一段:双手托天理三焦
【起势】直立,两臂自然下垂,手掌向内,两眼平视前方,舌尖轻抵硬腭,自然呼吸,周身关节放松,足趾抓地,意守丹田,以求精神集中片刻,两臂微曲,两手从体侧移至身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
【动作】
1.两臂徐徐上举,至头前时,翻掌向上,肘关节伸直,头往后仰,两眼看手背,两腿伸直,同时脚跟上提,挺胸吸气。
2.两臂放下,至头前时,掌心由前翻转向下,脚跟下落,臂肘放松,同时呼气。
3.如此反复16~20遍,使呼气吸气均匀。
十指松开,两臂由身前移垂于两侧。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
【起势】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跨一步,两腿屈膝成马步,上体直,同时两臂平屈于两肩前,左手食指略伸直,左拇指外展微伸直,右手食指和中指弯曲,余下手指紧握。
【动作】
1.左手向左侧平伸,同时右手向右侧猛拉,肘弯曲与肩平,眼看左手食指,同时扩胸吸气,模仿拉弓射箭的姿势。
2.两手回收,屈于胸前,恢复起势,但左右手指姿势相反,同时呼气。
3.右手向右侧平伸,同时左手向左侧猛拉,肘屈与肩平,眼看右手食指,同时扩胸吸气。
4.如此左右轮流进行开弓16~20次。
【收势】还原预备姿势。
第三段:调理脾胃须单举
【起势】立直,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脚尖向前,双眼平视前方。
【动作】
1.右手翻掌上举,五指伸直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头向后仰,眼看右指尖,同时吸气。
2.复原,同时呼气。
3.左手翻掌上举,五指伸直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头向后仰,眼看左指尖,同时吸气。
4.复原,再呼气。
5.如此反复16~20遍,运动时宜注意配合呼吸均匀。
【收势】恢复起势状态。
第四段:五劳七伤往后瞧
【起势】直立,两臂自然伸直下垂,手掌紧贴腿侧,挺胸收腹。
【动作】
1.双臂后伸于臀部,手掌向后,躯干不动,头慢慢向左旋转,眼向左后方看,同时深吸气,稍停片刻,头复归原位,眼平视前方,呼气。
2.头再慢慢向右旋转,眼向右后方看,吸气,稍停片刻,再旋转复归原位,眼平视前方,呼气。
3.如此反复16~20遍。
【收势】恢复起势状态。
第五段:攒拳怒目增气力
【起势】自然站立,两腿分开屈膝成马步,两侧屈肘握拳,拳心向上,两脚尖向前或外旋转,怒视前方。
【动作】
1.右拳向前猛冲击,拳与肩平,拳心向下,两眼睁大,向前虎视。
2.右拳收回至腰旁,同时左拳向前猛冲,拳与肩平,拳心向下,两眼睁大,向前虎视。
3.左拳收回至腰旁,随即右拳向右侧冲击,拳与肩平,拳心向下,两眼睁大,向右虎视。
4.右拳收回至腰旁,随即左拳向左侧冲击,拳与肩平,拳心向下,两眼睁大,向左虎视。
5.如此反复进行16~20遍。
【收势】注意配合呼吸,拳出击时呼气,回收时吸气。最后两手下垂,身体直立。
第六段:两手攀足固肾腰
【起势】两腿直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成立正姿势。
【动作】
1.两臂高举,掌心相对,上体背伸,头向后仰。
2.上体尽量向前弯曲,两膝保持正直,同时两臂下垂,两手指尖尽量向下,头略抬高。
3.如此反复16~20遍。(注:此段可用自然呼吸。)
【收势】恢复起势状态。
第七段:摇头摆尾去心火
【起势】两腿分开,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手按在膝上,虎口向内。
【动作】
1.上体及头向前深俯,随即在左前方尽量作弧形环转,头尽量向左后旋转,同时臀则相应右摆,左膝伸直,右膝弯曲。
2.复原成起势姿势。
3.上体及头向前深俯,随即在右前方尽量作弧形环转,头尽量向右后旋转,同时臀部相应左摆,右膝伸直,左膝弯曲。
4.复原成起势姿势。
5.如此反复16~20遍,可配合呼吸,头向左后(或右后)旋转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收势】最后直立而收势。
第八段:背后七颠把病消
【起势】立正,两手置于臀后,掌心向后,挺胸,两膝伸直。
【动作】
1.脚跟尽量向上提,头向上顶,同时吸气。
2.脚跟放下,着地时有弹跳感,同时呼气。
3.如此反复进行16~20次。
【收势】恢复成起势姿势。
以上八段锦,每一动作都能对某一局部起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局部调节整体。此八段动作,运动量不大不小,老弱咸宜,既可以强身防病,又能医疾治病,特别是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通过锻炼确能收到效果。
健康锦囊
上面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属于站势八段锦,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坐势八段锦。相对来说,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锻炼。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把口诀告诉大家: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
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任督慢运毕,意想气氤氲。
名为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去病又强身。
王氏五禽戏,助你精、气、神三元合一
大师手记
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套有系统的功法。如果经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则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华佗所说:“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王玉川摘自《中医养生学》
养生馆
自华佗之后,五禽戏辗转传授,不断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王玉川教授去粗取精,集各家之长,编成了一套完善的保健功法,不仅大大提高了保健功效,而且使其更具现代特色。下面我们就把这套健身功法介绍给大家:
1.练功要领
(1)全身放松:练功时,首先要全身放松,情绪要轻松乐观。乐观轻松的情绪可使气血通畅,精神振奋;全身放松可使动作不致过分僵硬、紧张。
(2)呼吸均匀:呼吸要平静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匀和缓。吸气时,口要合闭,舌尖轻抵上腭。吸气用鼻,呼气用嘴。
(3)专注意守:要排除杂念,精神专注,根据各戏意守要求,将意志集中于意守部位,以保证意、气相随。
(4)动作自然:五禽戏动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缓、猿之轻灵、虎之刚健、鹿之温驯、鹤之活泼,等等。练功时,应据其动作特点而进行,动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紧。
2.基本动作
第一式:虎戏
手足着地,身躯前纵后退各3次,接着上肢向前、下肢向后引腰。然后面部仰天,恢复起始动作,再如虎行般前进、后退各7次。
锻炼功法:做虎戏时,手脚均着地,模仿老虎的形象;身体前后振荡,向前3次,向后3次,即前后、前后、前后;做毕,两手向前移,伸展腰部,同时抬头仰脸,面部仰天后,立即缩回,还原。按照以上方法继续做7遍。
注意事项:本动作取虎之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动作过程中意守命门,可益肾强腰,壮骨生髓,通督脉、祛风邪。
第二式:鹿戏
手足着地,头向两侧后视,左三右二。然后伸左脚三次,伸右脚两次。
锻炼功法:做鹿戏时,手脚仍着地,伸着脖子往后看,向左后方看3次,向右后方看2次,即左后右后、左后右后、左后;继而脚左右伸缩,也是左3次,右2次
注意事项:本动作取鹿之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故本动作当意守尾闾(长强穴),以引气周营于身,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
第三式:熊戏
仰卧,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右侧分别着地各7次。然后蹲地,双手交替按地。
锻炼功法:做熊戏时,身体仰卧,两手抱着小腿,抬头,身体先向左滚着地,再向右侧滚着地,左右滚转各7次。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两手在身旁按地,上体晃动,左右各7次。
注意事项: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可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且有健脾益胃之功效。另外,运动过程中要求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
第四式:猿戏
如猿攀物,使双脚悬空,上下伸缩身体7次,接着以双脚钩住物体,使身体倒悬,左右脚交替各7次。然后以手钩住物体,引体倒悬,头部向下各7次。
锻炼功法:做猿戏时,身体直立,两手攀物(最好是高单杠),把身体悬吊起来,上下伸缩7次,如同引体向上。在两手握杠、两脚钩杠的基础上,做一手握杠、一脚钩杠,另一手屈肘按摩头颈的动作,左右各7次。手脚动作要相互配合协调。
注意事项: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练此戏就是要外练肢体的灵活性,内练抑制思想活动,达到思想清静、体轻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脐中,以求形动而神静。此动作有一定危险性,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方可进行,老人及孩子不宜。
第五式:鸟戏
一足立地,另一足翘起,扬眉鼓力,两臂张开如欲飞状,两足交替各7次。然后坐下伸一脚,用手挽另一脚,左右交替各7次,再伸缩两臂各7次。
锻炼功法:做鸟戏时,双手臂向上竖直,一脚翘起,同时伸展两臂,扬眉鼓劲,模仿鸟的飞翔。坐在地上,伸直两腿,两手攀足底,伸展和收缩两腿与两臂,各做7遍。
注意事项:鸟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此戏要意守气海,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健康锦囊
事实上,不仅我们中国人向动物学习,印度的瑜伽中也有很多动作是模仿动物的,保健效果同样可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招:
1.鸽王式
左腿回蜷至大腿根部,右腿伸向身体后侧,然后将小腿收回,双手在头顶扣住,然后身体向右侧弯曲,手臂与右脚靠拢。
功效:脸部转向左侧,对腰左侧有充分拉伸的作用,能够起到减脂的作用。
2.蜘蛛式
双腿打开,身体前倾而坐,双手从大腿下穿过,反向后面,在背部相交。下巴、肩膀、脚后跟、屁股四点着地。
功效:能充分锻炼手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有助于背部放松。
3.蝗虫式
腹部向下,平躺在地上;抬起臀部让双手放在腿下,手臂保持伸直;以下巴、胸部和腹部为支点,吸气时腿向上抬起,呼气时缓慢放下。
功效:能够锻炼背部的力量和灵活性,塑造腿部的线条,经常做可以缓解背部疼痛。
4.牛面式
双腿在身体前侧交叉,让大腿相互接触;坐在两脚后跟之间,双脚尽量向臀部靠近,背部保持垂直;右手举起从肩膀向下弯曲,左手反向背后与右手相会,紧紧扣住,保持8个呼吸。
功效:在扩胸的同时可以打开肩关节,使手臂变得更加灵活,同时可以增强膝盖的灵活性。
5.狮子式
保持莲花坐姿,然后整个身体前倾,以手臂承受身体的重量;吸气时下巴上扬,背部凹下;呼气的时候张大嘴巴,吐出舌头,睁大眼睛,使面部肌肉充分展开,发出狮子般的吼叫。
功效:这个动作不太雅观,但可以消除脸部的明显皱纹,使皮肤更有弹性和活力,还可以起到瘦脸的功效。
(注:瑜伽动作难度较高,须在专业瑜伽老师的指导下练习。)
勤练贺氏八卦掌,掌掌生风心气顺
大师手记
我觉得练八卦掌最大的好处是健身。每次我锻炼后,全身舒畅,工作不累,学习有精神。
——贺普仁摘自《中国医药报》
养生馆
贺普仁先生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针灸专家,也八卦掌的第四代传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便跟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曹钟升学习尹氏八卦掌,到现在仍然每天坚持练习。
在一次采访中,贺老说,他学习八卦掌主要是学医的需要,他指出:“医术的提高需要武术的辅佐,特别是针灸医生,要用点气功,否则虽然用的针法一样,效果却不同。”事实上,贺老不仅把医理、易理、拳理融为一体,加强并改进了传统针灸技法,而且让自己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年过八旬仍精力旺盛,依然能出诊。
小贴士
八卦掌全称八卦连环掌,是由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约1813~1882)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的一门拳术。八卦掌下传弟子众多,其中属尹福和程庭华最有名气,分别开创了尹式八卦掌与程式八卦掌,贺老所学即尹式八卦掌。
贺老积数十年的练功经验,总结了许多修炼八卦掌的法门,下面我们就选择一些简单实用的基本功法奉献给大家。
1.站桩
站桩是八卦掌的基本功,桩法共有很多种,这里只介绍一种常用的“乾卦狮形桩”。
(1)预备式
身体面南背北,两脚并拢站立,双手自然垂于两侧,平心静气,全身放松,精神集中。
(2)起式(左式)
左脚向左侧横开三足步幅,重心放在两脚中间,同时两手从体侧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手上升时有提物感,用意念使两手的劳宫穴采气,双脚下踩,涌泉虚空,足趾抓地,呼吸细长、慢匀。
身体下沉,双掌下压,双腿微弯,成半马步,两手四指并拢,大拇指内扣劳宫穴,成牛舌掌形。
(狮形桩正面掌型)
(3)定式(左式)
向左转腰,左手由肩平向下过胸向左侧甩出,手心向上,止手与眉同高。右手向左上方探出,肘与头顶齐,右大臂距右耳一拳许。双臂成狮子张嘴之式。
(定式桩功正面)
(4)收式
身体右转,面向南方,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双手自然向胸前呈十字交叉,左搭右,双手手心向内,随双手呈分手式由下经外向上向内画弧,下落至胸,掌心向下,掌指向内相对,同时左脚回收至右脚处,两膝相贴,两手慢落于身体两侧,两眼平视,调整呼吸,身体逐渐直立还原成预备式。右式反向做,要领同上。
练习狮形桩可健脑益智,强筋壮骨,通经活络,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身体的触感(听力)。站桩要左右换练,每天须练习一小时左右,习者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设定时间。
2.蹚泥步
蹚泥步也是八卦掌的一种入门功法,它的动作要领如下:
(1)身体保持中正、放松,同时要沉肩坠肘、含胸拔背。
(2)双掌下按至丹田处,意如按水中浮木。
(3)屈膝下蹲至适宜高度。
(4)重心放于左胯,右脚蹬地,向前蹚出。
(5)左右两胯重心相互转换,向前直行。
(6)摩膝蹚胫(小腿),脚掌平起平落。
3.走圈
走圈是八卦特有的劲力与身法相结合的方法。初练走圈可以转树,即用蹚泥步法以树为圆心不断走转。刚开始先走大圈,脚微微内扣,上身拧转不要过大,否则腰不活,硬往里拧,走转不稳,就会内气不调,五脏受损。等身体完全变稳,再拧腰转树,不断收缩。
初练时走转要慢,由慢到快,不可操之过急。呼吸任其自然,气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日久气沉涌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气足,催动全身,则走转会越来越快。
另外,八卦掌根据身体重心高低不同,将身体分为上、中、下三盘,由此演化出了三种走圈方法。
(1)练上盘:身体直立,走转时重心与平常走路一样,不向下坐胯或稍向下坐胯,重心的高低与走路时相同。
(2)练下盘:腿极力弯曲,使膝和胯相平,重心下降的距离与大腿长度相等,走转时好似蹲着走一样。
(3)练中盘:腿弯曲,介于中、下两盘之间,走转时重心在上盘至下盘的中间过渡段。
一般来说,老年人或体弱者以走上盘为宜,不用花费很大力气就锻炼了身体。中盘一般人都可以练习,也是现在最普遍采用的一种。下盘是最困难的练习,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之后,才能从中盘走到下盘。如果能走到下盘,下肢就会有超乎寻常的力量。
健康锦囊
除了八卦掌之外,贺老对各种武术功法也多有涉猎,尤其是气功的修炼,对他的健康保养极为重要。因此,他建议大家要常练坐功,方法如下:
在最初练习时,一定要谨守规矩,使自己的心身摆正,巍然竖直,胸要硬、腰要挺,不可佝偻。左腿抱右腿,两手翻置于膝上,以眼观鼻,以鼻观心,徐徐吐纳,由浅入深。先徐徐将胸中之浊气吐出,再吸入新鲜空气,初始时一定要微细,采天地之灵秀,取日月之精华,吐胸中之恶浊,纳自然界之清气。每吸一口气,要全部由精神吸入,从胸中经过,然后纳入丹田(丹田即气海,在肚脐之下,小腹之上)。初练时,气要随入随出,不能收留,坚持打坐终能存于丹田,等气满之时就达到了保健的效果。
转眼揉承泣,解白内障、老花眼、近视眼患者之忧
大师手记
开始是顺时针,转36次;然后反过来逆时针,转36次。这样长期坚持锻炼,我相信它对好多病都可以有疗效,不仅是白内障,它对老花眼、近视眼都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目得血而能视,它有了血才能看东西。揉承泣,直接对眼睛供应血液有帮助,所以保持眼睛的视力不下降。
——贺普仁摘自《中华医药》
养生馆
有些针灸专家上点年纪之后眼神不好了,不得不退休。然而,素有“神针”之称的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如今已有84岁了,仍然活跃在针灸治病的第一线。别看贺教授年纪这么大,扎起针来依然又稳又准。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手上有功夫之外,就是眼神出奇的好。84岁的贺老不仅能给患者扎针,读书看报不用老花镜,还能穿针引线。其实,贺老早年间曾经得过白内障。
小贴士
经常让孩子打乒乓球,可以防治近视眼,每天打1~2个小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在打乒乓球时,双眼以乒乓球为目标,不停地上下调节运动,可以改善睫状肌的紧张状态,使其放松和收缩;眼外肌也可以不断活动,促进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眼睛视敏度,消除眼睛疲劳,从而起到防治近视的作用。
那是在30多年前,51岁的贺教授作为国际医疗援助队的成员,到非洲某国家工作了1年,去之前眼睛还好好的,回来之后就出问题了,看什么东西都觉得模糊。为什么原先那么好的视力会突然下降呢?原来,非洲的气候炎热,人特别容易出汗,而汗是血的一部分,目得血而能视,血供应不足,视力必然会下降。后来经过检查,才知道这是轻度的白内障。在当时的条件下,白内障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等彻底失明之后,动手术换个晶体。贺老不想挨这一刀,他开始用中医方法调理自己的眼睛。
贺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闭着眼睛,转动眼球,开始先顺时针转36次,然后逆时针转36次。转完眼睛之后,再用食指按住承泣穴(目视正前方,黑眼球正下方,眼眶骨上的这个点,就是承泣穴),反复地揉搓。就用这两种小方法,贺老不仅治好了白内障,而且让眼睛比同龄人要好很多。贺老指出,这种方法不仅能治疗白内障,对老花眼、近视眼都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为什么转睛和按承泣穴就能有如此神奇的护眼效果呢?中医讲“目受血而能视”,这个“血”不仅指血液,而且包括由血液化生的各种营养物质,比如眼泪等,眼睛要不断接收这些物质的濡养,才能保持和提高视力。而转睛可以疏通络脉,祛除淤滞,使眼睛更顺利地得到“血”的滋养。与此同时,承泣穴是胃经最靠近眼睛的穴位,而中医讲“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由脾胃化生的气血最多,所以按揉这个穴位能够使脾胃生化的气血更多地注入眼睛,保持视力。眼睛得到更多气血濡养,不仅晶状体没有淤滞,也不容易变形,所以对预防白内障和老花眼、近视眼都是有帮助的。
健康锦囊
老花眼是许多中老年人的烦恼,除了转睛和按承泣穴之外,我们再为大家推荐几种防治小方法:
1.喝菊花枸杞茶:取白菊花、枸杞子各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坚持服用3个月。有滋补肝肾、清肝明目的功效。尤适合老花眼视物不清者。
2.热敷护眼:用热毛巾敷在眼睛上,交换几次,可使眼部血管畅流,供给眼肌氧分和营养。
3.冷水洗眼:每在晨起和睡前用冷水洗眼洗脸。将眼睛浸泡在洁净冷水中1~2分钟,用毛巾擦干眼部,然后用手指轻揉眼睛周围30次左右。
4.定时远眺:每天早起、中午、黄昏前,远眺1~2次左右,要选最远的目标,目不转睛地视物10分钟左右。
5.防眼疲劳:看书报和电视时,保持一定距离,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眼肌和视力过度疲劳。
延年益寿,须牢记朱老的运动处方
大师手记
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能使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得到锻炼,增强生理机能,促使身体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缺乏运动,势必早衰。因为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可以代替许多药物,但所有药物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要保持和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衰老和疾病的方法之一,是积极坚持适量的体育活动。”
——朱良春摘自《医学微言》
养生馆
朱良春教授是运动养生的坚决拥护者,他的运动理念就是“运动可延年,要活就要动”。朱老指出:“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能使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得到锻炼,增强生理机能,促使身体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缺乏运动,势必早衰。因为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可以代替许多药物,但所有药物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根据多年的养生经验,他认为运动养生的关键在于以下两个原则:
1.运动要适量
古人云“过犹不及”,运动不要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青壮年运动量可以大一些,而老年人则宜量力而行,尽量采取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朱老尤其推崇散步和慢跑,认为它们可以使全身血液、骨骼、肌肉、韧带活动起来,并能调节内脏功能平衡,推动正常的新陈代谢。
2.贵在坚持
朱老指出:任何一种运动,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收效,一曝十寒是收不到效果的。他认为,有些运动并不一定是刻意去做,如果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习惯,这种在不经意间的运动反而更有效。在《漫谈怎样防病保健、延缓衰老》中,朱老向大家推荐了三种运动:
(1)爬楼梯。朱老认为,爬楼梯不仅可以增加下肢肌肉和韧带的活动能力,保持关节的灵活性,而且能促进人体能量代谢,增强心肺功能。
(2)反序运动。就是倒着走路,它能使我们的神经系统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建立新的平衡,使肌肉的活动更加全面,适应性和灵活性都将有所提高。
(3)小雨中散步。在小雨中散步可以吸收更多的负离子,具有安神调气、降低血压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不要淋雨着凉。
同时,朱老还告诫大家:早晨切忌空腹运动。这是因为运动需要能量,平时能量来源主要为饮食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一旦空腹运动,主要的能量就要靠脂肪了。这时候,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就会明显升高,脂肪酸虽然能成为心肌等活动的能量来源,但其量过多又会成为心肌的毒物,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
由于朱老自己每天的生活节奏比较紧凑,没有时间去练气功、打太极拳,于是他便坚持上下班骑自行车,外出活动也骑车,他说这是一种不占时间的锻炼方法。另外,他还自创了一套“早晚操”,每天早晨或晚上做5~10分钟,其方法如下:
早操:每天早晨醒来时,先搓手至发热,然后用热手“干洗脸”,抚摸按揉面部、耳翼,用手指梳头发;同时,左右缓慢转动头颈。朱老认为,这样能使头目清爽,减少面部皱纹,控制颈椎病。
晚操:晚上利用观看新闻联播的时间,做马步蹲势,腿下沉、弯曲,呈半蹲姿势,手臂来回摆动,很像打太极拳,又不完全是太极拳,左右扭动腰部,上肢随腰部而动,双手五指如弹钢琴样不断提按运动,大约活动一刻钟左右,在感到身体微微发汗后即可停止,这时全身都会感觉特别舒服。
朱老还认为,运动不仅要“动身”,更要“动脑”。为此,他提出了“少睡多用脑,健脑抗衰老”的保健理念。长期以来,朱老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他认为睡得太多,人的精力易于懒散。目前,朱老的这种理念已经被科学所证实,美国心脏病专家发现,每晚睡10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则高出35倍。不过,朱老也指出,睡眠并不是越少越好,而且睡眠质量一定要保证。他自己每天坚持在晚上11点(子时)之前睡觉,中午还必须睡一个“子午觉”,大约15~30分钟。
在多用脑方面,朱老长期坚持“每日必有一得”的习惯,如果哪天没有什么新的见闻或心得体会,晚上就无法入睡。他常常要翻阅书报、杂志,有了新的所得方能酣然入睡。他先后写了6部书、140多篇医学论文,大多都是挤时间写的,他也以此为乐,觉得精神有所寄托。除此之外,朱老还倡导一种“扩脑运动”,认为30岁以上的人,每10年至少得做两次“扩脑”的活动,这个活动包括:
(1)从报纸杂志上重新学习6000个词汇、成语。
(2)结识新朋友,或到自己未曾去过的地方旅行。
(3)研究自己家庭的成员,写一份传记。
(4)找一个过去没接触过的题材,予以深入研究。
(5)为家庭的日用需要设计个新玩意。
(6)替喜欢的报纸杂志写点意见评论。
他认为以上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延缓衰老。
健康锦囊
现代健康学认为,不同人群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运动处方”。同时,人的身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具体运动处方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年龄因素。
1.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功能正处于鼎盛时期,运动量不足比运动量偏高对身体更不利,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任何强度的锻炼,其中包括负重项目、器械项目等。可以每天练习,也可隔天一次。每次坚持半个小时,以疲劳为限。然后进行2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如慢跑、游泳等。
2.三十岁左右的青壮年
这个阶段的人身体功能已超越了顶峰,锻炼以隔天一次为宜。每次先进行5~3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如慢跑、游泳,强度不要过大;然后做20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如负重、器械等;最后做5~10分钟的伸展运动,重点是背部和腿部肌肉,方法是仰卧,尽量将两膝提拉到胸部,还可以试着将两腿分别上举,尽量举高,保持30秒钟,反复数次。经常坐办公室的人更应多做此类伸展练习。
3.不惑之年的中年
超过40岁的人在运动的选择上,既要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体形,又能要预防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等。锻炼的强度不要过大,每周两次即可,太极拳、网球、游泳、慢跑、高尔夫都可尝试,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然后进行5~10分钟伸展运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