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上士养心,神安体健——国医大师的心药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以偏救偏,以情胜情——王玉川教授论“情志相胜法”

    大师手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是认识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的“以情胜情”的独特方法。

    ——王玉川摘自《中医养生学》

    养生馆

    中医把人的精神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类型,即为“七情”,认为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也就是说,七情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之为“情志病”。

    对于情志病的治疗,王玉川教授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情志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王老指出:“这是认识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的‘以情胜情’的独特方法。”为了让大家对这种方法有更深的理解,他还引用古例加以阐释。

    1.悲胜怒

    王老指出,怒为肝志,悲为肺志,因金能克木,而肝属木,肺属金,所以可用“悲”来治疗各种由“怒”引起的疾患。古有一少妇,因丈夫不轨怒而生病。医生让其丈夫以一石块,煎煮至烂后取汤给她服。丈夫听信医生的话,昼夜不停地煎煮石头。妇人见到丈夫如此关心体贴自己,为其情所动,结果其病不药而愈。石头再煮也不会烂,医生的高超就在于运用了“悲胜怒”这个方法。

    2.恐胜喜

    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恐由肾主,属水;喜由心主,属火。水克水,故恐能克胜过喜的情志病证。对此,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范进考了好多年都没有考中,有一天终于中举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一时激动,痰迷心窍,发疯了,最后被他最惧怕的岳父一巴掌给扇清醒了。

    3.怒胜思

    王老指出,怒属木,思属土,木克土,故愤怒能抑制忧思。《华佗传》里记载着这样的一个病例:有一个郡守因为思虑过度,造成身体里有淤血。华佗收了这个郡守很多礼,但不是给他治病,而是写了一封信骂他,说他不仁不义。华佗的信一下子把他激怒了,怒则气上,这样就把他胃中的淤血一下子全倒了出来,他吐了几口血,病就痊愈了。其实,这是华佗的治疗方法,那个郡守是因为思虑太多而得的病,这就是“怒胜思”。

    4.喜胜忧

    中医认为,忧为肺志,喜为心志,因火能克金,所以可用心之志——“喜”来治疗由肺之志——“忧”引起的各种疾病。《图书集成》介绍,有个姓韩的丞相患了病,适值天久旱不下雨,换了10个医生治疗均未治好。丞相有个懂医学的朋友来给他诊脉,并以手指计数后说:“某日天下雨。”说完就走。韩丞相非常生气,忧虑地想,为什么讲下雨,而不讲我的病是否能治呢?到了某日下午暴雨,丞相大喜,在院庭里行走,直至天亮,病症全没了。

    5.思胜恐

    思虑是可以战胜恐惧的,土克木,因为恐属水,土是脾,而脾主思。“杯弓蛇影”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则思胜恐的案例:有一个人到乐广家做客,在饮酒时看到杯中有蛇,回家想起吃下肚中之蛇,心里惊恐,于是就生病了。乐广听到这件事之后,又把这个人请到家里,取了一杯酒,又让墙壁上挂的弓影照入杯中,客人才明白原来上次看到的是弓影,顿时病态全无。

    最后,王老还告诉大家,在运用“情志相胜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总强度,一定超过或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健康锦囊

    中医认为,身心是相通的,身体不舒服可以通过心理调节治愈,同样,心情不好也可以通过身体刺激加以舒缓。以下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1.拍打胸脯:胸脯的位置有一个膻中穴,属于心包经的募穴,专门募集心包经的气血,是心脏这个君王的臣使,可以令人产生喜乐。如果膻中穴不通畅,人就会郁闷,这对人的身体是不利的,拍打几下就可以缓解。

    2.手指弹桌:将双眼轻轻微闭,哼着喜欢的小曲、京剧或念着诗词,用手指有节奏地敲打桌面,就能缓解抑郁情绪。因为十指肚皆是穴位,叫十宣,最能开窍醒神。

    3.按压太阳穴:按压时要两侧一起按,用指腹、关节均可。顶住之后逐渐加力,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产生了这种感觉后,就要减轻力量,过一会儿再逐渐加力。如此反复,每10次左右可休息较长一段时间,然后从头做起。

    4.双手合十: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双手合十其实就是在收敛心包。双手合十的动作一般停在膻中这个位置,那么掌根处正好对着膻中穴。这样做,人的心神就会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会闭上,因为心收敛了,眼睛自然也会收敛。

    千金难买的清心良方:王氏打坐养心法

    大师手记

    我从小就会太极、少林拳等武术套路,后来我还向大人学打坐,到现在我还经常练习打坐。打坐其实就是让人保持心无杂念,让大脑得以休息的健身方法。所以,我建议有时间的年轻人学学打坐。

    ——王绵之摘自《国医大师谈养生》

    养生馆

    王绵之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家人就教给他各种各样的养生功法,而在众多的功法当中,他最爱打坐。他认为,打坐可以让人保持心无杂念,让大脑得以休息,是极好的养心方法。

    王老曾经两次罹患癌症,两次都闯了过来,这恐怕与他常年坚持打坐养心不无关系。说到具体的打坐方法,实际上有很多种,包括道家打坐法、佛家打坐法等,其中有很多繁文缛节,只有那些潜心修行的人才会认真钻研,而一般人很难掌握。因此,王绵之教授为大家推荐了一种简易打坐法,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方法如下:

    打坐

    1.坐姿不强求。坐于高椅、板凳自便,双腿交叉。最好于毯状物上盘腿而坐,五指张开,放于膝或大腿上。

    2.全身处于微微绷紧中的放松状态,挺胸、展肩、收腰、收颌,头顶像放了一碗水或一本书的感觉。

    3.双眼睁开,看所有的一切都逐渐进入广阔状态,刚开始不习惯,可先闭一会儿眼睛,再看自己的鼻尖,慢慢凝神后再抬眼。

    4.深呼吸,即腹式呼吸,一边呼吸,一边进入大脑空白的状态,可以想象大海、森林。

    5.刚开始打坐10~20分钟即可,当双腿和脚掌麻胀感增强,可将双腿收起后交叉,双手相交,抱膝而坐,深呼吸至双腿不麻后再起立。

    王老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非常适合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越来越浮躁的现代人。如果你感觉自己经常疲惫不堪、心浮气躁,那么不妨每天抽空打打坐,排除杂念,这样会使你心情放松,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可以做到“心静自然凉”。

    健康锦囊

    在打坐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黄帝内视法,以达到健五脏、护心神的目的。这是一种以观想为主的修炼方法,主要借助观想自身五脏,“神行则气行”,用意念调集内气,防治有关脏腑和经络疾病。

    这种方法最早记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其法为:“存想思念,令见五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它冠以“黄帝”,显系托名,所谓“内视”,即“目视心想”自身内脏的形态及机能,要求意识形象鲜明,若真有所见。具体方法为:修习时,闭目存想,观想自身体内五脏,一个个如悬挂钟磬,光芒四射,五色分明。其中肝为青色,心为红色,脾为黄色,肺为白色,肾为黑色。可以五脏同时观想,也可按五行相生顺序遍想五脏,即按肝→心→脾→肺→肾之顺序想,一般先把一脏观想清楚后,继而想下一脏,依次想下去,便可以对五脏起到保健的作用。

    移精变气,其病乃治——神奇的祝由疗法

    大师手记

    《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疗法,实际上是心理疗法。其本质是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气机,精神内守的作用。

    ——王玉川摘自《中医养生学》

    养生馆

    在《中医养生学》中《精神养生》这一篇中,王玉川教授谈到了“祝由疗法”。“祝”者,咒也,“由”者,病之缘由也,“祝由”即向神灵祝说患病的缘由并祈祷神灵加持。祝由疗法,就是以符咒禁禳为主,配合其他方式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祝由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有将其用于治疗疾病的明确记载:“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由此可知,早在《内经》时代,祝由疗法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疗效显著的方法,流行于民间。

    王老认为,《内经》中的祝由疗法属心理治疗范畴,既非药物、针石疗法,亦非向鬼神求医,而是一种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精神的转移调节,以调整逆乱气血,从而达到祛除病因的心理疗法。它渗透着心理治疗的分析引导、疏泄劝慰、说服教育、支持保证、暗示转移等方法,也囊括了中医意疗法的意示入眠、语言开导、移情易性、暗示解惑等疗法。

    当然,我们现在不需要再用“祝由”这种方式来治病了,但根据其治病原理,我们可以利用“移情”的方式来祛病除烦,维护身心健康。王老为我们推荐了以下三种方法:

    1.升华超脱法

    升华,即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把理智和情感化作动力,投身事业中,以工作和事业的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超脱,即超然,在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以驱除烦恼,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

    2.移情易性法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进而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灵活运用。《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理瀹骈文》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实践证明,情绪不佳时,听听适宜的音乐,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喜剧,苦闷顿消,精神振奋。

    3.运动移情法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调整机体平衡。当自己的情绪苦闷、烦恼,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动,也可采用传统的运动健身法和太极拳、太极剑、导引保健功等。此外,还可以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以肌肉的紧张消除精神的紧张。

    健康锦囊

    我们为大家推荐一种心理放松疗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修炼,可以人使心旷神怡、精神百倍,此法尤其适合紧张焦虑的上班族。

    1.练习者以舒适的姿势靠在沙发或躺椅上。

    2.闭目。

    3.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咬紧牙关,使两边面颊感到很紧,然后将牙关松开,咬牙的肌肉就会产生松弛感。逐次一一将头部各肌肉都放松下来。

    4.把注意力转移到颈部,先尽量使脖子的肌肉紧张,感到酸、痛、紧,然后把脖子的肌肉全部放松,觉得轻松为度。

    5.将注意力集中到两手上,用力紧握,直至手发麻、酸痛时止,然后两手开始逐渐松开,放置到自己觉得舒服的位置,并保持松软状态。

    6.把注意力指向胸部,开始深吸气,憋一两分钟,缓缓把气吐出来;再吸气,反复几次,让胸部感觉松畅。

    以此类推,将注意力集中在肩部、腹部、腿部,逐次放松。最终,全身松弛,处于轻松状态,保持一两分钟。每日照此操作两遍,持之以恒,可使心情及身体获得放松,睡前做一遍则有利于入眠。

    百体从安在养心——裘沛然独家养心安神术

    大师手记

    中医治疗疾病强调精神心理因素,治病首先要治心,养生也首先要从养心做起……养心就是注重精神心理因素的调节和品德的修养。从做人而言,就是养正气,养成浩然之气……“养得一身浩然气,春光布体日星悬。”近代医学研究发现,不仅大多数精神系统疾患和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许多躯体病变的发生、加剧或减轻的契机,也和精神因素关系甚大。所以,要求心存仁爱,与人为善。

    ——裘沛然摘自《国医大师谈养生》

    养生馆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不仅大多数精神系统疾患和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联系,而且许多躯体病变的发生、加剧或减轻的契机也和精神因素关系甚大。裘沛然教授注重养心,由养心而安神健体,他之所以能够活到97岁高龄,与其日常注意养心大有关系。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阐释裘老的养心安神术。

    裘教授指出,养心就是注重精神心理因素的调节和品德的修养,他认为做人的道理就是养生道理。他非常推崇儒家的做人道理,所谓“仁者寿”,心存仁爱,与人为善,寿命就相对延长。处处有仁爱之心,处处行仁爱之举,处处有普济众生的思想,这种人心态就平和,身体就健康,寿命就能延长。反之,心存恶念,做了坏事,不仅肉体上受损害,精神上也会受折磨,导致神魂颠倒,日不安寝,夜不成寐,胡思乱想,进而造成气血逆乱,功能失调,抵抗力降低,自然不可能健康长寿。具体来说,裘老的养心安神术包括以下几点:

    1.养生莫贪生

    裘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绝症者,凡能坦然自若、乐观开朗地面对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诊疗的,大多心宽体泰,抗病力增强,元气逐渐恢复,病情由重转轻,甚至完全康复;忧愁恐、惧怕死的患者,则精神崩溃、气血耗散,病情常加速恶化。由此,裘老告诫大家,不必刻意地追求健康长寿,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容、淡定、坦然地面对生活、品味人生、乐天知命,那么健康长寿就悄然而临。

    2.识度与守度

    裘老认为,养生务必要识度与守度,不识度自然不能守度,识度而不守度,与不识度无异。他指出,养心之度在于节制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七情之发贵乎中节”,就是注意不要超过精神活动的“临界度”。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的《道林养性》篇中就曾指出十二种过度情志变化的危害性:“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足,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可见,造成人体伤害的关键在于“多”,“多”则超过常度,破坏了人体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从而导致气血逆乱,脏气戕害,形成种种病变。因此,我们对于七情之用一定要保持“中节”,不要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

    3.养生贵在全神

    中医学中的“神”,是人生命的内核,而裘老所说的“全神”不仅是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神色、神气,更是指“神明”的妙用。裘老认为,“神”实际上就是目前科学家远未了解的宇宙界的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妙万物而为言”的。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类的“神”是最全的,所以人体的生长衰老以及气血精髓的充养,喜怒哀乐的调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等诸多生理活动,无不依靠“神”来主宰。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一部最精密的“自动机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自我适应、自我控制四大功能。然而,人体这四大功能,只在精神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想身强体健,首先要全神。

    4.一花四叶汤

    裘老认为养心要遵循“1+4”原则,并开始一张养生的精妙方剂——一花四叶汤,对健康长寿独具效果。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

    (1)豁达

    裘老说:“荣华富贵有什么好稀罕的,即使你多活几十年,也只是一刹那,任其自然,何必强求。”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样“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豁达胸襟,才能看淡得失,心平气和,形神康泰。

    (2)潇洒

    裘老年轻时就“不爱风月爱风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及至老年,“浪迹书海一老翁”。读书是其一大乐事,他精熟文史,谈吐隽永,对《孟子》情有独钟,不少精彩的篇章至今能一字不差地吟诵,对古诗词的造诣也相当深厚。

    (3)宽容

    裘老认为,宽容待人是人生的一种美德,也是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就是以仁爱之心待人,不仅能使人心宽体泰、气血调和,而且对于群体的结合、社会的和谐也很有意义。反之,气量狭小,难以容人,会使神气错乱,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心与身。

    (4)厚道

    裘老经常强调:“厚道对维护和培养人身元气有重要作用。”厚道最为重要的是做人要仁厚,多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和扶危救困,还要常怀感恩与报恩之心,要不念旧恶,多帮助他人。

    健康锦囊

    国医大师吴咸中教授认为:培育兴趣,调节生活,是老年人养心的关键。他在60岁之后,有意识地培养一些新的兴趣,逐渐形成了几种花费不多、劳神不大的爱好。

    1.收集钥匙链

    每逢出国考察或外出开会,他都要收集能反映当地文化风情的钥匙链,容易办到,花钱不多,携带也方便。亲朋好友及学生们知道他这个爱好后,也不断赠送,目前已积累过千,装满了几个展示箱。

    2.学用电脑、摄影、录像

    吴老以古稀之年学这些高科技的东西,让他恢复了青春,增加了活力,不是养生,胜似养生,其乐无穷。在吴老家中,台式与笔记本电脑兼有,已成为他阅读及记录的重要工具。他的照相与录像技术虽然不高,但用此记录家人及同事、学生的活动,往往能够自得其乐。

    3.尝试养鸟驯鸟

    1991年,吴老从天津医学院院长的岗位退下来,以医疗及科研工作为主,压力减轻,于是开始坚持晨间散步,向遛鸟的老工人、老农民学习,试养画眉几年,学习到许多有关的知识,颇得其乐。

    4.收集近代条幅国画

    在这方面,吴老虽然只是“取乐”,但不乏珍品。上自王学仲的草书、范曾的横竖条幅、孙其峰的雄鹰、爱新觉罗家族的墨迹、陈立夫的赠言,下至新成名的王明亮、青年书法家崔寒柏等人的作品,都在他的收藏之中。

    理顺“赫依”万病消——蒙医心理养生法

    大师手记

    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与赫依(气)的本质“浮”相同的特点,所以对病人的各种语言刺激、意外遭遇等都会对患者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有的产生积极的作用,有的则产生消极的效果。人在患病后心理上出现不同的、复杂的甚至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和痛苦是必然的,这些又对机体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苏荣扎布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第一卷)》

    养生馆

    蒙医学在心理养生方面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尤其是其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学说,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人体由三根和七素结合组成,其中七素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而三根则是人体的生命动力,三根保持相对平衡人就健康,失调则会生病。在三根中,希拉(火)和巴达干(土、水生成)属于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方面,而赫依(气)却同属阴阳,具有调节三元七素的平衡、引导(支配)体内一切运动之功能和疏通脉道、输送精华、排泄废物等重要作用。赫依功能的紊乱和亏虚是病邪入侵的主要原因,故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扶持和调节理顺赫依的功能。与此同时,人体内赫依的功能与人的情感变化和精神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心理治疗即通过理顺赫依的功能,达到治疗机体疾病的效果。

    具体来说,心理治疗就是通过医生对患者进行说服、解释、劝告、暗示、感化以及利用病友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同情、相互感染等各种心理疏导方法,结合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讲座等综合模式的技术手段,改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解脱各种悲观、失望和恐惧等复杂多样的心理压力,同时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引导其精神心理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由被动转向主动,重新激发和启动机体的生命活力,从而使疾病自然消失。

    蒙医大师苏荣扎布教授继承了蒙医学关于心理治疗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与赫依的本质“浮”相同的特点,所以对病人的各种语言刺激、意外遭遇等都会对患者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有的产生积极的作用,有的则产生消极的效果。人在患病后心理上出现不同的、复杂的甚至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和痛苦是必然的,这些又对机体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患者遇到心理上的沉重打击或强烈刺激,引起极度悲哀、伤心等情况,会造成心理活动的不平衡,使三根内部固有的关系失常,机体赫依大增,因而引发赫依病;若发怒等突如其来的心理因素,会使血、希拉偏盛,造成二者相搏而生发热证;若遇不善思考或迟钝等心理活动欠缺者,则招致气血运行减缓,机体热能下降,从而使巴达干偏盛而产生寒性病证。因此,对于患者自己来说,要想让疾病尽快消除,恢复身体健康,就必须保持情绪乐观、愉快,并且适当让大脑运转起来。

    苏荣扎布教授特别指出了大脑的正常运转在心理养生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大脑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司令部,保持大脑的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保持头脑不退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勤用大脑,这正如防止旧机器生锈一样,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它适当地转动。同时,苏荣扎布教授也指出,用脑不可过度,适时使大脑安静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一般来说,白天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就可充分发挥脑组织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

    健康锦囊

    藏医学和蒙医有着极深的渊源,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在养生中的作用。《四部医典》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藏医养生学从人的健康方面论述了人生回首往事时,易产生多种复杂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往事,最易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它可能给人以痛苦回忆,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忧郁沮丧、苦闷烦躁的心情,甚至沉溺于痛苦之中。倘若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那么他的身心健康就会遭摧残,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藏医学还指出,一切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外因和内因的两个方面,外因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内因即指七情,三因素(隆、赤巴、培根)失调,平衡遭到破坏,原因就在于七大物质(精气、血液、肌肉、脂肪、骨质、骨髓、精液)计量失调以及人的精神失控。它认为,人的七情内伤致病,人体患病或早衰,与五官的过度活动、精神疾病、各种陋习有关。这是因为,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是心脏,心与人的思维有关,心主神志,七情由心发出,情绪异常又会损伤心神,而“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使身体各脏器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各种疾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