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顺天养寿,自在无边——国医大师日常养生秘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补虚益损,青春常驻——何老谈“中年进补”

    大师手记

    所谓进补,通俗地说,就是吃些补虚益损的药物,它主要用来充实体内的阴阳、气、血、精、津等的不足,调整或改善某些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通过扶助正气的方法祛除病邪……中年人的进补,使得身体中保持一定健旺的精力,而使青春常驻。

    ——何任摘自《何任临床经验辑要》

    养生馆

    中年是人生中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压力最大、精力耗损最严重的阶段,很多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下出现了健康危机。为了恢复身体活力,有些人长期服用一些滋补药物,不仅没有强身健体,反而越补越虚,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种局面的出现大多是由于进补的方法不对。

    何任教授指出:补药不是万能的,一般都有特定的适应范围和临床指征,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见功效,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损害身体健康。他认为,补益的方剂大体可以概括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大类,其中补气的方剂多由黄芪、人参(或党参)、白术、甘草等组成;补血的方剂多由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组成;补阳的方剂多由鹿茸(或鹿角)、肉桂、苁蓉、枸杞子等组成;补阴的方剂多由龟板、白芍、天冬、麦冬等组成。这种分类主要是根据补药的作用加以分别,而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补益脏腑的各种类别,如丹参、远志、茯神、柏子仁等养心,白术、茯苓、甘草等健脾,等等。在临床上,何老常给需要进补的中年人推荐以下补方:

    1.四君子汤(或丸)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或党参)12克,炙甘草5克,茯苓9克,白术9克。

    【用法】原方各药等分,为粗末,水煎服,每服6克,每日1剂;或做丸剂,每日2次,每次6~9克(何氏用法)。

    【功效】本方为补气方,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的功效。凡脾胃虚弱、气虚不足、四肢无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脉软弱无力均为适应证,一般体质虚弱、病后失调、言语气促、胃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等都可服用。

    【加减】本方加陈皮、制半夏、木香、砂仁、生姜,便是香砂六君子汤(丸),既有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的作用,还有开胃理气的功能,为补气健胃的成药,市面上有售。每日2次,每次6~9克。

    2.归脾汤

    【出处】《济生方》

    【组成】人参(或党参)9克,黄芪9克,白术9克,茯神9克,酸枣仁9克,桂圆肉9克,木香6克,炙甘草5克,当归9克,远志6克,生姜3片,红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本方售有成药,名归脾丸,每日服2次,每次6~9克。

    【功效】本方为补血方,具有补血养心、健脾益气的功效。凡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思虑过度,神疲体倦,嗜卧食少,心悸怔忡,夜有盗汗,失眠健忘,多梦易惊,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以及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大便出血等都可服用。妇女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神经衰弱等属于心脾两虚者等,都可应用本方。

    3.六味地黄丸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干山药各120克,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9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2~3次,每次服6~9克,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本丸市售成药);或酌减用量,水煎服,名六味地黄汤。

    【功效】本方为补阴方,具有补阴,滋补肝肾之功。凡肾阴不足,腰膝疲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盗汗,消渴,潮热,牙齿动摇,小便淋漓,舌红少苔,以及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肝肾不足、肾阴亏损者都可服用。本方原为治小儿发育不良之方。目前在临床上对慢性尿路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等阴虚肝肾不足者,也可以本方为基础,适当运用。

    4.右归丸(或饮)

    【出处】《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90克,枸杞子120克,杜仲120克,菟丝子120克,制附子60~80克,鹿角胶120克。

    【用法】研末为丸,每服3~6克(本方市面上有成药出售);亦可适当调整用量,水煎服,分2次服。

    【功效】本丸为补阳方,具有温补肾阳、填充精血之功。凡肾阳不足,久病出现气怯神疲、畏寒肢冷、阳痿、滑精、腰膝酸软等症者均可服用。本方是补阳方中的温补肾阳、填精作用较强的—种,一般选用时最好请中医师诊断一下,以舌淡、脉沉细为特点,确属肾阳不足者方为对症。

    以上是何老从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方面,介绍中年人常用的补药古方。除此之外,他还按中医古方精神拟成平补养心方一则,其方如下:

    【组成】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枚,百合18克,干地黄l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本方具有补养心肾、安神和中之功。凡神情不安、易感易怒、心烦意乱、思虑过度、头昏失眠、心悸、脉促等心脏神经官能症或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均有明显效果。中年男女皆可采用。

    何老还指出,进补除了使补方之外,也可单独服食一些滋补药物,如阿胶(驴皮胶)有补血、止血、安胎、治妇女崩漏等作用,可用适量黄酒浸溶隔水蒸服;人参有大补元气、健脾补肺、生津止渴、安神宁心的功用,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品种食用,如别直参、红参略偏热,吉林野山参、白人参、糖参略偏温,生晒参、皮尾参、西洋参略偏凉等。除此之外,何老还提醒大家,进补还需注意两点:从时令来说,冬令精气封藏,服补药易于吸收;进补贵在恰到好处,不恰当进补或过补就不妥了,比如服用人参过多或不对症,就有严重的副作用,易导致常说的人参滥用综合征。

    健康锦囊

    俗话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季进补确实对健康有帮助,但冬季进补也是讲原则的,如果胡乱进补,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损害健康。以下禁忌值得大家注意:

    1.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害健康。所以,在决定进补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属于何种体质,到底需不需要进补。

    2.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3.忌越贵越补。中医认为,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也可为毒草,每种补药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实用有效才是最好。

    4.带病进补。有人认为,在患病的时候要加大进补的力度,其实在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及急性病发作时,要暂缓进补,否则不仅病情得不到改善,甚至有恶化的危险。

    5.忌恒补不变。在冬季进补的过程中,有些人喜欢按自己的口味,专门服用某一种补品。事实上,冬季进补所用的药物,既有保健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则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6.忌只靠补药。冬季进补,只靠补药不是好办法,还要注意加强运动锻炼,根据身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养生。

    孙思邈给现代人的忠告:“啬”者长生

    大师手记

    孙氏养生的另一要旨,就是特别重视一个“啬”宇。他以焚“膏用小炷与大炷”作为比喻,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是有限的,必须处处注意摄养爱护,要尽量减少它的消耗。

    ——裘沛然摘自《壶天散墨:裘沛然医论集》

    养生馆

    在众多的先贤之中,裘沛然教授最推崇的人莫过于药王孙思邈,他觉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孙氏能年逾百岁而不夭,简单是一个奇迹。经过多年的研究,裘老将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大体总结为两点:一为“不肯低头适卿相”,二为“坚持一个‘啬’字”。前者主要是从养心的角度来说的,其核心理念是“养生首重在养生,而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养生要摒弃私心杂念,不要慕求浮荣,不要患得患失,要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的精神。后者主要是从日常修养的角度来说的,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孙思邈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有限,必须处处注意摄养爱护,要尽量减少对它的消耗。他的这一思想是在《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的启示下,认识到如果对声色犬马这类嗜好不知道节制,必然会耗伤精神气血,进而“损年寿”。裘老指出,孙思邈主“啬”的养生思想,实际上也是宗法老子“治人事天其若啬”的观点。《韩非子·解老篇》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孙思邈深通其微言要旨,故重视保护精神气血,从而郑重提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即节约)”的告诫。

    裘老告诉我们,孙思邈论述养生有“十个大要”,即“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其中,除啬神、爱气、养形、禁忌等都明显寓有啬的思想外,其余言论、饮食、房室等内容也可以从《养性篇》的全面论述中归纳出其主要精神。如“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即在言论时念念不忘一个“啬”字,这正符合中医所说“言多伤气”的理论。

    有关饮食、房室的问题,孙思邈也同样强调撙节,比如:“非其食不食。非其食者,所谓猪豘、鸡鱼、蒜鲙、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他主张饮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认为饮食不宜多,最好在“不饥不饱之间”,提倡饱中饥、饥中饱的饮食法。他还列举所见闻的事实,用以证明饮食宜从俭啬,提出葅酱可延年而珍馐能损寿之论。如说:“关中上地,俗好俭啬,厨膳肴羞,不过葅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病而民早夭。北方士子,游宦至彼,遇其丰瞻,以为福祐所臻,是以尊卑长幼,咨口食噉,夜常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以至于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习水土,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也。”裘老指出,孙思邈所倡导的饮食主张,有不少内容是与现代营养学相抵触的,但这是他在饮食方面的长寿秘诀,又是调查观察的社会实录,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另外,孙思邈论述“房室”,同样突出一个“啬”字,他提倡节欲,力主秘啬精气。如他引述彭祖之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

    裘老还指出,孙思邈养生方法中有许多注意事项,如防止六个“久”(久立、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提出十个“莫”(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其大笑);倡导十二个“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反对十二个“多”(即与十二少相反的事)等。所有这些,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将精气神的损耗降到最低限度,就是把一个“啬”字全面贯彻和具体实施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后,裘老指出,忧愁易伤生而娱乐可健身,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孙氏却认为不管喜怒哀乐,一概以少为佳,“多笑则伤脏,多乐则意溢”,“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他对心理与生理、病理各个环节之间的密切关系,有颇为深切的了解,所以主张什么事都不能太过,过则必有所伤,“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则损寿耳”。孙氏对于养生之道,可谓探究入微,而其关键仍在“啬”字上下工夫。

    健康锦囊

    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孙思邈许多具体的养生小方法,后人将其概括为“养生十三法”。具体如下:

    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这样做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或双手同时向外按摩脸部。这样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不会有皱纹。

    3.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样做可令头脑灵活,预防颈椎病。

    4.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套动作可以保护眼睛,纠正近视。

    5.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用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该动作每天睡前做,可以增强记忆力和听力。

    6.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坚持36下。这一动作可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预防蛀牙和牙骨退化。

    7.津常漱。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到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遍。口微微合上,舌头回到口腔,围绕上下腭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反方向再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这一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8.常摩腹。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重叠,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摩,摩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样做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消除腹胀。

    9.常摆腰。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身体。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样做可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常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一动作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

    11.常扭膝。双脚并排,膝部紧贴,身体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一动作可强化膝关节。

    12.常擦脚。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或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13.常散步。排除杂念,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这样做可防止消化不良,促进血液循环。

    稳者生存,带病延年——陆广莘的养生秘诀

    大师手记

    有句话叫“适者生存”,错了。应该是“稳者生存”,我自岿然不动。关键是量力而行。量力而行的前提是自知之明,不可能包打天下……人老了,都会有病。但是你整天在疾病的笼罩之下怎么行?你大致健全就行了,也许个别零件完了,但身体的网络是完整的,那你一样是个健康人。所以我说,70多岁,小弟弟;80多岁,多来兮;90多岁,不稀奇。

    ——陆广莘摘自《国医大师谈养生》

    养生馆

    陆广莘教授年过八旬,仍然带徒教学,问疾疗病,著书立说。谈到养生经验,他只有四个字——稳者生存。陆老认为,人到中年,最容易情感脆弱,最容易感觉到委屈,所谓“五十而知天命”,而天命就是生命的客观规律。这个时候,只稍稍往后退一退,就会“余地而生”。在这个年龄生病,大多都是源于对身体的过度使用,所以陆老治疗的第一原则便是:减负、分流。他认为,人不是“适者生存”,而是“稳者生存”,只有具有自知之明,做事量力而行,方能保持身心健康。

    陆老还指出,一个人要想长寿,就必须胸怀宽广,心态健康,做到恬淡虚无,对世事不计较,尤其是人上了年纪之后,千万不能整天笼罩在疾病的阴影之下。他在1995年曾作过一个报告,说人老了都会有病,只要大致健全就行了,也许个别零件完了,但身体的网络是完整的,这样就完全可以带病延年。事实上,陆老本身就是带病延年的最好例证,他曾经患有26年的肝病,最严重的时候是肝硬化,又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历史阶段,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他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以“恬淡虚无”作为人生价值观,从而战胜了病魔。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肝病再也没有犯过。

    在日常生活中,陆老还有许多具体的养生小方法,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几种:

    1.勤动腿,勤动嘴,勤动脑

    在陆老的养生经验中,“三勤”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勤动腿,俗话说“人老腿先老”,但直到现在陆老下楼还是跳跃式的,上楼两步一跨,而这主要是平日健步走的功劳。他认为,健步走不仅可以锻炼腿、延缓腿的老化,还能把下肢的血液泵到大脑,起到全身保健的作用。其次是勤动嘴,陆老经过实验证实,咀嚼不仅可以延缓嘴的退化,还能可以降血脂、降血糖,防止糖尿病,所以他的嘴巴总是不闲着,没事就找块海绵之类的东西慢慢咀嚼。当然,延缓衰老,维护身心健康,最重要的还是勤动脑。

    2.饮食清淡,保健常备四丸

    陆老的饮食非常简单清淡。早饭一碗粥,两个茶叶蛋。午饭是一个馒头,什么菜也不吃。晚上基本不吃饭,就是一盅啤酒,一块鱼,还有一些花生米、西红柿、黄瓜,有时晚饭只吃水果餐。至于保健品,陆老只用补中益气丸、加味逍遥丸、防风通圣丸和六味地黄丸。其中前两丸一个补中益气、一个疏肝理气,合在一起可以抗抑郁,一个礼拜吃两次;防风通圣丸可表里双解,对感冒、咳嗽、腹泻、皮肤过敏、荨麻疹等有疗效,平时吃一吃还可以防病;至于六味地黄丸,感到肾阴不足的时候才吃。

    3.锻炼趁年轻,年老少运动

    陆老认为,人年轻的时候要锻炼,高寿老人锻炼没意义,活动活动就可以了。他本身是1952年北大足球队的,每天的运动量都非常强,这对后半辈子的健康有很大作用。后来,他上了年纪,就不再拼命锻炼了,只是坚持每天健步走一段路,他经常对人说:“老了反而不要锻炼太多,老人骨头不灵了。”

    健康锦囊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陆老常备的四丸,其中六味地黄丸我们已经在其他章节介绍过了,这里再介绍一下另外三丸的制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制作。

    1.补中益气丸(市售有成药)

    【出处】《脾胃论》

    【组成】炙黄芪200克,党参60克,炙甘草100克,炒白术60克,当归60克,升麻60克,柴胡60克,陈皮60克。

    【用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克、大枣40克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克粉末加炼蜜100~120克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克粉末加炼蜜100~120克制成大蜜丸。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2.加味逍遥丸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300克,当归300克,白芍300克,白术(麸炒)300克,茯苓300克,甘草240克,牡丹皮450克,栀子(姜炙)450克,薄荷60克。

    【用法】以上九味研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100克,煎液泛丸,干燥即得。

    【功效】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3.防风通圣丸

    【出处】《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50克,荆芥穗25克,薄荷50克,麻黄50克,大黄50克,芒硝50克,栀子25克,滑石300克,桔梗100克,石膏100克,川芎50克,当归50克,白芍50克,黄芩100克,连翘50克,甘草200克,炒白术25克。

    【用法】上药除芒硝、滑石外,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芒硝加水溶解,滤过;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取上述粉末,用芒硝滤液泛丸,干燥,用滑石粉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功效】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气功、药膳、房事、饮食四位一体,轻松度百年

    大师手记

    我学习气功已有多年,方法是双膝盘坐或椅坐,腰脊不得弯曲,头略下垂,双手轻握,下垂于小腹部,然后意守丹田、调整呼吸……我平时喜食大枣,每日早餐时食煮熟大枣5~10枚,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有时神倦乏力,常用30克生黄芪,沸水冲泡,代茶饮以补气。

    ——颜正华摘自《国医大师谈养生》

    养生馆

    颜正华大师如今已九十高龄,依然能够治病疗疾、带徒授课,活跃在中医事业的第一线,他旺盛的精力让许多同辈中人自叹弗如。颜教授会有如此让人羡慕的体魄,就是得益于其几十如一日的养生。下面我们就分几个角度来具体阐释,希望能够对喜欢养生的朋友有所助益。

    1.气功养生

    颜老长年坚持锻炼,他年轻时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在操场慢跑3圈(约1200米),然后打太极拳十几分钟,到80岁以后改为每日散步一小时,坚持做广播体操。与此同时,他还经常练一练气功。方法为:双膝盘坐或椅坐,腰脊挺直,头略下垂,双手轻握,下垂于小腹部,然后意守丹田、调整呼吸。“意守丹田”即一心一意注意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调整呼吸”即由胸部浅呼吸慢慢转变为腹部深呼吸,使呼吸缓慢深长,达到“气贯丹田”之效。一呼一吸可以计数,一般初学时每天做200~300次即可,以后逐步增加。

    2.药膳养生

    颜老平时喜欢吃大枣,每天早餐吃煮熟的大枣5~10枚,可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上了年纪后,他有习惯性便秘的毛病,于是早餐便吃50~100克麦片粥,有时以芋头、白薯为主食,或以30克决明子代茶饮,均有效果。每当他感到神疲力乏时,便用30克生黄芪,沸水冲泡,代茶饮以补气。另外,他由于气阴不足,夜间口干舌燥,于是便常服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以益气生津止渴,也常服杞菊地黄丸以养阴明目,服天王补心丹以养心安神。颜老认为,药膳养生当根据体质因人而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房事养生

    颜老认为,一般男子在成年以后,至五六十岁之前,每周房事在两次之内是没有损害的。如果因房事过度,引起头昏、腰酸、健忘、神疲、性功能减退,甚至出现阳痿等肾虚精亏的症状,首先要节欲保精,切忌滥用壮阳药,同时需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肾阴虚者,可酌情服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五子衍宗丸之类;阴虚火旺可服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者,可酌情服用红参、鹿茸、淫羊藿、紫河车以及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4.饮食养生

    颜老认为,在饮食上宜选用清淡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食品,如五谷杂粮、牛乳、豆制品、蔬菜、水果、鱼类、海产品、瘦肉等,少吃脂肪、动物内脏、鸡蛋黄等。他过去爱吃鸡蛋,后经体检发现胆固醇高了,于是限制每日不超过一个鸡蛋,胆固醇逐渐恢复正常。

    在烟酒上,颜老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年轻时也有吸烟的嗜好,而且烟瘾较大,结果不仅经常咳嗽而且吐黄痰。60岁时开始戒烟,各种症状全部消失。至于酒,他只饮少量低度酒,如黄酒或葡萄酒,每次不超过二两,从不饮白酒。

    健康锦囊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调气养生法,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大要领。

    首先,调身的要妙在于使身体完全放松,消除肌肉的紧张状态,所以床要舒适柔软,枕高与身相平,仰面正卧,两手半握拳,平放于身两侧,距身四五寸,两腿伸直,两足相距四五寸。采取这种姿势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为调息做准备。

    其次,调息就是调整呼吸,“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即口呼鼻吸,要求细长缓匀,以鹅毛置于鼻前而不动为准。吸气用鼻,缓缓吸气入于腹中,至不能吸为止;然后闭气停止呼吸,至感觉气闷时再从口细细将气呼出,呼尽更吸,周而复始,呼吸时不闻其声,务令细缓轻匀。

    最后,调心之法在于心静,“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先所思”,即定心闭目存思,想象观看到太空中元和之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犹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地,至腹中自觉汩汩有声,便是效验,继而元气达于气海,下至涌泉,自觉身体振动,两足踡曲,这便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维护平衡,量力而行——李辅仁开给老年人的养生方

    大师手记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必然过程,盛极而衰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就是正气渐衰,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衰退,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平衡中……(老年人)无论从事体力活动还是脑力劳动,均不宜过劳。否则可导致抵抗力下降,易罹患各种疾病,尤其是重度的脑力活动会严重地损耗气血精津,造成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

    ——李辅仁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养生馆

    李辅仁教授是近代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的嫡传弟子,同时也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专家小组中唯一的中医专家,被称为“现代御医”。他长期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总结了独特的诊治老年顽症的规律,屡起沉疴,被称赞“用药得当,可以通神”。因此,对于老年人养生保健,他的观点代表了当代中医的最高水平。在此,我们搜集了李教授大量演讲、专访,乃至专著等资料,将其老年养生观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量运动,不可过劳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可以调畅气机,疏通血脉,增强体质,从而保证灵活、协调的肢体功能。故李教授常鼓励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不可久坐久卧,但也要注意量力而行,不宜剧烈运动。至于运动方式,他主张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随时随地做,比如他自己的运动就包括:每天坚持买菜;上班时舍电梯而选走楼梯;看电视时站着看,让关节多活动;擦家里的地板,促进气血循环等。

    李教授还告诫老年人,无论从事体力活动还是脑力劳动,均不宜过劳。否则可导致抵抗力下降,易罹患各种疾病,尤其是重度的脑力活动会严重地损耗气血精津,造成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

    2.饮食素淡,少食甜品

    李老指出,老年人饮食当以素淡为主,少吃甜食,少吃脂肪类,多食水果及蔬菜,他自己平时就吃得非常简单,也不吃什么特别贵重的补品。他认为,中国人传统饮食中带糖的食品很多,比如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所以他有意识地不吃糖,长期坚持下来,至今和高血压、糖尿病这类富贵病不沾边。

    3.行事真,得心安

    李教授把保持坦然心安、少留遗憾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作为医生,他推崇“医者,仁者之术,人之痛,己之痛”之说。他虽然身为中央领导人的保健专家,但每天坚持在北京医院替普通百姓看病。为病人着想,他开出的药方以简单、方便、有效著称,对贵药他用得非常谨慎。他尤其反对为迎合患者的需求,或为私心而取悦患者,开“人情方”,妄用贵重之品,他称之为“害人不利己”。

    4.老年患者注意顾护正气

    老教授认为,治疗老年病用药补勿过偏,攻勿过猛,用药要平和。老年人正气亏乏,五脏俱虚,故时刻注意顾护正气,即使要攻邪,也要攻补兼顾兼施。他反复强调,只要正气尚存,生机就在,因此顾护正气为老年保健的根本大法,尤其是病情危重时,应以扶正为当务之急,以求正气有所复,留人治病。因此,他在抢救危重症时,尤重扶助正气,固本培元,临证常用独参汤、生脉饮、十全大补汤等方剂。

    5.以通润法治老年便秘

    便秘为老年健康的一大障碍,可引发肛裂、直肠癌、脑卒中、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危病,进而导致死亡。为此,他以“通润”之法,拟出了治老年便秘的经验方“滋肾通幽汤”,处方如下:

    【组成】肉苁蓉30克,全瓜蒌30~50克,草决明30克,玄参30克,生地30克,火麻仁10克,酒军炭5~10克,白术15克,党参15克,牛膝10克,生首乌20克,枳实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肾水,增津液,行气滞,润肠道。

    健康锦囊

    有些老年人喜欢背着手走路,据说是为了纠正驼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年人背着手走路,于驼背无益,反而有害,同时还会增加不安全因素。这是因为,老年人背转双手时,手臂向内向后旋转,上臂的肩端就会向前旋出,肩关节相应向前向内扣出,上身重心前移,使本已佝偻的上身更加向前倾斜。为保持平衡,头颈及下巴亦向前伸出,于是更显佝偻,看起来完全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以这样的姿势走路,由于重心不稳,稍有不慎就容易摔倒,致肱骨颈骨折或肘部受伤,若俯冲向前,磕破嘴唇或磕掉牙齿都有可能。如果真想纠正驼背,可采用以下方法:

    1.闲时多靠墙站立,注意脚后跟、臀部、肩背部、头枕部紧贴墙面,时间可长可短,视本人具体情况而定。

    2.闲时可取站立或坐姿,手臂转向身后,肘部向上弯曲,使前手臂翻转向上,双手背紧贴背部向肩胛处上伸,最好能将右手伸向左腋,左手伸向右腋。用以上方法锻炼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3.不论站立、行走或坐着,随时有意识地伸直上身,一副正襟危坐之势,并体会这种体位的感觉,保持到正常生活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