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不大喊大叫而使人信服,显然十分重要。
——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历史学家)
“扯开嗓子的说教或狂吼,不过是一个情绪不稳的疯子在疯言疯语而已,假如你认定这种态度与言语可以说服一个人,那么你将最先失去一个人。”
说话的时候,语气往往也会影响说服的力度。倘若语气中充满了不屑或命令或斥责,便无法达到说服的目的,反而还会影响到别人,使人对你的态度生厌。
想要说服一个人,最基本的也当保持语气上的平和以及肯定,避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傅斯年给人的感觉一直是紧绷着脸,像是要与人决斗一般。在民国知识分子中,他的爆脾气是出了名的,他不仅哄走了孔祥熙——两任腐败的行政院长,在1945年时还“逼迫”当时已担任行政院秘书长的蒋梦麟,也是他的老朋友辞掉所兼的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也许是他的刚正不阿让他变得如此强硬,但他也有自己的脉脉温情。
在《陈寅恪与傅斯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傅斯年的母亲体胖,因患高血压,不宜吃肥肉,但这老太太偏好这一口。傅斯年的妻子几次没给老太太吃肥肉,老太太勃然大怒。傅斯年长跪不起,听任老太太斥责。后来,他便私下里对妻子脉脉温情地说:“以后你给母亲吃少许肥肉好了。你要知道,对患高血压症的人,控制情绪,比忌饮食更重要,母亲年纪大了,别无嗜好,只爱吃肉,让她吃少许,不必惹她生气好么?我不是责备你,但念及母亲,茹苦含辛,抚育我兄弟二人,我只是想让老人家高兴,尽孝道而已。”正因为傅斯年的这份温情,他的言语中全是对妻子的愧疚,对母亲的关怀。
1941年,傅斯年患高血压,情况非常严重,不得已便在重庆郊区山中借屋暂住。一次,好朋友们远道上山探病,傅斯年便嘱妻子留客吃饭。但厨房里只剩下一丁点可怜的食物,寒酸的很。其妻只好向熟人借了点儿钱来招待客人。一个月后,账还清了,妻子将此事当笑话讲给傅斯年,傅斯年不禁苦笑道:“这真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了。等我病愈,要拼命写文章,多赚些稿费,绝不让你再腼颜向人借钱了。我好惭愧!”
林肯曾经说过:“你不可能强迫别人同意你的意见,但却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温和而友善地使他屈服。”
华盛顿在成为美国总统之前,曾当过上校,他率领着部队驻守在亚历山大历亚。在选举弗尼亚议会的议员时,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和华盛顿意见相左,他们在所支持的候选人上也意见不同,于是形成了对抗的形势。有一次佩恩觉得华盛顿出言不逊,冒犯了他,于是一怒之下将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听到这件事后,都非常激愤,于是马上将部队开了过来,准备教训一下佩恩。华盛顿当场加以阻止,并将他们劝回了营地,就这样避免了一场干戈。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派人给佩恩送去了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赶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来。佩恩怀着凶多吉少的心情来赴约,他猜想华盛顿一定会和他进行一场决斗,然而出乎意料,华盛顿摆了一顿丰盛的宴席。华盛顿见到佩恩后,立即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伸过手来,说道:“佩恩先生,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是我不对,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华盛顿这番话语中肯且诚恳真挚。这样豁达广阔的胸怀感染、说服了佩恩,让他成为了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由此可见,华盛顿豁达的心胸以及言语中的温情对这次说服的成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当你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使对方安心的听自己说话时,首先分析一下自己说话的语气是否让对方听上去舒服,是否考虑到了对方的接受程度。唯有语气中肯之时,别人才会把你的话听进耳里。
Lesson 2:事实胜于雄辩
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鲁迅(曾任北京大学讲师,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曾经历过,存在于现实中的事实所引发的结论,无论对方是否认可,但事实就是事实,不容置疑,更没有不接受的道理。所以,想要更好地说服对方,巧妙地借助事实来说话,其效果一定是非同寻常的。
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美帝国主义的发言人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发生说成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对土地造成不堪负担的压力,政府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而造成的结果。
对此,毛泽东同志反驳道:“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的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之所以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的国家。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
毛泽东列举了大量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对艾奇逊的“中国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这个论题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在这些铁的事实面前,艾奇逊的那个虚假论题根本站不住脚,就是再怎么信口雌黄也毫无用处了。
想要说服别人,改变对方的观点,最有利、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摆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太多的人只相信看到的,却不会轻易相信一个人的无妄之谈。这时候就是扯再多的话,对方也不见得走心,反而认为你以自我为中心或思想偏激罢了。
但事实不容置疑,有了事实的力量,对方总不至于大言不惭地推翻前车之鉴。
有时,当对方正在向着错误的方向前进时,直言不讳地劝解可能只会让对方听着反感,因为在没有更有力的说法之前,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便听不进别人的劝阻,甚至认为是与之作对。这时候,唯一的办法便是直接让对方看到如此行为的最终苦果,用事实说服对方。
范缜,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无神论者。在他任宜都太守的时候,一次,他带着随从下乡去视察民情,见到大街上到处都是买卖香火的人,特别是寺庙前的香火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范缜看到后,就命令随从将香火贩集中到一起,然后问香火贩:“你们天天在这儿卖香,可知香火有何用处?”
香火贩连忙答道:“烧香可是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大事,好处可多了。烧香可托神佛之福升官发财,招财纳福……”
听到这里,范缜打断他们的话说:“既然烧香有这么多好处,又可以招财纳福,你们为什么要把香卖掉,而不留给自己去烧呢?你们把香卖给别人,让别人招财纳福,你们岂不是大傻瓜吗?”
卖香的小贩听到此话均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范缜接着说:“这样吧,今天我就让你们发一次大财吧!”说完,范缜命令随从,把集中起来的所有香火全部当众烧掉了。
然后他又对围观的人群说:“刚才卖香的人讲,烧香可以发财,今天,就让他们先发财去吧!”
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滚滚的浓烟中,香火贩们呆若木鸡地望着已经烧成灰烬的香火,心想,这下财气可真给一把火“烧”光了。
将可能出现的后果摆出来,将事实展现在大家面前,任何人都会自发的进行分析和比较,晓以利害,结果显而易见,很轻易便会被说服。
倘若你还在苦口婆心的为说服对方感到烦恼,不如换用这种方式,用事实说话,让对方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总比得力不讨好更受欢迎些,还不会伤害到彼此的良好关系,一举两得。
Lesson 3:暗示的力量
思考力乃是万力之源。
——翟鸿燊(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企业管理专家,国学研究传播者)
有这样一个笑话:几个同学商议好去捉弄一个女孩,当第一个人碰到女孩时,好奇的问道:“你脸色怎么那么难看,瞧你嘴唇都是白色的,病怏怏的。”那女孩听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道:“我健康得很。”但是当她碰到第二个、第三个乃至到第五个人时,大家都说她脸色差,于是一向健康的小女孩真的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生病了,而且越看自己的脸色越苍白,只好请假赶回家去看大夫。
这便是暗示的力量。暗示是一种特殊的说服方式,是指当你带着某种目的而采用一定的方法,与其委婉巧妙地向别人提出某种指示信息时,便可以影响到对方的心理,使其莫名其妙的接受你的看法或意见,达到说服的效果。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想去投奔秦国,大家都劝说他不要去,他就是不听,苏秦知道这件事后,打算去拜访孟尝君。
一见到孟尝君,苏秦就说:“听说您喜欢听鬼故事,我就是专来讲鬼的。一天,我路过淄水,遇到一个土偶和一个桃偶坐在水边闲聊。桃偶对土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别人把你塑成了泥人,到了七八月,大雨滂沱,淄水猛涨,到那时你就残废了。’土偶回答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残废了,我仍然在西岸。可是你呢,你是东岸的桃木,被人雕刻成人,大雨降临,淄水一涨,你就会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你还能回来吗?’”
说到这里,苏秦叹了一口气:“唉,现在的秦国,恰似虎口,您想到秦国去,不知道您去了之后还能否再回来?”
苏秦的话让孟尝君听了暗暗心惊,于是决定放弃自己的打算,不去秦国了。
苏秦只是以一个小小的故事予以暗示,便劝服了孟尝君。因为故事中“桃偶”的遭遇与孟尝君很是相似,至此他才站在了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事情,终于恍然大悟。
这便是故事暗示法,巧借故事中的情节,使其对方自我反省,一旦对方想明白了各种利弊,自然而然会心服口服,被你劝服。
直来直去的话其说服力甚微,在说服过程中有时候以暗示代替直言,其说服效果的胜算更大。若能恰当地掌握并运用暗示法,便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晏子乃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而闻名于诸侯。同时他头脑机敏,能言善辩,这样,他方能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齐国国君齐景公的一匹最心爱的马突然得病死了。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当场肢解马夫,并大声说:“谁敢为他辩护就杀死谁!”
相国晏子对于齐景公这种无故杀人的行为十分不满。为了解救马夫,劝谏景公,他急中生智,走上前去一把揪住马夫的头发,右手举起刀,问齐景公道:“大王,我有个问题不太清楚,要向您请教,古代尧舜这些贤明的君主肢解人时,不知是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的?”
景公好大一会儿才明白,晏子原来是在暗示自己肢解人是古代贤君以为可耻的残暴行为,于是便挥手道:“相国,别指桑骂槐了,我不肢解他就是。”
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很可能有些话不便直言,以免伤了对方尊严。这时就可以装装傻,使用明知故问的暗示方式,向对方提问出你真正要说的话,让对方了解其中的关键,自然而然就被你不动声色的说服了,也许对方会因此对你充满感激。
在小品《卖拐》中,赵本山说服范伟的整个过程就是使用的暗示。当范伟说自己脸大,但腿没问题后。赵本山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范伟表示:“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赵本山道:“那是转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无论范伟怎么表示自己是健康的,却都被赵本山使用医学上的常用语暗示范伟他的腿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结果当范伟无以应变时,便真的以为自己的腿有病,并且深信不疑,一场骗局就这样在幽默的暗示下促成了。
南唐时,因为税收繁重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时逢京师大旱,烈祖李煜询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申渐高觉得这是个进谏的大好机会,于是巧以暗示地答道:“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也许是因为烈祖李煜生性豁达,听到如此幽默的回答便畅怀大笑,随后便下令减轻税收。
幽默性的暗示,即便言语间有所不敬,却可以让对方在欢笑中冲淡不悦的情绪,从而愉悦地接受你的建议。
Lesson 4:以退为进更能达到目的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鲁迅(曾任北京大学讲师,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要说服别人,不能一直讲大道理,更不能直接抨击对方的观点,这无疑是与对方对着干,想想这时候,谁会理智的继续与你商议或考虑你的建议呢?
有时候,以退为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个退让不是妥协,是一种最终达到目的的手段。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顺应对方,然后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巧妙进取,就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比如说在谈判的时候,一般谁采取主动,谁就能更好得把握住局面。但采取主动不是急于求成,而是以退为进,先给对方一个压力,才能后发制人,进而说服对方。
我国曾与突尼斯SIAP公司关于建设化肥厂而进行谈判。前几次谈判都很顺利,双方商定将厂建在有优越条件的秦皇岛港。不久,科威特方面也加入了这个联合办化肥厂计划。
三方开始了第一次谈判,科威特石油化学工业公司的董事长听了中突双方的筹备工作介绍后,果断地提出反对:“你们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没有用的,要从头开始!”
谈判因此陷入了僵局,谁也不肯让步,而且中突双方是无法接受科威特提出的苛刻意见的。中突双方仅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就动员了10多名专家,耗资20多万美元,费时3个月,现在要将这些全盘否定,重新开始,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可是,这位董事长在科威特的地位仅次于石油大臣,他还是国际化肥工业组织的主席,以他为代表的公司在突尼斯许多企业里拥有大批股份。因此首要的就是怎么去改变这位拥有巨大权力的董事长的决定。
中方代表终于按捺不住了,猛地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我代表中国地方政府声明:为了建设这个化肥厂,我们选定了一处靠近港口,地理位置优越的厂址。也为了尊重我们的友谊,在许多合资企业表示要得到这块土地的使用权时,我们都拒绝了。如果按照董事长今天的提议,事情将要无限期的拖延下去,那我们只好把这块地方让出去!对不起,我还要处理别的事情,我宣布退出谈判。下午,我等待你们的消息!”说完,他拿起皮包就自行回房了。
没过多久,一位处长跑来找他,兴奋地说:“真灵,你这一炮放出来,形势急转直下,那位董事长说了,要赶快请你回去,他们强烈要求迅速征用秦皇岛的厂地!”
中方代表以退为进打破了僵局,利用征地建厂的主动权在我方,装作退出谈判,但又以土地主人的身份牵制对方,迫使对方不得不投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楚庄王十分爱马,其中有一匹他十分钟爱。那匹马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吃得很好,又不运动,养尊处优,因此太过肥胖而死了。楚庄王知道后伤心极了,他要为这匹马举行隆重的葬札。一是命令全体大臣向死马致哀,二是用高级的棺椁以安葬大夫的标准来葬这匹马。大臣们纷纷劝阻这种荒唐的做法,然而楚庄王完全听不进去,还传下命令说:“谁要是再敢来劝阻我葬马,一律斩首不饶。”
宫廷艺人优孟听了这件事后,径直闯进宫去,见到楚庄王就大哭起来。楚庄王吃惊地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
优孟回答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实在让人伤心,要知道那可是大王最钟爱的马呀,怎么能只用大夫的葬礼来办理马的丧事呢?这实在太轻视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才对啊。”
楚庄王高兴地问道:“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呢?”
优孟回答说:“照我看,应该用美玉做马的棺材,再调动大批军队,发动全城百姓,为马建造高贵华丽的坟墓。到出丧那天,要让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开路;让韩国、魏国的使节护送灵柩。然后,还要追封死去的马为万户侯,为它建造祠庙,让马的灵魂长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这样,天下所有的人才会知道,原来大王是真正爱马胜过一切的。”
楚庄王一听,方才恍然大悟,于是非常惭愧地说:“我竟然重马轻人到这种地步了吗?我的过错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感到很欣慰,趁着楚庄王省悟过来的机会,他风趣地回答说:“太好办了。我建议,以炉灶为停,大铜锅为棺,放进花椒佐料、生姜桂皮,把火烧得旺旺的,让马肉煮得香喷喷的,然后全部填进大家的肚子里就是了。”
一席话说得楚庄王哈哈大笑,从此也改变了原来对马的过度痴爱,把那些养在厅堂里的马都交给将士们使用了。
直言劝谏一般很难收到好的成效,以退为进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先消除抗拒心理,刚开始顺着他点儿,让其从内心对自己有所信任,再顺其自然的将主题引到你的观点上,循序渐进,慢慢让对方了解到你话中的优势,并乐意接受。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此退并非是妥协或预示着失败,而是为了更进一步地牵制对方,获得最终的胜利。所以在谈判双方很难达成协议的时候,不妨以退为进,达到后发制人之效,同时也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找到说服对方的关键点。
Lesson 5:没有人爱听命令
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翟鸿燊(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企业管理专家,国学研究传播者)
以严厉的口吻去命令别人必须做什么,凡事都以服从你为标准,这种形式上的说服只会换来短暂的口服心不服。不仅不会起到说服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毕竟谁都不愿意像机器或奴隶一般去听从一个人的命令,久而久之便会认为你不过是一个只会使用身份来压迫别人的势利者。而你的话自然不仅没有说服力,对方可能连听的兴趣都没有。
然林肯曾经说过:“你不可能强迫别人同意你的意见,但却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温和而友善地使他屈服。”这个道理放在说服中也是一样,用温和迂回的形式,以柔克刚,其实是一种极为高雅的说服方式,不仅效果好,还会帮助自己建立良好的人脉圈子。
林先生是某公司的总经理,跟下属说话的时候,他从不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要下属遵照他的意思去工作时,总是用商量的口气去说。
譬如他想要别人去做某事时,从来不说“你去做……”而是用商量的口气说:“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假如他要秘书写一封信,他把大意和要点讲了之后,会再问一下秘书:“你看这样写是不是妥当?”等秘书写好后请他过目,他看到需要修改的地方,他又会说:“你看如果这样去写的话,会不会更好一点”。
他虽然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可是他懂得对方是不爱听命令的,所以不应用命令的口气。为此,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很尊敬他,称他是一位难得的好领导。在这样的作用之下,下属工作的热情很高,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
“吃软不吃硬”几乎是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的特点,倘若你总是以一副领导者姿态自居,用老大的口吻说“你去给我做什么什么……”“你必须怎样怎样……”等等,即使他们当先听取了你的话,接受了你的指派或领导,但不一定就是心服口服对你有所好感。没有人爱听命令,即便你真的是他的上司或领导,有权力说服他必须去做什么,但却更容易失去一个下属对你的尊敬和信任。但是,如果你能切身地转换一下角度,转换一下语气,适当的体谅一下别人的感受,凡事以商议,给对方留有余地的方式提出建议或想法,他们会因为你对之付出的这份尊重而乐意多考虑你的建议,并对你的人品有所称赞。
当然,摆脱命令的口吻,以商量的形式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而已。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欲擒故众、绵里藏针等等。总之,避开硬碰硬的说话方式,是说服他人听取意见的基础。
惠尔是一个著名的工程师,他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刚愎自用的工头,总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别人的都是错的。一天,惠尔想在其负责的工段更换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那个工头肯定不会同意,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计策。他在腋下夹了一只新式指数表去找那个工头,手里还拿了一些征求意见的文件。然后惠尔和他讨论那些文件,在讨论的过程中,惠尔把指数表从左腋换到右腋反复移动了好几次。
那个工头见此,终于忍不住好奇地说:“让我看一看。”
“哦,你看它做什么,你们部里又不用这个。”惠尔故作很勉强的样子将指数表递给了他。然后趁他审视的时候,装作很不在意地将这东西的效用很详细地告诉了工头。那位工头听后很激动地说:“我们部里用不到这东西吗?天哪,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东西!”
惠尔深知工头的习性,如果直接以命令的口吻让他用,他一定不会接受。于是就不动声色地先说新式指数表的好处、作用,将它潜移默化地灌入工头的脑子里,就是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毫不费力地让工头接受了自己的建议。
有些人很是想不通,自己有理有据,为什么别人就是听不进去自己的话呢?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你是对的,对方就有必要去听你的话。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他的感受。倘若你总是被人命令着做这做那,你是否也会滋生反抗心理?当然,这是必然的。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时,该考虑的不是别人哪里不对,而是反思自己说服别人的方式是否妥当,是否让对方在舒心的情况下听你说话。但命令绝对被排除在外。
Lesson 6:忠言不逆耳的智慧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鲁迅(曾任北京大学讲师,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商朝比干是大家都公认的忠臣,他因为不满纣王无道,冒着灭族的危险,多次向纣王进谏。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坚持?”
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
纣王又问:“何为大义?”
比干答道:“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
这番话让纣王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将比干的心挖了出来。
自古以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有多少的忠君爱国之士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像这种得力不讨好的事情,至今依旧很是畅行。好口才的表现绝对不是牺牲小我,却依旧无法说服别人。倘若忠言要谏,为何一定要让对方听着不舒服呢?万事万物都有相对立的一面,与苦相对的便是甜,巧妙的在忠言里多放点“糖”,“忠言”自然不再“逆耳”。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都对沙皇非常痛恨,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不管别人做多少次工作,都置之不理,非烧不可。最后,只好由列宁亲自出面去说服他们。
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让我讲几句话,可不可以?”农民说:“可以。”
列宁问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农民说:“是我们造的”。
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农民齐声回答:“好!”
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还要不要烧呢?”农民觉得列宁讲得好,同意不烧房子了。
列宁采用的这种“温和启发式问话”方式,一步一步地瓦解了农民内心的仇恨,使他们愉快而又毫无反抗之心地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放弃了烧房子的念头。但倘若列宁一开始就坚持不烧,势必激怒群众。他巧就巧在完全站在农民的角度,又以温和商议的口吻凡事以农民的想法为主进而深入人心,最终成功的予以说服。
打个比方说:假设你是一个团队的部门经理,在已经知道下属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把事情办砸的前提下,尽管你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下次再不能重复上次的错误了”之类的忠告。虽然你言语间有理有据,但对方也很有可能不买你的账,大有可能在心里抱怨:“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自己去试试!”显然,这样的忠言效果就是失败的。
可若换种方式,你先对下属说“你已经尽力了,事没办好我也有责任”之类的安慰话语,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相信他会非常乐意接受你的忠告。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自古直言纳谏者得领导赏识少,被冷落者多。一心为工作,为他人着想,但不讲求方法,你的谏言有时也会成为伤人伤己的利器。忠言需要不逆耳的智慧,有技巧地说服对方,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想要忠言不逆耳,有几条忌讳及方式是必须要牢记的。
指责只会让人与人之间陷入恶劣的情绪之中,导致影响理智和判断力。这样的话最好以后不要再说了:“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为什么总犯同样的错误呢?”“我看你真的是无可救药啦!”
在善意地批评别人时,用这样的话开头,可能效果更加好:“这件事情你也尽力而为了,虽然结果还是出了错。”“我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可能你也不明白什么地方出了错。”真诚往往最能够打动人。
谁愿意犯错误呢?特别是当事人内心已经很自责时,他们更加需要别人的心理支持。因此,多说说这样的话,远比逆耳的建议更重要:“我想你现在可能很难受。”“抽空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好吗?”“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做好的。”
跟什么样的人沟通,肯定要说不同的话。对长辈说的话跟晚辈不一样,男性跟女性不可能都一样,对朋友与对对手更是立场不一样,对家人与对同事考虑的问题不一样。千万不要使角色混乱,说出不合适的话,否则,谏言的效果不但达不到,还伤了和气。很多话本身并没有问题,但用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身上,就有可能闹出大笑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