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父母对孩子做事情不放心,无论外出购物、游玩,还是其他事情,大多是父母代劳,平时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动”诸如此类拒绝孩子动手的话。
另一部分父母却恰恰相反,大部分事情让孩子自己体验,绝不代劳,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可以自己办到”、“你自己作决定”。当然,当孩子举棋不定的时候,父母会在一旁出谋划策,但真正作决定的还是孩子本人。
对比一下这两种教育方式。第一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享受到的永远是成果,这种孩子可能永远只是在温室里长大,经不起半点挫折和困难;而第二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不仅享受到了成果,也体会了过程,他学会的更多的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可见,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
一位妈妈在女儿3岁的时候就开始放权,让她自己拿主意。比如,母女俩逛超市,妈妈会说:“你想买什么,自己拿,不过买的东西不能超过10元。”早上起床了,妈妈会问:“你今天想穿什么衣服?”……如今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了,许多事情习惯自己拿主意,每天睡前自觉地准备第二天的衣物;同学需要帮助时,她总会知道如何去帮;遇到募捐活动,她自己决定捐多少钱……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后对妈妈说:“老师让我参加演讲比赛。”妈妈说:
“这是好事啊,你报名了吗?”豆豆说:“没有。”妈妈疑惑地问:“为什么?”豆豆说:“听同学说,演讲比赛只是个形式,不能锻炼什么能力;也有同学说演讲比赛时,台底下会有很多人看,台上的人会非常紧张。我有点害怕。”
从豆豆的表情中,妈妈看得出来,她很想参加,但又有些担心。于是,妈妈笑了笑说:“参加比赛肯定能锻炼自己。而且没有第一次,哪来第二次呢?妈妈觉得你没问题,希望你能参加,不过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你自己手里。”
后来,豆豆参加了那场演讲比赛,她克服了紧张的情绪,还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当女儿听了同学的谈论后,陷入迷茫之中,她似乎觉得别人的话有些道理,所以自己不知如何选择。当她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后,妈妈没有急于让她参加比赛,而是帮她分析利弊,并说出自己的期望,最后将决定权留给了她自己。
父母可不要小看这位妈妈的做法。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孩子尽早独立,还培养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意识。因为父母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拿主意。
试想如果孩子失去判断力和主见性,别人说什么他都觉得有道理,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恐怕他会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思维里,在不同的意见之间徘徊、犹豫。因此,不能让孩子太依赖父母,应该尽量在生活中培养他的自主意识,让他从小学会自己作决定、自己拿主意。
当然,在孩子作决定的过程中,父母的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妈妈叙述她和儿子的一段经历。在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期末考试考了班里第二十几名,她当时非常生气,就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到了第二个学期末要考试的时候,儿子莫名地紧张起来。当问及原因时,儿子却说怕妈妈再教训他。这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欠妥当,于是不再要求他考多少分,而是鼓励他:“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学习的好办法。即使考得不好也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妈妈通过这种鼓励的方式,消除了他的紧张情绪,从而让他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当然,成绩也是不错的。
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妈妈一味地打骂只会让他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妈妈相信他通过努力会提升成绩。那么孩子一定会在信任中重拾信心,把成绩提高上去。
可见,父母的信任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让他做自己的主宰者,从而培养他的独立意识。
解放孩子的手、嘴和大脑。
5岁的小墨是个乖巧的女孩,妈妈视她为掌上明珠,对她宠爱有加。每天妈妈都会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连喝牛奶时插吸管这样的小事,妈妈也绝不让她自己做。如果她自己做的话,妈妈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个别动”、“那个别碰”……渐渐地,幼儿园老师向妈妈反映,小墨从不主动去玩玩具或进行户外活动,只有老师安排她做什么,她才会去做。如果让她自己选择玩什么,她便犹豫不决,事事都要听别人的。
从此,妈妈改变了教育方式,不再过多地干涉她的行为,也不再催促她干什么。如果她想要脱衣服或者穿衣服,妈妈就让她自己做;洗澡时,妈妈也不再催她,而是让她尽情地洗;吃饭时,妈妈也试着让他自己吃。此外,像午休、睡觉的事,妈妈也不再强迫她,而是尽量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引导她按正确的方式做。
渐渐地,小墨变得凡事都有自己的思维、感受、判断,不再是一个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最初不管小墨干什么,细心的妈妈都能事先考虑到,替她做好,但是却忽略了给她自己做事、独立思考、说话的机会。正是妈妈“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态度捆住了孩子的手脚,限制住了她的思维。而后来妈妈放手的做法恰恰让小墨在实际体验中建立了自信心和独立性,使她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解放孩子的手,让他独立做一些事情;解放他的嘴,给他发言权,即使孩子提出不同意见,父母也要耐心倾听,鼓励他的行为,当他说得有道理,就应该采纳他的建议。从而让他在表达自己和独立做事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并积累生活经验。
给孩子做主的机会。
在生活中,只要不是带有危险性的事或者违背原则的事,父母都应该鼓励孩子自己作决定。像一些“小事”,比如,朋友过生日,应该送什么样的礼物;到商店里,买什么样的衣服;周末怎么安排诸如此类的事情,父母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安排,不左右他的行为,适当的时候,还要给予他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
像一些大事,比如,房间如何布置,购买什么样的电视……虽然孩子不能做主,但是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和他一起筹划设计方案。
教孩子“利弊分析法”。
独立自主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要说孩子,即使成人有时也很难作出选择。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教孩子“利弊分析法”,协助他作决定。
13岁的元元由于成绩比较好,很多同学支持他竞选班长,可是元元拿不定主意,回家问妈妈。元元说:“我想当班长,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可是如果选不上很没面子。妈妈,您说我参加吗?我听妈妈的。”
妈妈没有接受他的请求,而是拿出一张纸来,说:“这样吧,咱们把参加竞选的好处写在这张纸的左边,把坏处写在右边,看看哪边的比重比较大,你再作决定,怎么样?”两个人忙乎了一阵子,得出结论,还是参加竞选比较好。
最后,妈妈鼓励他说:“你已经长大了,好多事情你都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不管你怎么选择,妈妈都会支持你,相信你可以做到最好。”
当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希望父母帮自己作决定,这是很常见的事。但如果父母帮孩子作了决定,孩子再碰到类似的情况,仍旧会不知道如何选择。那么父母不妨尝试教孩子“利弊分析法”,让孩子思考得更清楚,从而协助他作决定。当孩子作出决定后,父母一定要相信他的能力,并用肯定的话“你能”、“你可以”等,增加他的信心。
沟通箴言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学着“适当放手”,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帮他作决定,让他自己选择。当然,前提是父母要给孩子设置一个底线,就是不做违背原则的事情。同时,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需要一个过程,有时父母需要扮演参谋的角色,给他建议。最后,无论孩子作出怎样的决定,父母都要尊重、信任他,并适时地鼓励他。
“来,让妈妈(爸爸)抱抱你!”
拥抱、握手、抚摸、亲吻……肢体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一位妈妈要送给5岁的儿子一份生日礼物,问:“儿子,你想要什么?”儿子撅着嘴,说:“妈妈,你亲我一下吧。”妈妈很诧异,儿子接着说道:“妈妈,你都好久没亲我了。”
看到这个情景,父母都应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
有多久没有亲吻过孩子了?还记得吗?
上次微笑地抚摸孩子的头是什么时候,还能想起吗?
最后一次牵孩子的手,还有记忆吗?
……每当问到这些问题,一些父母满不在乎地说:“我哪有那个时间啊?”事实上,如今在孩子身上发生的离家出走、网瘾早恋、绝食自杀等问题已经说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声音、语言、肢体语言进行的,其中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可见肢体语言在沟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父母反映,自己在家里主张民主和平等,也非常主动地和孩子沟通,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沟通,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父母在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难免会忽略孩子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弱势。最后导致表面上看起来很平等和民主的谈话,在孩子眼里却变成了说教和质问,甚至演变成审讯和逼问。
的确,语言沟通的度很难把握。那么父母除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外,还可以通过眼神、爱抚、握手等多种表达方式与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小雪的小学成绩一直在班里数一数二,但自从上了上初中后,成绩一下子降到20多名。为此,每次妈妈开完家长会,都免不了要数落她一番。
渐渐地,妈妈发现女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慢慢减退。后来,妈妈反省女儿学习成绩下降和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因为自己每天只知道催促她学习,成绩不好了,就训斥她,整天以一张严肃的面孔对待她,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妈妈决定彻底改变以前专制的教育方式,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
从此,妈妈的脸上多了一分笑容,也多了一分宽容。以前考试前,妈妈总会给她制订很高的目标,但是这次妈妈却微笑地对她说:“不要有压力,考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只要努力了就行。
即使考得不好,妈妈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责备你了。”结果,这次考试结果比想象中的好很多。
渐渐地,小雪恢复了以前的自信,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了。
我们可以想象生活在压力之下的小雪在学习成绩下降时是多么着急,同时遭到妈妈的责备时又是多么无助。不过幸运的是,妈妈及时反省,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用笑容和宽容为她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最后唤回了她的自信。
可以说,父母的表情是孩子的晴雨表,只要父母多给孩子灿烂的笑容,那么孩子的天空就是万里晴空。父母的微笑可以给受伤的孩子无限的关爱,给脆弱的孩子坚定的信念,给犯错的孩子更多的宽容。收起那张严肃的面孔吧,请慷慨地给孩子微笑!
除了微笑外,亲子间的亲吻、握手、拥抱……一些肢体语言的沟通一样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试想一个孩子考了第一名,如果妈妈单纯地说:“儿子,你真棒,妈妈为你骄傲!”孩子会很高兴,但是高兴没多久就忘记了。但是如果妈妈说“你真棒”
的时候,微笑着走到他的面前,摸摸他的头或者拍拍他的肩膀。可能这个情景会成为孩子永远的美好记忆。因为他的努力,得到了妈妈充分的认可。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亲吻、一个拥抱;摸一下头、拍一下肩膀、擦一下眼泪……就能消除亲子矛盾,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起到事半功倍的亲子沟通效果,父母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生活中,父母该如何善用肢体语言,在自己与孩子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
拥抱伤心的孩子。
一位妈妈走进客厅,发现11岁的女儿泪流满面地躺在沙发上。她轻轻地坐在女儿身边,双手把女儿揽在怀里,说:“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女儿没有回答。就这样,妈妈抱着她静静地坐了5分钟。不一会儿,女儿叹了口气,勉强地笑了笑,说:“谢谢妈妈,我没事了。”说着转身就走回了房间。
这位妈妈到现在也不知道那天女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她可以肯定,那天女儿的确没事了,因为晚饭后,就听见她在房间里哼起了小曲儿。
其实有效的沟通不在于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心事,而是能够洞察到孩子的需要,及时缓解他消极的情绪,让他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爱他的就可以了。
像这位妈妈那样,当女儿伤心时,只是安静地抱着她坐了5分钟,女儿很快就从悲伤中走出来了。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也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逼问孩子什么,只要在他身边默默地陪伴他,拥抱他,就能给他很大的心理安慰。
给孩子微笑的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父母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亲情。在和孩子谈话时,父母以亲切的目光看着他,可以表明自己对他的话很感兴趣。因此,父母一定要用和蔼、柔和、信任的目光注视他,让他知道父母在认真地听他说话,进而让他有说下去的兴趣。
当然,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也要多关注孩子的眼神,明白他眼神里传递的信息。
比如,孩子说话时总是注视着其他地方,不敢看父母的眼神,这说明孩子心中可能有不想让父母知道的秘密。这个时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而要耐心开导,从侧面了解他的心理。当孩子出现游离的眼神,他可能对话题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当孩子出现期盼的眼神,可能是他需要父母的帮助……总之,父母要读懂孩子的眼神,并及时用眼神回应他,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
深情地爱抚孩子。
抚摸是孩子一种心理情感的需要,也是他感受父母爱的一种方式。父母可以通过抚摸孩子的手、头、脸、脚等部位向孩子传递不同的信息。
当孩子考试考了好成绩的时候,父母可以抚摸他的头,开玩笑地说:
“行啊,你小子,继续加油。”这比干巴巴的一句“不错,继续努力”更能激励孩子。
拍孩子的肩膀说明父母放下架子,愿意以朋友的姿态和孩子交流,这种方式可以迅速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当孩子因为做了好事得意的时候,父母可以拍一拍孩子的肩膀,以示鼓励和赞赏;当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拍拍孩子的肩膀,把他拥入怀里,安慰他,同时给他精神上的鼓励。
每天给孩子三个吻。
亲吻是接纳对方的一种表现,也是爱的表达方式之一。父母不妨通过亲吻的方式,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
父母可以每天在孩子早起时,亲吻孩子的脸颊,表示“早上好”;上班前或下班后亲吻孩子的脸,表示打招呼;晚睡前,亲吻孩子的额头,表示“晚安”。
通过这种亲密的沟通方式,亲子间的关系一定会更加融洽。
沟通箴言不管是语言上还是肢体上的交流,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都应该是真情流露,不是故意做给孩子看的。如果以前父母没有用肢体语言和孩子沟通的习惯,第一次使用时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习惯。
但是为了消除亲子间的隔膜和冲突,父母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沟通目的。
“嗯,然后呢?……”
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引导孩子诉说
我是你们的孩子,所以你们要倾听我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们笑的,而是让你们听的,否则我不原谅你们。”一位上幼儿园的女孩对父母这样说。
这段话不得不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都应该认真反省:在生活中有没有倾听孩子的意识?有没有嘲笑孩子的幼稚?有没有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呢?
“知心姐姐”卢勤老师曾和儿子之间有这样一段经历:
在儿子小的时候,她因为总是出差,所以把儿子安置在了一个全托幼儿园,每周只接一次。为此儿子请求妈妈把他送入一般的幼儿园,希望每天都能回家。
但是迫于无奈,她拒绝了儿子的这个要求。
每周儿子回家,都兴致勃勃地给她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好玩的事。可遗憾的是,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儿子需要妈妈做他忠实的听众,却总是觉得听儿子说话是在浪费她写稿和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儿子讲话的时候,她总做出很忙的样子,手里不停地翻阅着书报,眼睛还左顾右盼。
每周儿子回家,都兴致勃勃地给她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好玩的事。可遗憾的是,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儿子需要妈妈做他忠实的听众,却总是觉得听儿子说话是在浪费她写稿和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儿子讲话的时候,她总做出很忙的样子,手里不停地翻阅着书报,眼睛还左顾右盼。
但没想到这种“忙碌”给儿子带来了表达上的障碍。由于儿子的思维能力很强,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但表达能力较弱,慢慢地说话变得结巴起来。这一点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开始有意识地抽出时间来,倾听孩子说话。久而久之,儿子慢慢地改掉了口吃的毛病。
试想一下,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一个星期没有见到妈妈的情况下,好不容易见到了妈妈,他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最亲近的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但是他的这个需求最初并没有受到妈妈的重视,为了在短暂时间内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完,又因为表达能力有限,所以他变得结巴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没有注意到儿子结巴的原因,而是从结果入手纠正他的结巴,可想而知,孩子的表达能力一定会因此受到影响。不过好在卢勤老师从改变自己开始,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还注意倾听他说话,最后改正了孩子的这个缺点。
一位妈妈的疏忽竟然可以导致孩子口吃,可见,父母千万不要忽略了倾听孩子的这个细节。孩子在讲话时,父母除了认真倾听他的话外,让他完整地表达也很重要。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急于作出评价,更不能打断他的话。
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每天放学后都要和妈妈说学校里一些好玩的事情。
最初,妈妈总是打断他,还没等他说完就作出评价。终于有一天,男孩郑重其事地说:“妈妈,有些事您听着就行了,别忙着评价。”
这个时候,妈妈才意识到自己总是打断他的话,导致他没有办法把事情表达完整。而且自己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有些评价根本不适合他。从那以后,这位妈妈总结出一个道理:认真听完孩子的话。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在向父母倾诉时,未必需要父母出谋划策,他只是希望父母认同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情就可以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站在大人的角度盲目评价这件事的是与非,那么孩子可能因为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失去说下去的勇气。
但有的时候,孩子的确是希望告诉父母一些事情,希望父母能给自己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时就需要父母弄清孩子的动机和情绪。可见,一个有智慧的父母,一定要读懂孩子字里行间的意思,用信任和尊重促使孩子表达自己,这样才能与他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其实,了解孩子的意思并不是那么困难,父母只要做到专心、耐心、诚心、用心这“四心”就可以了。具体来说,可以试着这样做:
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
每个人包括孩子在内都希望自己讲话时能受到重视,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因此,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全神贯注地聆听。不要总做出看手表、抠耳朵、打哈欠等心不在焉的动作或表情,扰乱孩子的思绪。
同时,孩子在讲述的过程中,父母也要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来:身体可以微微向前倾斜,表示关注,眼神要注视孩子,也可以用眼神、表情等对孩子做出回应。比如,孩子讲到高潮的时候,父母可以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做出夸张的表情,这些表情都可以告诉孩子“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我在认真听”。当然,这些表情、动作都不是装出来的,父母要努力走进孩子的心灵,站在他的角度仔细体会他的感受才行。
此外,父母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行。比如,晚饭后,爸爸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我们到房间里单独谈谈。”从而给孩子一段与父母倾心沟通的专属时间。
善于听出孩子的“潜台词”。
晚饭后,妈妈和爸爸商量着第二天要去超市大采购。第二天一大早,10岁的周拓就问:“妈妈,你和爸爸今天要去超市吗?”妈妈回答:“去。”周拓问:“那你们什么时候去啊?”妈妈说:“吃完早饭再说。”周拓听了,心里异常兴奋。
早饭后,妈妈没有立刻就去。周拓又问:“妈妈,你们怎么还不去啊?”妈妈说:“等会儿,还没收拾厨房呢!”过了一会儿,周拓又问:“妈妈,你们什么时候走啊?”这时,妈妈不耐烦了,说:
“你这孩子,今天怎么这么奇怪呢?干嘛催我?你是不是也想去。”
周拓一副心虚的表情,笑了笑说:“不是。”说完,转身跑回房间了。
其实,妈妈哪里知道,周拓正盘算着妈妈走后,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玩电脑。可见,在倾听孩子讲话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表情、姿势,弄清话中之话。
当孩子说话时眼神比较游离,不敢直视父母的眼睛或者出现像周拓的情况,特别关注父母某一个问题时,父母就要注意了,可以试着猜测孩子的意图,问他“你是这个意思吗”。父母不要怕说错,误会他的想法,因为这也是交流的一个过程,即使说错了,孩子也可以纠正。总之,父母要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弄清楚孩子真正的意图。
引导孩子把话表述完整。
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可以说一些鼓励他的话,如“嗯”、“我明白了”,也可以提一些“嗯,然后呢……”“你怎么做的”等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表述完整。如果孩子可以完整表述这个情景,父母一定不要打断他,而是引导他描述细节。
总之,在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要尊重他。在他还没有充分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之前,父母不要随意表态或妄下评断。即使父母与孩子有不同的观点,父母也不能打断孩子的话,如确有必要纠正其不正确的观点时,父母也要等孩子把话说完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保持沉默,倾听孩子的消极情绪。
当孩子受了委屈、伤心或带有其他不良情绪时,最不爱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是别人的看法,同时怜悯只会让他觉得更委屈,发问只会让他为自己辩护。相反,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身边,静静地陪着他,听听他的牢骚,让他尽情地发泄心中的不满,相信孩子能更快地恢复过来。
沟通箴言
父母掌握倾听孩子的技巧非常必要,但再多的技巧都只是起辅助作用,根本还是要父母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了解他的需要和性格,亲子间的沟通才能更舒畅。平时,父母要主动找孩子聊天,比如,晚饭后或者睡觉前,听孩子说一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聊一聊共同关注的话题等,用这种融洽的谈话形式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快来,来做个游戏吧!”
陪孩子玩,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抱着爸爸的腿说:“爸爸,和我玩一会儿吧!”爸爸不耐烦地说:“去找你妈!”孩子来妈妈面前,拽着妈妈的衣襟说:“妈妈,和我玩一会儿吧!”妈妈说:“妈妈正忙着做饭呢!你不想吃饭了?”这个孩子听了,小声嘟囔着什么,沮丧地看起了电视。
有些人评论说,现在的孩子是自言自语的一代,因为没人和他们说话,他们要么选择自言自语,要么只能选择电视作为伙伴。而一些电视节目过早地使他们接触到了成人的东西,使其快乐的童年在逐渐消失。
父母都应该认真反省,在生活中,自己有没有如此冷漠地对待过孩子,导致他迷恋电脑游戏和电视节目,变得越来越不爱表达。
一位妈妈就曾遇到类似的情况,但是她却没有拒绝孩子的请求。
周末,妈妈正在厨房里包饺子,7岁的邓可走到厨房,说:“妈妈,你能陪我玩一会儿吗?”妈妈温柔地问:“你想玩什么?”邓可高兴地说:“捉迷藏。”
这时,妈妈撅着嘴,说道:“捉迷藏恐怕不行,你和妈妈一起捏小刺猬吧!”
小刺猬?这个对邓可来说可是个新鲜的游戏,于是就接受了妈妈的提议。于是,两个人在厨房里忙乎起来。妈妈一边耐心地教她步骤,一边告诉她:“剁碎的油条是刺猬的胃,粉条是它的肠子,豆腐干是它的肝。”接着,妈妈在面刺猬的背上用剪刀剪出刺,用黑豆贴上眼睛,第一个小“刺猬”就这样诞生了。邓可看着它,喜欢得不得了,在妈妈的指导下,也捏起来。接着,一个又一个“刺猬”接踵而至,整个厨房传来一片欢声笑语。
细心的父母能够体察到孩子因为缺少玩伴的寂寞,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父母也会发现,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游戏之中,相当专注,并在其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喜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玩伴,何不陪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喜悦的表情多展现在他的脸上呢?
游戏是孩子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孩子的能力会在玩中慢慢表现出来。
一位父亲曾叙述8岁的儿子下围棋的经历:
受我的影响,儿子喜欢下围棋,几乎每天都拉着我和他一起下,每次我都欣然接受他的邀请。一段时间,妻子希望借着儿子的兴趣,送他去学习班学习。
可是我拒绝了,理由是:“孩子只是在玩,你非要让玩变成学习,成为他的压力吗?”最后我没有送儿子去学习班,而是带着他“玩”围棋,还帮他买了几本书,让他参考。
当孩子发生某方面的兴趣时,一些父母希望把他的这个兴趣当成特长来培养,就盲目送他参加学习班。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如果因为参加特长班占用了孩子玩的时间,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就另当别论了。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态度起关键性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玩很重要,但什么时候该让孩子尽兴地玩,不用附加太多的“条款”?什么时候要启发他在玩中灵活地思考,培养他举一反三的能力?怎么玩儿才能融入孩子的游戏之中,向他传达“我爱你”的信息?这才是和孩子一起玩的真正学问。
在游戏中,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沟通。
真正做孩子游戏中的参与者。
5岁的云珊要求妈妈一起玩,每次妈妈都试着参与其中。一次,妈妈在看报纸,云珊说:“妈妈,我们玩过家家,你当坏人,我当警察。”妈妈说:
“好。”说完,妈妈仍坐着看报纸。云珊大声说:“你快跑啊,警察都来了。”
妈妈边看报纸边说:“我已经被抓起来了,失去了自由。”云珊说:“那怎么玩啊?妈妈一点儿也不配合。”说完,转身离开了。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父母有意识地参与孩子的游戏,陪他一起玩儿。像云珊的妈妈表面上没有拒绝孩子的请求,参与了她的游戏,但实质上却是在敷衍她。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察觉出来,也就不再愿意和父母一起玩了。
因此,在参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专心一点,试着保持一颗童心,积极配合他,当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中后,就会慢慢赏识他各种各样的花招了。
不要忽略游戏中的细节。
父母只有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游戏中的一员,才能在游戏中达到沟通的目的。但一些父母反映,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很难,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游戏中,自己总被当做大人来看。其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父母忽略了游戏中的一些细节。
在孩子的游戏中,父母要改变身份,即变指导者为合作者,不要试图控制孩子,教他如何玩;而是认真与孩子探讨游戏中的规则和细节,并严格遵守。当他在这些问题上较真的时候,那么他已经把父母当成他游戏的伙伴了。
同时,父母还要注意身高的差距,因为父母的身高优势会有居高临下的控制感,也容易让孩子有压迫感。所以,在游戏过程中,父母要尽量采用蹲、坐、跪等姿势,与孩子平视,从而让他有平等的感觉。
在游戏中巧妙地“让”孩子。
一些父母对参加孩子的游戏,该不该“让”产生了意见分歧。一些父母认为,玩游戏是为了让孩子高兴,故意输掉比赛可以增加他的信心。另一些父母却认为,“让”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不可取的。只有让他明白胜负的代价,他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屈能伸,宠辱不惊。
以上这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其实关键问题不在于该不该“让”,而在于怎么“让”。
父母不要为了让孩子获胜改变游戏规则。如果故意改变游戏规则让孩子赢,会让他觉得赢要比公平竞争更重要;相反,让他输掉几局游戏,更有助于他学会如何大度地比赛。
如果和孩子一起下棋,父母可以最初放低水平,让他赢几次,增加他玩的信心。但随着孩子下棋技能不断提高,父母也要逐步加大孩子获胜的难度,不要轻易地让他赢。
爸爸要每天陪孩子玩10分钟。
爸爸是最忙的人,每天早出晚归,下班回来后,孩子恐怕早已睡着。这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和爸爸交流的宝贵时间,爸爸也失去了和孩子交流感情的机会。
即使爸爸给孩子买再多的礼物,给他再多的零花钱,但也难以代替亲子间感情的沟通。其实,只要爸爸每天都和孩子玩10分钟,他就能体会到爸爸的爱。
爸爸和9岁的小卓一起上楼梯。爸爸问:“李叔叔住二楼,我们住四楼,每一次,我们走过的路程是李叔叔的几倍?”小卓毫不犹豫地回答:“2倍。”
父亲笑着摇摇头,这时,小卓恍然大悟,说:“不对,是3倍,因为一楼不用爬楼梯。”那天,小卓的数学作业做得特别认真。
此后,爸爸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和他一起玩数学游戏,有时小卓也会出题考爸爸,偶尔也会把爸爸难倒。
“8根火柴怎样拼出14个正方形?”
“从1到100的所有偶数比奇数大多少?”
……爸爸思索了好长时间,最后房间里传来阵阵欢笑声。
每个父母都希望家里常伴这种温馨的场面,那么就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吧!爸爸可以利用每天晚睡前、晚饭后的时间和孩子下棋、讲故事,周末也可以和他一起打球或参加户外运动,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沟通箴言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游戏。
因此,父母做家务的时候,不妨让孩子参与进来,由此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同时,父母要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即使他提出一些幼稚的建议,父母也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马上反驳他,应该让他尝试,然后再给他讲解相应的知识,这样他既学会了知识,也得到了尊重。此外,爸爸也要多加入孩子的游戏,和他沟通感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