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1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孟姓的得姓始祖为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改为孟。

    郡望:

    (1)根据《姓源韵谱》记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

    (2)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3)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堂号:

    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迁徙分布:

    孟姓在全国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

    历史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然而积极方面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就成为后来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正义而斗争。他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观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对于我们新文化的建设者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95.平

    姓氏:平

    祖宗:子诺

    分类: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子诺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

    郡望:

    河内郡: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平姓望居河南省沁阳一带。今河南、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山西、内蒙古、福建、湖南、江西、广西、广东、香港等各省区,都有平姓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平当:字子思,汉朝时平陵人。以明经为博士。对于夏禹治水的情况颇有研究,因此成帝封他为骑都尉,负责开河筑堤,防治水患。哀帝即位后,升他为丞相,赐爵关内侯。到了第二年,又要给他升官加薪,由于自己生病而拒绝了。他说:“我的官位已经够高了,薪俸已经够了,给子孙留的财产大多,会使他们过奢侈生活!”

    平刚:贵州贵阳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与张态、彭述文创设乐群学堂。中国同盟会贵州分会会长。后被推组织贵州军政府,兼任枢密院事,并被选为全权代表,赴武昌商讨组织中央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任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二年,国会成立,任参议院秘书长,并任同盟会中央总务干事。响应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其著作有《感遇诗集》、《平氏谱录》、《贵州革命先烈事略》等。

    96.黄

    姓氏:黄

    祖宗:陆终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黄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黄姓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十四个,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黄姓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全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黄姓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1)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非常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于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2)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候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如今,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19%。

    历史名人:

    黄宗羲: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是“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他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97.和

    姓氏:和

    祖宗:羲和

    分类:以姓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尧帝时,有个叫羲和的贵族,做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尧帝时人们已对农业很是讲究,而农业又与天文四季有很大关系,所以羲和是个非常重要的官员。他地位高,家庭也很昌盛,他的后人都以他为荣,就取他名字中的一个和字作为姓。

    郡望:

    (1)代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2)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3)西陵郡:三国时期孙吴黄武元年(壬寅,222年),改东汉朝时期所置的夷陵为西陵郡,后来也称宜都郡,治所在宜昌(今湖北宜昌)。

    堂号:

    (1)代国堂:以望立堂,亦称代郡堂。

    (2)汝南堂:以望立堂。

    (3)西陵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辽宁省抚顺市,山东省的泰安市、新泰市,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河南省的南阳市、浚县、上蔡县、平顶山市、焦作市、沁阳市、唐河县、滑县、商丘市睢县、太康县、汝南县、社旗县、开封市、安阳县、周口市、洛阳市孟县,四川省资阳市、射洪县,山西省榆次市、忻州市、晋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陕西省的澄城县、蒲城县、铜川市、长安县,黑龙江省尚志市,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唐县、乐亭县,广东省茂名市等地,皆有和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和洽:三国魏汝南平人,字阳士。东汉末,举孝廉,不就。率亲旧依刘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属。魏国既建,为侍中、郎中令。魏文帝即位,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魏明帝时,进封西凌乡侯,拜太常。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卒谥简。

    和峤:西晋汝南西平人,字长舆。有盛名。袭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颖太守。为政廉洁。以贾充荐,入为中书令。晋武帝深器之,预定灭吴大计。恒以储君机为忧。惠帝立,拜太子少傅,迁光禄大夫。家富性吝,杜预谓其有钱癖。卒谥简。

    98.穆

    姓氏:穆

    祖宗:与夷

    分类: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

    穆姓出自子姓,以谥号为姓。“穆”是古代帝王诸侯死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之意)。春秋时,宋国有国君宋宣王,他死后由其弟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和死后,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和为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给和加谥号“穆”字,史称宋穆公。后来,宋穆公的支庶子孙就以祖上的谥号为姓,称穆姓。

    郡望:

    (1)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3)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堂号:

    (1)河南堂:以望立堂。

    (2)汝南堂:以望立堂。

    (3)河内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中国穆氏族人广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湖南、广东、云南、四川等地。

    历史名人:

    穆宁:唐朝时的文官,官职叫秘书监。他在朝廷做官一板一眼,奉公守法,而且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孔子的礼法,并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他和当时另一个叫韩休的,都以家教严厉出名,所以便有了以后成语“韩穆二门”,形容有家教的人家。

    穆修:宋代人,进士,他的文章简便明了,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用词典雅。当时有个著名文人欧阳修最提倡这种文风,所以对穆修的文章赞不绝口。

    99.萧

    姓氏:萧

    祖宗:南宫长万

    分类:以封地命姓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非常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郡望:

    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迁徙分布:

    如今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历史名人:

    萧何:西汉大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时,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萧何则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楚、汉矛盾激化时,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举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后,他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章。

    萧统:南朝梁文学家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少时读遍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选出上至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朝贵: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打长沙时,中炮阵亡。

    100.尹

    姓氏:尹

    祖宗:少昊

    分类:以地名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