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姓出自少昊的后代,以邑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据说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子孙世掌其官职。殷的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境内),西晋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尹氏为晋时尹纬之族所在。
(2)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平帝时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武强等一部分地。其后或为国,或为郡。此支尹氏,为东汉尹敏的后裔所开基。
堂号:
和靖堂:宋时尹淳是程颐的学生,终生不应科举,赐号“和靖居士”。金兵攻陷洛阳,他的全家被害,只剩他一人流落至四川,以布衣任太长少卿,不久改任礼部尚书、侍讲。
迁徙分布:
宋元时,有大批尹姓迁徙,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尹姓由山西大槐树徙于河南、河北、江苏、天津等地广人稀之处。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进而入居海外者。如今尹姓以山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居多。
历史名人:
尹继善:著名的政治家,满州镶黄旗人,雍正进士,历任江苏巡抚、云贵、川陕、江南等地的总督,为高宗、世宗所倚重。后官至军机大臣。
尹洙:河南府治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内容多为讨论西北军政,风格简古,摆脱了宋初的华糜之风,著有《河南先生文集传世》。曾上书反对于金人议和。
101.姚
姓氏:姚
祖宗:舜帝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姚氏的来源有三:
(1)姚姓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为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姚姓出自子姓。据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相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郡望:
(1)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2)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1)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2)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迁徙分布:
如今,姚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成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6%。全国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
历史名人: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陕西西安市人。编著《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官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宋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102.邵
姓氏:邵
祖宗:姬百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邵氏源于姬姓,是周文的后代。据《尚友录》记载,周如公姬百的后代,加邑旁为邵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召、邵原本是一姓,召本来是一个地名,是周如公的食邑,齐国有召忽,汉代有召欧,又有南阳太守召信臣。而根据《千家姓查源》上记载,召、邵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庶子姬百,曾受封于召这个地方,号称召公,后来建立燕国,他的子孙中就有的用受封地名“召”作为姓氏,也有的加邑旁以“邵”作为姓氏,这就是邵氏的起源。古代的召邑就在今天的陕西省岐山的西南部。望族居于博陵郡,即今河北省保定县一带。
郡望:
(1)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2)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3)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堂号:
(1)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2)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迁徙分布:
邵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历史名人: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擅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如今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信臣:东汉时任南阳太守,九江寿春人。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被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103.湛
姓氏:湛
祖宗:裨谌
分类:以国名为氏
姓氏起源:
湛姓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氏。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
这在《百家姓》中有注释:“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
郡望:
(1)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
(2)浔阳郡:亦称河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甲子,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堂号:
(1)豫章堂:以望立堂。
(2)河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浔阳堂。
迁徙分布:
今重庆市黔江区、涪陵区,山东省登州市、文登县、济南市、邹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桂林市、灌阳县、北海市,贵州省福泉县,广东省高州市、河源市、乐昌市、增城市,湖北省汉川市、孝昌县、黄梅县,安徽省寿县,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信阳市,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县、平江县、长沙市,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沈阳市、辽阳市,江西省赣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唐山市,陕西省旬阳县、三原县,福建省莆田市,美国西雅图市,日本国神戸县等地,皆有湛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从陈宪章游,是陈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湛若水与王守仁皆以理学著名而分庭抗礼。湛若水书法亦学乃师,陈白沙善用一种特殊的“茅龙笔”,笔性与一般的毛笔不同,写出效果自然不同。湛若水这件行草书纸本,纵144横72厘米。从笔划特点看,乃用茅龙笔所书,比如笔划间出现的飞白,与毛笔出现的稍有不同。湛若水书法虽承继白沙,但有新意,这点较为难能可贵。
湛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104.汪
姓氏:汪
祖宗:汪芒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汪姓源于汪芒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汪姓是汪芒氏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据《姓氏考略》记载,汪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的支子,食采于汪,后代以地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时汪芒国,国君叫防风氏,后被大禹处死,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至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古代的汪芒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
郡望:
(1)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2)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3)六桂郡: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堂号:
(1)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2)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3)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迁徙分布:
如今,汪姓在全国主要集中分布于安徽、湖北两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苏、江西、云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29%的汪姓人口。安徽是汪姓第一大省,约占汪姓总人口的30%。全国形成以安徽为中心沿长江向四周逐步递减的汪姓分布特征。
历史名人:
汪伦:唐代有泾县人,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汪藻:公元(1079~1154年),字彦章,饶州德兴人(今江西德兴),著名南宋文学家。宋崇宁进士,擢中书舍人,累拜翰林学士。宋绍兴元年(1131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八年,升显谟阁学士。历知徽州、宣州,贬居永州。宋绍兴二十四年逝世,终年七十六岁。《宋史》有传。著有《浮溪集》三十六卷、《浮溪文粹》十五卷。
105.祁
姓氏:祁
祖宗:名奚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1)祁姓是来源于黄帝其中一子祁豹,他的子孙以祁为姓,世代相传。
(2)祁姓是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奚,受封于祁(今山西祁县),人们称他为祁奚,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1)太原府:秦置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2)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扶风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祁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历史名人:
祁午:春秋时人,晋国大夫。祁奚之子。晋悼公四年(公元前570年),代其父为中军尉。晋平公时,曾率军至曲沃逐栾盈。
祁盈:春秋时晋国人,祁午子,晋顷公时大夫。家臣祁胜、邬臧易妻淫乱,盈将二人收捕。祁胜通过贿赂荀跞向晋侯进言,诬陷祁盈,祁盈遂被晋侯所杀。
106.毛
姓氏:毛
祖宗:毛公
分类:以封邑为氏
姓氏起源:
(1)毛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文王第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为毛国的遗物。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还存在。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
(2)毛姓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郡望:
(1)西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县境)。东汉时移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2)荥阳郡:三国魏时分河南郡置郡,治所在今荥阳。
(3)河阳县: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4)北地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省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堂号: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国攻赵,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签订了楚国出兵援赵的条约回赵。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