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2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迁徙分布:

    如今,毛氏分布较广,尤以浙江多此姓氏,约占全国毛氏人口的3%,广西、四川、湖南也多毛氏,这四省毛氏约占全国毛氏人口的60%以上。

    历史名人: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0月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批判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46年至1949年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07.禹

    姓氏:禹

    祖宗:大禹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禹姓以祖字为姓,相传大禹在治水时,在持续三十年的治水过程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他继位担任部落联盟领袖。禹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称禹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中国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2)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

    堂号:

    (1)琅琊堂:以望立堂。

    (2)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陇右堂。

    (3)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间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历史上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4)惜阴堂:因大禹珍惜寸阴而命名。

    迁徙分布:

    江苏阜宁县,甘肃省古浪县,湖南省双峰县、邵东崇山铺、团山县,河南省泌阳市、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云南省通海县、昌宁县,安徽省和县、砀山县、萧县芦屯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贵州省黎平县、兴仁县,重庆市永川县,山东省莱州市、临沂市西南庄村、蒙阴县、泰安市岱岳区、禹城市,四川省宜宾市,湖北省的钟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县,辽宁省新民市,韩国丹阳郡等地,皆有禹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禹显:金朝人。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率领200士兵驻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前来攻城,四次不能拔,后因内变,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之鼎:清代画家。康熙年间任鸿胪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于他的手笔。

    108.狄

    姓氏:狄

    祖宗:炎帝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狄氏源于参卢氏,为炎帝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2)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3)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4)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迁徙分布:

    狄氏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溧阳、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

    历史名人: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太原人。高宗时期任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地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697年)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时举荐了许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他有很好判断人才的能力。后来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

    狄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任延州指使,他非常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是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109.米

    姓氏:米

    祖宗:米芾(芈芾)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米姓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米氏,就是西域米国人。隋唐时期迁入中原,子孙就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唐代有供奉歌者米嘉荣,五代有米至诚。望族出于陇西高平。而据《姓氏考略》记载,米姓出自西域康居支庶,称为米国,后来迁入中原,子孙遂以米为姓。宋代的米芾认为米姓是楚国之后。古代的陇西在今陕西东南一带。

    郡望:

    (1)京兆:即首都长安直辖区。

    (2)陇西:战时秦昭襄王置。

    (3)高平: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

    堂号:

    (1)鹿门堂:宋代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2)宝晋堂:米元章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3)海岳斋:米元章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迁徙分布:

    米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兰州巩昌县一带。

    历史名人:

    米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吴(今江苏苏州)人,定居润洲(今江苏镇江)。历任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其著作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等。

    米友仁:米芾子,人称小米,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鲨儿,字元晖。宣和间应选入掌书学,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其画继承米芾传统,用泼笔法画烟峦云树,别具风格,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存世书画有《潇湘奇观》、《云山得意》等。

    110.贝

    姓氏:贝

    祖宗:召公康(姬康)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1)以国命名。贝姓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奭之后。召开康移封于蓟,其支庶子孙食采于河北巨鹿贝(三点水贝)水,建立了贝(右耳贝)国,为燕国附庸,其子孙遂以国名为贝(右耳贝)姓,后去邑为贝氏。这一支贝姓,望出河北清河(今河北清河)。

    (2)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贝丘的人。以地名命姓,遂为贝姓。成为贝姓的一支。贝丘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

    郡望:

    清河郡:汉高帝五年(202年)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

    堂号:

    清河堂:以祖籍地为堂号,今广西、广东两地贝氏春节对联横批“清河堂”,有时也写“东武第”、“丰谷第”。

    迁徙分布:

    贝姓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博兴、临清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贝琼:明朝文学家,字廷居,浙江崇德人。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初召修《元史》,官国子监助教。与再,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摮删鷶。著有《清江文集》。

    贝泰:明代太学士,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六馆之士,翕然从化。后致仕卒。

    111.明

    姓氏:明

    祖宗:明氏

    分类:以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1)明氏出自谯明氏。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因为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看重,是谯明氏的后裔,为“四佐”之一。明由的后代便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得明姓。

    (2)明氏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虞国公族的后代。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视,字孟明。是一个将军。取得过很多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晋国的军队,为秦国的西部称霸打下了基础。孟明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后来改姓明。其成为明氏的一支。

    (3)明氏出自北魏时的鲜卑族。北魏时候由一支鲜卑族姓斗眷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时候改姓明。

    (4)明氏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的红巾军领袖本来叫旻玉珍,后来因为信奉明教而改姓明。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也改姓明。

    郡望:

    (1)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吴县。

    (2)平原郡:西汉的时候开始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平原县一带。

    (3)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廉慎堂:晋朝时期有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开始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他的著作有《家训》。

    迁徙分布:

    明氏家族的望族居住在吴兴、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

    历史名人:

    明克让:字弘道。隋朝平原人。少好儒雅,博涉书史,三礼礼论,他都有钻研。天文历法、占卜他深有研究,各得其妙。他先在梁朝作官,后又在周朝作官,累迁司调大夫。文帝受禅后,被拜为率更令,进爵为侯。对当朝的实事,他经常发表有见地的议论。其有《孝经义疏》、《古今地带记》、《续名僧记》等。

    明玉珍:元朝随州人,元末农民大起义时,他率众加入红巾军徐寿辉的部队,并元朝的军队交战,战争中他的眼睛受到伤害。后来攻打重庆,攻陷了成都。后来徐寿辉被害,明玉珍以刘桢为参谋建立了以大夏为国号的国家。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关系很不错,经常书信往来。他在位五念后就逝世了,那时他年仅36岁。

    112.臧

    姓氏:臧

    祖宗:臧彄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臧姓是以封地名命氏的姓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臧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鲁考公的儿子之驱,受封于臧,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其受封地名作为姓氏。历史上臧的所在地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郡望:

    (1)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

    (2)郯城县:郯城县历史悠久,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昊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昊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

    堂号:

    (1)东海堂:以望立堂。

    (2)郯城堂:以望立堂,亦称下邳堂。

    迁徙分布:

    臧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兖州东南部。

    历史名人:

    臧中立:宋代名医,他在元丰年间来到鄞南胡,每天治愈数千名病人。

    臧克家:(1905~2004年)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113.计

    姓氏:计

    祖宗:未知

    分类:封国名命姓

    姓氏起源:

    夏商时有计国(在今山东胶县西南),是夏禹后人的封国,计国被周人灭后,禹的后人就以封国名命姓,遂成计氏。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

    堂号:

    晋鉴堂:南宋时候,简州知州计有功在临时首都向皇帝献了自己写的《晋鉴》,要皇帝以东晋偏安当镜子,去恢复中原。后来被提举两浙平盐公事。

    迁徙分布:

    计姓主要分布在中南地区。

    历史名人:

    计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学时,上书言天下大计,高宗嘉之。及卒,家无余资,时称清白吏。

    计礼: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顺进士。以画菊,落笔皆用草书法。时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

    114.伏

    姓氏:伏

    祖宗:侯植

    分类:以赐为姓

    姓氏起源:

    赐为伏姓。北周时,有个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来侯伏氏从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孝文帝建都洛阳后,两支皆改为伏姓,贺屯氏改为贺姓。

    郡望:

    高阳郡:本是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位于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