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授堂:伏胜,字子贱,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以后,伏生扒开墙头,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21卷。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汉文帝时,他已90多岁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错跟伏生学《尚书》,由伏生的女儿口授,记录下来。就是如今的《尚书》。
迁徙分布:
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
历史名人:
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结网、打猎、饲养畜禽以充靤厨,故又称包。他始画八卦,造书契、建都于陈。在位115年。
伏胜: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使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古文《尚书》是也。自己撰有《尚书大传》。
115.成
姓氏:成
祖宗:姬昌
分类:以国名郕为姓
姓氏起源:
成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发源于今山东宁阳。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建立郕国。其后代以国名郕为姓,后有的去邑为成姓。
郡望:
(1)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
(2)弘农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柞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3)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堂号:
(1)东郡堂:以望立堂。
(2)弘农堂:以望立堂。
(3)上谷堂:以望立堂。
(4)永敬堂:春秋时期,成回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直接拜子路为师。成回处世接物永远保持恭敬。子路问他,他说:“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行年七十岁时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点头说:“你真是君子啊!”
迁徙分布:
成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成氏人口的40%以上。
历史名人:
成公:汉代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成遵:字谊叔,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
116.戴
姓氏:戴
祖宗:戴公
分类:以谥号“戴”为氏
姓氏起源:
戴姓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有子名钩,为宋国司空,逝世后谥号为“戴子武公”,其子孙则以谥号“戴”为氏。
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子撝(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
郡望:
(1)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2)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
(3)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公元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1)广陵堂:以望立堂。
(2)清河堂:以望立堂。
(3)谯国堂:以望立堂。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4)独步堂: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迁徙分布:
戴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而分布在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明代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117.谈
姓氏:谈
祖宗:微子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殷帝乙长子微子于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谈。
郡望:
(1)梁郡:又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2)广平郡:汉置广平郡,现在河北省鸡泽县。
(3)弘农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柞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4)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1)梁国堂:以望立堂。
(2)广平堂:以望立堂。
(3)弘农堂:以望立堂。
(4)丹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谈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以江苏省最多,其一省之谈氏约占全国谈氏人口之45%以上。
历史名人:
谈迁:字孺木。清朝海宁人,明季诸生,入清隐居不出,好审古今治乱,尤熟于历代典故。其著作有《国榷》、《枣林集》、《北游录》、《西游录》、《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海昌外志》等书。
谈恺:字守教。明朝无锡人。官至都御史,降仇赣贼李文彪和海寇徐壁溪,平壁溪贼寇、峒寇,擒剿大罗山贼。
118.宋
姓氏:宋
祖宗:微子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周朝时宋国公族的后代,以国为姓,世代姓宋。建立宋国的人叫微子,他原本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由一位上古的伟人“汤”建立,只是商朝传到纣王时,变得腐败,于是周武王推翻商纣,建立周朝。周武王对商朝王族很是敬重,尤其微子,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常劝阻纣王,但纣王不听。微子受封在商丘,在那儿供奉汤王香火,并建立宋国。他的后代就以国为姓。
郡望:
(1)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2)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堂号:
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迁徙分布:
宋氏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辽宁、四川、湖北、江苏、山西、吉林、湖南、安徽,这八省又集中了34%的宋姓人口。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4%,为宋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鲁豫、川鄂、黑吉辽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
历史名人:
宋玉:战国时楚国鄢人,辞赋家,文学家人。一说是屈原的弟子,曾为楚顷襄王大夫。流传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因《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故后人常以宋玉为悲秋悯志的代表人物。传说其人才高貌美,遂亦为美男子的代称。又由于他的《登徒子好色赋》记载有: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子,姣好为楚国之冠,她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所以,后人以“宋玉东墙”或“宋墙”喻指貌美而多情的女子。后人也用“宋才潘面”(宋玉的才华,潘岳的容貌)来比喻才华出众、仪容俊美。宋玉故宅世称“宋玉宅”,宋玉宅中的亭子世称“宋亭”。
宋慈:南宋人,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办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
119.茅
姓氏:茅
祖宗:茅国公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期时,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并建立了茅国(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到春秋以后,茅国被邹国灭亡,茅国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茅。
郡望:
(1)东海郡:汉置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现在江苏省邱州市。
(2)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3)晋陵郡:又名延陵、毗陵、常州。
堂号:
(1)东海堂:以望立堂。
(2)陈留堂:以望立堂。
(3)晋陵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南通市、吴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济南市、郯城县,福建省福清市、莆田市、仙游县、尤溪县、大田县、沙县等地,皆有茅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茅焦:秦朝时齐人。秦大后与谬毒私通,事发,始皇车裂谬毒,迁太后阳宫,下令:敢以大后事谏者杀。先后杀谏者27人。齐客茅焦冒死进谏,始皇觉悟,下殿接之,爵以上卿。即迎大后归咸阳,复为母子如初,尊立茅焦为仲父。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20.庞
姓氏:庞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庞姓来源于封地,是周文王子毕公高后代,受封于庞,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庞。
郡望:
(1)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2)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3)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4)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5)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堂号:
(1)南安堂:以望立堂。
(2)南阳堂:以望立堂。
(3)谯国堂:以望立堂。
(4)始平堂:以望立堂。
(5)高阳堂:以望立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