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2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迁徙分布:

    如今,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在广东湛江吴川,山西省翼城县,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化州市木贤乡、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朱依村,尤以廉江市那良村人口较多约有一万多人,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等地皆有分布,尤以广东、山东、广西为多,此三省之庞氏约占全国庞氏人口的60%以上。

    历史名人: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与孙膑同学兵法,仕魏惠王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膑入魏,施以刖刑,后膑设计得归,为齐威王师,后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出师直走大梁,涓闻之,去韩而归,与孙膜战于马陵道。膑使人砍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涓夜至,齐伏兵起,万弯俱发,庞涓战败,自刭而死。

    庞统:字士元。汉未襄阳人。弱冠往见司马徽,徽有知人名,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统叔德公称之为凤雏。刘备领荆州,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劝备取蜀,进军锥县,中流矢卒。年仅36岁。

    121.熊

    姓氏:熊

    祖宗:鬻熊

    分类:以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荆楚,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建立了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势力扩展至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史称熊氏正宗,即湖北熊氏。

    郡望:

    (1)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2)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隋为洪州台,五代南唐及明(初为洪都府治)、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3)秭归县:秭归县是楚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资料,在距今七千年以前,县境东邻朝天嘴一带就有人类定居生活。

    堂号:

    (1)江陵堂:以望立堂。

    (2)兰溪堂:以望立堂。

    (3)秭归堂:以望立堂。

    (4)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称豫章堂。

    (5)射石堂:古时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他拿箭就射,老虎却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头射进去几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来是一块大石头。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如今,熊姓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上述四省之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历史名人:

    熊成基:民主革命烈士,今江苏江都人。1904年入安徽练军武备学堂学习,加入岳王会,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1910年初,在哈尔滨谋刺清海军大臣载洵,被捕后就义。

    熊伯龙:清初无神论者,字次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人。历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学,通佛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曾编著《无何集》,将王充《论衡》中驳斥谶纬神学的言论分类编排,从儒学立场对传统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天不故意造作”,“灾异非天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为鬼神。

    122.纪

    姓氏:纪

    祖宗:炎帝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到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郡望:

    (1)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2)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3)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堂号:

    (1)平阳堂:以望立堂。

    (2)天水堂:以望立堂。

    (3)高阳堂:以望立堂。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设有两个高阳县,一属幽州涿郡,二属徐州琅邪郡。晋武帝泰始元(265年)立高阳为郡国,管辖地区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迁徙分布:

    唐、宋期间,纪氏族人逐渐向沿海一带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岛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台湾的纪姓族人,位居台湾诸姓的第七十五位,也属大姓之列。台湾纪氏的开基始祖,据考证,是福建泉州人纪受华。他于乾隆末年(1795年)渡海而来,并在当时的港东中里开垦定居。台湾纪姓以台中某地最为旺盛,大约有半数纪姓台湾藉人士聚居于此;其次,则为彰化、南投和澎湖等地;另外,新竹、苗栗、嘉义、台南等地也有一部分。

    历史名人:

    纪信:汉朝赵城人。楚项相争时为刘邦部将。汉王军驻守荣阳,筑起雨道,连于河运,用以运取敖仓之米。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王屡次出兵侵夺汉的肖道所运粮米。后因助刘邦逃跑而被项王所杀。

    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清朝河间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贯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库全书》总纂,校订整理,每书悉作提要,冠诸卷首。未著录者则为存目。主持编纂工作20余年,一生精力,备注于此。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书7种。

    123.舒

    姓氏:舒

    祖宗:黄帝

    分类:以国名命姓

    姓氏起源:

    舒姓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先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襄公二十一年,又灭于楚。群舒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舒姓。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3)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4)京北郡:也成为邓城府、邓城县,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

    堂号:

    (1)京兆堂:以望立堂。

    (2)平阳堂:以望立堂。

    (3)京北堂:以望立堂。

    (4)巨鹿堂:以望立堂,亦称钜鹿堂。

    (5)阆风堂: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著有《阆风集》二百余卷传世。

    迁徙分布:

    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约占全国汉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

    历史名人:

    舒庆春:老舍(1899~1966年),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舒绣文:现代戏剧、电影女表演艺术家。参加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配音工作。抗战后参加拍摄了优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她演出的影片还有《民族生存》、《热血忠魂》、《新旧上海》、《野火春风》、《李时珍》等20多部。演出的话剧有《原野》、《雷雨》、《复活》、《虎符》、《红旗瓢瓢》等。

    124.屈

    姓氏:屈

    祖宗:屈骜

    分类:以先祖姓名为氏

    姓氏起源: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屈姓出自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郡望:

    (1)临海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太平二年(丁丑,257年)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2)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汨罗堂:都是以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写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迁徙分布:

    屈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一带。

    历史名人: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流传千古。他因遭奸臣诬害,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国将陷于秦国铁蹄之下,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就定这一天为端午节,作为人民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传统节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著有《翁山诗文集》等书。清初,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

    125.项

    姓氏:项

    祖宗:公子燕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1)项姓出自华姓,为楚国王族后裔。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了项国。后来,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项”命姓,称项姓。

    (2)周代有项国,其地在今河南项城一带。项国是周的同姓(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7年被楚国所灭,项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项氏。

    郡望:

    辽西郡:战国时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汉两代沿袭。相当今河北省乐亭以东、辽宁省大凌河以西地区。

    堂号:

    圣师堂:春秋时项槖七岁为孔子之师。

    迁徙分布:

    项姓主要分布在河北省、辽宁省一带。

    历史名人: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名籍,字羽。楚贵族出身。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败死后领其军。破釜沉舟,于钜鹿击败秦军主力,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继与刘邦争天下,战无不利。公元前202年,被刘邦困于垓下,后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项昕:元朝人。为人勤奋好学,喜词章,工绘画。因母病为庸医误投药而死,十分悲痛,乃立志学医,以医名世。

    126.祝

    姓氏:祝

    祖宗:黄帝

    分类:以国名为氏

    姓氏起源:

    祝姓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黄帝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黄帝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据《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1)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2)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

    (3)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河南堂:以望立堂。

    (3)晋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

    历史名人:

    祝融: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把为火神。

    祝英台:东晋上虞人。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同游学三年。英台先归,山伯过上虞访之,始知英台为女。欲娶为妻,而英台己许贸城马氏。山伯后为郧令,相思病卒,葬城西清道原,次年,英台适马氏,趁舟过梁山伯墓,风涛阻舟不能前,英台登岸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并埋。宰相谢安闻知,奏封为义妇冢。

    127.董

    姓氏:董

    祖宗:董父

    分类:以赐为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