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2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董姓源于己姓。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非常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于是他的后代便是董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

    (2)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堂号: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迁徙分布:

    现今,董氏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这三省就占董氏总人口的31%,滇、鲁、辽、浙、川、鄂这六省又占38%,而冀州地区居住了董氏总人口的10%,为董氏第一大省。

    历史名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提供了条件。

    128.梁

    姓氏:梁

    祖宗:梁康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平王执政时,封一位叫“康”的贵族为梁山的首领,康来到此地后建立了梁国,此地就是今陕西韩城一带。人们因此称康为梁康,梁康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姓梁。

    郡望:

    (1)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至临泾(今甘肃省镇原东南),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一带)。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

    (2)扶风郡:汉武帝时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右扶风,是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名置郡,今陕西省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一带地区。这支梁氏,出自汉时安定梁氏的分支。

    (3)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设置,今甘肃省通渭、静宁、泰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4)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今为河南省。

    (5)下邳郡:东汉永平十年时(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相当于如今江苏省雎宁县西北一带地区)。今江苏省西北部地区。

    (6)西河郡:汉代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

    堂号:

    (1)仪国堂:宋时右丞相梁克家,风度修整,原则性强,虽近亲、权、幸(权是大官,幸是宠官),也按原则办事,好人赖以保全。被封为仪国公。

    (2)安定堂:梁姓人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东汉时,居住在安定(今甘肃省平凉西北)在东汉的几十年中是梁姓最为风光的时候。因此,就形成了郡望安定,即如今所称的安定堂。

    (3)梅镜堂:台湾省的梁姓,不论是河洛,还是客家,绝大多数都属于“梅镜堂”,是宋朝名相梁克家的后裔。梁客家是距今八百年以前的福建晋江人,很显然,今天台湾岛上的梁姓省籍人士,不管“唐山”的祖籍是福建或广东,他们的根源,都可以初步追溯到福建省的晋江。

    迁徙分布:

    梁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分布于广西、广东两省,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又集中了17%。

    历史名人:

    梁冀:东汉权臣,字伯卓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外戚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父亲为梁商,有一妹,是汉顺帝的皇后。永和元年(136年)成为河南尹。因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的将军”,次年即被他所毒杀,另立十五岁的桓帝。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

    梁肃:安定(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

    梁颢:郓州须成(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

    梁楷: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

    129.杜

    姓氏:杜

    祖宗:杜康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相传黄帝时候有个叫杜康的,他善于造酒。他的后代就以杜为姓。

    郡望:

    (1)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2)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迁徙分布:

    杜姓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历史名人: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湖北襄阳人,生于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大约1400余首诗都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阵志岁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130.阮

    姓氏:阮

    祖宗:皋陶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阮姓是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汽笛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

    郡望:

    (1)陈留郡: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

    (2)太原郡:战国时秦国初置,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3)九阮郡: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楼烦,夺得大片优良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为赵国的边地。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称九原堂、五原堂。

    (3)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迁徙分布:

    阮氏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太原一带。

    历史名人:

    阮瑀(约165~212年):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能诗,善作书檄,著有《阮元瑜集》。

    阮籍(210~263年):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名士,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博览群书,尤好庄老,著有《阮嗣宗集》。他所创作的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

    131.蓝

    姓氏:蓝

    祖宗:秦子

    分类:以地名命姓

    姓氏起源:

    蓝姓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地名命姓,称蓝姓。蓝姓现多作兰姓,其实蓝姓与兰姓本不一宗。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郡望:

    (1)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地区。

    (2)东莞郡:晋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3)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堂号:

    戒君堂:春秋时期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迁徙分布:

    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历史名人: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穿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以谋反罪诛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

    132.闵

    姓氏:闵

    祖宗:子开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朝时,鲁国君庄公之子子开后为君,被称之为泯公,后他的子孙就取闵字作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1)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

    (2)陇西郡:秦置陇西郡,现在甘肃省临洮县。

    堂号:

    (1)陇西堂:以望立堂。

    (2)鲁国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泰州市、仪征市、苏州市、如皋市、扬州市、扬中县,辽宁省锦州市、辽阳市、彰武县,山东省费县,安徽省宿州市、六安市金寨县、宁国县,河北省博野县,上海市,北京市通州区,陕西省商洛市,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黄陂区、安康市、汉川市、仙桃市、孝昌县、房县、通城县,江西省南昌市、永修县、九江市、赣县、德安县,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湖州市吴兴区,贵州省贵阳市、瓮安县、毕节市、锦屏县,四川省泸州市、新都县,河南光山县、许昌市、桐柏县,香港特别行政区,陕西省商洛市,重庆市的彭水县,台湾省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皆有闵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闵子骞:名损。春秋鲁国人。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他幼年丧母,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所生两个孩子身穿絮着棉花的棉衣,而他和亲弟弟衣内絮的是芦花。他父亲得知后,要把后母休掉,他劝阻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亲听从了他的劝告,后母因此非常羞愧,从此善待他们兄弟与自己的亲生子一样。闵子骞顺事父母,友爱兄弟,被列为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之一。

    闵损:(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年)。字子骞,春秋鲁国汶上人(山东济宁),孔子高徒,以孝悌闻,以德行称。为人持重少言语,言必有中。为费邑宰,有政声。历代追封“费侯”、“费公”、“琅琊公”、“畿圣”。世人称之为“笃圣”。

    133.席

    姓氏:席

    祖宗:籍谈

    分类:由籍所改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籍谈,因为他负责管理晋国的典籍,所以便以籍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第十三代后人,是秦末项羽的后代,叫做籍镶,项羽名籍,籍镶为了避项羽的讳,于是将籍改为席,他的后人也跟着改成了席姓。后来项羽战败自杀,籍氏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有一部分却沿袭了席姓,形成了席姓的一支。

    郡望:

    (1)安定郡:西汉的时候设置此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以及宁夏西部地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