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
(1)安定堂:以望立堂。
(2)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襄樊堂。
迁徙分布:
席氏望族居住在定郡(今天的甘肃省故原)。
历史名人:
席师:传说上古尧帝时,有老翁席氏作击壤歌,尧帝对他十分尊敬,封他为“席师”。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席师”中的“席”为姓。
席旦:字晋仲,诗人,宋朝河南人,七岁能作诗,元丰年间中进士,他曾上书谈论当时时局,并对战守提出实际可行计划,神宗看了以后,认为切中时弊,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一帆风顺,官做到吏部侍郎,显谟阁直学士,曾先后两度任成都知府,颇有政声,加升述古殿大学士。
134.季
姓氏:季
祖宗:季友
分类:以字命姓
姓氏起源:
季姓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当时民众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后人以季为姓。
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2)鲁郡: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寿春县:战国时属于楚国。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命名为郢。秦代时置寿春县。相当于今安徽省寿县一带地区。
(3)寿春县:战国时期原属于楚国。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命名为郢。秦朝时置其为寿春县,辖地在今安徽省寿县一带地区。
堂号:
(1)渤海堂:以望立堂。
(2)鲁国堂:以望立堂。
(3)寿春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季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季氏约占全国季氏人口的55%以上。
历史名人:
季布:汉初著名游侠,楚国人。楚国有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有“一诺千金”之誉。楚汉战争时,为项羽部将,汉朝建立后,被刘邦追捕,后得赦免,任河东太守。
季厚礼:明代孝子,以孝行著称。其子季立,其孙季廷春皆效之,人谓其“一门纯孝”。
135.麻
姓氏:麻
祖宗:麻婴
分类:以人名为氏
姓氏起源:
(1)春秋时齐国有个大夫名叫麻婴。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名字中的麻字命姓,称麻姓。
(2)周代时,楚国有熊姓大夫食采于麻(进湖北麻城),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命姓,称麻姓。据《风俗通》记载,麻婴即为楚大夫之后。
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置郡。在今河北省西北部怀来县一带。
堂号:
金紫堂: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宗赐给他金(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赐他工部侍郎一直,他辞退不作。
迁徙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成都市,陕西省陕北、关中、蒲城县、宝鸡市,甘肃省漳县、崇信县,河南省的新乡市、濮阳市、洛阳市、偃师县、项城县,山东省兖州市、昌邑市、东阿县、临沂市、沂南县、诸城市、胶南市、潍坊市安丘县、莱西市、邹平县,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山西省大同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辽宁省朝阳市,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滨州市、绍兴市嵊州市、缙云县、台州市、丽水市、玉环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上虞县、义乌市、乐清县、温州市,重庆市江津区、万盛区,云南省昆明市,福建省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宁明县,吉林省大安县、永吉县,河北省遵化县、定州市,贵州省松桃县,湖南省怀化县、桃江县,安徽省阜阳市、宿州市肖县,海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麻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麻九筹:宋朝人。他勤奋好学,博通五经,尤精于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文字。为了研究易经,他熟读邵尧夫的《皇极书》。后来研究医学时,他又习读张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诗词工致豪壮。著有《知几文集》。
麻贵:明代宁夏总兵。由舍人从军,万历年间积功为宁夏总兵。因抗倭有功,累迁至右都督,镇守辽东。他智勇兼备,果毅骁捷,善于用兵,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时称良将。
136.强
姓氏:强
祖宗:公孙强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姓
姓氏起源:
强姓源于姜姓,是上古炎帝的后代。春秋时,齐国公族中有个叫公孙强的,他的后人便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强姓。郑国大夫强鉏即公孙强裔孙,其后自此皆姓强。
郡望:
(1)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2)丹阳郡:秦代时叫鄣郡,汉武帝时更名叫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
(2)丹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强氏历史源远流长,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只是在南北朝之时,氏裔的强氏特别的表现出色罢了。那么我国最初的强氏又是怎样来的呢?这一点,《姓苑》一书有着很明确的记载说:“左传郑大夫强鉏之后,望出丹阳。”这一支强氏的始祖强鉏,在春秋时期的郑国,也是一位风云人物。由此看来,我国的强氏是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强鉏,一支则出自南北朝时表现出色的氏族。前者主要繁衍地区是安徽省境内(古之丹阳),后者则活跃于陕西省境内,算起来都是源自我国北方一个姓氏。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再度造成了我国民族的大迁徙,一向活跃于北方的强氏,也由此播迁到南方各地,宋明之际,江、浙一带的强氏纷纷崭露头角,其中又以宋代浙江钱塘的强家,最为锋芒毕露。
历史名人:
强鉏: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厉公派雍纠去杀他,后来事情败露,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杀死了雍纠。厉公即位后,追查原来的事,强鉏被判刖刑(把脚砍掉)。君子说强鉏不能卫其足。
强伸:金朝人,膂力过人。天兴初任中京元帅府签事,刚到任三日,就有敌兵来围,东西北三面皆树起了大炮。强伸用衣帛作成旗帜立在城上,率士兵赤身而战,领壮士5000人往来救应,所至必捷。监守3个月后,因粮尽兵散,城不能守,转战至偃师,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137.贾
姓氏:贾
祖宗:唐叔虞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贾姓源于姬姓,为贾伯之后。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记载,西周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弟”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被封于唐,包括以前夏代建都地区(今山西夏县北),并赏给怀姓九宗。自此,唐叔虞成了后世唐、何、杨、温、韩等许多姓氏的始祖。燮继位后,改称晋侯,是为晋国。在周公分封唐叔虞于唐后不久,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成王之子康王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号为贾伯。春秋时期,贾国为晋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
郡望: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堂号:
至言堂:汉时贾山博览群书,给朝廷奏本谈治乱之道,借秦的灭亡做比喻,名为《至言》。此外还有“武威堂”。
迁徙分布:
贾氏在全国主要集中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贾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甘肃、黑龙江、四川、陕西,这五省的贾姓又集中了25%。河北居住了贾姓总人口的18%,为贾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四川两块高比率贾姓区域。
历史名人:
贾思勰(472~499年):今山东益都人,北魏农学家,曾任北魏高阳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曾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实验的心得,著成《齐民要术》一书。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洛阳(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他18岁时就以能读诗书、善文章而为郡人所称道。文帝时,被推荐为博士,又迁大中大夫,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他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
138.路
姓氏:路
祖宗:玄元
分类:以封赐为姓
姓氏起源:
远古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有功于唐尧,受封为路中侯,其后子孙便以路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1)内黄郡:汉置内黄郡,今河南省内黄县。
(2)阳平郡:汉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3)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
(4)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5)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
(6)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
(7)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8)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
(9)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堂号:
(1)阳平堂:以望立堂。
(2)内黄堂:以望立堂。
(3)陈留堂:以望立堂。
(4)襄城堂:以望立堂。
(5)安定堂:以望立堂。
(6)东阳堂:以望立堂。
(7)河南堂:以望立堂。
(8)京兆堂:以望立堂。
(9)颍川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这四省之路氏约占全国路氏人口的70%左右。
历史名人:
路雄:阳平人,北魏大将。因从军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奉车都尉。
路隋:阳平人,唐代大臣。举明经第。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其著作有《平淮西记》。
139.娄
姓氏:娄
祖宗:大禹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娄姓源于姒姓,大禹后代。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传至第五王为少康。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把少康的后裔东楼公封于杞(今河南杞县),遂为杞国。春秋时,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被迫东迁,后来定居于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君有一支子孙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遂以地名为姓,称娄姓。
郡望:
(1)谯国郡:也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2)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
堂号:
(1)谯郡堂:以望立堂。
(2)东阳堂:以望立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