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2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开封市通许县、许昌市长葛县、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原阳县、信阳市明港区、濮阳市、漯河市临颖县、商丘市睢县、平顶山市叶县、漯河市、永城市,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县、桐梓县、安顺市、余庆县、兴仁县,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河北省沧州市、唐山市玉田县,浙江省瑞安市、杭州市萧山区、金华市、龙泉县、台州市、东阳市、绍兴市,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栖霞市、泰安市新泰县、五莲县、日照市、滕州市、莱州市、诸城市、临沂县、邹城县、章丘市、荣城市、聊城市东阿县,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邳州市、如皋县、苏州市、泰州市、铜山县、连云港市赣榆县、兴化县,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重庆市万盛区,江西省九江市、临川县,湖北省荆州市、孝感市,安徽省合肥市、天长县、明光市、泗县、宿州市、滁州市、巢湖市,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区、保山市龙陵县,吉林省敦化市、河口市、集安市,湖南省浏阳市、娄底市、沅陵市、张家界市、常德市桃源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娄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娄坚:明代诗人。经明行修,工诗善书,时人合唐时升、陈嘉燧、李流芳及娄坚诗刻,谓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娄妃:明代上饶人娄谅之女,嫁宁王朱宸濠为妃,有贤德。宁王起兵谋反,娄妃屡谏不听。兵败被杀。临终前叹曰:“昔商纣听妇人之言而亡,吾不听妇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蒋士铨写《一片石》,《第二碑》两传奇,哀悼此妃。

    140.危

    姓氏:危

    祖宗:郎(饕餮)

    分类:源出于三苗族

    姓氏起源:

    危氏源于三苗族: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肃敦煌东)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氏。另外,明初文学家危素之祖本姓黄,他改姓危后,其后人亦称危氏,成为危姓的一支。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一带。

    堂号:

    (1)汝南堂:以望立堂。

    (2)临川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江西省南丰县、抚州市、南昌市、临川市、南城县、靖安市、上饶市、赣州市瑞金市、永丰县、九江市、玉山县,萍乡市,安徽省东至县、庐江县,四川省绵阳市,福建省光泽县、邵武市、福州市、厦门市、龙岩市、浦城县、武平县、泉州市、三明市宁化县、明溪县,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咸宁市崇阳县、武汉市黄陂县、仙桃市、潜江市、荆门市、天门市,湖南省浏阳市、醴陵市、望城县、新邵县、娄底市、益阳市、双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梅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衢州市,台湾省台北市,山东省苍山县、德州市武城县,贵州省贵定市,天津市,重庆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河南省密县,陕西省韩城县等地,皆有危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危仔昌:后梁南城人。乾符年间江淮盗贼横行,危害乡里。危仔昌聚集丁众,立壁垒保护乡里,大破寇盗,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历任虔州防御使、信州刺史。后来他投奔吴越,子孙都在吴越当了官。

    危稹:宋朝临州人,字逢吉,淳熙年间进士。他因为文章出色而被洪迈、杨万里所赏识,被荐为秘书郎。后因触怒当朝宰相,被贬出知潮漳二郡,俱有名绩。

    141.江

    姓氏:江

    祖宗:伯益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江姓源于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出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郡望:

    (1)济阳郡:西汉治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此郡废。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阳县不远。此支江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

    (2)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隋及唐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3)六桂:即为“六姓”联芳德誉称,分布在古时德泉州。泉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始置郡,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今福建全省。后改为闽州。

    堂号:

    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另外还有“济阳”、“淮阳”、“六桂”等堂号。

    迁徙分布:

    江氏在全国主要集中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安徽四省区,大约占江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台湾、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33%。广西为当代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江姓总人口的23%。全国形成了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江姓,以北碜淫缝懿分布局面。

    历史名人:

    江淹:梁时文学家,曾历仕宋、齐、梁三代。以文章称于世,世称江郎。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遂有“江郎才尽”之典故。

    江永: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他长于比勘,深究“三礼”,通中西历算。所著《古韵标准》一书,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其学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

    142.童

    姓氏:童

    祖宗:老童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童姓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代县一带。

    (2)建昌县:东汉时置建昌县,属豫章郡。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城县。

    (3)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1)雁门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3)建昌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童姓主要分布在山东代县、江西省南城县、以及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历史名人:

    童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为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143.颜

    姓氏:颜

    祖宗:邾颜公

    分类:以祖宗的字为氏

    姓氏起源:

    颜姓出自曹姓,源于西周。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的玄孙叫陆终,陆终生有六子,之中第五子叫安,周武王时分封前代圣王后代,把安的后代苗裔邾子挟封于邾,建立邾国。邾子挟的五世孙名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姓。

    郡望:

    (1)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时魏晋改为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2)琅琊郡:也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

    堂号:

    (1)鲁国堂:以望立堂。

    (2)琅琊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颜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湖北三省区,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四川、江苏、广东、台湾、浙江、江西,这八省的颜姓又集中了48%。湖南居住了颜姓总人口的12%,为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以湘鄂桂为中心向四周散布的颜姓分布状。

    历史名人:

    颜真卿: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十七郡响应。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人称之为颜鲁公。肃宗、代宗在位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德宗在位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著有《颜鲁公文集》。

    144.郭

    姓氏:郭

    祖宗:姬姓后裔

    分类:系自姬姓

    姓氏起源:

    郭姓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郡望:

    (1)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2)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3)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4)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要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迁徙分布:

    如今,郭氏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46%。

    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也称之为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145.梅

    姓氏:梅

    祖宗:梅伯

    分类:以封地命姓

    姓氏起源:

    梅姓出自子姓,为汤王后裔。殷商时,商王太丁封他的弟弟于梅(今安徽毫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商纣王时,梅伯在朝中任卿士。他忠直敢谏,对纣王的荒唐行径多次提出批评,结果触怒纣王被废黜,后又以酷刑杀死。周武王灭商以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忠侯,其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命姓,称梅姓。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时置。今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宣城郡:即古宣州(今安徽宣城),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

    (3)文山州:云南文山州境地古代属古巴国。

    (4)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

    堂号:

    (1)汉中堂:在秦朝,有梅徽避乱迁陕西汉中,子孙发展后建祠称汉中堂。

    (2)内江堂:明朝洪武年间战乱,有梅氏一支迁四川内江,子孙建祠堂称内江堂。

    (3)麻城堂:两汉时期,梅观颐偕李氏为避王莽之乱,迁湖北麻城,子孙建祠称麻城堂。

    (4)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称盘龙堂、群舸堂、越寓堂、胖舸堂、马关堂。

    (5)宛陵堂:宋朝时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著有《宛陵集》。

    迁徙分布:

    梅姓发源于湖北黄梅,早期聚居于河南汝南,经历代迁徙,现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为多,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的74%。

    历史名人:

    梅兰芳: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京剧世家,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代表戏曲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1961年逝世,终年67岁。

    梅文鼎:清代天文数学家。以学识为康熙赏识。他曾系统地考察古今中外历法,指出《明史》历志初稿谬误五十余处;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一生著作达八十余种,富有科学价值。

    146.盛

    姓氏:盛

    祖宗:召公奭

    分类:以国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