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3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堂号:

    任圣堂(任,信也):伊尹相汤,伐桀救民,以天下为己任。孟子称他是“圣之任者也”(圣人中最讲信的。把解放天下为自己的事)。

    迁徙分布:

    伊姓起源于河南伊水流域,早期在中原地区活动,汉唐时在今山东、山西均有伊氏踪迹,以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为郡望。宋代以来,在今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福建、广东、云南及东北地区皆有伊氏分布。如今伊姓虽然人口不多,但分布极广,尤以河北为多。

    历史名人:

    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辅佐商汤,佐商灭夏,综理国事,连保汤、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相。

    伊秉绶:清代书法家、乾隆进士,字组似,号默卿,福建宁华人。官至扬州知府。何绍基写诗称颂其书法说:“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筒。行草也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如荒藓。”有《留春草堂诗集》。清代永昌知府、嘉庆进士宋湘赠伊秉绶联为:鹏化四溟归碧落;鹤栖三岛接青霞。

    240.宫

    姓氏:宫

    祖宗:孟倚子

    分类:以封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1)宫姓源于姬姓,以封地名为姓。春秋时,鲁国有孟倚子,其儿子韬,封于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县),其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南宫”为姓。后又分化为南、宫二姓。

    (2)宫姓也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春秋时,虞国有大夫叫宫之奇,是周初所封同姓国嫽国国君的族人。因为嫽国被晋国灭掉。

    郡望:

    (1)河东郡:秦初置河东郡。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2)太原郡:秦庄襄公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堂号:

    忠谏堂:春秋时候,晋国拿了良马河美璧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大夫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谏道:“如果嘴唇被割去,牙齿就必然会暴露而受寒冷。虢国好比我们的嘴唇,我们千万不能借给他人路去割我们自己的嘴唇。”虞君不听,收了晋国的马和璧,借给了他们道路。宫之奇便率领他所有的族人逃出虞国,不愿等着当亡国奴。晋国灭了虢国班师,顺道把虞国也灭了。

    迁徙分布:

    《宫姓史话》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自此时直至金元之前,宫姓一族在史书上没有系统的记录,其迁徙路线和居住地区都不明晰。有迹象表明,在宫之奇和族人东迁过程中,宫姓后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一线区域内枝开叶散,迁播开来。中国现在几支大的宫姓族支,都是从这里起源的。

    历史名人:

    宫钦:元朝人,至大初为东阿令,以威严著称,清正廉洁。当时年遇饥荒,他带头将自己的薪俸济饥,得到富裕人家的响应,互助互济,全县无人饿死。当地有一群无恶不作的坏人,屡教不改,宫钦下令,限期归正,逾期不改者,在这些恶人的院墙上,涂以黑色,以示其辱,后皆化为善良。他调离东阿县后,当地人民立碑记念他,流芳千古。

    宫国苞:清代诗画家。擅写兰竹,工诗,与丹徒张石帆称“江上两诗人”。

    241.宁

    姓氏:宁

    祖宗:季窑

    分类:封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宁姓源于封地,上古周朝时,卫国有位公族叫卫成公,卫成公将其儿子季窑封于宁邑(今河南修武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宁。

    郡望: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为齐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堂号:

    宁姓的主要堂号有:“齐郡堂”、“达孝堂”、“笃亲堂”、“成德堂”等。

    迁徙分布:

    如今,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为多。

    历史名人:

    宁俞:卫国大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子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戚:春秋初期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非常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242.仇

    姓氏:仇

    祖宗:仇牧

    分类:以先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仇氏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

    郡望:

    (1)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2)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堂号:

    宁姓的主要堂号有:“方正堂”、“德化堂”、“南阳堂”。

    迁徙分布:

    宁姓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内蒙古、四川,这六省区的仇姓大约占仇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上海、甘肃、天津、贵州、山西、河北等地。

    历史名人:

    仇览:汉桓帝延熹年间河南考城人,字季智,高节懿行,备受后世景仰。他当蒲亭长时,村中有一人叫陈元,独自与母亲同住。一日,这位母亲来见仇览,控告她的儿子陈元不孝,仇览却很惊讶地说:“我不久前才经过你们家,看到陈元把房子整理得很整齐,田地也能按时耕耘,想必是个勤奋的人,我觉得他不会是恶人,一定是因为没有人教育他!你守寡又辛苦的抚养他,现在年老了,正是要依靠儿子,何必为一时的争吵愤怒,而陷你的儿子为不孝之人呢?”陈元的母亲听了,感动地泪流满面而回去。不久,仇览亲自到陈元家,与其母子一起吃饭,告诉陈元如何行孝,并说明孝顺而感得的福报,及不孝的过失。陈元后来竟然成为一个孝子。

    仇台:东汉人,笃于仁信。人多归附,居于东海之滨,以“百家济海”之故,建国号百济,遂为百济国王,一度为东邑强国。

    243.栾

    姓氏:栾

    祖宗:唐叔虞

    分类:封邑地为姓

    姓氏起源:

    栾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是用封邑作为姓氏的。西周时期,周文王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在晋,建立晋国,他的后代有靖侯。晋靖侯的孙子名宾,被封于栾邑(今河北栾城一带)。世称栾宾。他的后代于是便以封邑地为姓氏。世代为晋国卿士,逐渐成为栾姓望族。

    郡望:

    (1)河西郡:战国时期魏国置郡,相当于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黄河沿岸一带。

    (2)魏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临潼县西南。

    堂号:

    重义堂:汉代的栾布和彭越交朋友,彭越为盗;栾布被人卖做为奴隶,后来在燕国当了大将,被汉兵俘虏。这时彭越已经在汉当了梁王,于是就把栾布赎了回来,跟着自己做大夫。后来彭越被汉高祖杀掉了,把他的头挂在洛阳,命令任何人不许收尸。栾布却公开的收了他的尸体,将他埋葬,还痛哭了一场。汉高祖认为栾布重义气,就拜他为都尉。文帝时候,栾布做了燕相,封在郦侯。又称为“郦侯堂”。

    迁徙分布:

    栾姓的望族居住在西河(今山西离石县)。

    历史名人:

    栾布:西汉梁人。少年的时候受雇于酒家,后来被抢去作了奴隶。后来成为梁王大夫。汉高祖杀彭越,下令不许收尸,栾布冒着被杀的危险哭着把彭越这个好朋友葬了,被官吏判处为死刑。栾布说:“彭越是我的好朋友,他因为一点小事就遭到杀害,这里的大臣们着急自己和彭越一样因为小事就遭杀。我也一样,到不如趁早杀了我吧。”汉高祖听了以后,觉得他讲的没错,又因为佩服他的勇气与义气,免了他的罪,封他为都尉。文帝时候,栾布做了燕相,封在郦侯。中元五年逝世,燕、齐都为他立社,号栾公社。

    244.暴

    姓氏:暴

    祖宗:暴辛公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商朝时候,有个暴国。是商朝一个叫“辛”的大臣,受封为暴那个地方做首领,然后建立了暴国。暴国就在今河南省原武县那一带。“辛”还同时受封为公爵,于是被称为暴辛公。暴辛公的后代人,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1)魏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2)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

    堂号:

    (1)耿介堂:明朝时暴昭为大理司务、刑部右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为官耿直,是非清,原则明,有高尚的气节。

    (2)定阳堂:源自北齐时有暴显被封为定阳王。

    迁徙分布:

    暴姓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历史名人:

    暴显:北齐时大将军,马上功夫极好,骑马射箭百发百中。又勇敢善战,立下许多战功,被朝廷任为骠骑大将军。后来又封为定阳王。

    暴昭:明朝初年名臣,潞州(今山西省长治)人,洪武年间由国卫生授大理司务,曾任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耿介有峻节,以清俭知名。”建文初年充任北平采访使,得知燕王朱棣欲起兵谋反的消息,密报建文帝,请预先做好准备。燕王反,他掌管平燕布政司,驻守真定。筹谋燕之计,后终被篡位成功的燕王诛杀。

    245.甘

    姓氏:甘

    祖宗:甘盘

    分类:以祖上为姓

    姓氏起源:

    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2)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堂号: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迁徙分布:

    如今,甘姓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景县,山东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湖南汨罗,广东新兴,广西田林,云南陇川、河口,四川合江、湖北红安、峨边等地均有分布。

    历史名人:

    甘公:名德,本是鲁国人,战国时为齐国史官,掌管天文,善说星宿。张耳败走,欲奔楚归项羽。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聚东井,楚虽强,后必归汉。”故张耳与甘公同归汉朝。甘公著有《天文星占》8卷、《长柳占梦》20卷,均已佚。

    甘宁:字兴霸。三国时临江人。先依刘表,后归吴。陈计于孙权,先取黄祖,尽获其士众。又从周喻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须,宁为前都督,衔枚出破敌,敌惊退。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

    246.钭

    姓氏:钭

    祖宗:康公

    分类:以器具为氏

    姓氏起源:

    钭姓源于姜姓,为炎帝之后。战国时,田氏代齐之后,原来齐国的国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生活十分艰苦,居洞穴,食野菜,以酒器钭作釜锅,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其支庶子孙后来便以酒器钭为姓,称为钭氏。

    郡望:

    辽西郡:战国时燕国初置,秦汉两代沿之。在今河北省乐亭县以东、辽宁省大凌河以西地区。

    堂号:

    惠楚堂:钭滔为楚州刺史时,有惠政。

    迁徙分布:

    钭姓为极罕见姓氏,汉唐时以辽西郡为郡望,说明在当时河北有钭姓族人。如今在浙江缙云、开化及台湾等地有零散分布。

    历史名人:

    钭滔:五代吴越国官吏。曾任内牙都指挥使、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刺史。初为大将军胡进思党羽。天福十三年春节,胡进思发动政变,废吴越国国王钱弘倧,立钱弘俶为吴越国国王。后来有人进谗言,称钭滔为胡进思党羽,参与谋反。然而,钱弘俶并未深究此事,钭滔被贬为处州刺史。钭滔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廉明,有惠政于民,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不久,吴越国并归于大宋王朝,宋朝廷对钭滔的政绩予以表彰。

    247.厉

    姓氏:厉

    祖宗:齐厉公

    分类:以国名为氏

    姓氏起源:

    厉姓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郡望:

    (1)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2)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会的面貌。

    堂号: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迁徙分布: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后世的学者考证,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

    历史名人:

    厉仲方:字约甫,原名仲祥,宋朝时东阳人,师事叶适,素留意于事功之学。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他任领卫官,出知安丰军,进召授左领卫中郎将,镇守建康,并在安丰种桑垦地,军实甚众。他又发明了一种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很适合实战,后来被部队使用,大败金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