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戎
姓氏:戎
祖宗:未知
分类:以国或族为姓
姓氏起源:
(1)戎姓以封国为姓氏。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源于姜姓。戎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裔以国名为姓,遂为戎氏。
(2)戎姓出自少数民族。商朝以后有戎族,其中有允姓山戎,居于燕北,其后裔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形成戎姓的又一支。
郡望:
(1)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郡,汉置江陵县,南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2)扶风郡:汉武帝时设置右扶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的西部。
堂号:
柳丘堂:秦末时,戎赐借连敖的引荐跟随了汉高祖刘邦。因破三秦有功,升了都尉。消灭项羽之后,他被封为柳丘侯。
迁徙分布:
如今,戎姓为较罕见姓氏。辽宁省清原、内蒙古区乌海、湖北省利川、山东省东明、河南省偃师等地有分布。
历史名人:
戎赐:辅助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功劳。刘邦统一天下后,升任其为都尉,又封柳丘侯。
戎昱:唐朝荆南人,至德年间以文学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当时,京兆寅李鸾欲将女许配给他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时视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坚决拒绝这样做。德宗初年历任辰、楚二州刺史。
249.祖
姓氏:祖
祖宗:祖父
分类:以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商朝时,有祖甲、祖乙、祖丁三位帝王,他们的子孙以王父字为姓,相传姓祖;另有祖已、祖伊二位宰相,他们的子孙亦以父字为姓,相传姓祖。
郡望:
(1)涿郡:春秋战国时期初为燕国涿邑,秦朝时期属于上谷郡。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设立涿郡,辖涿(今河北涿州),领二十九县,其中良乡县、西乡县和阳乡县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博野县、涿州市一带地区。
(2)京兆:也称之为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
(3)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
堂号:
祖姓的主要堂号有:涿郡堂、京兆堂、范阳堂。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寿光县、夏津县,北京市海淀区,湖北省英山县,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乐亭县、福宁县、献县、深县、新乐县、抚宁县、定兴县、衡水市、易县、秦皇岛市、保定市、涿州市、涞水县,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枫桥支英村,徐州市铜山县、淮安市、盱眙县侍涧村、宿迁市泗洪县、南通市海门县、昆山市、阜宁县,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开封市、商丘市、卫辉县、固始县、新乡市,安徽省池州市、安庆市、望江县、萧县、枞阳县、巢湖市庐江县、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四川省广元县,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四平市、通化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长寿县,湖南省的浏阳市,福建省德化县、浦城县,贵州省贵阳市、威宁县、毕节市,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甘肃省张掖市,辽宁省沈阳市、盘锦市兴隆台区、北镇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缅甸、美国、英国等地,皆有祖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祖冲之:字文远,南朝宋范阳蓟人,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精研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还提出密率值的计算,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数学著作有《缀术》和《九章术义注》,均失传。他根据数理,研究天文历法,制订出一部比较准确的《大明历》。他制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车。
250.武
姓氏:武
祖宗:武丁
分类: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
据《武班碑》记载,为商王武丁之后,汉代武班即是。据《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其后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历史名人:
武则天:(624~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创造了“曌”(读音“zhao”)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705年去世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她死后留下的用早期的契丹文字刻的乾陵“无字碑”,不仅吸引千百年来人们的纷纷猜测,而且为失传的女真文字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字史料,也是武则天“无字碑”的一大贡献。
251.符
姓氏:符
祖宗:公雅
分类:以官名为氏
姓氏起源:
符姓源于官名,春秋时期,鲁顷公的孙子公雅,在秦国任符釜令的官职,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姓,相传姓符。
郡望:
琅邪郡:秦置琅邪郡,今山东省诸城市。
堂号:
琅琊堂:出自战国时期的符氏家族。西汉至隋唐他们一直在山东省的诸城、临沂、胶南等地繁衍为望族。这些地方,过去属琅琊军郡境内,所以,散布于各地放的符氏人家,为了纪念祖先的出处,世代沿用“琅琊”堂名。至唐代,符璘被封为义阳王,故海南各支堂号为“义阳堂”。
迁徙分布:
符姓分布在中国2000个县市中的约500个县市中,在中国约有300个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在中国的东南西北。海外符姓分布在新家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仅马来西亚符氏家族就已发展到12万人。所以说符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
历史名人:
符彦卿:字冠侯,宋朝宛丘人。出身武将世家。他13岁能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讨王都于定州,大破辽兵于嘉山,击退围阳城的辽兵,封魏王。
252.刘
姓氏:刘
祖宗:刘累
分类:以先祖姓名为氏
姓氏起源:
刘累,尧之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之术。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河南省鲁山县隐居,隐匿了原来的名字,改称“丘”,人称“丘公”,称隐居的地方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改为刘累,刘累族人遂复姓为刘氏,中华刘姓遂繁衍生息。
郡望:
(1)彭城郡:西汉时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堂号: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历史名人: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253.景
姓氏:景
祖宗:景差
分类:以父名为氏
姓氏起源:
战国时期,有个诗人名叫景差,景差和屈原都是楚国公族的后代,景差的后代便以父名为姓,相传姓景。
郡望:
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今山西太原市。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
堂号:
晋阳县:秦置晋阳县,属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
迁徙分布:
景姓为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尚义、景县,山东平度、昌乐、平邑,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湖北老河口,广西田林,云南泸水、陇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僳僳族、阿昌族有此姓。
历史名人:
景阳: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其著作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254.詹
姓氏:詹
祖宗:周宣王支子
分类:以封号为氏
姓氏起源:
詹姓源于姬姓,是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其支子封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郡望:
(1)渤海郡:汉代设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后移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东北)。
(2)河间郡:汉河间国,北魏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后移治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3)南阳郡:秦国设置,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
詹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奎光堂”、“洁身堂”、“继述堂”、“敦睦堂”、“敦复堂”、“永思堂”、“墩崇堂”等。
迁徙分布:
如今,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其分布以广东、江西、湖北、台湾、福建等省为多,上述五省之詹姓约占全国詹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历史名人:
詹体仁:字元善。宋朝浦城人。隆兴年间迸士,为太常少卿。很能识别人才。他推荐的30余人为官者,皆为贤能之士,个个名扬于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