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4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詹天佑:字眷诚。广东南海(今广州)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幼童留学美国,为中国所派的第一批留学生,光绪七年(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习工程。曾任教于福州船政局、广东博学馆、广东海图水陆师学堂,又先后充潮汕铁路等工程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以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北京)张(张家口)铁路,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采用新工程技术,减少缩短了工程数量和工期,并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著有《京张工程纪略》图。

    255.束

    姓氏:束

    祖宗:疎广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战国时代,齐国有疎氏,西汉太傅疎广即为其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自东海避难,迁居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的沙鹿山,遂将“疎(古‘疏’字的异体字)”去左偏旁改为“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南阳郡为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

    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迁徙分布:

    如今,束姓在全国皆有分布,尤以江苏、安徽等省较多。

    历史名人:

    束长孺: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三)。徽宗崇宁二年(一一〇三)为宣德郎充陕西路提举学事司管勾文字(《金石萃编》卷一四三)。

    束清:(生卒年待考),江苏丹徒人。明朝清官。性廉介,明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256.龙

    姓氏:龙

    祖宗:董父

    分类:因祖上荣耀而姓

    姓氏起源:

    黄帝,有个曾孙叫董父,传说他最能养龙和驯龙,于是被称为豢龙氏。他的后代很以为荣耀,就以龙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1)河南郡:汉置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

    (2)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3)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4)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5)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6)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号: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迁徙分布:

    龙氏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省境、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之间地。

    历史名人:

    龙汝元(?~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字春舫。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辑五,号翰臣,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257.叶

    姓氏:叶

    祖宗:沈尹戌

    分类:以邑地为姓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此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节度使。叶姓还以“南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目前,叶氏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足迹已遍布天下。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氏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历史名人:

    叶适: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代表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坚贞不屈,写下著名的《囚歌》。于1946年3月获释。4月8日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258.幸

    姓氏:幸

    祖宗:幸臣

    分类:以祖宗为姓

    姓氏起源:

    据清代学者张澍的《姓氏五书》记载,幸氏是幸臣的后代,以祖上为荣而取之为姓形成的。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置郡,秦汉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2)渤海郡:西汉置,在今河北、辽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3)南昌郡:亦称南昌府、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4)下邳郡:东汉时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

    堂号:

    (1)雁门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3)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迁徙分布:

    如今,幸氏裔孙繁衍于世界各地,其中,有江西于都,南康唐西乡数千人;湖南醴陵县、邵阳市武岗县、隆回县千多人;四川达川市东岳乡、德阳市中江县、云阳县、万县五桥区、盐亭县、长寿县、富顺县回龙乡数千人;马来西亚数百人,印尼千多人,广西桂林、岑溪县、灵山县、平南县,广东兴宁、珠海、罗定、博罗、河源、番禺,贵州遵义、贵阳、毕节,云南镇雄等均有幸氏宗亲。

    历史名人:

    幸灵:晋术士。豫章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少有惊人的言行,善卜筮,为人治病,驱鬼解难,深得乡里敬重。

    幸南容:唐学者,教育家。江西高安人。德宗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登穆寂榜进士。官至太常卿、国子监祭酒、太子宾客赠渤海郡开国子谥。对文学、史学、哲学都有研究,柳宗元有《送幸南容归使联句诗序》云:“渤海幸君,既登于太常之籍,又膺邯郸之召,北会元戎,直道自达,吾侪器其略:南聘天朝,相礼述职,公卿多其仪。”

    259.司

    姓氏:司

    祖宗:司怪

    分类:以祖字为姓

    姓氏起源:

    (1)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

    (2)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

    郡望:

    顿丘郡:晋武帝置,在今河南省浚县一带。

    堂号:

    淮右堂:宋朝时期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迁徙分布:

    如今,司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安徽、河南、陕西四省为多。

    历史名人:

    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司允德:字执中,元朝时东阿人。自幼失父,伺侯母亲以孝见称。他勤奋读书,由太学生累官翰林国史院修撰。母卒筑庐墓侧守孝,有鸣鹤百余只,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后立瑞鹤亭于墓侧,以资纪念。

    260.韶

    姓氏:韶

    祖宗:未知

    分类:以歌曲名为姓

    姓氏起源:

    相传舜为部落首领时,他的乐官作了一首名叫《韶》的曲子,优美动听。舜臣乐官的后代子孙以其祖上所作曲名为姓,称韶姓。

    郡望:

    太原郡:秦国置郡,今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韶姓的主要堂号有:“太原堂”等。

    迁徙分布:

    韶氏族人大多以太原为郡望,说明历史上的山西太原曾经是韶氏族人聚集和发迹之地,韶氏与大多数姓氏居民一样,繁衍于中原地区,后来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迁徙到大江南北。当代,韶氏族人只在陕西境内有极少量零星分布。

    历史名人:

    韶护:陕西省岐山人,明朝官员,在洪武年间做朝廷的官。那时明朝刚取得天下,好些事情都有待人们从头做起。韶护为官。非常用心尽力,力求办好办快,当时人们都赞扬他,朝廷于是升了他的官职。后以勤恪敏达、事无凝滞而由户部主事改任星山典史,继又擢升为按察佥事。

    261.郜

    姓氏:郜

    祖宗:郜君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郜姓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受封于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建立郜国。春秋时郜国被宋国吞没,郜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郜氏。郜姓又写作告。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安定郡:汉代设置,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宁夏中卫、中宁、同心、固原等地。

    堂号:

    集古堂:清朝郜坦治《春秋》学,以《左氏春秋传》为主,广采杜预和宋、元各家之说,著《春秋集古注》一书。

    迁徙分布:

    郜氏主要分布在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历史名人:

    郜知章:元代著名诗人。家世业儒,通经史,善作诗,与司业王嗣能齐名,世称“王郜”。

    郜琏:清朝人。官至台州参军。好游山水,尝画芭蕉,传至日本,海外珍之。还善于鼓琴,令人悦耳动听。

    262.黎

    姓氏:黎

    祖宗:尧的后代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黎氏为帝尧后代。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记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这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为山西黎氏。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3)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堂号:

    (1)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2)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迁徙分布:

    黎姓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贵州、重庆、湖北,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广东居住了黎姓总人口的29%,为黎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状。

    历史名人: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著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263.蓟

    姓氏:蓟

    祖宗:黄帝

    分类:以封地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蓟姓出自姬姓,轩辕氏黄帝的后裔,以封地国名为氏。据《路史》记载,周武王姬昌击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立国后,敬仰先贤的功德,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市西南角广安门一带)作诸侯,称于蓟侯,建立蓟国,后为燕国所灭。原蓟国君主族人便以国名为姓,称蓟氏,世代相传,遂成蓟姓,为蓟氏的正宗。

    郡望:

    内黄郡:汉置内黄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

    堂号:

    蓟姓的得姓,经考证有三千一百年历史。望族居于内黄郡(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部)。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北省钟祥市、湖南省攸县、山西省汾阳市、河南省东北地区等,皆有蓟氏族人分布,其中河南蓟氏还是当地望族,据其家谱记载,其始祖便是来自河北省蓟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