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4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名人:

    蓟子训:汉代建安年间名士。汉代时许多人相信佛家的道理,也有许多人相信道家的宣扬,当然儒家思想更为丰富。而蓟子训,是善于宣扬自己有神技异术的一位名士,当时京城里许多人对他的道术深信不已。而且蓟子训又善于待客,家里一办筵席有几十桌,客人几百,可以享受酒脯佳肴的款待,都是社会名流官场要人,人们都以到他家作客为荣耀,又越发宣场他的神异本领,故蓟子训的大名在京师以及北方各地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64.薄

    姓氏:薄

    祖宗:炎帝后裔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薄姓是以国为姓。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雁门郡,秦、汉沿之。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

    (2)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堂号: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明朝时薄珏著有《格物测地论》。

    迁徙分布:

    如今,薄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

    历史名人:

    薄姬:即薄太后,名薄姬,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刘邦的第四子刘恒之母。刘恒即皇位后,尊其母为太后娘娘。娘娘怀文帝后,却遭恶妇吕后的极端仇视,汉高祖刘邦也听信吕后谗言,阄薄姬诬贬于荒野,逃到河曲黄河孤岛上避难,此岛故名娘娘滩。相传娘娘来到此岛后,到附近另一黄河岛上生了汉文帝刘恒,此岛故名太子滩。经过两千余年的沧桑岁月变化,汉娘娘英名至今留存在黄河滩上。

    薄珏:明代兵器制作专家。崇祯年间,流寇欲劫掳安庆,巡抚张国维调薄珏入城制造铜炮,防御流寇,又制造了千里望远镜,以观察流寇的远近,后又制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当流寇进犯安庆府时,城内兵民固守,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大败流寇。其著作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

    265.印

    姓氏:印

    祖宗:子睴

    分类:以祖字为姓

    姓氏起源:

    印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同姓族人于郑,建立郑国,为公爵。至郑穆公有儿子睴,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

    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县。

    堂号: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迁徙分布:

    如今,印姓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浙江一带。

    历史名人:

    印应雷:宋朝通州人,知温州。州卒作乱,人心惶惶。应雷不用武力而用计谋,假借宴请,将为首者斩首,余党皆散。兵乱被平息,百姓免受战乱之灾,十分佩服。

    印宝:字廷用,明朝六合人,成化年间举人,授重庆通判,升知澧州,终黄州府同知。他做事干练果断,治标治本,讲究试销,以干练著称于时。

    266.宿

    姓氏:宿

    祖宗:伏羲氏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宿性出自风姓,为上古伏羲氏后代。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其中远古伏羲氏的后人被封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

    郡望:

    (1)东平郡:汉、晋时在古梁国之地置东平国,南朝宋时改为东平郡。相当今山东省东平、泰安一带。

    (2)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3)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堂号:

    (1)东平堂:以望立堂。

    (2)河南堂:以望立堂。

    (3)上党堂:以望立堂,亦称壶关堂。

    (4)太原堂:汉朝时有宿仓舒,7岁时遇到了荒年,他怕父母饿死,就要求父母把他卖给了王家。王家仍然让他姓宿。后来宿仓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乡寻找母亲。经过太原南廊时,恰巧与母亲相遇,遂迎母归养。

    迁徙分布:

    宿姓源于风姓。宿姓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伏羲氏。伏羲氏是那时有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文化很发达,传说中汉字,八卦都是伏羲所造的。后来到周朝时,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国(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宿氏。现如今在河北唐山滦南县麻各庄村分布有宿姓,听老辈人说是从山东乞讨来到这里定居的。

    历史名人:

    宿石:后魏吏部尚书。字幼聪明能干,为人忠义。他13岁时就在朝中作官,受到大小官员的赞扬。后来被王室看中,将他选为驸马,娶了上谷公主,升做吏部尚书,并被封为太原王。

    宿进:明朝人。正德年间官至刑部员外郎。他为人忠耿,疾恶如仇。当时刘瑾专权,他曾三次弹劾,没有结果,后来刘瑾图谋不轨,张永参奏,才把刘瑾处死。这时,宿进除了弹劾依附刘瑾的大臣王敞等人外,并建议对因反对刘瑾而死的人要从优抚恤,揭发刘瑾罪行的人要给予奖励,因此得罪了武帝,被廷杖革职。

    267.白

    姓氏:白

    祖宗:季连

    分类:以封邑为姓

    姓氏起源:

    白姓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堂号:

    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迁徙分布:

    白氏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这六省区又集中了26%的白姓人口。河南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16%,为白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豫冀、秦晋两大块白姓的聚集区。

    历史名人: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居易:唐代杰出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268.怀

    姓氏:怀

    祖宗:叔虞

    分类:以邑名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时候有两个地方都叫怀邑,在周朝初年,周武王将一位叫叔虞的王族分封于怀邑。后来,叔虞又被改封为晋邑的首领。而叔虞的族人中,后人就取封地的怀字作为姓。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名三川郡,汉高帝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辖二十二县。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堂号:

    怀姓的主要堂号有:“湖南堂”等。

    迁徙分布:

    今江苏连云港灌南新安镇,现居住约千人村落。在今山东滨州,河北也散居一些怀姓。安徽省阜阳市苏屯乡怀楼、怀周庄等大都姓怀。

    历史名人: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唐朝书法家、僧人。自幼出家为僧,法号怀素,书史上称他为“零陵僧”或“释长沙”。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介绍道:“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应聘:秀水(今浙江省嘉兴)人,清朝时的文士,好文学,文章诗词都好,写了一部好书叫《冰斋文集》,刊发流传后人而知名。

    269.蒲

    姓氏:蒲

    祖宗:苻洪

    分类:以植物为姓

    姓氏起源:

    蒲姓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郡望: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

    揖让堂、帝师堂:舜帝时,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迁徙分布:

    蒲姓的望族居住在河东(今天的山西身境内)。

    历史名人:

    蒲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临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数《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270.邰

    姓氏:邰

    祖宗:后稷

    分类:以国名为氏

    姓氏起源:

    周部族的始祖叫后稷,姬姓,名弃,为姜嫄所生。姜嫄姓有邰氏,为炎帝之后,嫁给帝喾。相传,有邰姑娘姜嫄,未出嫁前,生活在有邰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武功境内)里。有一天,她与同伴到野外去玩,看到田野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姜嫄出于好奇心,将自己的脚踩上去比大小,谁知这一踩就心有所动。回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生下来就没有父亲,她怕人笑话,就把他丢弃在小巷里。令人惊异的是,动物们见了这个小孩,都备加爱护,绕道而行。姜嫄又把他丢弃到结冰的河上,成群的飞鸟都来围在这小孩的周围,用羽毛为他保暖。姜嫄见这小孩大难不死,意识到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于是就改变主意把他抱回家抚养。因为开始就把他遗弃,所以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弃。弃从小就喜欢种植各种植物,长大以后成了种庄稼的能手。后来帝尧任命他为农官后稷。在他的管理下,天下农业连年丰收。帝尧非常高兴,就封他为有邰氏的国君,邰就是弃的后人。按照传说惯例,人们把弃视为灶稷神(即庄稼神)。弃的后代,就用国名邰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邰氏后人奉后稷为邰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平卢郡: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

    堂号:

    (1)翼亲堂:翼亲意思是像翅膀一样护着母亲。明朝邰茂质事亲至孝。他母亲怕雷,每到打雷,茂质就用自己的身子像张开的翅膀一样护着母亲。母亲死后,每封雷鸣,茂质就用大伞遮盖母亲的坟墓。

    (2)思源堂:思源意思是临清老家不得回,宜城青山父母不得祭奠。故祠堂西北向。

    迁徙分布:

    《通志·氏族略》:“大利稷(三字姓)之为邰。”邰姓望族居平卢(今山东益都)。

    历史名人:

    邰茂质:明代著名孝子,慈利人。其母怕雷,每逢雷雨,茂质便以身护母。其母去世后,每遇雷雨,便赴母墓护之,雷止才归家,茂质闻雷护母,后为“二十四孝”之一。

    邰格之:明代制墨家。安徽休宁人,墨工出生,是休宁派的创始人,也是成套丛墨——集锦墨的创始人。现存有“文玩”、“世宝”、“蟠螭”等款墨。

    271.从

    姓氏:从

    祖宗:精英

    分类: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

    姓氏起源:

    从姓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幼子姬精英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指出,自古以来,“从”是个比较少见的姓氏,多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从”而来的。东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名叫姬精英,被封在枞邑(今安徽桐城),建有枞国,为侯爵,史称“枞侯”。在枞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枞氏,后有去“木”偏旁为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