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4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世所称的“东莞”,皆指建制置于唐朝的广东省东莞市。

    堂号:

    (1)东莞堂:以望立堂。

    (2)双烈堂:明朝初期,从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于他清明廉洁,所以叫撉遯。他年老退休后,燕王朱棣率军破城,他和儿子从士默同时遇难。一门双烈,后人因以为堂。

    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南召县、平舆县、许昌市,河北省玉田县、遵化市、枣强县,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芜湖县、郎溪县、泾县、庐江县、宿州市、灵璧县、砀山县、定远县、霍邱县、凤台县,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聊城莘县,陕西省山阳县、咸阳县、高陵县,江苏省泗洪县、高邮县、金坛县,湖北省阳新县、通山县、潜江市、随州市、枣阳县、监利县、钟祥县等,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皆有从氏族人分布。其中,山东无棣县、天津市的回族从姓和山东文登之丛姓为同祖同宗,和汉族从姓没有任何关系。

    历史名人:

    从贞:明代名臣,繁昌人。居官清廉,萧然如寒士。管领漕运时,爱惜士卒,时称名臣。

    从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272.鄂

    姓氏:鄂

    祖宗:鄂侯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鄂氏是以国名为姓。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河南南阳市北),夏商时为诸侯国。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商纣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娶为妃子。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做那些荒淫无耻的勾当,纣王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做成肉酱。鄂侯见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杀死。后来鄂侯的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鄂姓。

    郡望:

    武昌郡:221年三国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之地,设置武昌郡。不久改名江夏郡。两晋太康初年又改为武昌郡。相当今湖北省武汉至江西省九江一带地区。

    堂号:

    (1)安平堂:汉代时沛人鄂千秋,从汉高祖定诸侯有功。在汉高祖大封功臣的时候,一时位次不好决定。鄂千秋说:萧何是万世功,应居第一。这意见很称刘邦心意,因此封鄂千秋为安平侯。

    (2)此外,鄂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进贤堂”等。

    迁徙分布:

    鄂氏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武汉至江西省九江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举人,授侍卫。雍正时任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平定诸苗,前后数十战。世宗尝说自信不如信鄂尔泰之专,鄂授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鄂穆图:清代大学士。尝燕马通读书,好为诗,开满洲文学之先河,著作有《北海集》。

    273.索

    姓氏:索

    祖宗:商汤

    分类:未知

    姓氏起源:

    商殷的七公族之一,汤王后代。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在鲁(今山东境内),建立鲁国,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灭纣索氏出了不少力,后来定居在鲁国成为名门望族。

    郡望:

    (1)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

    (2)武成郡:隋改定阳郡置,治定阳(今山西吉县)。

    (3)武威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

    (4)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堂号:

    (1)武成堂:以望立堂。

    (2)武威堂:以望立堂。

    (3)敦煌堂:以望立堂。

    (4)冯翊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辽宁省大连市,山西省繁峙县,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三门峡市、洛阳市涧西区、焦作市武陟县、汤阴县、商丘市、漯河市郾城县、开封市杞县、焦作市、偃师市府店镇,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宝鸡市,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保定市、邯郸市磁县、饶阳县,湖北省荆州市、枣阳市、沙市、公安县、十堰市郧县,江苏省徐州市新沂、邳县、泗洪县、淮安市、灌南县,四川省巴中市、筠连县筠连镇、广元市旺苍县,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营市、临沂市苍山县、济阳县、青岛市即墨市、滨州市邹平县、滕州市、东阿县、济南市章丘县、日照市、淄博市,山西省翼城市、忻州市、朔州市、介休市,辽宁省鞍山市、辽阳市,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吉林省洮南县、德惠县,黑龙江省林口县、哈尔滨市、逊克县,北京市门头沟区,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索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索靖:(239~303年),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曾任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左卫将军。博通经史,勤于学问,著有《索子》、《草书势》。擅隶书、行书,对章草用功尤深,无墨迹传世,今流传有《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廿六日帖》等刻帖。以《月仪帖》最有名。

    索元礼:(?~691年),唐酷吏。胡人,籍贯不详。武则天临朝,拟废除异己,他承旨上书告密,擢为游击将军。在洛州设置机构,审理“谋反者”,施行各种酷刑,还令受刑人广泛牵涉无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达数千人,受武则天之赏赐。后来俊臣、周兴等纷纷仿效,制造极为严重恐怖气氛。后武则天为平除民愤,又将他逮捕治罪。

    274.咸

    姓氏:咸

    祖宗:咸丘黑

    分类:以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1)咸姓出自高辛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子咸丘黑,是咸姓始祖。

    (2)咸姓出自巫者。商代有贤臣名咸,因为以卜祝巫事为职业,故称咸巫,其后代以祖先名字为姓,称咸氏。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上蔡,相当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一带。

    (2)江陵郡:这里指韩国江陵市,原本为古秽国,是高句丽的阿瑟罗,后属新罗国。

    堂号:

    (1)汝南堂:以望立堂。

    (2)阳根堂:以望立堂,也称江陵堂。

    (3)含象堂:咸冀为唐朝开元年间十八学士之一,朝廷在含象亭上画了他的像。像旁有御赞。

    迁徙分布:

    今北京市东城区,山东省潍坊市景芝咸家庄、德州市平原县、惠民县、烟台市、青岛市莱西县大河源村、潍坊市安丘县景芝镇、诸城市昌城镇、东阿县咸集村、临沂市平邑县、蒙阴县、泰安市、枣庄市、滕州市,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朱口镇咸庄、新乡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徐州市睢宁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市、甘南县,吉林省四平市、四平市、白山市、长春市农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隆德县,安徽省亳州市,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沈阳市,重庆市,河北省沧州市,日本、俄罗斯的莫斯科等地,皆有咸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咸唯一:明代鸿儒。他勤奋学习,精通五经。元朝末年,隐居不仕。洪武初以明经荐授本县训导。因战乱多年,导致大部分人失学,他大力宣传提倡读书,讲解伦理,剖析经义,使读书求学的社会风气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咸冀:唐朝开元学士。开元年间共有十八位学士以学问、品行、诗文、谈论等方面出名,称为“开元十八学士”,咸冀就是其中之一。

    275.籍

    姓氏:籍

    祖宗:伯厣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籍姓源于姬姓,以官职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公族叫作伯厣的,是晋襄公的孙子(一说是晋国大夫荀林父的孙子),在朝廷里面专门负责管理晋国典籍的事情。伯厣的学问很好,他的后代中有的用籍作为姓氏,称为籍氏,是今籍姓的起源。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

    堂号:

    广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目前,籍氏在国内的分布主要有:山西六千人左右、山东两千人左右、陕西三千人左右、河北三千人左右、河南五千人左右、北京一千人左右、天津两千人左右、东北三省三千人左右,其它在重庆、江苏(常州),以及福建、内蒙、新疆、青海、广东、台湾等省、市、自治区均有零星分布,总人口约四万两千人左右。

    历史名人:

    籍孺:西汉时大臣,籍孺和闳孺,本来都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以婉佞贵幸,公卿皆因关说。二人的际遇很受人羡慕,以至惠帝之时,为能获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带打扮上都向着他俩看齐,帽子上插着羽毛,脸上涂着脂粉。

    籍馨芳:明朝著名孝子。他父亲去世后,他悲痛万分,便住在墓边,守孝三年。

    276.赖

    姓氏:赖

    祖宗:神农氏的后裔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赖姓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相传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郡望:

    (1)颖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2)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于今江西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3)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堂号: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迁徙分布:

    赖氏早期聚居在鄢陵一带,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后在颍州郡、河南郡、河内郡形成望族。由于任官、战乱等原因,颍州赖氏有一支迁于江南,分布于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州等地。

    历史名人:

    赖文光:(1827~1868年),广西人,汉族客家人,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与捻军合并,成为捻军首领之一,后来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1868年兵败被清军俘杀。

    赖布衣: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1101~1126年间)。曾任国师,后受奸臣秦桧陷害,流落民间,足迹踏及全国,以风水术扶危济困,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广州、英德、香港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著有《催官篇》一书传世,后世尊为中国风水第四祖师。

    277.卓

    姓氏:卓

    祖宗:公子卓

    分类:以祖字为氏

    姓氏起源:

    卓姓源于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

    郡望:

    (1)南阳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在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2)西河郡:战国时魏国初置。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县。

    堂号:

    (1)褒德堂:后汉卓茂,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2)忠孝堂:宋代户部尚书卓得庆,元兵逼城,得庆与二子规、权并死于难,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墓,卓姓后世子孙以此为荣,遂以忠孝为堂号,纪念这位先人。

    迁徙分布:

    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多此姓。

    历史名人:

    卓文君:西汉文学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卓王孙女。善鼓琴,通音律。丧夫后家居,与司马相如相恋,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她的故事流行民间,旧小说、戏曲曾取为题材。

    卓人月:明末清初戏曲作家。仁和(今属浙江)人,字珂月。崇祯贡生。善诗文词曲。与孟称舜友善。其著作有《蟾台集》、《蕊渊集》、《寤歌词》等及杂剧《花舫缘》。

    278.蔺

    姓氏:蔺

    祖宗:蔺相如

    分类:以邑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