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4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卿韩厥的玄孙名字叫康,在赵国做官,食采于蔺这个地方,就以邑命氏,称为蔺氏。康的裔孙蔺相如为赵国上卿,他的子孙在秦国做官,跟随司马错伐蜀,因而家族就迁居在成都。望族出于中山、华阳。据《广韵》记载,东周时晋穆公的儿子成师被封于韩,韩献子(韩厥)的玄孙康,食采于蔺地,从此世有蔺氏。因此,蔺氏是韩氏分支出来,以邑为氏的,得姓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蔺氏家族发源于中山郡(河北)、华阳郡(四川)一带,后来以这两个地方为中心,逐步向全国各地扩迁和繁衍。

    郡望:

    (1)中山郡:汉时置郡。战国时属中山国。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

    (2)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故城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堂号:

    完璧堂:战国时,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很强大,骗赵国说,愿意拿15个城市来换这块“和氏璧”。赵国觉得很为难:给璧怕秦国不给城;不给璧,又怕秦国兴兵来夺。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接过和氏璧后,只交给大臣们传看,丝毫不提交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意思交城,于是对秦王说:“你们只知道夸璧好,却不知道璧上还有个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给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里。相如接到璧后,马上抱起依着柱子说:“赵王派我来送璧前,斋戒沐浴了3天,表示对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后,却只知道叫人传看,实在是欠郑重。现在璧在我的手中,你们如果想要,大王也需斋戒沐浴3天,然后行交接之礼。否则,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后撞头而死。”秦王没办法,只好让蔺相如把璧带回驿馆。相如回驿馆后,暗地派随从从小道把璧送回赵国。3天后,他秦廷办交接礼。他对秦王说:“我见大王无意将城交给我们,因此已派人将璧送回赵国了。您要杀就请杀吧!”秦王认为杀了蔺相如只会徒伤两国和气,就以礼送相如回赵国。

    迁徙分布:

    蔺氏家族起源于中山郡(河北)、华阳郡(四川)一带,后来以这两个地方为中心,逐步向全国各地扩迁和繁衍,例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的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就有一千五百多蔺氏族人生息。

    历史名人:

    蔺相如:(公元前329~公元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道人:(约790年―85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医僧。一作蔺道者。原名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279.屠

    姓氏:屠

    祖宗:蚩尤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1)屠姓源于九黎族,为蚩尤后代。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两地定居,形成邹、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为姓。邹、屠二地均在今山东境内。

    (2)屠姓源于子姓,为商朝王族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絃国。絃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絃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3)屠姓是以职业技术命姓。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后便姓屠,称屠氏。

    郡望:

    (1)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制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2)广平郡:汉景帝置。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堂号:

    屠姓的堂号主要有:陈留堂、广平堂。

    迁徙分布:

    今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宁波市象山区、奉化市、绍兴市嵊州县、嘉兴市、宁海市、台州市黄岩区、吴兴县、鄞县、杭州市萧山区、桐乡市、湖州市德清县、广水市、诸暨市、兰溪县,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宁国市,江苏省苏州市西山区、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常州市武进区、镇江市丹阳市、邳州市睢宁县、江阴市、徐州市,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东平市、枣庄市,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西安市户县,河南省商丘市、南阳市内乡县、新乡市、永城市、郑州市、开封市,江西省赣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贵州省镇远县、六盘水市、都匀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四川省宜宾市,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河北省保定市,湖北省孝感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澳门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泰国,缅甸,新加坡,美国,巴西等地区合国家,皆有屠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屠隆:字纬真,一字长卿,明朝戏剧作家、文学家,浙江省鄞县人。历官吏部主事,有异才。常招名士饮酒赋诗,游历大山名川,而政务不误,著作颇丰。著有《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等。其中《彩毫记》写李白生平,刻画诗人气质较成功,但掺有神仙虚妄色彩。

    屠侨:字安卿,明代吏部尚书,滽再从子也,正德六年进士,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武宗遣中官李嵩等捕虎豹,侨力言不可,世宗时,历左都御史。卒赠少保,谥简肃。

    280.蒙

    姓氏:蒙

    祖宗:蒙双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蒙姓源于高阳氏。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时期设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和宁夏西部。

    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迁徙分布:

    蒙姓的望族居住在安定(今天的甘肃固原)。

    历史名人: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

    281.池

    姓氏:池

    祖宗:公子池

    分类:以居住地为氏

    姓氏起源:

    (1)池姓源于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池姓是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记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郡望:

    (1)西平郡:后汉建安年间(196—219年)将汉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以此为都。

    (2)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堂号:

    同安堂: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

    迁徙分布:

    池姓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

    历史名人:

    池裕得:号明洲。明朝同安人,嘉靖年间进士,作为遂昌县令,他为官清廉,办事公正,通达事理,能够以理服人。他所到一处,调查民情,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辟径解除民间疾苦,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累迁太常寺少卿。

    池生春:字剑之。清朝楚雄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他为人慷慨大方,言行举止悉合礼仪,以不欺人为本。善于书法。其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诗文剩稿》等。

    282.乔

    姓氏:乔

    祖宗:乔氏

    分类:以山命名的姓氏

    姓氏起源:

    乔氏源于姬姓,为桥姓所改,是一个以山命名的姓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记载,相传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便以山为姓,称为桥氏。至于桥氏改为乔氏,是在南北朝时的魏。据桑君编纂的《新百家姓》记载,东汉时有太尉桥玄的六世孙桥勤在北魏任平原内史,北魏末年魏孝武帝不堪忍受宰相高欢的专权和压迫逃了出来,桥勤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的木字边,变成乔,取“乔”的高远之意。桥勤不敢不从,从此改桥为乔,世代相传下去,这就是陕西乔姓的由来。史称乔氏正宗。

    郡望:

    (1)梁国:汉高帝五年设梁国,治所在睢阳。相当于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等地。宋朝改为梁郡,移至不邑,北魏又恢复了以前的治所。

    (2)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堂号:

    (1)文惠堂:宋朝乔行简,历任淮西转运官,参知政事。多次向朝廷上疏论时政。被拜为右丞相,封“鲁国公”。死后谥为“文惠”。

    (2)另外还有“梁国”堂号。

    迁徙分布:

    乔姓是现行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河北尚义,山东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新疆塔城,安徽泾县,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泸水,四川合江、河南项城等地皆有分布。

    历史名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其代表作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283.阴

    姓氏:阴

    祖宗:管修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阴姓可追溯至周朝。阴氏的得姓,大约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根据《元和姓纂》记载,阴姓是周文王的第三子管叔鲜的后代,管仲就是管叔鲜的后代,管仲是距今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名人,他的第七代孙管修,到楚国任阴大夫的官,因此,子孙就以官为姓而姓了阴,望族居于南阳。河南是阴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阴氏家族在河南是一个大家族,后世子孙陆续向全国各地迁移,南北朝时,在甘肃的武威显赫一时。

    郡望:

    (1)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2)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堂号:

    (1)南阳堂:以望立堂。

    (2)始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甘肃省武威市、兰州市、庆阳市,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阴庄、固安县、乐亭县、保定市容城县、徐水县、邢台市、冀州市,山西省介休县、平遥市常村、芮城县陌南镇湾里村(原名阴家湾),山东省肥城市桃园、莱州市阴家村,河南省卫辉市后河、郑州市柳林镇沙门村、新乡市长垣县、洛阳市洛宁县,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湖南省永州市,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贵州省思南地区,四川省内江县,黑龙江省等地,最重要的还有河北宁晋北楼下村等皆有阴姓人士居住。

    历史名人:

    阴铿: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人。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原有文集3卷行世,今存《阴常侍集》1卷,有《六朝诗集》本,又名《阴常侍诗集》1卷。著有《二酉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284.鬰

    姓氏:鬰

    祖宗:鬰华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