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有一位叫鬰华的人,学识渊博,很有才能,大禹便称他为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这位鬰华就是鬰氏的先祖。因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鬰氏家族在当时很兴盛,后来,传说在这个姓氏家族中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鬰林,还修炼成了仙人,其后裔子孙遂以其名字为姓氏,称鬰林氏,古音读作wèi(ㄨㄟˋ)。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鬰氏出自鬰林氏复姓。”那位成仙的鬰林,其实原本就是鬰华的后代,而他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成仙之事为荣,曾将他的姓名合在一起作为姓氏,一度变为复姓鬰林氏。
现在的汉字“鬰”字被写成“郁”字,但在以前《百家姓》中,两个字是两种姓氏。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而且郁字笔画太繁琐,于是渐渐地被郁氏族人简化写成郁氏。
郡望:
(1)太原府:也称太原郡。
(2)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
(3)黎阳郡:黎阳县设置于西汉初期,北魏的时候改黎阳县为黎阳郡。在今河南省中部。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高平堂:以望立堂。
(3)黎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鬰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历史名人:
鬱继善:宋朝医学家。对医学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研究,熟读古代医书,结合实践加以了精深的思考,取得很好疗效。
285.胥
姓氏:胥
祖宗:胥臣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胥氏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就分封在华胥(今陕西蓝田),在他的后裔子孙中,后来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华胥氏,后省文简改称分衍为单姓胥氏、华氏,世代相传至今。晋国有个大夫叫胥臣,他的儿子叫胥甲,胥甲的儿子叫胥克,胥克的儿子叫胥童。这是胥姓的一支正式形成,世代相传,是今天胥姓的一个主要来源。
郡望:
(1)太原府:也称太原郡。
(2)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3)琅琊郡:也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今山东省诸城市。
堂号:
胥姓主要堂号有:“琅琊堂”、“名节堂”、“眘琊堂”等。
迁徙分布:
胥氏早期在山西活动,以后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汉唐之间以琅琊、吴兴为郡望,在今山东、浙江形成重点分布区。宋代以来在山西、陕西、湖南、重庆、江苏等地均有分布。
历史名人:
胥臣:字季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司空,又称司空季子,尝从晋文公出奔,后以使命过冀,见冀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文公。文公以为下军大夫。
胥偃:字安道。宋朝长沙人。极为赏识欧阳修的才华,不但把欧阳修召置门下,而且把女儿嫁给他。胥偃未做官时,家有良田数十顷,做官以后,把田地全部分给族人。做官期间,慎持大体,史称恬正。
286.能
姓氏:能
祖宗:熊挚
分类:以避难改姓
姓氏起源:
能姓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王族熊姓。周成王时期,有一个大臣叫熊绎的,因为有功,以子男爵受封,这就是楚国的开始。熊绎的儿子名叫熊挚,本来应该被立为楚国的君主,但是由于他有残疾,不能立为王,于是就把他封在夔(今湖北省姊归县东),为附庸国,称为夔子。鲁僖公二十六年,楚国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理由,灭掉了夔国。这一国的人本来姓熊姓,为了避免被株连,于是去掉四点,改为能姓。
郡望:
(1)太原郡:战国时期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2)华阴县:本来是春秋时的晋地。汉高帝八年改名为华阴县,因为在太华山的北面,所以叫这个名字。故城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堂号:
淄青堂:唐朝时期,能元皓为淄青的节度使。他开始的时候属于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反,归唐。
迁徙分布:
能姓德望族居住在太原(今天的山西太原)。
历史名人:
能元皓:唐朝柳城人。是安禄山大将的部下,为一名武将。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勇猛善战,善用兵。安禄山造反,自称为武皇帝以后,升迁能元皓为淄青节度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以后,能元皓见大事以去,于是在大唐兵到来的时候,安庆绪跑到邺城求救于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能元皓率部将归降。乾元二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在范阳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以后,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广德元年,史朝义在唐军的追杀中自杀。从此结束了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
能图:清朝满洲正红旗人。顺治帝的时候任内院笔贴式,翻译辽、金、元三史书。累官左副都御使,加太子少保。名声与史书都流芳千古。
287.苍
姓氏:苍
祖宗:苍林
分类:以祖先为姓
姓氏起源:
苍姓起源于远古,为黄帝后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叫做苍林,苍林的后代就跟随他的祖先以苍为姓。
郡望: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常德市地区。
堂号:
(1)武陵堂:以望立堂。
(2)咸阳堂:以望立堂。
(3)创文堂:出自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据说仓颉出生时很奇特神圣,有四目能观鸟兽之迹,遂按鸟兽之形态而创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结绳记事的旧法。“仓颉造字”一说久而流传,仓氏人家遂以“创文”为堂号,一直沿用至今。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东营市、临沂市临沭县,河南省开封市、平顶山市、郑州市中牟县,广东省广州市,上海市,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徐州市新沂市、盐城市、无锡市宜兴市、泰州市,浙江省宁波市、台州市、嘉兴市桐乡县,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花莲县等地,皆有苍氏(仓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苍葛:周朝时期阳樊人,襄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与晋,阳樊不服,晋师围之。苍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苍颉:又作“仓颉”,是古代神话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文字发明家,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后世奉为神。古籍也有将苍颉作“仓颉”的,《汉书·艺文志》及东汉延熹五年这苍颉庙碑,均明书“苍颉”。壁画中苍颉形象为六目(传说为四目)老翁,浓眉深目,躬身谦和,使人感到智慧无穷。
288.双
姓氏:双
祖宗:颛顼帝的裔孙
分类:以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郡望:
天水郡:双氏望出天水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堂号:
和易堂: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迁徙分布:
双姓主要分布在西北一带。
历史名人:
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双泰贞:南北朝时宋随郡(今湖北随州市)任,有能力,武功好。当时南北分治对立,天下不安,辅国公沈攸之坐镇荆州,召集才俊。泰贞为了侍奉母亲,受召不去。有一天,泰贞前往江陵经商,被攸之拘留,要他当队副。第二天,泰贞逃走,攸之派二十余人追捕,被泰贞杀死几个,其余人不敢接近,就绑架了他的母亲。他知道后,便去见攸之。攸之知道他是个孝子,非但没有定罪,而且赏他万贯钱,授以队主之职。后来他在战场上果然表现得智勇双全。
289.闻
姓氏:闻
祖宗:少正卯
分类:赐姓
姓氏起源:
闻姓源于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吴置。
堂号:
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别高超的意思。明朝时候,闻良辅才能和德行都特别高超。初为监察御史,后来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罗,权操虎节(古时出行官员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水国用龙节),官至广东按察使。
迁徙分布:
闻姓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宣兴一带。
历史名人:
闻启祥:明朝人。自幼聪慧,好读书,以文章著称,居家不仕。后来有人几次推荐他作官,他坚辞不赴,誓作平民终身。
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爱国人士。曾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红烛》、《死水》等诗。后来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47岁。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编成《闻一多全集》。
290.莘
姓氏:莘
祖宗:祝融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莘氏即是辛氏,因为他们的发音相近。
(2)以封国为姓,夏朝的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还有说封启的儿子于莘的),建立了莘国,它的望地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后来莘国灭亡以后,他的后代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做莘氏。
(3)以国名为姓。古代的时候有莘国,商汤就娶了莘氏的女儿,后代就以莘作为自己的姓氏。
(4)莘氏为古帝祝融后代。《潜夫论》记载道:“祝融之子分为八姓:己、秃、彭、姜、曹、斯、莘等。莘就是其中的一个姓。”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开始在此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治所在平襄,相当于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堂号:
枣强堂、环州堂:明朝时期,莘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为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迁徙分布:
今甘肃、山东、四川、安徽、浙江是莘氏族人主要的分布区域。
历史名人:
莘野:字叔耕,明朝时期归安人。博学多才,记忆力强,善于写文章。洪武初年开始由明经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廉政爱民,政绩显著,被百姓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莘氏女:据《史记·周本记》载:“帝纣囚西伯于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因殷嬖臣而献之纣。纣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及赦西伯。”
291.党
姓氏:党
祖宗:夏禹
分类:以封为氏
姓氏起源:
党氏来源,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氏后代。《姓氏考略》记载,鲁大夫有党氏,是周的公族的后代。党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氏。根据《韵府郡玉》记载,夏禹氏的后代中,唐代有党芬、党进。而《广韵》则记载,党氏原来是西羌姓氏,姚秦有将军党耐虎。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党项族就是部落的后裔,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故党氏后人奉夏禹为党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时设置左冯翊,三国时期魏国将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堂号:
忠武堂:宋朝党进,因为征伐太原而有功劳,所以他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实。
迁徙分布:
党姓的望族居住在冯诩(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历史名人:
党还醇:字子贞,明朝时期三原人。天启年间进士,知休宁县令。他勤于工作,处处为民着想,政绩很好。崇宁间,清兵攻击,他守住城堡,英勇抵抗,但是最后因为援兵没有及时赶到,城被攻破,他自己也因公牺牲。
党崇雅:明末清初宝鸡人。天启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崇祯年间,李自成在四川造反,因为党崇雅在朝廷上的言论失当,被定为从贼罪,被革职。明亡清初,顺治年间授以他原来的职位,累升到国史院大学士,加太保。兼太子博。后来因为年老体衰而退休。
292.翟
姓氏:翟
祖宗:黄帝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翟姓源于祁姓,为黄帝后代。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后裔建立的。传至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狄”,迁居南方者读“宅”。
郡望:
(1)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2)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堂号:
(1)传诗堂:汉朝时翟辅,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辅极力上谏。宠臣虽然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