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4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忠孝堂:源自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

    迁徙分布:

    如今,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为多,这两省翟氏约占全国翟氏人口的45%以上。

    历史名人:

    翟公:西汉时人。初为廷尉,宾客盈门;被贬后,门庭冷落;后复职,宾客又欲前往。翟公于是在大门张贴告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翟义:汉朝人,为翟公之孙。20岁时即任南阳都尉,后升任弘农河内东郡太守。平帝死后,王莽摄政,称“摄皇帝”,翟义起兵讨伐王莽,立刘信为帝,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移檄郡国,国人达10余万。后被王莽击败,被杀,夷灭三族。

    293.谭

    姓氏:谭

    祖宗:姒姓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谭姓源于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帝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郡望:

    (1)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2)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等全国各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春秋,但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他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294.贡

    姓氏:贡

    祖宗:子贡

    分类:以父字为姓

    姓氏起源:

    贡姓源于端木姓:春秋时期,在孔子门下求学而道艺精通的72人中,有个叫端木赐,字子贡。他原是卫国人,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裕的。他又善于辩论,做事很能干,当过鲁国的宰相。但他“富贵而能谦恭守礼”,故他的家族很昌盛。于是他的后代,一部分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端木;一部分以父字为姓,相传姓贡。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

    堂号:

    秀野堂:源自南宋贡祖文镇守秣陵时,岳飞刚刚取得项城大捷,就遭到朝中主“和”派奸佞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罪名的陷害,岳飞及长子岳云被关押在临安大理寺监狱里,岳飞一家老小也被发配到当时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岭南。当时任秣陵关总镇的贡祖文表示愿意用全家四人(夫妇二人及两个儿子)的性命担保释放岳飞、岳云,并星夜兼程前去营救。但时值寒冬腊月,风雪交加,又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贡祖文由秣陵辗转赶至临安时,岳飞父子已经在风波亭残遭奸佞毒手。贡祖文悲愤之余为保护岳飞后代,冒着全家生命危险,从临安将岳飞当时仅十二岁的三子岳霖带回来隐慝于秣陵总镇军部。又恐怕日久生变,于是上书朝廷,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官隐退,并将全家由宣城迁至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县延陵乡柳茹村(秀野堂)居住。岳霖也埋名隐姓为贡,与贡祖文的两个儿子贡铁、贡贤一起习文练武,过着植柳养鱼的淡泊生活。直到宋孝宗即位(1163年),岳飞21年前的沉冤才得以昭雪,贡祖文适时献出了当时已三十二岁的岳霖。孝宗为表彰贡祖文的忠肝义胆,特赐他“旌表忠义”御匾一块。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扬中市、苏州市、常州市武进区、泰兴市、镇江市丹阳市、盐城市滨海县、江阴市、南京市句容县、无锡市、六合市,安徽省宿州市、宣城市、来安县、蚌埠市怀远县、淮南市凤台县、天长市,河北省廊坊市、广平市,湖北省麻城市、十偃市、黄冈市,浙江省汤溪县、金华市兰溪县,河南省商丘市、浚县、信阳市、商城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重庆市开县,广东省广州市,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上海市,江西省,北京市,台湾省,美国等地,皆有贡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贡禹:西汉大臣、博士,前汉琅琊人。官至御史大夫,他曾因年岁收成不好、郡国贫困而上书抨击朝廷奢侈过度,建议减轻徭役赋税。汉元帝听从他的建议,采取了一些措施赈济贫民。

    贡奎:字仲章。元朝宣城人。天性颖敏,10岁能属文。长益博综经史。仕元为斋山书院山长。著有《云林小稿》、《听雪斋记》、《青山漫吟》、《倦游录》、《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等共120卷。

    295.劳

    姓氏:劳

    祖宗:未知

    分类:以山为氏

    姓氏起源:

    劳氏起源于汉代,是一个以山为氏的姓。在今山东省青岛市东面的海面上,有一个有名的风景胜地——崂山。崂山在古代的时候称为劳山。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自为体系,很少去与外界的人交往。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带领着5000童男童女出海访仙,就是从崂山上的船。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到西汉时才开始与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们成为了汉王朝的百姓。汉王朝在这个时候赐他们为劳姓。世代相传。

    郡望:

    (1)武阳郡:隋代的时候将魏州改为武阳郡,唐代的时候又改为魏州。相当于今河北、山东、两省之间的地区。

    (2)松阳县:在今浙江岁昌县。

    (3)渤海郡:西汉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1)武阳堂:以望立堂。

    (2)松阳堂:以望立堂。

    (3)渤海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劳氏望族居住在武阳(今河北大名县东部)、松阳(今浙江松阳县东)。

    历史名人:

    劳泉:清代诸生,字平甫,仁和人。他和劳革两人专攻历史书,在当时很有名气,人称“二劳”。

    劳钺:字廷器,明代进士,江西德化人。历任江浦、临江、山阳三县,政绩很好,深得百姓的爱戴。后来迁任湖州太守。

    296.逄

    姓氏:逄

    祖宗:炎帝的后裔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逄姓源于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炎帝的孙有人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天的所在地不详),建立了逄国。也称为逄伯郡。到了西周武王时,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郡望:

    (1)谯郡:东汉时期置郡。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

    (2)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境内。

    堂号:

    计复堂: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迁徙分布:

    逄氏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毫县)、北海(今天的山东昌东县)。

    历史名人:

    逄丑父:据《春秋谷梁传》和《左传》记载:鲁国的季孙行父秃,晋国大将郤克眇,卫国的孙良夫跛,曹国公子首偻,他们于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时被齐国邀请去做客。当他们到齐国后,每人都由齐国派使的侍者,季孙行父由齐国的秃顶侍者招待,郤克由齐国的独眼侍奉,孙良夫由齐国的踮瘸者陪同,曹公子由齐国的佝偻侍伴,齐国国君齐顷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处观看笑而讥之,客人非常不高兴地回国。晋国大将郤克认为这是齐国有意侮辱诸国,也是他本人的奇耻大辱,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联合鲁、卫、曹三国军队,集战车八百乘,步兵六万,战于鞍(北马鞍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经过一场鏖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顷公乘坐的战车被树干绊住,骖乘逄丑父与齐君换装易位,晋国大将韩厥赶至,行臣礼,逄丑父“令”齐君去华泉取饮,齐顷公借机而逃。

    297.姬

    姓氏:姬

    祖宗:黄帝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之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便以国名为姓,开始改为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地区。

    堂号:

    寿丘堂:因为黄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黄帝又是生于寿秋,所以有这个堂号。

    迁徙分布:

    姬姓的望族居住在南阳(今天的河南南阳)。

    历史名人:

    姬昌: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商纣王时代为西伯,纣王听信了大将崇侯虎的谗言,把姬昌招来囚禁于河北汤阴北。他的大臣散宜生等人向纣王敬献美女、宝贝、玉石才将姬昌放了出来。姬昌回到岐山领导周族人民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任用贤才,联合了一些受到商统治者奴役压迫的族部小国,组成反商的联盟。攻灭了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崇(今河南篙县北)等国。定都奉邑(今西安市西南),又调解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使两国归附。他在位50年,奠定了周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灭了商,建立了周朝,并追封其父为文王。

    298.申

    姓氏:申

    祖宗:伯夷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西)君长子,商先族旁支后人。父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举兵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严辞拒之,后经牧野之战,商纣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避逃至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代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代在申建立申国。春秋初,申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申姓。他们尊伯夷为申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琅琊郡: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堂号:

    忠孝堂:春秋时,白公胜叛,把左司马申鸣的父亲抓去威胁申鸣。申鸣说:“我原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顾父亲安危,一战而杀了白公胜。

    迁徙分布:

    如今,申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姓约占全国汉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