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4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所以号为申包胥。春秋时做楚国大夫。与武员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的时候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武子胥以吴军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饮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被感动了,派了五百辆战车去营救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国,要奖赏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战国时韩国京人。他在韩国朝廷中作了长达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领导才能把韩国的政治、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韩国虽然处于一个战乱连年的年代但国家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而边的国富民安。他的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299.扶

    姓氏:扶

    祖宗:扶登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相传夏禹为天下之王的时候,他的手下大臣有一个叫扶登的,通常被认为是扶姓的始祖。他的子孙也跟随姓扶。

    郡望:

    (1)京兆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望出京兆郡,及首都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堂号:

    翼汉堂:汉代廷尉扶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嘉劝汉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于是就赐他姓扶。

    迁徙分布:

    扶姓的望族居住在今河南洛阳县一带和今山西长安东部。

    历史名人:

    扶猛:字宗略。北周上甲黄土人。在梁朝做官的时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魏时做了罗州刺史。跟随着贺若敦南讨信州,到了白帝城,为百姓着想,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抚慰百姓。于是人民都高兴的归附了。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损失,而且安定治理。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临江县公。

    扶克俭:字共之,光山人,明朝时期文士。万历年间进士,是朝廷的御史,所管辖的地区有辽东、山东等地。因为揭发他人而被害入狱过,后来复职,为民造福,政绩很好。谥号为忠毅。

    300.堵

    姓氏:堵

    祖宗:洩寇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堵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洩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被称为“三良”。因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方城一带),所以又称为洩伯、洩堵寇、堵叔。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堵”为姓,称堵姓。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知兵堂:明朝时堵允锡以户部郎中出任长沙太守,率乡兵剿灭山贼。后来授湖北巡抚,贼人李锦有30多万众,被允锡打得投降。从此军威大振,人们都夸他知兵。

    迁徙分布:

    如今,江苏无锡、上海、山东滕州、湖南常德、安徽固镇、河南原阳,皆有为数不稀的堵姓人分布。其中河南新乡原阳有堵庄(1000多人)堵寨(六百多人)两个村;无锡江阴有个堵家村,约有300户人家。全国各地另有零星分布。

    历史名人:

    堵简:元代诗人、画家。通经史,工诗画,元末为江浙行省检校官。平章时,庆童领兵复松江,堵简为参谋,后兵败,为贼所擒,不屈而死。

    堵霞:清代女诗书画家。进士伊令女,诸生吴音室。博通经史,能诗善画,她得画灵珑优美,尤其小楷写得神妙秀气。

    301.冉

    姓氏:冉

    祖宗:冉季载

    分类:封邑名为姓

    姓氏起源:

    冉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十子季载,武王封之于磾(今四川茂县),称冉季载,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为姓,去邑旁为冉姓。

    郡望:

    (1)东鲁郡:泛指今山东济南、泰安、兖州等地。

    (2)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3)魏郡:汉代置郡,治所在邺县(故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武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北地区。

    (4)琅琊郡:也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

    堂号:

    (1)武陵堂:以望立堂。

    (2)琅琊堂:以望立堂。

    (3)魏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临漳堂。

    (4)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14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迁徙分布:

    如今,冉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两地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另贵州、河北亦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冉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历史名人:

    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弟季载于冉。因他有驯行,周公就举他为周司空,辅佐周成王,有令名于天下。

    冉求:即冉有,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

    302.宰

    姓氏:宰

    祖宗:宰孔(宰周公)

    分类:以官职为姓

    姓氏起源:

    宰姓源于姬姓,是一个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的姓。据《元和姓纂》和《姓解》记载,春秋时期有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孔在周朝担任太宰,故被称为宰孔、宰周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官职作为姓氏,称宰氏,成为宰氏的一支主要源流。宰姓始祖:宰孔(宰周公)。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为姓。宰予,仲尼弟子。”《姓解》上指出:“周卿士宰孔之后……”还说:“当时周天子的太宰的后裔之中,也有以宰为姓的。”由此可见,头一个以宰为姓的人,是周朝时宰孔的周公子孙,他们在距今两千多年前“以官为氏”而姓了宰。源自周大夫宰孔的宰氏,由于是周公之后,发祥于当时的鲁国,即今山东省境内。著名的孔子弟子宰予,便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出自太宰的一支宰氏,据《姓解》上说是“望出西河”,古代的西河,在今山西省的西北部。故宰氏后人尊宰孔为宰姓的始祖。

    郡望:

    西河郡:相当于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的黄河沿岸地区。

    堂号:

    临淄堂:孔子的门下产生了很多栋梁之才,其中有一个叫宰我的,做了临淄宰。

    迁徙分布:

    宰姓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离石县一带。

    历史名人:

    宰孔:名孔,周朝大夫,任周王室太宰,周公之后,也称之为周公孔、宰周公。或谓即周公忌父,或谓周公忌父弟。为宰姓始祖。

    宰予:中国儒学者,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我(公元前522~公元前458年),又名宰我,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列于孔门言语科,口才特别好,而勿厚于德,和子贡一样因为辩才而有名。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孔子说:“一个人死了父母以后要求守孝三年,这时间是不是过于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遭到破坏的;三年不奏乐,音乐也肯定会溃散。依我之见,守孝的时间一年也就够了。”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一年以后就一切恢复正常,你能心安理得吗?”宰我说:“能。”孔子说:“你要是能安心就那样做。君子在为父母守孝的时候,即使吃美食也不会觉得甘美,听音乐也不会觉得好听,所以才不忍心那样做呀。”宰予退了出去。孔子说:“宰我实在是太不仁义了。小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开始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看到宰我在白天睡觉,孔子又说:“朽木不可雕也。”后来宰我出任齐国的大夫,参与反对齐简公的叛乱,他的全家因此被杀害,孔子认为这很不值得。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在唐开元年间被封为“齐侯”,宋又封“临淄公”,后又改称为“齐公”。宰予曾任齐国临淄大夫,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303.郦

    姓氏:郦

    祖宗:郦涓

    分类:以地为氏

    姓氏起源:

    郦姓是个古老的姓氏,为黄帝后裔,发祥地在中原地区。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夏禹封黄帝的后裔于郦邑(今河南省内乡县郦城村),名叫郦涓,他的族人以后就“以地为氏”,称为郦氏。后来,族人迁居于新蔡郡,即河南省新蔡县。

    郡望:

    郦姓望族居新蔡(今河南固始县东)。晋惠帝将汝阴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堂号:

    广野堂:西汉郦食其,落魄时为里门监,为汉高祖定计下陈留,又下齐70余城,封广野君。

    迁徙分布:

    诸暨郦氏迁徙路线:河南内乡→河南新蔡(固始)→陕西骊山(临潼)→河南陈留(开封)→河北涿州→河北郦亭→江苏维扬(扬州)→浙江会稽(长子);浙江兰溪(次子);浙江诸暨(三子);浙江台州(幼子)。其中,浙江诸暨郦氏发展到江苏丹阳、江苏镇江、江苏常州、山东青州、安徽安庆、上海市区、湖南耒阳、广东肇庆、浙江义乌、浙江衢州、浙江杭州、四川成都、香港、台湾、美国等地。

    历史名人:

    郦涓:黄帝八世孙,禹治水成功后,建立夏朝,尊崇华夏始祖黄帝,封其后人酉涓于郦邑(今河南内乡),建立郦国,改称郦涓,是为内乡始祖,成为中华郦氏宗族最早源头。

    郦道元:字善长,生于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472年)。为官期间,采取严厉手段,打击邪恶势力,但因此得罪权贵。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雍州刺史萧宝夤在长安发动叛乱,北魏朝廷任命道元为关右大使,被萧宝夤叛军杀害,终年五十六岁。道元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各种奇书,经过多年辛苦,终于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记录河流1252条,全书达30万字,共四十卷,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具重要的地位。

    304.雍

    姓氏:雍

    祖宗:雍伯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雍氏源于姬姓,是三千多年前周朝王室的后裔,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雍伯。周成王继位之后,雍伯被封于雍国,成为周天子的诸侯。古代雍国的所在地就是在现在的河南省泌阳县东北与修武县接境的地方。根据《通志·氏族略》山东记载,雍读去声,原来是雍伯受封之国,雍伯的后裔称为雍氏。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也指出,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雍伯的后代以国为姓,称为雍氏。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3)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堂号:

    (1)京兆堂:以望立堂。

    (2)平原堂:以望立堂。

    (3)颖川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北京市,东北一带,湖南省沅江市新华乡,江西省萍乡市萍西镇,云南省陆良县芳华镇,甘肃省临洮县、康乐县,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上海市,山东省济南市,云南省昆明市,四川省泸州市、渠县、成都市、南充市、蓬安县、广元市、南部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贵州省的遵义市,江苏省南京市、沛县、淮安市、宝应县、如皋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卫市、平罗县,安徽省和县、台湾省。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等地,皆有雍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他是唐代后期的重要诗人,尤以写山水名噪一时,被称为“山水诗人”。雍陶少年时家境贫困,因蜀中战乱,颠沛流离,羁旅他乡。他曾考试落第,写有《自述》诗:“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叙述了他当时穷困潦倒和悲观失望的心清。他又曾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当时的宰相裴度。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登进士第,为当时名辈所推重。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他与张籍、王建、贾岛、无可、徐凝、章孝标等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时相唱和赠答。这些人中有的是当时名士,有的因怀才不遇而后归隐,他们对雍陶有非常大的影响,虽然雍陶曾出任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和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刺史,但后来雍陶却辞官隐居庐山,养疴傲世,与尘世隔绝而终。

    305.郤

    姓氏:郤

    祖宗:郤宛

    分类:以封地为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