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姓源于姬姓,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称郤氏。是春秋时期郤宛的后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到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姓。
郡望:
(1)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
(2)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3)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堂号:
(1)济阳堂:以望立堂。
(2)济阴堂:以望立堂。
(3)山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郤姓人口虽不多,但山西、河北、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北京、江西、湖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皆有分布。
历史名人:
郤犨:春秋时晋国大夫,有才辩。与郤锜、郤至组成春秋中期晋国权臣集团。三人皆晋国郤氏家族成员,时人称之三郤,又作三郄。
郤缺:春秋时晋国大夫。耨于冀,其妻钶之,相敬如宾。文公闻其事,用为下军大夫。
306.璩
姓氏:璩
祖宗:蘧伯玉
分类:以避难改姓
姓氏起源:
璩氏的先祖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传二十七世至“瑷”,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姓。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璩姓的始祖。
郡望:
(1)黎阳郡:古代县名。西汉时置,相当于今河南省浚县以东一带地区。
(2)豫章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
(3)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堂号:
(1)黎阳堂:以望立堂。
(2)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3)汲郡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琚氏、蘧氏、璩氏、瞿氏、渠氏五姓族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省。
历史名人: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那里是学者荟萃之地,而璩御史后来去广东和江西做官时,就很重视文化教育。
璩贞女:(生卒年待考),女;益阳人(今湖南桃江)。明朝初期著名民间刺绣艺术家。人们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因终生未嫁,旧志上称她为贞女,她还建有著名的桃花江古桥。
307.桑
姓氏:桑
祖宗:公孙枝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1)桑姓出自秦国。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在秦穆公执政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向秦穆公荐举了原虞国的大夫虞奚。在公孙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桑氏正宗。
(2)桑姓出自金天氏,为少昊后代。少昊又称为金天氏。后来因为居住在穷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穷桑的时候登上了帝位,所以又号穷桑氏。他的子孙的一部分以他的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
(3)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于是有以桑为姓的,称做桑氏。
郡望:
(1)黎阳郡:黎阳县设置于西汉初期,北魏的时候改黎阳县为黎阳郡。在今河南省中部。
(2)河南郡:汉高帝时设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1)河南堂:以望立堂。
(2)黎阳堂:以望立堂。
(3)枢密堂、淮翼堂:明朝时,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
迁徙分布:
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河南洛阳东北)、黎阳(今河南省境内)。
历史名人:
桑弘羊:(公元前152~公元前80年),汉臣,洛阳人。出身在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十三岁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与担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二人深得武帝宠信。元狩年间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以此赐爵左庶长。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上官桀四人同受遗诏辅佐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会议盐铁等国家大事。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与民争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张,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由于桑弘羊的坚持和封建国家财政方面的需要,当时除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外,盐铁官营等各项重要政策仍沿袭不变。次年,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被处死。
308.桂
姓氏:桂
祖宗:季桂
分类:以音为氏
姓氏起源:
桂姓源于姬姓,为周王胄后裔。据《桂氏家乘序》记载,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季桂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名字的读音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叫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老大桂奕的后代。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2)幽州郡:汉武帝所置的十三州之一。东汉的时候治所在蓟,即今北京市大兴县;晋代州治在渚,即今河北省境内。唐天宝年间为范阳郡。
(3)燕郡:在史书上没有这个郡名。今河北省北部,周代为燕国,又称做北燕。
(4)郁林郡:即秦朝时期的桂林郡。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
(2)幽州堂:以望立堂。
(3)北燕堂:以望立堂。
(4)桂林堂:以望立堂。
(5)民祀堂:宋朝时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银光禄大夫上柱国,晋司空、清边总辖使。入宋以后,加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两个朝代的官,清廉爱民,百姓建庙奉祀他。
迁徙分布:
桂姓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历史名人:
桂彦良:名德,号清溪。明朝慈溪人。元乡贡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改平江路教授,罢归。章士诚、方国珍打算任用他,但随后都没有实行。洪武年间被征为公车,授太子正宇。帝经常出御诗叫他对诗,他每一次都能对得很工整。后来被升迁为晋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于是改升为左长史。曾经上书太平十二策。帝又称他为通儒。因老告还乡。死后追谥为文裕。代表作为《清溪》、《清节》、《山西》、《老拙》等。
309.濮
姓氏:濮
祖宗:舜的后代
分类:以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1)濮姓源于有虞姓,为舜的后代。虞舜为炎黄部落首领时,其子孙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形成濮姓。
(2)濮姓源于高阳氏,为颛顼的后代。颛顼帝裔孙陆终之后,有另居于濮者,其后以地名为姓。
郡望:
(1)鲁国: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
(2)濮阳:古县名。春秋时卫国都城,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汉为濮阳县,属东郡。在今河南濮阳县。晋代析济阴郡之一部分之濮阳郡。隋代改为濮州。在今山东省濮州县。
堂号:
摶钪谔脭:元朝大德年间,因水灾年荒,乡民苦饥。濮鉴本是一农民,较富有,他捐出1000多担粮食赈灾,救活了很多人。
迁徙分布:
濮姓望族居于鲁国郡,即今山东滋县西部。
历史名人:
濮澄:字仲谦,明末清初金陵派竹刻创始人,刻竹技法与嘉定“三朱”迥异,不耐精雕细琢,往往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凿磨即已成器。匠心独运,以自然天趣见胜,名声噪甚。张岱《陶庵梦忆》说:“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苦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宋荔裳《竹罂草堂歌》中有为仲谦赋:“白门濮生亦其亚,大璞不斫开新硎。”所谓“大璞不斫”,是说能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这与一般竹刻不同,须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才能为之,故能继承此法的人不多。清后期,文人学者都以仲谦的“大璞不斫”和浅刻为高古独绝,最为推崇,故文人竹刻都继承仲谦浅刻一脉,但也各有发展。浅刻技法适宜于刻扇骨、臂搁、竹杖之类。而这些品类亦正是文人所喜爱和常用者。
310.牛
姓氏:牛
祖宗:微启
分类:以字为姓
姓氏起源:
牛姓源于子姓,为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始祖为宋微子启。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他的字为姓,称牛氏。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堂号:
(1)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2)太史堂:唐朝牛凤及,撰写《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写《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然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迁徙分布:
牛姓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历史名人:
牛邯:狄道人,东汉名将,官护羌校尉,后擢太中大夫。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金:三国时南阳人,曹仁麾下部将,官至魏后军将军,在军中很有威望。司马懿害怕“牛随马后”,取代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牛金将军惨遭司马懿毒酒暗杀。
311.寿
姓氏:寿
祖宗:周章
分类:以祖先为姓
姓氏起源:
寿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出自姬姓。周太王子仲雍的曾孙名周章,居于吴。周武王克商以后,遂封其地,建立吴国,为周朝附庸。周章十四世孙寿梦主吴时,国势强大,称吴王,为诸侯国,与各国争抗,故春秋时吴国自寿梦始。寿梦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名字为姓,形成寿姓。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
(3)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
堂号:
洁素堂:晋代寿良,治《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澡身洁素(时刻清洗自己的错误缺点,保持洁白干净),官太平府太守,撰秦国内史。李宓问朝廷推荐他,武帝征为黄门侍郎、梁州刺史,迁散骑常侍、大长秋。
迁徙分布:
今浙江省杭州市、诸暨市、绍兴市、温州市、嘉兴市、余杭市,上海市金山区,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开封市,湖北嘉鱼县、咸宁市,四川省绵阳市、会东县,安徽省界首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集宁市,江苏省无锡市、徐州市、扬州市、寿州市、常州市,重庆市江北区、綦江县、奉节县,黑龙江省,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澳大利亚的悉尼市等地,皆有寿氏族人分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