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姓源于子姓与华姓。权氏原为殷商中兴名主武丁的后裔。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商代武丁的子孙,被封于权,后代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后被楚武王所灭,子孙改为权姓。另外,权国灭亡后,楚武王任命斗缗到这里当令尹,后来这里部分楚国华姓就改为权姓。秦灭楚国后,权姓子孙迁于陇西,定居在天水。因此,权姓这个姓氏,根据考证,是共有二支来源的,一支是商汤的子姓后裔,另一支则出自上古颛顼帝所传的楚国华姓。两支权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最初都是由于一个叫“权”的地名得姓。殷商时期,名主武丁曾经把自己的一位裔孙封于权,成为当时殷天子附属的诸侯国。后来权国被楚国所灭,权姓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大姓。到了战国末期,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国许多大姓被强令迁移到陇西去,于是,他们就在现在的甘肃天水一带定居下来,然后再以天水为中心繁衍,逐渐分布于全国各地。根据考证,3000多年前权国的位置,就在今湖北省当阳县的东南部。而后世权氏家族的第二支的来源,在《左传》、《韵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上均有记载。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2)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今河南省洛阳市。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
(2)河南堂:以望立堂。
(3)贞孝堂:贞是对国之贞,孝是对亲之孝。唐时权皋,原在安禄山幕中做事。他发觉安禄山谋反,怕祸及父母,就装病携亲离职而去。刚渡江,安禄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监察御史,恰逢权母重病,客居洪州,权皋坚辞不受。后被拜起居舍人,又被召为著作朗,权皋都以侍母为因固辞。人们见他一心事母,都佩服他对国家贞,对父母孝。他死后被谥为“孝贞”。
迁徙分布:
今陕西省宝鸡市、渭南市澄城县、西安市长安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山东省济南市、临沂市、菏泽市、德州市,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成都市、苍溪县、绵阳市、广元市,重庆市合川区,山西省的晋城市,河北省大名市、束鹿县、保定市,青海省乐都县,河南省南阳市、漯河市、洛阳市孟津县、商丘市、兰考县、开封县、濮阳市范县,湖北省十堰市,安徽省淮北市、六安市、合肥市肥西县、宿州市萧县,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天水市、庆阳县、陇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沈阳市,湖南省新宁县、临湘市,浙江省磐安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西省永丰县、吉安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皆有权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权德舆(759~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唐代诗人。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升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参预朝政,有《权文公集》。
权怀恩:唐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高宗时为万年县令,赏罚分明。《旧唐书》称其“为政清肃”。高宗称之为“良吏”。历任庆、菜、卫、邢、宋五州刺史;后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至死。
404.逯
姓氏:逯
祖宗:不详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风俗通》记载,逯是一个地名,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就有一个以逯为名的邑。当时有一位大夫被封食采于逯这个地方,于是,他的子孙后来便“以邑为氏”而姓了逯,关于逯姓的来源,在许多姓氏古籍上都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所在地,主要是在今甘肃和陕西一带,当时的逯邑,也在这个地区。另外,根据《路史》上记载,楚国的公族中也有逯氏。
郡望:
(1)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582年)被废黜。
(2)临河郡:南北朝时期北齐武平元年(庚寅,570年)置临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永和县。隋朝开皇三年(癸卯,583年)被废黜。
堂号:
(1)广平堂:以望立堂。
(2)临河堂:以望立堂。
(3)孝子堂:明朝时期的孝子逯相,广宗人,诸生。明嘉靖中期,母殁,庐墓三年,躬自负土成坟,时有大水而不浸其庐,远近称异。
迁徙分布:
今重庆市北仑区、铜梁县,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朝阳区,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巨野县、淄博市、聊城市、莱芜市、济宁市嘉祥县、东营市广饶县、潍坊市临朐县、章丘市、临沂市、济南市平阴县、沂南县、济阳市、高青县、东明县、泰安市、威海市、鄄城县、青岛市,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巩义市、濮阳市、商丘市、郑州市、清丰县、兰考县、新乡市、开封市、焦作市、汝南县、长垣县、林州、睢县、驻马店市泌阳县,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林省长春市、洮南县、长白山地区,山西省阳泉市、临汾市尧都区、汾西县、晋中市榆次县、运城市、太原市东于县、清徐县,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绥中市,甘肃省会宁县、天水市秦安县、定西市通渭县,湖南省长沙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枣强市、郸城市大名县、成安县、邢台市、石家庄地区藁城市、赵县、张家口市蔚县,湖北省襄樊市、荆州市、十堰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望奎县、尚志市、大庆市、七台河市,广东省广州市,陕西省西安市、绥德县,青海省乐都县,贵州省贵阳市,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逯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逯中立:明朝文士,为人正直,敢作敢为,有胆有识。他举为进士后入仕,官给事中,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但人们都称赞他胆识过人。
逯钦立:山东巨野人。字卓亭(1911~1973年),笔名祝本。研究有关古典文学。著有《屈原离骚简论》、《陶渊明集》,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散著见重庆《读书通讯》、南京《学原》等刊。
405.盖
姓氏:盖
祖宗:王欢
分类:以封邑为姓
姓氏起源:
盖姓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公族大夫王欢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叫王欢(王子欢),他因功受封于盖邑(暐邑,今山东沂水)。在王欢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盖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盖氏正宗。盖氏族人大多尊奉王欢为得姓始祖。该支盖氏正确读音作gě。
郡望:
(1)渔阳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2)洛阳:战国时秦襄王置洛阳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三川郡。西汉时为河南郡治。东汉建为都城。三国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隋唐五代中梁晋汉周及北宋亦以洛阳为陪都。
(3)安阳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
(4)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堂号:
(1)渔阳堂:以望立堂。
(2)安阳堂:以望立堂。
(3)洛阳堂:以望立堂。
(4)汝南堂:以望立堂。
(5)崇贤堂:唐朝时,盖文达、盖文懿兄弟二人都是名儒,人们见他一门多士,称二盖。盖文达博览群书,尤其精于三家《春秋》,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盖文懿为国子监助教,晓譬密征,远近敬仰,拜国子博士。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莱阳市、东营市广饶县、垦利县、滕州市、乐陵市、威海市、德州市宁津县、青岛市,辽宁省沈阳市、大石桥市、盘锦市、瓦房店市、抚顺市、辽阳市,吉林省长春市、敦化市、扶余县,黑龙江省大庆市、佳木斯市,四川省乐山市,贵州省的毕节市,山西省小云南,江苏省苏州市、丰县、淮安市楚州区、扬州市宝应县,天津市滨海区,河北省泊头市、行唐县、承德市、枣强县,陕西省富平县,北京市,湖北省黄石市,上海市,安徽省亳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皆有盖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盖延:东汉虎牙将军。身长8尺,弯弓300斤。彭宠为太守时,任营尉。后与吴汉归光武,拜偏将军,从平河北。光武即位,封盖延为虎牙将军。
盖方泌:清朝人。以拔贡任陕西州判。喜庆年间,任商州知府。时匪徒屡扰商州,方泌募兵出击、群匪逃窜,不敢再入商州境,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以功升迁台湾知府。所至有声望,史称良吏。
406.益
姓氏:益
祖宗:伯益
分类:出自祖名
姓氏起源:
益姓来源于嬴姓。上古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中有叫伯益的,被推举为嬴姓各族的首领,并且赐姓为嬴。后来他成为了秦国的始祖,亦即秦始皇。他的子孙中便有用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的,也形成了益姓的一支。
郡望:
(1)冯翊郡:汉武帝时设置左冯翊,三国时期魏国将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2)益都郡:古益都,实际上不是郡制,一直是县制,即今山东省的寿光县。
(3)成阳郡:成阳是先秦时期的古县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堂号:
(1)冯翊堂:以望立堂。
(2)益都堂:以望立堂。
(3)成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城阳堂。
(4)怀远堂:元朝的益智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善于治理政务。曾经做过怀远将军、曲靖宣慰使等官职,对于他的治理,百姓感到很信服。
迁徙分布:
益氏一族最早源出嬴姓,望族居冯翊、益都、成阳诸郡。如今益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
历史名人:
益畅:南宋峨嵋人,幼年时好学,绍兴年间考中进士。
益智:元朝名将,有勇有谋,胸怀大略朝廷任他为怀远大将军。他管理军队和民政都有周到谋划,有预见。部下人起先或者不明白他的用意,而随着事情进展,便知道了益智的远谋,无不佩服。
407.桓
姓氏:桓
祖宗:小白
分类:以桓为氏
姓氏起源:
桓姓出自姜姓。齐襄公的弟弟有一个儿子叫小白,在齐襄公被杀害以后,他从莒国进入齐国,成为齐国的君主,后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谥号为“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的这一支子孙于是以桓作为自己的姓氏。
郡望:
(1)谯郡:东汉建元年间的时候,将沛郡分出了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安徽的毫县。
(2)怀远县:怀远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
堂号:
(1)谯国堂:以望立堂。
(2)怀远堂:以望立堂。
(3)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字春卿;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龙亢桓氏由此出名。
(4)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汉室。
迁徙分布:
今辽宁省葫芦岛市、阜新市、北票县、鞍山市,河南省许昌市、商丘市柘城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洲,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山东省青岛市、东营市,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安徽省龙亢县、滁州市全椒县,江西省奉新县,上海市的嘉定区,陕西省铜川市,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黑龙江省北安市,吉林省怀德县、四平市双辽县、长春市、扶余县,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丹阳市等地,皆有桓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桓荣:古代桓氏素有“荣由稽左,志在尽忠”之谓,说的是汉代有桓荣,世居谯国龙亢(安徽省怀远西)人,官少傅,赐车乘号,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晋朝时有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桓修:又作桓脩,桓冲之子,晋朝人,桓荣之十一世孙,官护军将军,爵“长沙侯”。后徙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始祖。唐朝时,桓荣之十九世孙桓彦范,任至宰相,挟正敢言,为武三思所谗,因受诬谋逆而惨遭极刑。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昭雪,赐谥“忠烈”。
桓温:字元子(312~373年),晋朝龙亢人。明帝女婿。开始时是荆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败姚襄,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升官至大司马。太和四年的时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战,以失败告终。回到健康以后,专心于朝政的工作。废了奕帝,立了简帝。他曾经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阴谋废晋自立王朝,事情还没有成功就死去了。终年61岁。
408.公
姓氏:公
祖宗:公为
分类:以帝王赐封爵号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