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姓源于姬姓,出自上古周朝时期鲁国君主鲁定公的两个侄子,属于以帝王赐封爵号为氏。世代族居山东蒙阴的公氏家族就起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后代。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及《左传》等记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代有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弟弟姬宋,是为鲁定公。后来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
公衍、公为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爵位为姓,遂成公姓。由此,鲁地成为中华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定公姬宋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姬为,另外一个叫姬衍,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为、公衍。春秋后期,鲁定公的这位哥哥继为,是为鲁昭公,其时国政大权都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国君成为听他们摆布的傀儡。于是鲁昭公想趁季孙氏家族内讧之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两个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从此,公衍和公为在齐国流亡生活,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公氏,世代相传至今。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为、公衍为得姓始祖。
郡望:
(1)括苍郡:隋朝时期置括苍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丽水市一带地区。
(2)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朝时期名称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齐两国。西汉初期始建县,隶属兖州泰山郡。
堂号:
(1)括苍堂:以望立堂,也称为栝州堂。
(2)蒙阴堂:以望立堂,也称为蒙邑堂、堂阜堂、艾邑堂。
迁徙分布:
公姓望族居山东蒙阴及浙江括苍郡境内(今浙江省丽水市)。
历史名人:
公勉仁:官至山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勉仁号西埠,字尚德。公勉仁,生于齐地(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蒙阴,自古隶属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生于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齐地尚武文化与鲁地诗书礼仪文化影响,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为官不喜附权贵。著有《东山集》,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公勉仁的石坊。
公跻奎:为公鼐的曾祖父,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原名志厚,号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后升任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著有《中岩诗草》行世,今天尚能读到他吟咏“蒙阴八景”的律诗八首。
409.万俟
姓氏:万俟
祖宗:万俟丑奴
分类:以部落名称为姓
姓氏起源:
万俟本来是鲜卑族部落名称。北魏朝是由道武帝拓拔珪创建,拓拔珪原是鲜卑君主的后代,在战乱中长大,他成年后,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占地称王,扩展势力。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拔氏进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北魏君位传六王后,由献文帝拓拔弘继承,他的三弟之后,就是万俟氏的始祖。
郡望:
(1)兰陵郡:晋代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郡。
(2)开封府:战国时属于魏国。汉时置县。
堂号:
(1)开封堂:以望立堂。
(2)兰陵堂:以望立堂。
(3)建昌堂:北齐时有万俟洛,他为人慷慨有气节,以勇锐著称。河套之战,以孤军挡敌锋利,战功显赫。被封为建昌郡公。万俟氏因此号“建昌堂”。
迁徙分布:
万俟氏族人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与山西一带,后随北魏王朝迁入河南、河北、山东诸地区,并在山东形成万俟氏聚集地,以兰陵郡为郡望。今安徽、北京、辽宁、福建等地皆有万俟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万俟卨:宋代宰相,南宋奸臣,开封阳武人。他承秦桧之意弹劾岳飞,并编造假罪名置岳飞父子和张宪于死地;后又与秦桧争权,被罢黜。秦桧死后,他重任宰相,继续推行投降政策。
万俟咏:字雅言,里居不详。哲宗元佑间,即以词著名。绍圣中废科举,以三舍法取士,遂绝意进取,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每制一腔,哄传京中。徽宗崇宁年间召试补官,为大晟乐府制撰。高宗绍兴五年(1120年),补下州文学。其词多颂谀、风月之作,注重音律,构思新颖,风格淡婉工雅,其中《长相思》,《诉衷情》等词皆有名。原著《大声集》已佚。近人赵万里辑得其词二十九首。
万俟丑奴:山西省高平镇人,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匈奴族人。初为胡琛部属。琛死,代统其部众。建义元年自称天子,建元神兽。后兵败被杀。
410.司马
姓氏:司马
祖宗:程伯休父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追源溯流,司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执政时期官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因他屡次征战有功,而被赐姓为司马,其后世子孙即“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程伯休父是殷、周朝时期一个诸侯,是上古颛顼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的子孙所传。程伯休父的子孙,一部分“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一部分依照惯例“以国为氏”而姓了程。因此司马氏系出程氏,和程氏一族是一家人。司马氏的得姓,大约在两千七百余年前。司马氏后人奉程伯休父为司马氏的得姓始祖。周宣王时,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後遂成司马氏。
郡望:
(1)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2)偃师县:偃师首阳山镇为西晋皇陵所在地。河南省偃师市历史文化悠久,为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朝古都。汉、魏时期,洛阳古城就位于今偃师市城西约十五公里处,与洛阳市、孟津县毗连,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遗址,也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3)温县:是司马氏历史上的望族居地。今河南省焦作市。
堂号:
(1)河内堂:以望立堂。
(2)偃师堂:以望立堂。
(3)温县堂:以望立堂。
(4)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迁徙分布:
如今,司马氏仍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温县,陕西省韩城县,山西省涑水县,安徽省宿松县,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湘阴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皆有司马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著名西汉辞赋家。少好读书击剑,汉景帝时期,为武骑常侍。汉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司马相如文笔很好,写《子虚赋》,后来汉武帝看到后非常喜欢,他又给汉武帝写了《上林赋》,于是被升任中郎将。司马相如后来还出使过西南地区,对融洽中原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过贡献。司马相如的作品很有文采,还富有音乐感,为汉朝的辞赋形式树立了典范。为此,他还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后来司马相如被指控出使时受贿,被免官。过了一年,又召会为郎,转迁孝文园令,常称疾闲居。司马相如有消渴疾(糖尿病),后不治病逝。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六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三篇,但仅存篇名。收入《文选》的《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这两篇赋内容前后衔接,《史记》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
411.上官
姓氏:上官
祖宗:子兰
分类:以封邑为氏
姓氏起源:
上官姓氏源自于华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为为氏而姓了上官。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在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
(2)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迁徙分布: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江西省南昌市、萍乡市、奉新县、吉安市,遂州市,宁都市、吉水市、临川县、赣州市上铙县,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清流县、大田县、宁化县、沙县、邵武市、漳州市平和县、龙岩市长汀县、厦门市、南平市光泽县、武夷山市、泉州市安溪县,山东省荷泽市、金乡县、临沂市,贵州省遵义市,广东省普宁市、东莞市、贺县、汕头市、五华市、东兴市、珠海市、韶关市始兴县、深圳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信阳市光山县、仙居县、唐河县、滑县,湖北省的荆门市、长阳市、沙市、恩施市,湖南省沅江市、浏阳市,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扶风县、乾县,江苏省常州市、南京市六合区、泗洪县,浙江省温州市昆阳县、苍南县、宁波市奉化县、阳城市,临海市、宁海市、遂昌市、缙云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皆有上官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字游韶(约608~664年),唐朝诗人,尤其善于做五言诗,在技巧上独树一帜,许多人都很赞赏,也有人模仿他的这种五言诗。当时这种写法称为“上官体”。上官仪举为进士后做官,但因反对武则天而冤死狱中。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为韦后及武三思所信任。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412.欧阳
姓氏:欧阳
祖宗:勾践
分类:以封地山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