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6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关于欧阳一姓,《路史》“欧条”上记载:“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有记载,并提出欧阳一姓出自姬姓的观点。欧姓和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后裔。原来,越王勾践于“卧薪尝胆,雪耻复国”之后,其次子蹄被封于乌程余山之阳,号称欧阳亭侯,不久,越王无疆在楚国的大军压境下失国,于是,蹄之后世子孙就以欧阳为氏,称为欧阳氏。而欧阳余山,据考证就是现在浙江省吴兴县的东方。得姓历史2300年左右。

    郡望:

    (1)渤海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

    (2)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

    (3)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堂号:

    (1)渤海堂:以望立堂。

    (2)鄱阳堂:以望立堂。

    (3)庐陵堂:以望立堂。

    (4)画荻堂:宋朝欧阳修,从小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5)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代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迁徙分布:

    如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奕”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萍乡、新余、吉安、永丰、万载、赣州、会昌、安远,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江门,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南充营山县、达州开江、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永州宁远县、涟源(石旗头)、浏阳、隆回(六都寨、司门前、石桥铺)、洞口、溆浦,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代。

    历史名人: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流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春柳剧社,倡导新剧运动。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他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62年逝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个剧本。

    413.夏侯

    姓氏:夏侯

    祖宗:夏禹

    分类:以爵号为氏

    姓氏起源:

    从《姓谱》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两书中的记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夏侯氏的历史渊源。夏侯氏和单姓的夏氏本是一家,只是夏氏为兄,夏侯氏为弟罢了。春秋时期的杞国被楚国并灭之后(约于公元前445年),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裔,封他为爵侯,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世子孙便以夏侯为姓。得姓历史应该是距今两千四百年左右。

    郡望:

    (1)谯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

    (2)鲁郡:也称为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堂号:

    (1)谯国堂:以望立堂,也称为亳州堂。

    (2)鲁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鲁国堂、任城堂、汶阳堂。

    (3)汝阴堂:西汉时有夏侯婴,自幼年起就与汉高祖刘邦就是好朋友。刘邦在沛起兵,任夏侯婴为太仆。夏侯婴随刘邦击项羽,入蜀,定三秦,立下大功,封为汝阴侯。夏侯氏因以“汝阴”为堂号。

    迁徙分布:

    今江西省南昌市、赣州市兴国县、新余市分宜县、吉安市吉水县,安徽省天长市、合肥市、亳州市、阜阳市,江苏省金湖县、洪泽市,浙江省的富阳市,山东省济南市、淄搏市、临沂市、潍坊市、曲阜市、泗水县,北京市,陕西省西安市,台湾省台北市,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广东省惠州市,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日本等地,皆有夏侯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夏侯玄:三国魏人。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曹爽辅政,玄为爽姑子,任魏征西将军,掌管雍凉州军事。司马懿杀爽,玄亦被废黜。后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谋杀司马师,事泄被杀,夷三族。玄规格局度,负一时重望,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

    夏侯湛:晋代散骑常侍。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容颜俊美,曾与潘岳同车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夏侯胜:西汉时人。少随夏侯始昌学今文《尚书》。宣帝立,大将军霍光令他用《尚书》授太后。后因与黄霸同时下狱,在狱中授黄霸《尚书》。遇赦出狱后,任太子太傅。受诏撰写《尚书说》、《论语说》。他曾以《尚书》授其侄夏侯建,故《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

    414.诸葛

    姓氏:诸葛

    祖宗:葛伯

    分类:以封邑名为氏

    姓氏起源:

    (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郡望:

    琅琊郡:也称为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今山东省诸城市。

    堂号:

    (1)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2)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迁徙分布:

    诸葛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秦代葛婴(陈涉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邦为其不平,隧赐其子孙为诸县侯,由此,后人取“诸”及“葛”字,合姓“诸葛”;再一说,有“詹葛”一姓,在齐国人的语系里,“詹”与“诸”两音不分,时间长久后,误传为“诸葛”。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诸城市、临沂市、胶南县一带。

    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著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415.闻人

    姓氏:闻人

    祖宗:少正卯

    分类:以世称名号为氏

    姓氏起源:

    闻人姓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郡望:

    (1)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今河南省洛阳市。

    (2)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堂号:

    (1)河南堂:以望立堂。

    (2)吴兴堂:以望立堂。

    (3)中山堂:汉朝时有中山中尉闻人通汉。后仓曾说《礼记》数万言,写成著作《后氏曲台记》,后教授给闻人通汉。通汉以太子舍人身份,在石渠阁(阁名,汉入关时所得秦国图籍皆藏于此,汉朝是名儒讲经的地方)讲学。

    (4)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别高超的意思。明朝时候,闻良辅才能和德行都特别高超。初为监察御史,后来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罗,权操虎节(古时出行官员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水国用龙节),官至广东按察使。

    迁徙分布:

    闻人氏族人早期主要居住在山东地区,汉、唐时期逐渐西移河南洛阳,五代之后开始南下江苏、浙江等地,并以河南郡为郡望。宋朝以后,闻人氏族人在浙江余姚、金华、嘉定等地有少量分布。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杭州市萧山区、嘉兴市、金华市,江苏省宜兴市、无锡市、南通市,湖北省武汉市,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上海市,陕西省,安徽省六安市、临泉县、太和县、蚌埠市固镇县,台湾省台中市,美国旧金山市等地,皆有闻人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闻人梦吉:元朝人。其父誢曾在王柏门下学习。梦吉受学家庭,手抄《其七经传疏》,闭户10年,洞究奥旨。泰定时在乡里中贡生,被荐为校官,累迁泉州教授。至正中授福建等处儒学提举,辞不赴。

    闻人诠:明朝人,王守仁的学生,嘉靖年间进士,授宝应知县,升为御史。出巡山海关,修筑长城近千里。校刻《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

    416.东方

    姓氏:东方

    祖宗:伏羲

    分类:以官名为氏

    姓氏起源:

    (1)东方姓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裔便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东方姓源于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裔便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郡望:

    (1)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

    (2)平原郡:西汉时置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

    堂号:

    (1)平原堂:以望立堂。

    (2)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迁徙分布:

    宋朝后,东方氏一族已经非常稀少。如今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