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6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本姓张)。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皆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要害。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东方朔出入宫廷,文学修养很好,通晓世事,常借说笑话来劝谕皇上,深受人们赞赏。据说他矮小,所以后人画东方朔都画成矮个。

    东方虬:唐朝史官、诗人,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唐朝武则天时任左史,善于写诗。东方虬常说,自己百年后可与西门豹作对。陈子昂在《寄东方左史修竹篇书》中说,称东方虬《孤桐篇》“骨气端翔,音韵顿挫。可惜《孤桐篇》已经失传。东方虬存诗四首,《春雪》和《昭君怨三首》。《全唐文》收录东方虬《尺蠖赋》等文三篇。《元和姓纂》和《旧唐书·宋之问传》记载有东方虬事迹。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完成,武后便赐他锦袍。”

    417.赫连

    姓氏:赫连

    祖宗:赫连勃勃

    分类:改姓

    姓氏起源:

    从《通志·氏族略》上考证赫连氏是匈奴右贤王刘去卑的后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后,自称云赫连天,因此以赫连为氏。这方面的说法在《夏录》中也提到过。而《晋云》上则详细说明了赫连勃勃改姓的经过。据史料记载,当初赫连氏在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原来是胡人,跑到中国来,并当了皇帝。同时他选用这个姓是绞尽脑汁的。而且他们的始祖赫连勃勃在诏书中明确规定,只有他的正统嫡系子孙才得相袭此姓,其余支庶,只能以“铁伐”为氏。这个家族,都是匈奴的后裔,不过在共同的传统文化大熔炉中,经过温长的锻炼和融洽,大家早已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沧县一带)。

    郡望:

    (1)盛乐郡:西汉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祁县以东广大地区,郡治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2)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地区。

    堂号:

    (1)盛乐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3)乐川堂、仁恕堂:北周有赫连达,是赫连勃勃之后,刚硬有胆量。他年少时随贺拔岳征伐有功,赐为长广乡男爵。后来又迎接宇文泰匡,收复秦、陇、弘农,战于沙苑,皆有功。武帝时拜大将军、夏州总管。他廉俭仁恕,进爵仁恕,进爵乐川郡公卒。赫连氏因以“乐川”、“仁恕”为堂号。

    迁徙分布:

    赫连氏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沧县一带)。

    历史名人:

    赫连韬:唐代才子,福建省漳浦人,有不羁之才。与莆田的陈黯、王肱、萧枢、林贤、福州陈蔇、陈发、詹雄齐名,合称为“闽中八贤”。

    赫连勃勃:十六国时期夏的创建者。南匈奴后裔,刘渊的同族。在位约十九年。北魏明元帝曾改其名为屈孑,意为卑下。原为铁弗部,勃勃称王后,以为帝王“徽赫与天连”,因而改姓为赫连氏。父刘卫辰,率部服属于苻坚,屯驻代来城(今内蒙古杭锦旗东),为北魏所灭。勃勃逃亡到后秦,受到姚兴的宠遇。任为安北将军、五原公,镇朔方(今陕西省延安)。407年,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据有河套之地,南境抵三城(今陕西省延安)和高平(今宁夏固原)。勃勃体格魁伟,雄略过人,而凶暴好杀。善于用兵,多次向西进攻南凉,向南进攻后秦,俘掠大量人口牲畜。413年,营建首都,蒸土筑城,铁锥如能刺进一寸,即杀工匠一并筑入。他说自己将要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因定城名为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南归后,勃勃乘机南下,418年攻克长安,作为南都,自称皇帝,关中郡县都投降。425年赫连勃勃死。子赫连昌继位。427年,北魏攻取统万,次年,赫连昌被擒。431年夏亡。

    418.皇甫

    姓氏:皇甫

    祖宗:皇父鸾

    分类:以祖父字为姓氏

    姓氏起源:

    (1)皇甫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

    (2)皇甫源于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为汉代“三辅之首”。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地区。

    (2)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

    堂号:

    (1)京兆堂:以望立堂。

    (2)安定堂:以望立堂。

    (3)威远堂:后汉时有皇甫规,用兵非常具有韬略。羌人侵犯陇西,皇甫规打报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借口有病回家,几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诗经》、《礼记》教学生,当时都称他为贤人。梁冀死后,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为他过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为渡辽将军,在职数年,东北边疆畏威服德,又升尚书,迁弘农太守,转护羌都尉。

    迁徙分布:

    今四川省泸州市、江苏省南京市、昆山市、徐州市丰县,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焦作市博爱县、南阳市、商丘市柘城县、安阳市林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包头市,辽宁省沈阳市、辽阳市,山东省济南市、烟台市黄县,广东省惠州市,黑龙江省,湖南省张家界市,河北省唐山市、石家庄市、邯郸市魏县,山西省原平市(崞县)、高平市、忻州市、阳泉市、运城市盐湖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吉林省长春市、延边市,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罗平县、陆良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韩国的庆尚北道永川市等地,皆有皇甫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皇甫冉:唐朝天宝时状元。性聪敏,十岁即能文,张九龄呼为小友。与弟曾皆负诗名。其著有《皇甫冉集》。

    皇甫涍:明代诗人。好学工诗,与兄沖及弟汸、濂,皆有才名,时称皇甫四杰。官至浙江按察佥事。其后同里人张凤翼、燕翼、献翼并负才名,吴人因有“前有四杰,后有三张”之说。

    皇甫嵩:东汉太尉。少好诗书,习弓马,灵帝时任北地太守,领冀州牧,拜太尉,封槐里侯,时号名将。

    419.尉迟

    姓氏:尉迟

    祖宗:不详

    分类:以部落名命姓

    姓氏起源:

    尉迟是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郡望:

    太原府:也称为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忠武堂:唐朝时有鄂国公尉迟敬德,战功累累。有奸臣说他要造反,太宗问他,他回答说:“臣从陛下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随陛下身经百战,现在留下的,是枪刀弓箭里面捡回来的一条剩下的命。现在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吗?)说罢,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数数他身上的伤疤,太宗留着泪抚摸着,安慰他。他卒后谥忠武。

    迁徙分布:

    尉迟复姓望族居太原,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历史名人:

    尉迟敬德:唐朝人。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说:“臣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

    尉迟胜:唐朝于阗王珪长子。少嗣位,天宝年间来朝,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卫将军。与高仙芝击破萨马播仙,加银青光禄大夫。至德初命其弟曜领国事,自率五千兵赴安禄山之乱,萧宗待之甚厚。广德年间拜骠骑大将军、于阗王,令回国,尉迟胜固请留宿卫。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

    420.公羊

    姓氏:公羊

    祖宗:公孙羊孺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公羊复姓源于姬姓,出自先秦时期鲁国的公孙羊孺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尚友录》记载,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时期鲁国的公孙羊孺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而得姓。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学出众的人物,叫公孙羊孺。在公孙羊孺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姓名中的“公、羊”二字为姓氏者,称公羊氏、公孙氏、羊孺氏等。使公羊氏为姓氏人,是战国时期的公羊高,相传他是著名的《春秋公羊传》作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起初只是口头流传,到西汉景帝执政时期才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和齐国人胡毋生(字子都)将其“著于竹帛”而成书流传后世。后来,有一部分公羊氏族人与其他冠有“公”字的复姓如公良氏、公建氏、公明氏、公孙氏等等省文简改为单姓公氏,这些复姓多是王公贵族的后代。

    郡望:

    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下领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齐废。

    堂号:

    (1)顿丘堂:以望立堂。

    (2)春秋堂: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他钻研《春秋》,著《春秋公羊传》。他的玄孙公羊寿与弟子都禄把书稿整理出版成书。至汉代,何休又作《解诂》,使《公羊春秋》一书得以流传。公羊氏遂以“春秋”为堂号。

    迁徙分布:

    依照《尚友录》的记载,公羊氏家族当时的繁衍中心在顿丘,即今河北省清丰县西南一带。

    历史名人:

    公羊高:战国时齐国名儒,为卜子夏高徒,作《公羊传》也叫《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到汉初,他的玄孙公羊寿,邀集了研究公羊高的学者,辑录成《春秋公羊传》。何休又作《解诂》十一卷。多发明《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公羊传是今文,盛行于汉武帝、汉宣帝之时。成为儒学“十二经”之一。自王莽时,古文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到清代后期,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主张复兴今文学,借用公羊传“微言大义”来说经,议论时政,对当时学术界影响很大。

    公羊寿:公羊高之玄孙。他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公羊传》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崇,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文经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战国、秦、汉之间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421.澹台

    姓氏:澹台

    祖宗:灭明

    分类:以湖名为姓

    姓氏起源:

    (1)春秋时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于澹台湖,遂以湖名命姓,取名澹台灭明,其后遂以澹台命姓,称澹台氏。

    (2)澹台氏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澹台灭明的后代。灭明居于澹台山(今山东嘉祥县南),故以地名取为澹台姓,其子孙因为澹台氏。

    郡望:

    (1)太原府:也称为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2)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濮阳堂:以望立堂。

    (3)斩蛟堂、毁璧堂:孔子有弟子澹台灭明,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见官。子游十分欣赏他他。有一天,他带了千金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时,突然起了大浪,两条蛟夹着船不让走。澹台灭明说:“我这个人,只能够用仁义的方法取走我的东西,决不能用势力威胁我而抢劫我的东西!”说罢,就拔出剑来将两蛟斩死。蛟死后,浪也平了。澹台灭明把璧扔到河里,谁知投了3次,璧又跳到船上3次,他最后把璧毁掉走了。澹台氏因以“斩蛟”、“毁璧”为堂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