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6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迁徙分布:

    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榆次市,河南省商丘市、孟州市,河北省冀州市、邢台市、张家口市、衡水市、临西县,山东省泰山市,曲阜市、宁阳市、高密市、聊城市、蓬莱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凤阳市、六安市,湖北省孝感市、当阳市,上海市,北京市,陕西省咸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澳门等地,皆有澹台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澹台灭明: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南)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相貌丑陋,但为人公正,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受到孔子的推崇。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说他“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后来游学于江淮,弟子多达300人,名扬各诸侯国。因其貌丑,孔子开始曾以为才薄,当发现其优点后,则自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澹台子”。

    澹台敬伯:东汉名士,又名澹台恭,会稽人。向薛汉为师学习《韩诗》,为薛汉最知名的弟子之一。薛汉的弟子中,以澹台敬伯与杜抚、韩伯高等最为著名。

    422.公冶

    姓氏:公冶

    祖宗:季冶

    分类:以先祖之字为姓氏

    姓氏起源:

    公冶复姓源于姬姓,为季氏后代。鲁国季姓是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代。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鲁庄公死时立季友的儿子为国君,可是这位国君不幸遇害,季友也逃亡了,等季友回国时,又立他的小儿子为国君,就是鲁僖公。季姓公族中的季冶,字公冶,当了鲁国的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的字命姓,称公冶氏。

    郡望:

    鲁郡:也称为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1)鲁国堂:以望立堂,也称为鲁郡堂。

    (2)博通堂:孔子有弟子公冶长,通鸟语。一天,他听到鸟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你吃肉,我吃肠。”于是公冶长认为是老虎咬死了一只羊,就赶到南山去看个究竟。谁知到了南山,竟是一个人在那里被杀。这时,恰巧县衙捕快赶到,把他当作杀人疑犯抓了起来。县令讯问情况,公冶长说他受了鸟骗。县令为了试探他,就命人把米用盐煮了喂给笼中的鸟吃,然后把鸟提到公冶长面前。小鸟边吃边叫,县令问:“这小鸟叫的是什么?”公冶长说:“小鸟说米里有盐。”县令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于是便释放了他。

    迁徙分布:

    公冶氏族人早期分布在山东地区,汉朝以后以鲁郡为郡望。如今仅在山西省境内有零散分布。

    历史名人:

    公冶长:字子长,春秋末期齐国人,春秋末期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论语》的二十篇章中,有一篇名为“公冶长”,首载孔子论公冶长之为人。据说公冶长不但以贤而著称,而且通晓鸟语,多才多艺。后代人认为是吉祥,就画作年画。

    423.宗政

    姓氏:宗政

    祖宗:刘德

    分类:以官职称谓为氏

    姓氏起源:

    据考证,“宗政”是由“宗正”所改,宗正本来是一种官名,为九卿之一,专门掌管皇室亲属的事宜。这种官职,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相袭,仅在名称上有所不同。《通志·氏族略》上记载“汉楚元王交之孙刘德为宗政”,由此可知,刘德因任宗正之官,其后世子孙“以官名为姓”,称宗正氏,后称宗政氏。得姓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

    堂号:

    (1)京兆堂:以望立堂。

    (2)彭城堂:以望立堂。

    (3)安西堂:后魏宗政珍的孙子,官安西将军、光禄大夫。后魏孝昌时为都督,讨平乐汾州叛贼。

    (4)忠简堂:宋朝时期的抗金名将宗泽,本为宗政氏家族后裔,文武全才,在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谥忠简。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徐州市、河北省唐县等地还有少量的宗政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宗政珍孙:(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安西将军、光禄大夫。

    宗政辨:(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殿中少监(从四品)。

    424.濮阳

    姓氏:濮阳

    祖宗:不详

    分类:以地为氏

    姓氏起源:

    据《姓氏考略》记载,濮阳的先祖居于澶州,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同样《通志·氏族略》上亦有“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主簿。”的记载。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方。“濮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便已出名,这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南隅,黄河的西北。相传上古的颛顼帝陵仍为我国的著名古迹之一。颛顼帝的后世有居住于此地的,因而以地为氏,称濮阳氏。

    郡望:

    (1)博陵郡:今河南的濮阳市,古称澶州。

    (2)平陵县:春秋时齐国有平陵邑,汉代时置东平陵县,晋代改为平陵县,属于青州济南郡。

    堂号:

    相吴堂:三国时濮阳兴任会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孙权的交情很好。孙权做了东吴皇帝后,封他为外黄侯,拜丞相。濮阳氏因此以“相吴”为堂号。

    迁徙分布:

    如今在江苏省海门市、安徽省广德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历史名人:

    濮阳兴:三国时吴国的文官。字子元,少有士名,孙权时使蜀,做过会稽太守。吴国君主孙权的第六儿子,名叫孙休。濮阳兴和孙休是好友。后来孙休继位,称景帝,就任用濮阳兴做丞相,封外黄侯。永安中休卒,万或劝兴迎立程侯皓,加侍郎,领青州,俄为或所谮,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

    濮阳成:明朝武将,沉毅有远志,累立战功,朝廷封他世袭金山卫百户,为武德将军。

    濮阳瑾:明朝文士,因科举成绩优良而被任为地方官,在山东宁阳县任县丞,政尚宽平,赈饥有功,远近赖以全活。

    濮阳来:明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425.淳于

    姓氏:淳于

    祖宗:淳于公

    分类:以国名命姓

    姓氏起源:

    淳于复姓源于姜姓,以国名命姓,是炎帝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与“纯”字同音,遂在避讳之列,乃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

    郡望:

    (1)淳于复姓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河内。

    (2)河内郡:楚汉之际(公元前3世纪末)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一带地区。治所怀县,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堂号:

    德感堂:后汉时有淳于恭,清净不慕荣利。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门,朝廷拜他为议郎之侍中。

    迁徙分布:

    今在山东省龙口市,重庆市南川县、万盛区、渝北区、北碚区、綦江县、彭水县,四川省泸州市、广元市苍溪县、盐亭县、绵阳市、达州市、仓溪县,安徽省宿州市,湖南省长沙市湘阴县,河南省郑州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北京市等地,皆有淳于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淳于髥:战国时齐国文士。博学多闻,知识丰富,口才好,善于答辩,说话幽默滑稽。当时诸侯并侵,百官荒乱,淳于髥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说之以隐,并见听从,以为诸侯主客。

    淳于诞:后魏时蜀汉人。他的父亲兴宗为南安太守。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前往扬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盗贼所害,他倍感哀伤,誓要奋发,倾资财结交宾客,半月内遂得复仇,破贼樊文炽等。官终梁州刺史。

    淳于意:汉代名医。少喜医术,后为人治病,决生死多验,号为“神医”。

    426.单于

    姓氏:单于

    祖宗:单于

    分类:以国号为姓

    姓氏起源:

    据《姓氏寻源》和《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单于氏源自少数民族的匈奴。历史上的匈奴最高统流者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匈奴语中的“撑犁”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这样的一个伟大意义所代表的人物,当然,后代子孙就有以单于为姓,称为单于氏了。望族居千乘郡(今山东高苑县北一带)。这一姓氏出现于后周时期,得姓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以单于为姓的名士并不多见,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用外来种族的姓氏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且受到歧视。就连《中国名人大辞典》也没有收到一个此姓氏人。但据考证,也并没有绝迹,现今山东的历城、益都一带,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姓单于的人家,这也可能是宋本《百家姓》上出现单于一姓的自然原因吧。

    郡望:

    (1)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置郡,治所乐安(在今山东高苑县北25里)。东汉时改为乐安国。

    (2)朔方郡:汉武帝时卫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辖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治朔方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东汉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磴口北)。

    堂号:

    (1)千乘堂:以望立堂,亦称乐安堂。

    (2)朔方堂:以望立堂。

    (3)驭民堂: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称单于,他驾驭一方人民。

    迁徙分布:

    单于氏主要分布在湖北一带。

    历史名人:

    头曼单于:(?~公元前209年),著名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前209年,时期待考。

    冒顿单于:(?~公元前174年),名冒顿,头曼之子。著名秦末汉初时期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36年(公元前209~公元前174年)。

    427.太叔

    姓氏:太叔

    祖宗:太叔仪

    分类:以祖上名字为姓

    姓氏起源:

    (1)太叔氏出自姬姓,为卫国开国始祖康叔后代。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文公姬毁的第三个儿子叫姬仪。在古代,兄弟以伯仲叔季为次序来排名,姬仪因为排行老三,所以人称叔仪,又因为他是王族之后,所以世称太叔仪。他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称太叔复姓。

    (2)太叔氏出自姬姓。春秋时,郑庄公名叫寤生,他的弟弟叫作段,被封在京,世称京城太叔,其后代子孙遂以祖先封号命姓,称太叔复姓。

    郡望: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堂号:

    (1)东平堂:以望立堂。

    (2)明鉴堂:明鉴的意思是像镜子一样看得清,看得远。春秋时期,卫献公被驱逐出国后,派人与宁喜谈判,要求回国,宁喜答应了他。太叔仪说:“宁先生对待国君,还不如下棋的棋子呢。下棋的人如果举棋不定,就不会胜利,何况你把国君当棋子,今天驱逐他,明天答应他回来,摇摆不定。看来宁先生的败亡是不可避免的了。”不久后,宁喜果然被杀。人称太叔仪明鉴。太叔氏因号“明鉴堂”。

    迁徙分布:

    太叔氏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东平、泰安一带。

    历史名人:

    太叔仪:古代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周朝的王族后代叫姬仪,姬仪排行第三,也就是卫文公姬毁的第三个儿子。古时,兄弟辈排行次序,老大称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四称季。姬仪为老三,就称作叔仪。而姬姓源自周朝王族,(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于是外人称呼叔仪时为表示尊敬,就称他太叔仪。太叔仪的子孙,以先辈的身份为荣耀,世代姓太叔。

    太叔段:春秋郑国人。郑武公少子,庄公弟。母爱而欲立为太子,武公不许。在古代,太叔这样的尊称是被普遍采用,称呼王公贵族中排行第三的子弟,而也可能被子孙延用演变成姓氏。见于古书记载的春秋时郑国有一位京城太叔,他也是周朝姬姓王族的后代,名叫段,受封于京城。他的后代就取京城太叔中的“太叔”两字为姓。

    428.申屠

    姓氏:申屠

    祖宗:申侯

    分类:以封邑名称为氏

    姓氏起源:

    (1)申屠氏为上古舜帝的后代。初为胜屠氏,后因古代“胜”与“申”两字同音,故俗称申屠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