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6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申屠氏源于姜姓,为炎帝裔孙四岳的后代。夏朝时,四岳之后被封于申,为侯爵位,世称申侯。西周末年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先娶申侯的女儿为王后,后来又宠幸美女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申侯对此大为不满,便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敌兵压境,周幽王赶紧点燃烽火,召唤各国诸侯前来援救,可是等来等去,一路援军也没有来。原来,褒姒虽美,却难得开口一笑。为此周幽王立下重赏:凡能够使褒姒开口一笑者赏赐千金。有小人就出了个馊主意,叫周幽王点起烽火戏弄诸侯。周幽王依计而行,果然引得各国诸侯来时急如星火,去时败兴而归,乱哄哄,闹嚷嚷,倒也使褒姒笑过几次。可是一来二去,诸侯们也学乖了,所以到后来来的诸侯越来越少了,这次真的情况紧急,各国诸侯却以为周幽王又在做游戏,所以都不肯来了。结果周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杀死,褒姒也被掳走。于是申侯同鲁侯、许侯等拥立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为了酬谢申侯的援立之功,周平王把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今陕西合阳县东)。居于屠原的申姓人,就以申屠命姓,称申屠氏。

    (3)古代有申徒氏误传为申屠氏。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

    (2)西河郡:战国时魏国置郡。

    堂号:

    (1)京兆堂:以望立堂。

    (2)西河堂:以望立堂。

    (3)固安堂:汉朝时申屠嘉力大无穷,能脚踏强弩把它张开。随汉高祖抗击项羽,累官都尉,历淮阳太守,文帝时迁御史大夫,封固安侯。申屠氏因此号“固安堂”。

    (4)瓶隐堂:传说申屠有涯是宋朝时期的著名隐士。有一次,申屠有涯携带着一个瓶酒乘舟,喝醉了酒大吐,众人便把他赶到岸上。他说:“蚩蚩(忙乱之样)同舟人,不识同舟龙。”说完,就跳进瓶中不见了,当时人们惊称其为“瓶隐”。此后“瓶隐”成为申屠氏家族的一个堂号。

    迁徙分布:

    今浙江省杭州市、新安市建德县、东阳市、桐庐县、兰溪县、富阳市、永康县,江苏省苏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台湾省,辽宁省,安徽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申屠氏族人分布,以浙江分布最为广泛。

    历史名人:

    申屠嘉:汉代都尉。文帝时拜丞相,封固安侯。为人廉直,不受私人拜托。幸臣邓通戏殿上,嘉欲杀之,为文帝赦免。景帝时,晁错用事,嘉欲借晁错穿凿宗庙垣事杀错未成,愤恨吐血而死。

    申屠刚:后汉人。性情方直,常慕史鱿、汲黯之为人。平帝时,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时忤上意罢归。光武帝时征拜侍御史,后任尚书令。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劝谏不听,以头抵舆轮,使车不得行。后数次以谏忤旨,贬为平阴令,终官太中大夫。

    申屠致远:元朝人。世祖南征时,被经略使乞实力台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划。累官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事。所至有风裁。他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墨庄”。著有《忍斋行稿》、《杜诗纂例》、《集古印章》等。

    429.公孙

    姓氏:公孙

    祖宗:黄帝轩辕

    分类: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

    姓氏起源:

    公孙复姓起源很多。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记载:“神农用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广韵》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记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郡望:

    (1)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

    (2)高阳郡: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581年)被废黜。

    堂号:

    (1)扶风堂:以望立堂。

    (2)高阳堂:以望立堂。

    (3)白马堂:后汉公孙瓒被封为讨虏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4)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迁徙分布:

    公孙氏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临淄)、扶风郡(今陕西咸阳)。今山东、云南两省还有公孙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公孙轩辕:黄帝姓公孙(一说为姬姓),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和归藏氏,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根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华夏族的缔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说法被列为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公孙侨:公孙侨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

    430.仲孙

    姓氏:仲孙

    祖宗:庆父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1)仲孙源于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名叫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他的子孙便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庆父乱鲁之后,弑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2)仲孙源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仲孙氏。

    郡望: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581年)废黜。

    堂号:

    (1)高阳堂:以望立堂。

    (2)干礼堂: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獲,陪着鲁昭公到访楚国。他因病不能相礼,就把礼讲给昭公听。他将死的时候,召集各位大夫说:“礼是人的骨干,没有礼就不能立在世上为人。”仲孙氏因号“干礼堂”。

    迁徙分布:

    仲孙氏主要分布在今山东临淄西北一带。

    历史名人:

    仲孙湫:春秋时齐国人,事桓公为大夫。当时鲁国发生灾荒,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侦察情况,回来之后,齐桓公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攻打鲁国?”仲孙湫说:“不可以,因为鲁国有难,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爱护和帮助他!”齐桓公听后很是佩服仲孙湫的远见。

    仲孙蔑:即孟献子,春秋时鲁国人。他为人勤俭,体察民情。常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主张俭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

    431.轩辕

    姓氏:轩辕

    祖宗:黄帝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据文献记载,轩辕一姓起源于五千年以前,其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

    据考证:一说如《史记·索隐》上所记载,认为是黄帝居轩辕之丘而有轩辕氏;一说是为黄近作轩冕之服,而被人尊称为轩辕氏。总之,两者都有可能,或兼而有之。一句话,如《汉书·古今人表》记载所言“轩辕,即黄帝也。”轩辕氏出自黄帝,其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这是无疑的。而“轩辕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县的西北。由此可见,河南新郑一带跟每个炎黄子孙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郡望:

    (1)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

    (2)淮南郡:汉朝曾置淮南国,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为郡,迁治至寿春(今安徽寿县)。

    (3)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4)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

    (5)东平州:今山东省东平县。

    (6)开封府:古称大梁、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辖市。

    堂号:

    (1)上党堂:以望立堂。

    (2)淮南堂:以望立堂。

    (3)汝南堂:以望立堂。

    (4)睢州堂:以望立堂。

    (5)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不老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

    (6)榆西堂:长城东起榆关(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与中原,故以居住地为堂号。该地轩氏谦和达理、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淡泊敬诚。

    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新乡市、郑州市上街区、商丘市睢县、许昌市、新郑市、西华县、鹿邑县、太康县、扶沟县,广东省江门市,山东省的临沭县、聊城市冠县、济宁市嘉祥县、郓城县、东平市,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朝阳市,安徽省长丰、毫州市、寿州市,天津市静海区,河北省玉田县,江苏省淮阴市泗洪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等地,皆有轩辕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轩辕:(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上古帝王。即黄帝轩辕氏,少典与附宝之子。轩辕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后人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轩輗:(?~1464年待考),字惟行,一字惟衡;河南鹿邑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授行人司副。明宣德六年用荐改御使,明正统五年晋升为浙江按察使。

    轩万春:(生卒年待考),字彦绩;辽西人氏,祖籍京东玉田。著名晚清秀才、书法家。师承皇象、钟繇,工真、草、隶、行,其笔法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其书法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432.令狐

    姓氏:令狐

    祖宗:毕万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所谓令狐,本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的位置,根据《水经·冻水注》的记载“令狐即猗氏地”,即今山西省猗氏县的西部。那么,这个地名又是怎样变成复姓的呢?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原来,春秋时代曾经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在公元前376年,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当时瓜分晋国的魏氏,是传自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裔孙毕万,首先在晋国官拜大夫,声势一天比一天盛,到了毕万的曾孙魏颗,由于跟秦国打仗立了大功,被晋君别封于令狐,并于传到其子魏颉时,“以邑为氏”而姓的令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郡望:

    (1)太原郡:也称为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

    (2)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弘农堂:以望立堂。

    (3)泣墓堂:后魏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年丧父,泣墓十载。他事母至孝,乡里无不称赞。

    (4)博施堂:博是广泛的意思。令狐仕兄弟勤俭持家,用自家勤劳换来的财物广泛地施舍给穷苦人家。

    迁徙分布:

    令狐姓早期活动于山西的临猗等地,汉唐之间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有较大发展,在山西影响最大,并以太原郡为郡望。宋代以后,令狐氏逐渐凋零。如今在山西运城、平陆、万荣以及四川、贵州、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