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7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帅姓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师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师帅,是西周军制官职称谓。西周时期,军下设师,每师两千五百兵,周王室拥有六师军队,而在各诸侯国中,除了齐国姜太公拥有五师以外,其他的侯爵国拥有三师,伯爵国拥有二师,子爵国拥有一师,郡侯无师。至春秋以后,周王室疲弱,各诸侯国逐渐自大,无视周礼典制,各自纷纷扩军,如晋国、秦国、楚国、齐国、宋国、鲁国等大国皆扩军至六师。到了战国时期,师的建制已达万人,七雄皆各自拥兵数十师,周王室根本无可奈何。两周时期,师的最高军事长官称“师帅”,后细分有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等。

    在师帅、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后裔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1)南阳郡: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

    (2)河南郡:秦为三川郡,汉置河南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三十里)。

    (3)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今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4)平原郡:西汉置,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5)太原府:也称为太原郡。

    堂号:

    (1)平原堂:以望立堂。

    (2)灵石堂:以望立堂。

    (3)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迁徙分布:

    如今,帅氏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等地。

    历史名人:

    帅仍祖:清文学家。字宗道,号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帅我长子。康熙间诸生。幼聪慧,十岁能诗,以才华自负。又精岐黄术。性孤介,艰于一第,乃弃举业,键户读书。工诗文,著有《嗜退山房诗稿》二卷、《文稿》三卷。

    帅念祖:清画家。字宗德,号兰皋,江西奉新人,帅我子。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科给事中,陕西布政使。以事谪戍军台,没于塞外。工指画花卉,兼写山水。尤以时文鸣一时,务以幽渺之思,摆脱陈因。亦工诗,清刻不俗,与从子家相时有大小帅之称。著有《树人堂诗》七卷。

    477.缑

    姓氏:缑

    祖宗:滑伯

    分类:以封邑名称为氏

    姓氏起源:

    缑姓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卿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于缑邑(今河南偃师),称缑侯。“缑”,是河南洛阳地区偃师县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与谷水(渑水)的交汇处,又叫做“覆釜堆”或“抚父堆”,是通往登封县的必经之地。由于缑侯实际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国的君主,为伯爵,因此也称滑伯。这在唐朝学者里泰所编的《括地志》中有记载:“缑氏,滑伯国也。韦昭云,姬姓小国也。”在历史文献《重修滑县志》中也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国国都原在滑地(今河南睢县),在东周初期,由于周王室迁至成周,因此滑国后来也迁到费地(今河南偃师缑氏镇),故又称滑国为“费滑”、“缑氏”,邻邦有卫国和郑国。

    郡望:

    (1)中山郡: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3)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堂号:

    (1)中山堂:以望立堂。

    (2)太原堂:以望立堂。

    (3)陈留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郑州市封丘县、洛阳市偃师市、安阳市滑县、商丘市西华县、三门峡市、焦作市孟州市,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区、北道区、秦安县、庆阳合水县,山东省淄博市、齐河县、曹县,山西省高平市、侯马市,浙江省宁海县,四川省三台县、绵阳市北川县、广元市剑阁县、江油县、乐山市,陕西省西安市北关区、雁塔区、高新区、临潼县、延安市富平县、渭南县、蒲城县,上海市,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衡水市武邑县,辽宁省沈阳市,湖北省武汉市等地,皆有缑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缑玉:缑氏名人,历来以河南的为最多,他们的原籍,就在缑氏山。唐代有一本古书上记载,在东汉末时,出过一位孝女,叫缑玉,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孝子传》上有她的故事。

    缑谦:明代宪宗成化年间缑氏名人。文武双全,做过辽东总兵官,又因功擢升南京右通政,颇有政声。

    478.亢

    姓氏:亢

    祖宗:未知

    分类:以居邑名称为氏

    姓氏起源:

    亢姓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亢父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战国策·齐策》记载,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世称其为“亢父”。据传,亢父邑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有亢父山,因以为名,是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亢父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即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王朝时期封夏后氏至此为任国、邿国。亢父之地的地势十分狭峻险要,从军事地理上观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与泰山余脉的梁父山紧夹东西之道,至称阴阳。在战国时期,齐国在其地居高临下建有亢父城,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南荣氏所撰著的《遁甲开山图》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的大纵横家苏秦在谈论亢父之地时对齐宣王田辟疆说:“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

    郡望:

    (1)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2)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堂号:

    (1)武威堂:以望立堂。

    (2)太原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荆门市,山西省太原市、临汾市尧都区、浮山县、原平县、汾西县、蒲县、襄汾县、翼城县、晋城市、洪桐县,陕西省西安市、商南县、韩城市,河南省洛阳市、开封市嵩县、宜阳县、灵宝市、南阳市淅川县、武陟县、洛宁县、杞县、伊川县、濮阳县、许昌市、禹州市,吉林省吉林市,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鞍山市,山东省聊城市开发区、济宁市、青岛市即墨市、栖霞县,湖北省荆门市,甘肃省兰州市、金昌市、定西县、通渭县、临泽县,江苏省苏州市、扬州市、吴县,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卓资县,安徽省合肥市、当涂市,贵州省罗甸县等地,均有亢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亢仓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有《亢仓子》。亢仓子不仅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观念,而且也提出了举贤任能、施行教化、重农耕、举义兵等一系。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阳张深,状元,官刺史。他曾与亢恒(县尹)一道赴东北,教“土人”种植五谷,造福一方,万民感念。至今东北人还称其为“五谷圣人”。

    479.况

    姓氏:况

    祖宗:况长宁

    分类:以封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况姓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在周朝初年,舜(黄帝的第八代子孙)的后人虞公烈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称为况氏。三国时期,有个名人叫况长宁,他就是况姓的始祖。他的后代就以他为姓。

    郡望:

    (1)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2)瑞州府:瑞州府地处江西省中部偏西北。

    堂号:

    (1)高安堂:以望立堂。

    (2)恩荣堂:湖南新邵况氏(真公系)堂号,因皇帝恩典况真父亲,取以皇恩为荣意作号。

    (3)亲睦堂:江西上高大塘况氏堂号。

    (4)祠圣堂:江西上宜况氏堂号。

    (5)二吾堂:湖北孝感况氏堂号。

    (6)清一堂:湖北武汉况氏堂号。

    (7)龙王堂:重庆巴蜀况氏堂号。

    迁徙分布:

    况姓望出筠州府(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目前人口较多的是高安,大概15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高安(共24个乡镇)的六个镇:龙潭镇,荷岭镇,兰坊镇,灰埠镇和石脑镇以及筠阳镇。其他乡镇零星分布。

    历史名人:

    况昌伯∶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时封开国侯,食邑千户,居江右曲江(洪州西山),为豫章(江西)况姓始祖。始纂《况氏谱牒》。编成后,学士房(玄龄)杜(如晦)多以诗赠,奉太宗命,杜若虚为序,御题牒首曰:海内文章伯,水南忠孝家。

    况鼎:居新建西山太平乡,以忠孝上闻,官拜水南伯。唐宣宗幸其宅,赐“太平堂”匾,又赠门表曰: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

    480.后

    姓氏:后

    祖宗:後照

    分类: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

    后姓源于太昊氏,是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明清两代之后,河北、开封多出此姓。又有一说相传炎帝的后代共工有个儿子叫句龙黄帝时当任后土,死后被封为灶神,他的后代便后为姓。又有出自姬姓的,西周时鲁孝氏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谥号郈惠伯。他的后代称为郈氏,后来去右边的耳旁为后氏。

    郡望:

    东海郡:也称为郯郡、海州。《郡望百家姓》中记载:后氏望出东海。有二处:汉初置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另有一处为东魏及隋唐时代的东海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堂号:

    (1)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后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

    (2)东海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北京市,山东省单县,四川省仪陇县、巴中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湖南省宁乡县、长沙市、常德市,安徽省宣城县、芜湖市、无为县、泾县、全椒县、淮南市,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思茅县,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市溧水区、扬州市兴化县,河南省濮阳县、信阳市商城县,湖北省随州市、武汉市,甘肃省兰州市等地,皆有后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后稷:中国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是邰氏之女所生,初生时曾被遗弃,故名弃。在尧、舜时(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为农官,封地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据说他善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后来周族奉他为始祖,并认为他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农业还很原始,后稷对当时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因而许多古籍如《诗经·生民》、《尚书·舜典》及《史记·周本记》等都歌颂和记述了他的功绩。所以后来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设置的农官,就称为后稷。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在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481.有

    姓氏:有

    祖宗:有巢氏

    分类:以居邑名称为氏

    姓氏起源:

    有氏源于有巢氏,出自上古复姓有巢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路史》记载:“有氏,古帝有巢氏之后。”上古时,中原地区野兽经常侵扰人类,传说有人发明了在树上建造木屋,可免遭野兽侵袭。大家视其为圣人,尊称其为有巢氏,并拥其为部落首领。关于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已有记载。庄周在《庄子·盗跖》中说:“古者禽兽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在《韩非子·五矗》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是传说中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原始时代人类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郡望:

    东海郡:也称为郯郡、海州。

    堂号:

    (1)东海堂:以望立堂。

    (2)平阴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有姓望居东海郡(汉代置郡,在今天山东省郯城一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