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历史名人:
牟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著有《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后征为博士。
牟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489.佘
姓氏:佘
祖宗:人皇氏
分类:以先祖名号为氏
姓氏起源:
佘姓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1995年《邵东佘氏五修族谱》所记载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说:“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称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称示氏)。及夏后时失官,遂与不窟同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意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2)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3)新郑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
堂号:
(1)雁门堂:以望立堂。
(2)新蔡堂:以望立堂。
(3)新郑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新郑(今河南省中部新郑县)。
历史名人:
佘赛花:(934~1010年),女,亦称杨令婆,封号佘太君,北宋名将杨老令公杨继业之妻;河北义安人。她精通韬略。其八子及一孙,多数殉国。在西夏侵扰时,她已百岁高龄,仍身挂帅印,率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集中地体现了杨家将的爱国精神。她以一老妇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见的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佘赛花生于后唐清泰年间,后汉乾佑二年(949年)与杨业成婚逝世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寿七十七岁。清朝康基田在《晋乘搜略卷二十》中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人们把她比作蕲王韩世忠亲援桴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红玉,推崇备至。清光绪年间《保德州志》中记载:“杨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
490.佴
姓氏:佴
祖宗:佴湛
分类:皇帝赐姓
姓氏起源:
佴姓源于黄帝后裔商汤。至东汉光武帝有左相佴湛为佴氏始祖。得姓原因是:因为皇帝负责设计和制作爵冠,爵冠傍弼珥,大王就以此赐姓竖人旁于耳边以为佴氏。宋代文学家所写的《晋山公集》有段记载是“晋代,佴湛的事迹”,说明了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年以上的历史。晋代以后,佴氏很少见。家族现在关于姓氏称谓多念“nai”音,也有部分念“nie”、“ni”、“mi”。
郡望:
(1)古滇郡: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便消声匿迹了,它曾经达到鼎一时的艺术成就也再没有复兴过。
(2)大理国:亦称为古滇国、夜郎国、叶榆州、南诏国。
堂号:
(1)古滇堂:在今云南省境内,据说自古以来,有不少姓佴的人家,在不断繁衍滋长。云南古称滇,所以一直到现在,佴氏家族世代相袭“古滇”堂号。
(2)洱海堂:以望立堂,亦称叶榆堂、南诏堂、大理堂。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石桥镇、句容市陈武镇、扬州市波斯村、淮安市金湖县、盱眙县、苏州市、江都市昌松乡、泗阳县,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云南省昆明市佴家湾、大理白族自治州建水县等地,皆有佴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佴湛: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晋有佴湛,被佴氏后人奉为佴姓的鼻祖。
佴祺:明万历年间金榜题名,荣登进士。官至御史、直隶巡按等。
491.伯
姓氏:伯
祖宗:伯益
分类:以先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伯姓源于嬴姓,出自夏王朝初年东夷族伯益,属于以先祖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伯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亦称柏翳、大费,本是黄帝的后裔,在舜帝执政时期出任东夷部族联盟的首领,他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嬴”姓,故伯益也是嬴姓的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立有大功。大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却推辞不受,还躲避到箕山之阳。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结束了历来的禅让制度。后来,夏启担心伯益会夺取自己的王位,因此杀死了伯益,建立“王天下”的夏王朝,中国正式进入奴隶制社会。
郡望: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市),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堂号:
(1)河东堂:以望立堂。
(2)伯益堂: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伯姓望出河东郡(今山西省黄河以东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伯益:(生卒年待考),名益,嬴姓。著名禹之大臣,伯氏鼻祖之一。
伯牙:俞氏。春秋时人。善鼓琴,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使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情有所移,心有所感,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传为其作品。与锺子期善,能穷其意趣。后子期死,痛世无知音,不复鼓琴。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人们却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因为他的《高山流水》以及他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也成为千古绝唱。
492.赏
姓氏:赏
祖宗:赏羽羌
分类:汉化改姓为氏
姓氏起源:
赏姓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国姓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根据《万姓统谱》记载,赏氏起源于西夏,祖先为赏羽羌,望出吴郡。宋朝时期,党项民族建立了一个政权,国号大夏,据有现在原绥远省境内的鄂尔多斯,原宁夏省境内的阿拉善及甘肃省西北部之地,汉史称“西夏”。赏氏就是西夏国的国姓之一,其先祖叫拓拔·赏羽,但他不是鲜卑族人,而是氐羌人,因而史称其为“赏羽羌”。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民族,源本就是氐羌民族的一支。虽然西夏政权在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年)被蒙古大军所灭,真正的国祚不到两百年(1038~1227年),但其国人始终保留了西夏王朝的一支姓氏,即赏氏。西夏灭亡之后,赏氏族人纷纷南下,散居中原、江南各地。日久天长逐渐汉化,融入汉族,从此赏氏也成为汉族的一个姓氏。
郡望: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堂号:
吴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吴州堂、苏州堂。
迁徙分布:
赏姓望居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至浙江省杭州市一带)。
历史名人:
赏庆:(生卒年待考),南朝时吴中人(今江苏苏州),曾在江东做幕僚。
赏林:(生卒年待考),吴中人(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句章(今浙江宁波)略长吏。
493.南宫
姓氏:南宫
祖宗:南宫括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尚友录》记载,南宫源于姬姓,是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而《世本》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两书中认为,南宫的得姓,与鲁国的南宫阅,居南宫有关。此外《通志·氏族略》上有“南宫氏是孟僖子之后,或文王四友南宫之后。”这一说法。所谓“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记·周本纪》的师古注,指的就是南宫括。据考证,南宫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贤士。他是周文王父子兴周灭纣时的一位贤臣。春秋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本来叫仲孙阅,由于居住南宫,所以才以南宫二字为氏。据考证,不论是南宫括,还是南宫阅,他们都是黄帝的姬姓子孙。南宫氏的发源地在东鲁郡(今山东省境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郡望:
(1)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30里。
(2)东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魏及晋改为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3)南宫:即今河北省邢台市辖县级南宫市,南宫之地自西汉初期置县始,就一直沿用此名。
堂号:
(1)河南堂:以望立堂。
(2)东鲁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任城堂。
(3)南宫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南宫氏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30里)、东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魏及晋改为鲁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南宫括:(古适和括通用,但史籍上都是用适字),又称南宫子。著名西周贤者。周文王的好朋友、贤良之士。他曾大力助周文王兴国灭纣。周文王逝世后,他又帮助周武王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叫南宫括去把商纣王搜刮百姓财物而建立的鹿台拆了,并把鹿台上的财物分给贫苦老百姓。又叫他去把商纣王的粮仓都打开,将粮食分给受饥的庶民们。南宫括将各项事情都办得非常好,周武王很高兴,曾对群臣说:“我有戡乱的大臣八人,南宫括就是其中之一。”
494.墨
姓氏:墨
祖宗:墨如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墨姓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夏禹老师墨如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潜夫论》记载:“禹师墨如。”传说上古时圣帝舜在位时,大水成灾,经四岳举荐,舜帝任命鲧为水正,负责治理水患。鲧采取堵塞之法,结果越堵水患越大,反到淹死了很多人。舜依法杀了鲧,又改任鲧的儿子禹治水,那时禹仅只十七岁。面对如此重任,他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时,有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叫姜墨如,他见多识广,就向禹建议采取疏导之法治理水患。姜墨如建议使禹茅塞顿开,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平定了水患,禹因此拜墨如为师。
郡望:
梁郡:也称为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
堂号: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梁国堂、淮阳堂。
迁徙分布:
如今,墨氏族人主要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历史上记载的墨氏并不居于该地,当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族人转迁过程。
历史名人:
墨子:姓墨,名翟(约公元前479~公元前381年),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495.哈
姓氏:哈
祖宗:未知
分类:汉化改姓为氏
姓氏起源:
哈姓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都尔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rhaHala。元末明初,在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禁胡姓诏》时,即改汉姓为哈氏,迁居长葛郡(今河南许昌长葛),世代相传至今,族人众多。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希姓录》中记载:“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哈永森,就是原蒙古族都尔哈氏族人的后代。
郡望:
(1)长葛县:春秋时期郑国置长葛邑;秦朝时期改为长社县,属颖川郡。
(2)金山郡: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
堂号:
(1)长葛堂:以望立堂。
(2)金山堂:以望立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