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张熟李的人,关系看似不错,但是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恐怕可依赖的很少。只有面临变故的时候,能够共患难的人,我们才称之为好朋友。
以平常心看待朋友
曾读过一则故事,已记不清出处了,说是有一位侠客,他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虽然我在江湖闯荡几十年,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这让儿子十分惊愕。侠客就贴近儿子的耳朵交代了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照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侠客之子先去找了其父认定的“一个朋友”。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通缉,无奈之下投身你处,希望施以援手!”这人一听,立刻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亲生骨肉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侠客之子领悟到: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刻,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侠客之子又去了其父认定的“半个朋友”那里,作了同样的请求。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去吧,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侠客之子领悟到:在你患难的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的人,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何必只交合得来的朋友
一些人只结交合得来的朋友,所谓的“合得来”,并不是指可以合作共事,而是指基于性格、道德、习惯、趣味等的相似性而产生的情感相娱相悦。这种“合得来”是以非功利化为指向的,它不看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指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它只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带有情绪化的特征。在他们眼中,凡是不符合基本道德标准的人就一概拒绝,不相往来,也不顾及其中的利害关系。这种处世方式带有一种浓厚的书呆子气。
大千世界是瑰丽多彩的,人生亦是如此。人活着需要各种各样的朋友,不同的朋友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我们固然需要品性相投的友人,但同样也需要事业上的伙伴、利益上的合作者,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我们的人生难以完美。最惨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能在自己处于困难时帮上忙的朋友。
有的人因兴趣、爱好等而结交了很有活动能量的人,并因此而交上好运,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但为数较少。但有的人在交往中是拒绝结交有身份和地位的人,认为对方的身份比他高,会在感觉上产生不平等,还怕别人说三道四,因此交往的对象多与自己层次相当,而且交往时也是耻于言利。
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就指出:“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浓厚,人际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利益链条中的一环,以功利为取向的交往分量更重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抱着一副书呆子气,自以为清高有境界,结果只能是离群索居,被人孤立,伸手碰四壁,处处吃亏。在危急的时候,更不会有朋友给予帮忙,以解燃眉之急。
以能否合得来作为交友的唯一标准,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你融不到别人的利益圈子里去,因此,也不会有人站出来维护你的利益。有的时候,即使你甘于清贫淡泊、一心想做隐士也做不得,因为独善其身者的自我防卫能力都比较差,只要你惹得别人不高兴,麻烦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人们因相互需要而结成的共同体,因此,人与人之间互有利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通过互利互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际交往,我们可以办成一个人通常难以办成的事。
有的人也明白通过哪些交往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利益,但就是自己放不下身段。与合不来的人交往,他们会感到心理负担很重,情感上受不了,又不能得体地掩饰和控制自己的这种不适,结果感到自己很累,很受压抑,远不如独来独往那般轻松自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道德感和主观好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鄙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凡是与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主观好恶不同者,一概以沉默或回避示威。许多人还以清高脱俗自居,自认为有道德品质上的优越感,这更增加了其以主观好恶取人的行为模式。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孔夫子、朱熹也无法成为道德圣人,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以道德苛求于人,以好恶主观下判断,则天下可交之人少矣。以合得来为结交标准的人是社会良知最忠实的维护者,他们本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不懂从利害关系的角度为自己的人生作规划,不肯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结果削弱了自己,逐渐失去了维护自己权力的战斗力。
所以,以是否“合得来”作为人际交往的唯一标准实在是一种偏误,我们不妨将之作为人际关系的标准之一,既要交合得来的朋友,也要去交合不来的朋友。
莫以表现优越为傲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李先生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有人缘的骨干,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几乎在同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此,他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那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有意无意地跟他疏远。
李先生不明白那些同事为什么冷落自己,他并没有得罪他们呀!后来,经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从此他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夸耀自己的成就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李先生与同事闲聊的时候,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这一来,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好,无论上司、同事还是下属,无不乐意与他交往。当他从科长升副局长时,没有一个人说闲话。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宝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意思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将自己的优势让人一览无余。
“身边的朋友”更有现实意义
在战国时代,小国林立,争土夺疆之事时有发生,这是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纷乱年代。其中,鲁国国力较弱,却与齐国相邻,众所周知,齐国势力强大,名列五霸之一,专好逞强施横。鲁国却遭了殃,经常无故受到齐国的压迫,弄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胆战心惊,却又无力自卫,好不狼狈。
鲁国国王为此忧心如焚,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便将自己的王儿送到晋、楚两国作人质,以求加强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鲁王以为这样做,在将来齐国进兵侵略或者有其他紧急事态发生时,可以去请晋、楚两国派兵援助。
但是,当大臣黎矩知晓此事之后,急忙赶来进谏,对鲁王说:“大王,臣闻大王要将王子送往晋、楚两国作人质,不知可确有此事?”
鲁王点点头,笑道:“不错,孤王是有这个打算,现已让两个王儿收拾停当,即日便可起程。”
黎矩听完赶紧向鲁王进谏:“大王,臣愚拙,一时不明,觉得大王此事不妥,臣以为两个王子不能去晋、楚当人质,还望大王三思——”
鲁王听完便是一惊,探身问道:“卿何出此言?孤王送两个王儿去晋、楚当人质,并不是为了别的,卿难道不晓得齐国欺我太甚,无奈我们势力不够,难以与之抗衡,只有找些援助。晋、楚两国实力强盛,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与他们友好相处,以后再有齐国进犯,我们可以请晋、楚两国前来援助。怎么,这有什么不妥吗?”
黎矩听后,微微一笑,轻声问鲁王:“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不幸落水,眼看着就要淹溺丧命,即使是我们去请最擅长游泳的越国人来救他,恐怕也来不及了。再者,设若我们这里不幸发生了火灾,我们却要凿渠挖河去引海水灭火,大王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人常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管晋、楚两国如何强大,但它们距离鲁国路程遥远,一旦我们遭人攻击,想要求助于他们,也是不会有什么大希望的。再退一步说,纵然是晋、楚两国尽心救助,也不可能招而即至,总需费些时日。可等他们赶到时,我们恐怕早已身首异处,何谈救助。大王送王子去作人质岂非徒而无功?”
鲁王听完,一时没了主意,问黎道:“那么,依卿之见,孤王只有铁心受欺受辱,任人宰割喽!”
黎矩回答道:“大王也不必着急,以微臣愚见,窃以为大王应努力同邻国联合起来,共抗强齐。去晋、楚求援,倒不如求助于邻边的小国。”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黎矩的话也正是这个道理,犹如我们走进了荒无边际的大沙漠,却不能祈盼用远方湖泊丰富甜美的水来解除焦渴之苦。
朋友之间免不得互帮互助,互通有无,这都在情理之中。当今社会是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然而,人处在这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当中,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并非平坦无碍,相反,总会沟沟坎坎,磕磕绊绊。有时,跌了跤,受了挫,遇到困难,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个时候,便需要向朋友求助。大家自然明白,远水解不了近渴,真正帮得上忙的往往就是身边的朋友。这些朋友便是“近”,应当有意识地趋向他们。
庄子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在一道车辙里的积水中有一条鱼,眼看就要饥渴而死,可怜巴巴地向人求助。其中有人便出于一片诚心,开始挖渠引水,想真正解救这条鱼,但渠刚开始挖,鱼便死掉了。这个比喻恰是说明了这一点,纵然有时远方的朋友可以从根本上解救自己,无奈鞭长莫及,难以及时实现,如此一耽搁倒误了大事,甚至缓解都无法实现。
切记,结交朋友,适当的“趋近”对于自身十分有利!
给朋友分一下等级
有个地方士绅,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他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
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方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士绅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
他就根据这些等级来决定和对方来往的密度和自己心窗打开的程度。
“我过去就是因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他说。
朋友相交以“诚”相待,把朋友分等级听来看似无情,但听了那位士绅的话,我们觉得分等级的确有其必要性——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因此,有时会把一片赤心的人当成一肚子坏水的人,也会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点醒时还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非得到被“朋友”害了才大梦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很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非得勉强自己把朋友分等级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可把伤害减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他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年纪,自然热情冷却,不用人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
等级,可像前述那位士绅那样分,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和“不可深交级”。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这就好比客人来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请进客厅,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就好了。
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你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纯正的。不过人常被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所眩惑,结果把坏人当好人,这是很多人无法避免的错误。
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那么不必太急于把朋友分等级,因为你这时的朋友不会太多,还能维持感情的朋友应该不会太差。但当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权和钱时,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级不可了,因为这时的朋友有很多的是另有所图,不是真心的。
建立一个“朋友档案”
老康的弟弟被计程车撞死了,老康慌乱之中问计于人,别人从来没接触过这类事,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建议他去找律师,他说他过去也认识几位律师,但没保持联络,名片也早不知丢到哪里去了。他叹一口气说:“人到用时方恨少呀!”
“人到用时方恨少”,不知你有没有这种经验,如果曾经有过,那么就要赶紧亡羊补牢,如果没有过,那么也要未雨绸缪。
如何亡羊补牢、未雨绸缪呢?
也就是建立一个“朋友档案”。
人一生当中会交很多朋友,这些朋友有的会成为你的至交,有的会持续交往,但也有的会中断。交朋友固然不必勉强自己和对方,但不妨采取更有弹性的做法,不投缘的也不必“拒绝往来”,而把他们通通纳入你的“朋友档案”。
“朋友档案”的建立其实很简单。
首先,把你在上学时的同学资料整理出来,并做成记录;毕业经过数年后,你的同学会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行业,有的甚至已成为其中佼佼者,当你有需要时,凭着同学的关系,相信他们会给你某种程度的帮忙。这种同学关系,还可从大学向下延伸到高中、初中、小学,如能加以掌握,这将是一笔相当大的资源。当然,要建立起这些同学关系,你非得时常参加同学会,并且随时注意同学动态不可。其次,把你周围朋友的资料建立起来,对他们的专长也应有详细的记录。他们的住所、工作有变动时,也要在你的资料上修正,以免有必要时找不到人,而要有这些变动情形,则有赖于你平时和他们的联系。
同学和朋友的资料是最不应疏忽的,你还可以记下他们的生日,如果你不嫌麻烦,在他们生日时写上一张生日卡,或请吃个便饭,保证你们的关系突飞猛进。这些关系若能妥善维持,就算他们一时帮不上你的忙,也会介绍他们的朋友来助你一臂之力。
另外,有一种“朋友”也是你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只交换名片,谈不上交情的“朋友”。这种“朋友”各种行业各种阶层都会有,你不应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中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征,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但最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你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借故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他对你的印象也会深刻些。当然,这种“朋友”不可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有人用电脑建立朋友档案,有人用笔记簿,有人则用名片簿,这些方法各有长处,而不管用什么方法,有几点是必须记住的:
——每个朋友对你都有用处。
——每个朋友都不可放弃。
——每个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关系。
办公室里的“友谊尺度”
“我从不相信办公室里有真正的友谊,一起和你吐苦水的‘手帕交’,可能转身就会把你的话报告给上司,我没法把我的安全感建立在对同事的完全信任上。”曾经被朋友出卖过的钱洁毫不掩饰她对办公室友谊的看法。
钱洁所在的公司,只有五十几个人。树不大枝杈却多,刚进公司时,总听大家议论,说这个人和董事长关系密切,那个人跟总经理是哥儿们……她就像迷失在树丛里的一只小虫,一时理不清头绪。
杨依是办公室副主任,初到公司时杨依热情地帮钱洁填表格,带她到各个部门参观,并告诉钱洁办公室里每个人的背景、特征。很自然,钱洁把杨依当成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钱洁所在的办公室里,只有5个人,居然分成了4派:坐在她对面的两个男人,据说一个是董事长的人,一个是总经理的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部门主管对这两个人表面上毕恭毕敬,暗地里处处提防,每当这时,钱洁就成了一粒香果子,两边的人都往她那儿凑,或是发泄心中的不快,或是有意要钱洁出面调停。可一旦人家联起手来,钱洁多半还是凶多吉少。
钱洁很自然地把心中的烦恼向杨依倾诉,办公室的茶水间成了钱洁的苦情倾诉室。直到有一天,钱洁的主管找她谈话,他警告钱洁:如果对工作有什么意见,应该直接反映给他,不要在外面说三道四,长此以往没有团队精神,就请另谋高就。上司的话让钱洁哑口无言,钱洁确实说过“我的上司与同事间的明争暗斗无聊又幼稚,一点职业精神都没有”之类的话。但它们是怎么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呢?
3个月后的一天,钱洁无意间路过上司的办公室,“杨依,你说钱洁说我苛刻,这个小孩真不知天高地厚……”钱洁的血液几乎凝固,竟然是杨依,愤怒让钱洁忍不住想去质问她,可她很快就冷静下来。“是我太轻信人言了,杨依能在第一次见我时跟我讲别人的是非,她也会背着我,去讲我的是非。”都怪自己有眼无珠,不能怪任何人。看来自己只有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对杨依敬而远之。
没想到更让人气愤的事在后面,杨依竟然升职了,成为了办公室的主任。钱洁和她现在已经无话可谈了,但钱洁的工作总会与办公室有交集,这种滋味真难受。钱洁不禁怀疑自己的生活观,难道这是一个“告密者生存”的职场吗?在这种工作环境里哪还有安全感可言?
记得,如果你需要情感支持的话,可以向外发展,向旧时同学、好友寻求安慰,并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明智的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你掌握一套对自己和环境中的人和事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时,你就可以做到大智若愚了。
好朋友也要把握一个“度”字
人从小到大,都会交一些朋友,这些朋友有的只是普通朋友,有的则是可称为“死党”的好朋友。
但是我们也常发现,一些“死党”到后来还是散了。有的是“缘尽情了”,有的则是“不欢而散”,无论怎么散,就是散了。
人能有“死党”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多可惜啊!而“死党”一散,尤其那种“不欢而散”,要再重新组“党”是相当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无再见面的可能。
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结交新的朋友,但新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我强调:
好朋友要“保持距离”!
这话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才应该常聚首呀!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
问题就在“常聚首”!很多“死党”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散了。为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两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产生摩擦,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很奇怪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我有一位朋友,他和租同一套房子的房客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愤而搬了出去,两人至今未曾往来。
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自然可以琴瑟和谐,但因为夫妻太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其实朋友之间也要“相敬如宾”。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谓“保持距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保持距离的。
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的“海绵”。
有时太保持距离也会使对方疏远,尤其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对方。因此,对好朋友也要打打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个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朋友”,最后变成“只是认识”了!
也许你会说,“好朋友”就应该同穿一条裤子,彼此无私呀!
你能这样想很好,表示你是个可以肝胆相照的朋友,但问题是,人心是很复杂的,你能这么想,你的“好朋友”可不一定这么想。到最后,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朋友不要你!更何况,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你自己,你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有时你也不能掌握哩!
所以,为了友谊,为了人生不那么寂寞孤单,好朋友应保持距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