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把礼貌与虚伪混为一谈,假如这个等式成立的话,那么笔者对于所谓虚伪有更多的话要说。
称呼有讲究
一则段子里说:有一位名叫“张三”的老师与一女生恋爱。开始,学生叫他“张老师”,后来叫“张三”。等叫到“三”时,已是婚礼大庆。可见,所选择的称呼语,与所传达的讯号是有很大不同的。
很少有人去认真琢磨某个称呼究竟意味着什么,该叫什么就叫什么呗!其实,每一个称呼都有一套权利和义务的范围。被叫作“老师”的人有义务答疑解惑,也有权利对学生进行训导。当你叫他“老师”的时候,你便规定了他的这些权利和义务,或者说你表达了你这样的期望,同时你也步入了这个范围。
话剧《雷雨》里有个女人叫繁漪,是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角色。在剧中,其继子周萍开头直呼其名,后来又改叫她“母亲”。直呼其名,是情人的权利范围;而当他另有新欢时,周萍便用“母亲”。这一后母与继子的责权范围在他俩之间挖就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称呼用语最能体现人类细腻的感情,它为交际双方铺架了一座抒发情感的七彩之桥。那些从理智上讲不应在交际双方间使用的称呼语,有时反而是搭建这座桥梁的首选材料。当今一些恋人会以“小猪”、“小狗”甚至“老鼠”称呼对方,被叫者不但不觉得那是侮辱,反而觉得分外亲切。
一帮要好的朋友,指名指姓甚至叫昵称绰号都是情理之中的。而在家庭聚会时,彼此大叫“李总,请上座”,“王董,请喝酒”时,一种调侃幽默的意味就弥散在这些情理之外的称呼语中了。
多数时候,交际双方都存在着理智上讲应该如何称呼的称呼语,比如学生应该叫教师“老师”,经理叫秘书王琴小姐应为“小王”。如果选用了比正常关系更近的称呼语,就会产生亲热或受辱的反应。还是开头的例子,若学生叫老师姓名,又为老师乐于接受,则双方都能体味亦师亦友的亲热感;而当这种叫法对方不接受时,问题就来了——若经理自作多情地叫秘书“琴”,可能就要惹火烧身了。
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环境里就要根据当地人不同的文化观念、好恶态度去决定选择什么样的称呼语。
到了香港,不要随便叫人家为“同志”,据说那是同性恋者的别称。到了内地,不要称服务员为“小姐”,等等。
中国人都认为老年人是经验和睿智的象征,因而用对自家长辈的称呼去称呼老人是表示尊重的好办法。孩子们叫50岁以上的女性为“外婆”会得到外婆们“乖孩子”的称赞。可若对方是个美国人,结果可能就会不太美妙了,也许她会问:“难道我很老了吗?”要知道每个人都十分珍爱自己的青春。
有趣的是,我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也影响着人们选择不同的称呼语。到了北京,似乎天下一家,满街的“大叔、大妈、大哥、大姐”,您要去了,最好也“宾至如归”。而在上海可要相对保持点距离,“先生、师傅”要保险得多。北方似乎更重父权,管老年人叫“爷爷奶奶”是个讨巧的好招,南方好像母系当家,“阿公阿婆”声里洋溢着甜蜜温暖的亲情。
轿子不可抬得过高
无论称呼如何千差万别,“尊重他人”是最基本的原则。尤其是当您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某些帮助时,选择的称呼要特别表现出尊敬。
有一个常用的技巧是:选择一个比听话人实际地位稍高的称呼语,用这种方式抬高听话人的身份。医院里病人小心翼翼地把护士们叫成“大夫”,扎破了胎的骑车人长一声短一声叫修车匠“老板”……都是这一技巧的体现。当然,并不是叫作什么就成什么了,这种称呼方法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说话人的心意,表明愿以新的关系相处。这种方法能够常常奏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之常情。
当然了,轿子不可抬得太高,太高了坐轿人也会因为不自在而心生反感:最好不要故意把正在扫地的医院清洁工叫作“医生”,也不要冲着满面皱纹的女士大叫“小姐”。
尊重要发自内心,更要适可而止。
改变称呼自有言外之意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可能不乏这样一幕:摔破了碗或玩得满身是泥时,母亲会一改叫惯的昵称,清晰坚决地叫出我们的大名。而一旦听到这样连名带姓的叫法,惩罚的风雨也就随之而来了。
一条称呼的规则就隐含在这个场景中:日常交际时双方都存在着某种常用的称呼语,彼此对此极其熟悉,以至于在新的称呼行为还未发生前,人们的下意识中就早已出现了它。而一旦不是那个惯用的称呼语,就会发现称呼语所蕴藏着的特殊意味,即言外之意。
当年伍子胥常在吴王夫差纵情声色而忘记杀父之仇时如先君一般大叫其名讳,如当头棒喝令吴王警醒。这种言外之力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君臣之称是惯用的,而不惯用的称呼语则能引人注意并思考为什么。又如,反映平反昭雪的电影里,那些被称为“牛鬼蛇神”的人在工作组成员一句“同志”声中,不仅热了泪而且盈了眶,也是因为这种对当时的他们变得陌生了的称呼语里饱含了无限的感情。
所以,若要表达与以往交际有所不同的特殊目的时,最好要出其不意地改变惯用的称呼方法,通过新的称呼语表达您的言外之意。
对朋友客套适可而止
假如你到一个朋友家里,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是是”而答,每和你说话时,总是满口客套,惟恐你不欢,惟恐开罪于你。如此一来,你一定会觉得如针芒刺背,坐立不安,终于逃了出来,如释重负。
这情形你大概经历了不少,同时你也得想想,你如此对待过你的朋友吗?
虽然是客气,但这客气显然是给人痛苦的。开始会面时的几句客气话倒不成问题,若继续说个不停就太不妥当了。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情感,增加双方的兴趣,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横阻在双方之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搬走,人们只能隔着墙,做极简单的敷衍酬答而已。
大概朋友初次会面,略讲客套后,第二、第三次的见面就应竭力少用那些“您”、“阁下”、“府上”等名词,如果一直用下去,不在相当时间以后废除,则真挚的友谊必无法建立。
客气话是用来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多用就流于迂腐,流于浮滑,流于虚伪。有人替你做一点小事,譬如说:倒一杯茶吧。你说“谢谢”,也就够了。要是在特殊情形下,那么最多说:“对不起,这事情要麻烦你。”也就很够了。但是有些人却要说“呵,谢谢你,真对不起,我不该拿这小事情麻烦你,真使我觉得难过,实在太感激了……”等,你在旁边听见也会觉得不舒服的,可是你自己也有这样毛病吗?
说客气话的时候要充满真诚。像背熟了的成语似的流水般泻出来的客气话,最易使人讨厌。说时态度更要温雅,不可现出急促紧张的状态。还有,说时要保持身体的均衡,过度的打躬作揖、摇头摆身作态来帮助你说客气话的表情,并不是一个“雅观”的动作。
把平时对朋友太客气的说话略改为坦率一点的,你一定可以享受到友谊之乐。对平时你从来不会表示客气的人们稍为说话客气一点,如家中的亲人、商店的伙计、计程车司机等,你一定会收到意外的好处。
要避免过分的客气话,在一个朋友家中,这是窘迫主人的最好的利器,而当你是主人的时候,那又是最好的最高明的逐客方法。这方法的奏效,更胜于把他大骂一顿,如果你怕朋友们到家里干扰你,拼命跟他说客气话好了,临走勿忘请他有空再来,你知道他是绝不会再来的。
前面说明太多的客气话使人不愉快。现在,来讨论说客气话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1.要言之有物,这是说一切话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不如说“阁下上次主持的冬季救灾义演晚会成绩之佳,真是出人意料”等话,直接提及他的工作成绩。
至于恭维别人生意兴隆,不如赞美他推销产品的能力,或赞美他的经营手腕。
请人“指教一切”是不行的,你应该择其所长,集中某点请他指教,如此,他一定高兴得多。
2.缺乏真诚的、刻板的客气话,必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
“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
“小弟才疏学浅,一切请阁下多多指教。”
……
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维语,若从谈话的艺术观点来看,是非加以改正不可的。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张三大学毕业时,是一个充满了抱负和野心的年轻人。他追求独立个性,崇拜比尔·盖茨和斯蒂文·乔伯斯这两个电脑奇才,追随他们的牛仔、T恤等不拘一格的休闲式穿衣风格,他相信“人的真正的才能不在外表,而在大脑”。对那些为了寻求工作而努力装扮自己的人,他嗤之以鼻。他认为真正珍惜人才的现代化公司不会以外表衡量人的潜力。如果一个公司在面试时以外表来论人,那么这也不是他想为之效力的企业。他不仅穿着牛仔裤、T恤,还穿上一双早已落伍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鸭舌口黑布鞋,他认为自己独特的抗拒潮流又充满叛逆性格的装束,正反映了自己才子般的、有独特创造性的思想和才能。
像大多数学生一样,他在外企一次次面试,但一次次地以失败告终。直到最后一次,他与同班同学被某个公司先后召去面试。他的同学全副“武装”,发型整洁、面容干净、西装革履,手中提了个只放了几页纸的皮公文包,看起来已经俨然是一副成功者的姿态,而自己依然是那副“潇洒”的“盖茨”服,外加上“性格宣言”的黑布鞋。在他进入面试的会议室时,看到了约有五六个人,全部是西服正装。他们看起来不但精明强干,而且气势压人。他那不修边幅的随意性,显得如此与众不同、格格不入。巨大的压力和相形见绌的感觉使他“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他没有勇气再进行下去,终于放弃了面试的机会。他说:“我的自信和狂妄一时间全都消失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不是比尔·盖茨。”
环境变了,文化变了,文明的标准变了。今日之中国已经融入世界,要迎接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改变过去的错误观念。
是的,全世界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也只有一个毛泽东。他们不需要服从条例,因为他们已经创造了巅峰。
在北美,有一个关于比尔·盖茨的传说。他曾穿着牛仔、T恤去打高尔夫,场地管理人员按规定没允许他入场。盛怒之下,比尔·盖茨买下一个高尔夫场地,从此再也不用在打高尔夫时还要按规定穿着而受人限制了。可见比尔·盖茨的穿着也不是处处行得通。当微软被联想指控,他也被迫出庭时,从没有穿着随便地出现在法庭和媒体上。
比尔·盖茨的巨大成就及他对世界和人类的贡献,无论他穿什么、讲什么,人们不但接受他、相信他,而且崇拜他。但危险的是比尔·盖茨只有一个,他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成就和业绩已经超出形象可以传达的内容,他是一个超级品牌,他的名字是成功的代名词。社会衡量“成功”者形象的标准无法用于他,如果你还没有达到他的成就,而且又不是公司老板,纵然有多么出众的才华,为了你的不可估量的未来和潜在无限的机遇,还是不要像前面所讲的张三那样拿自己的事业和机遇赌博。
那些极其富有、成功或古怪的人,并不在乎自己留给人们的印象,但我们中的大部分却不能不在乎外界时我们的评价。
无论是风险基金经理还是面试你的未来老板,他们都不会相信你现在可以和比尔·盖茨相比。假如你认真观察,会发现比尔·盖茨的形象也在日趋改变,他在媒体上的新形象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那个着装随便的比尔·盖茨已经消失了,新的比尔·盖茨更像一个华尔街的经纪人。
不要对上司敬而远之
小周是一个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专业成绩相当好,而且为人也很热情,知道他的人无不伸出大拇指来称赞他。可是技术归技术,人缘归人缘,小周无论怎么努力好像都得不到上司的赏识。为此,小周很苦恼也很消沉。后来,远在异地的父亲来看望小周,得知他的情况后,仔细在脑中分析了一番,然后对忧郁的儿子说:“孩子,你什么都不差。但是做人啊,一定要大胆一点,你与群众关系好是应该的,但不该总躲着领导,不是去巴结他,而是正常积极地接触,你的领导会喜欢你的。”
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久小周就得到提升,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原来,小周从小就胆子比较小,在上学的时候就因为不善于和老师交往,见了老师就像耗子见了猫一样,总觉得心里害怕,所以一直都默默无闻。甚至在高中时,为班上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由于不懂得经常和老师沟通交流,连一次三好学生都没有评上。做父亲的当然了解小周的脾气,这回来了,了解情况后就逼着小周跨出这艰难的却很有意义的一步。最后真的成功了,小周从此之后,面对上司再也不紧张了。
对自己的上司敬而远之,不敢与之接触,这在工作、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又没有做亏心事,干嘛要怕见到上司呢?在职场上,领导是关系到自己发展前途的关键人物。与上司良好的交流往往能够让上司更加了解你,或者是激发他对你的兴趣。在他用人的时候,他就会自然地想到你。但偏偏有些人,视上司为洪水猛兽,不敢与上司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在公司举办休闲联欢,领导们的兴致也很不错,加入了欢乐的队伍之后,他的一举一动立刻变得不自然起来。不一会,他就会因为受不了领导在场的气氛,离开大家,独自坐到角落里喝咖啡。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过很多回,但是他们好像天生就是畏惧领导,一次都不敢出头。他们害怕在领导面前抛头露脸,甚至在午餐的时候遇到上司,不是主动打招呼,而是假装没看见,远远地就避了开去。有时候,自己的上司不在,主管找上门来,也萎缩在一旁,一概装作不知道,敷衍了事。
面对上司,大可不必过分紧张,上司又不是老虎,并不会随便吃人的。偶尔在公众场合见到自己的上司,不必理会对方是否认得你,大大方方地打个招呼有什么了不起?躲避和退让会让别人觉得你没有礼貌。但是也不必多说话,以免打扰上司的正常安排。离去的时候,别忘了也招呼上司一声,让他觉得你这人还不错,心中有他。上司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应抱着为了公司也为了自己的态度努力办事情,给上司一个良好的印象,也为自己的才华不被埋没出一分力。如果上司主动组织一些活动,如聚会、野营、春游等,应该学会愉快地接受,好好享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此后,也别忘了表达自己的谢意。这样有利于你们互相了解,也有利于大家齐心协力把公司的工作搞好,真是一石二鸟两全其美的处世方法,何乐而不为之?
对领导的态度是尊重中稍带些热情为好,自然而大方,没必要躲得远远的,也不宜过分亲热巴结,低三下四。说到底,一切的基础都是你的实力、水平,与领导的交往只是人际交往中较为重要的一环而已。
“豪爽”不等于“粗俗”
个性豪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态度过于随便的人却难以获得别人的尊敬,而且这种性情的人还会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麻烦。比如,他们由于说话不注意分寸而常常会惹长辈生气;不顾场合地开玩笑,无意间会伤害朋友。另外,对待身份和地位比你高的人采取这种毫无顾忌的态度,则会使对方觉得你没有涵养,不值得重用;对待身份和地位比你低的人时态度过于随便,也容易使对方误解,让他以哥们意气相待,甚至提出不当的要求。开玩笑的情形也是如此,如果你凡事都喜欢开玩笑,即使在讲正经话的时候,也很难叫人信服。
个性豪爽的人虽然比较好相处,但要受人尊敬,你就应该善于利用这种豪爽。以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一些娱乐性的场合,我们经常会想起这类人的加入。比如,因为那个人歌唱得很好听,我们感觉和他相处得很愉快;或者因为某人舞跳得很好,所以我们乐意找他去参加舞会;或者因为他喜欢讲笑话,非常有趣,所以我们高兴约他一起去吃饭……
人们之所以乐意在这些场合找他,主要是为了娱乐的需要,但是,如果人们只是在这种时候才想到他,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也不是在真正夸赞一个人,反过来有可能是在贬损他。至少一个只在娱乐这方面有“优势”的人,是不会被他人委以重托的,因而也不会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如果一个人仅以一方面的特长去获得别人的友谊,这样的人其实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由于他不具备其他特长,或者不懂得如何来发挥其他方面的优点,他也就很难受到他人的尊敬。
因此,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就是,不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境地,都要保持一种“稳重”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
那么,到底怎样才是具有稳重的态度呢?所谓具有稳重的态度,就是在待人接物中要保持一定的“威严”。当然,这种带有一定威严的态度与那种骄傲自大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与之完全相反。这种反差就如同鲁莽并不是勇敢的表现,乱开玩笑并不是机智一样。我们这样说,并无意去贬低那些具有骄傲自大态度的人,但是傲慢、自负的人确实很容易惹人生气,甚至让人嘲笑或轻蔑。
你可能同那些故意将物品价格抬高的商人打过交道吧!对待这样的商人,我想你也会绝不心软地把价格压低,这与我们对待价格合理的商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对待后者,我们是绝对不会刁难他们的。同购物的情形类似,我们对待那种傲慢自负的人,要么将他自我标榜的“价码”拉下来,要么轻蔑地看他一眼,然后远离他而去。
一个具有稳重态度的人,是绝对不会随便向别人溜须拍马的;他也不会八面玲珑、四处去讨好他人;更不会去任意滋事造谣,在背后批评别人。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不仅会将自己的意见谨慎、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平心静气地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如此待人处世的态度,就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稳重的威严感的态度。
这种稳重的威严感也可以从外在表现出来,即在表情或动作上表现出郑重其事的模样。当然如果你能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生动的机智或高尚的气质这种内在的东西,就更能增进你的尊严感。相反,如果一个人凡事都采取一种嘻嘻哈哈,对任何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在体态上总是摇摇晃晃,显得极不稳重,就会让人觉得你十分轻浮。如果一个人的外表看上去非常威严,但在实际行动上却草率致极,做事极不负责任,这样的人也仍然称不上是一个具有稳重威严感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