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恭维别人的缺点
要想引起别人的好感和支持,你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那么,在别人的眼里,哪种人格是最吸引人的呢?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
他研究发现,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6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序列最后、受喜爱程度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以诚待人,这样才能换得别人对自己的真诚和诚信。可是有的人认为真诚待人就是100%的说真话,100%的直接自我表达,其实不然,如果你处处说真话,处处把自己内心所想的说出来,那你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喜爱。
因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如果你过于直率和坦白,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别人的缺点你直接指出来,那势必会伤及他的自尊,不仅会导致别人对你的反感,有时候还会导致你们之间矛盾的激化。所以在生活中,如果你想指出别人的缺点,一定是建立在不伤及别人自尊的前提下,这才叫真诚,毫不顾及别人感受的胡乱指责是对别人的侮辱和伤害,不仅如此,你还将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好感。
真诚要求你不去直白地指责别人的缺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不要去恭维别人的缺点。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愿别人提及的缺点,可能是身体或心理的缺陷,可能是过去一件不光彩的事,可能是不想暴露于世的隐私等。
如果你非要拿这些缺点来调侃或攻击对方,就如同在他的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很难忍受。你让他受到伤害,他也会反过来伤害你,这种两败俱伤的情形,谁也不愿看到,所以与人相处一定要注意不要触及别人的痛处。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揭短意味着你对别人的不敬,自然你让别人觉得不真诚。“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也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揭短,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破裂甚至反目成仇。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赵大嫂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潘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
原来小潘平时与婆婆关系紧张,最近刚从家里搬出另住。赵大嫂由于不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潘。所以,只有了解交际对象的长处和短处,为人处事才不会伤人伤己。
总之,我们要永远记得:真诚并不意味着你去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去恭维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
47赞美不是奉承,赞美也需讲艺术
孩子爱听赞美的话,越赞美,越表扬就会越努力向上;
女人爱听赞美的话,赞美能让女人独自高兴半天;
男人爱听赞美的话,赞美能让他更奋进、更努力、更风雨无阻。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这是事实。西方学者马斯洛在研究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时,把人的尊严和成就感放到较高的层次里,而恰恰赞美便是满足别人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多多赞美别人,一来能满足一下别人天生的虚荣心,二来不花费你一分钱,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研究认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美”。有人说过,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者受到奖赏,赞美就是对别人付出的一种报偿。
没有人会拒绝赞美,即使一句“过奖了”,也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不仅如此,他对你的好感也会倍增,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进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其实,一个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善于赞扬别人优点的人,绝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同时他也会得到很大的收获。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方面的体验,赞扬别人,往往也会激励自己。别人的精神会感染我们,别人的榜样会带动我们。
但是,赞美是有一定技巧的,赞美,要出其不意,唯有出其不意,才能出奇制胜。
对于一个成功的男人来讲,如果你赞美他是多么多么的成功,你对他是多么多么的羡慕,他一点也不会觉得激动,倒是他身上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众优势,对他而言,则是一份惊喜的重视了。比如你可以说“您的成功是因为您在产品定位方面有着超人的识别能力”,这样的话,一定能让他兴奋很久。
对于一个漂亮的大眼美女来讲,如果你赞美她的眼睛是多么的迷人,她不会激动,但是你要夸她吹弹即破的皮肤,她会万分高兴,因为你的赞美让她眼前一亮,从而对你的记忆加深了。
如果你善于观察和发现,能从他身上找到他本人都未找到的亮点,那么你百分之百会获得他的好感。
对男人该赞美他什么?
赞美男人,你可以赞美他的成功,因为男人非常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赞美男人,你可以赞美他的风度,因为男人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言谈举止的评价。
赞美男人,你可以赞美他的外貌,因为男人在关注女人闭月羞花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貌比潘安。
赞美男人,你可以赞美他的聪明,因为男人更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智商的肯定。
赞美男人,你可以赞美他有责任心,因为男人更希望在别人的眼中是个“真男人”。
对女人该赞美什么?
赞美女人只要赞美她的美丽、智慧足以,但是在赞美时也要注意选词,否则会收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为女人的神经更敏感。
你可以赞美她漂亮,但不要赞美她可爱;
你可以赞美她智慧,但不要赞美她老道;
你可以赞美她厚道,但不要赞美她老实;
你可以赞美她单纯,但不要赞美她简单;
你可以赞美她真诚,但不要赞美她实在;
你可以赞美她有品位,但不要赞美她有个性。
还有一点,就是多赞美“小人物”。当他们有一点小表现,赞美他们两句,一定会赢得他们的心,因为他们平常欠缺的就是赞美。
48你能够赢得一场战争,但是赢不了一场
争论
有些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喜欢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这突出体现在和别人的争论中。为什么有一些人总是喜欢争论?因为他们要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虚荣心。一般来说,争论的目的是想给自己争面子,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不,争论不仅不能给自己挣来面子,还会使得对方丢了面子,而怨恨自己。
1502年,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要用一块别人认为已经无法使用的石头雕出手持弹弓的年轻大卫。在索德里尼的赞助之下,米开朗基罗来到佛罗伦萨工作。工作进行了几天后,索德里尼进入了工作室。
索德里尼自以为是行家,在仔细地“品鉴”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后,他站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说:“米开朗基罗,你的这个作品很了不起,基本上已经很完美了,但它还是有一点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
米开朗基罗知道索德里尼的观视角度不正确。但是,他没有争辩,只是让索德里尼随他爬上支架,在雕像鼻子的部位开始轻轻敲打,让手上的石屑一点一点掉下去。表面上看起来他是在修饰,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改动鼻子的任何地方。经过几分钟后,他说:“现在怎么样?”索德里尼回答:“现在才是最完美了。”其实,米开朗基罗的解决办法只是让他靠鼻子更近一点,让索德里尼调整自己的视野,而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了。
索德里尼是米开朗基罗的赞助人,米开朗基罗冒犯他没有任何好处,但如果改变鼻子的形状,很可能就毁了这个艺术品。对此,米开朗基罗找到这样一种方法,既原封不动地保住了雕像的完美,同时,又让索德里尼相信是自己使雕像更趋完美的。
事实上,你在大多数时候,也并不能确定自己所持的观点就是对的,而纯粹就是为了争胜而争论。即便你确定自己是对的,也不要试图去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因为你没有让别人心服口服的能力。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想接受别人的观点,那么也不要试图让别人赞同你。
小时候的卡耐基就非常喜欢和哥哥抬扛。进入大学,他选修逻辑学和辩论术,也经常参加辩论比赛,后来在纽约讲授演讲与辩论;有一度曾想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他听过、看过、参加过、也批评过数千次的争论,但经历的事情多了使他渐渐明白,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言辞是很苍白无力的,它很少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虽然上帝给了我们两只手一张嘴,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嘴而不喜欢动手。逞口舌之利是毫无意义的,不但不能改变别人的立场,反而有可能把自己逼上绝路。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高谈阔论的人。他们总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多么的出众,如果能按他说的计划实行,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这些人滔滔不绝,在自己空想的领域里如痴如醉。然而,在旁人看来,那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啊!
雷恩爵士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雷恩爵士为西敏斯特市设计了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市长总是担心三楼会掉下来,压到他在二楼的办公室。于是,他要求雷恩加固房子的结构:再加两根石柱作为支撑。虽然雷恩很清楚市长的恐惧是多余的,但是,他还是建造了两根石柱,当然,市长为此也很感激他。
后来,人们无意间才发现这两根石柱根本没有顶到天花板上。雷恩这位杰出的建筑师,只是为了消除市长的顾虑,就按照他说的做了,并没有和他争辩,因为他知道争辩是没有用的。石柱是假的,但是双方都得到了满足。市长可以松一口气,而后世将会了解雷恩的设计是成功的--建造石柱并没有必要。
一个人的行动必须随着周围状况的变化而改变。争辩不能为自己赢得荣耀,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有些人表面上赞同你,实际上却在背后辱骂你。所以,不要和别人争辩,不要做不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事。
49你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别人对你的
态度
人与人的关系常常是微妙的。有时候,你对一个人不满意,或者存在一种厌烦的心理,但是你并不希望他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不满或者厌烦,还希望他能够在不发现的前提下把你当成朋友,这种情况几乎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不喜欢别人,往往他也正烦着你呢;你很希望与一个人成为朋友,也许他同样受着你的吸引。
这样说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我们就没有权利去抱怨那些对待自己不是很友善的人了。在舞会上,如果我们受到了别人的冷落,就应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同样没有将目光投放在别人的身上,却过多的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在生病的时候,身边没有人表示对我们的关怀,是不是我们也在别人生病的时候表现出了冷漠,伤害了别人渴望友情的心……
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向开车经过镇上的人打招呼。有一天,他的孙女在他身旁,陪他聊天。这时有一位游客模样的陌生人在路边四处打听,看样子想找个地方住下来。
陌生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道:“请问大爷,住在这座城镇还不错吧?”
老人慢慢转过身来回答:“你原来住的城镇怎么样?”
游客说:“在我原来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欢批评别人。邻居之间常说闲话,总之那地方很不好。我真高兴能够离开,那不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摇椅上的老人对陌生人说:“那我得告诉你,其实这里也差不多。”
过了一会儿,一辆载着一家人的大车在老人旁边的加油站停下来加油。车子慢慢开进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孙女附近。
这时,父亲从车上走下来,向老人问道:“住在这市镇不错吧?”老人没有回答,又问道:“你原来住的地方怎样?”父亲看着老人说:“我原来住的城镇每个人都很亲切,人人都愿帮助邻居。无论去哪里,总会有人跟你打招呼,说谢谢。我真舍不得离开那儿。”老人看着这位父亲,脸上露出和蔼的微笑:“其实这里也差不多。”
那位父亲向老人说了声谢谢,驱车离开。等到那家人走远,孙女抬头问老人:“爷爷,为什么你告诉第一个人这里很可怕,却告诉第二个人这里很好呢?”老人慈祥地看着孙女说:“不管你搬到哪里,你都会带着自己的态度;那地方可怕或可爱,全在于你自己!”
我们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别人是怎么对待他的,而从来不去想自己是怎么对待别人的。有什么事情求朋友,从来都不会想别人是否有空,是否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或者朋友已经很累了,拖延了他的请求,他也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是朋友们没有为自己着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是单单为了某一个人而存在的。当我们感受到了朋友的冷落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责怪,而是要从自身开始检讨。因为你对待别人是什么态度的,别人也往往会对你什么态度。
维护友情,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心。如果一直都以私利的角度去要求别人做事情,那么无疑你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说,“什么样的人会交什么样的朋友““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类的话,其实就是将人以群分,告诉我们,你怎样经营你对别人的感情,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50别总是自己一味付出,让他付出一点更
能赢得他的心
“怎么样才能让不喜欢我的人喜欢我呢?”这的确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暂且不说应该怎么做,先看看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吧。
“我喜欢的男孩不喜欢我,于是我不求回报地为他做好多好多事情来讨好他。”“刚到一个新单位,老同事不喜欢我,于是我很亲切地跟他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一个宿舍的同学或朋友不喜欢我,于是我把宿舍里的脏活累活全都包揽到自己身上”……
结果怎么样呢?他们喜欢你了吗?
不用等他们的答案了,即便是有答案,也是“没有,他们跟以前一样照旧不喜欢我,态度没有一点变化”。你喜欢的男孩可以跟原来一样不喜欢你,一个在他看来无关紧要的人为他做点事情似乎是理所当然;老同事依然如故不喜欢你,你的热情和讨好在他们看来无非是你的矫揉造作和口蜜腹剑;同宿舍的同学或朋友保持以往的态度没改变,照旧不喜欢你,你的努力和付出在他们眼里只能是自作自受,最多认可你的能干,但打心眼里未必真的喜欢你。
明白了吧,让别人喜欢你,靠得不是你单方面的付出,扭转全局的关键在于:要学会诱导他们为你付出!让你喜欢的男孩喜欢上你,你可以找点麻烦的事麻烦麻烦他,让他为你做点事情;让一个单位的老同事喜欢上你,你可以找他们帮你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你可以楚楚可怜地说:有点事情我做不了,你可以帮帮我吗?让同宿舍的同学或朋友喜欢上你,你也可以求他们帮忙为你做点什么。
当他们面对你的恳求,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时,你该转过头去偷笑了,因为,你已经成功地撬开了对方的心理关口。一个人在为另一个人付出了心力之后,自然不会再仅仅把他当成敌视的人了。
下面这个案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然而,他也曾碰到过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他曾经碰到过一个喜欢和他做对的人。
当时,年轻的富兰克林还只是费城一家小印刷厂的老板,在州议会的复选中,他幸运地被推举为宾夕法尼亚议会下院的书记员。就在正式选举前的紧要关头,一位新当选的议员却公开发表了一篇反对富兰克林作下院书记员的演说。演说篇幅很长,措辞尖锐,简直可以说是把富兰克林贬得一文不值。
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富兰克林既生气又有点儿手足无措。要知道,对方是一位很有名望、有修养、有才识的绅士,在当地十分有影响力,而富兰克林又不愿意卑躬屈膝地去讨好他。几经思考,富兰克林找到了一种比卑躬屈膝更恰当、更有效的方法。
富兰克林听说他收藏了几部十分名贵而罕见的书,于是,他就写信恳求对方把这些珍贵的书籍借给自己拜读。那位议员接到信,马上就把书送了过来。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准时送还了那些书籍,并且附了一封感谢信,由衷地表达自己的谢意。
后来,当富兰克林再碰见他的时候,他竟然主动地跟富兰克林打招呼,而且告诉富兰克林,他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富兰克林。就这样,富兰克林将对手变成了终生的好友。
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里面隐含着什么心理玄机呢?
首先,请求别人帮个小忙,能够满足对方天性中的一种潜在的被尊重的需要。如果你求他帮忙,自然是主动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从而抬高了对方,对方就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满足了他获得尊重的本质需要。
总的来说,你请求他人帮个小忙,能够给对方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因此,对于那种自己力所能及或者擅长的事情,对方是不会拒绝你的。
那么,为什么对方帮了你的忙,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呢?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又称为认知行为失调理论。
这个理论简单来讲,就是认知与行为失调了。认知其实就是我们的想法,行为就是做法,认知可以引导行为。
这种认知引导行为的情形每天都在发生,例如我们上街买衣服,我们一定会买我们认为好看的衣服。正因为我们认为它好看【认知】,我们才会买它【行为】。
认知引导行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但是,有时候,行为却可以反过来引导认知。这就是说:因为我们先做了,我们只好改变我们的想法。为什么呢?
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认知一旦跟行为脱节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例如:我们买了一件衣服,回家一穿,却发现不好看,我们自然很痛苦,因为我们认为衣服是不好的,我们却买了,认知跟行为失调了,我们的举动似乎告诉我们:自己是个大傻瓜。
这时候怎么办?改变行为?把衣服退回店里?万一不能退的话呢?放到衣柜不要穿?万一非穿不可的话呢?那么,我们就只好改变我们的认知了--我们得说服自己:这衣服虽然不满意,但还是有可取之处。
这就是敝帚自珍的道理,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却也会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为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的认知与行为发生失调,否则就会很痛苦。
所以如果你帮助了某个人,而这个人是你所不喜欢的,甚至讨厌的,那么,认知和行为就脱节了,也就是产生了冲突,而避免这种因为认知失调所带来的痛苦,你只能说服自己:“我喜欢他,他很可爱!”,因为谁也不愿意承认,让自己付出过心思的那个人是令自己作呕的厌物!
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喜欢上你,不妨学学富兰克林的做法,让他为你做点事情。
你大可不必低声下气地去说“嗨,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的话了,你可以试着说说“嗨,你能帮我做点什么吗?”的话,这样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可见,让一个人喜欢上你,并不是那么难办的事。
51你有被利用的价值别人才会喜欢跟你交
朋友
你发现没有,你是什么样的人,身边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完美写照。
你想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定要有相应的实力,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欣赏,如果你是一只麻雀,就别奢望与凤凰共舞,要想和轿车同行,必须让自己先从自行车变成轿车。只有你身上有别人可以利用的价值,无论是物质的关照还是精神的鼓舞或共鸣,人们都倾向于与你交往,反之则疏远。那么我们只有加大对自己的“投资”,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才可以慢慢地扩展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人脉的最高境界就是互利,每个人都想结识那些能力强的人,这很正常。但是你要想跟他建立某种关系,你必须有他可以利用的价值。
王鹏英俊潇洒,多才多艺,演技也很好,是刚刚出道的演员。为了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他非常需要一个公共关系公司为他在各种报刊上刊登他的照片及有关介绍他的文章,但是他没有钱,也没有机会。
后来,经朋友的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叫米佳的女人,米佳曾经在纽约一家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工作过好多年,不仅熟知业务,而且也有较好的人缘。几个月前,她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关公司,并希望最终能够打入有利可图的公共娱乐领域。但是让她烦恼的是,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出名的演员、歌手、夜总会的表演者都不愿与她合作,她的生意一直没有起色。
王鹏与米佳一见面,一分析,两个人一拍即合,立即联手。随即,王鹏成了米佳新公司的代言人,而她则为王鹏提供出头露面所需要的经费。这样王鹏不仅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钱,而且随着名声的扩大,也使自己在业务活动中处于一种更有利的地位。同时米佳也借助王鹏的名气变得出名了,很快就有一些有名望的人找上门来。二人各取所需,合作达到了最高境界,他们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牢固。
在我们身边,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自己朋友、亲戚或同事不讲义气,不够哥们儿。其实,引起抱怨的主要原因无非是自己的某种需求对方没有给予满足,可这种需求何尝不具有功利性呢?人们常常说的那种没有功利性色彩的友谊,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大家可能会说,校园里面的友谊是没有功利性的,确实,这种友谊没有沾染上太多的物质利益,但其感情因素却是很重的。其实,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抱怨别人是多么势利,而是应该多想一想自己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
人脉就像一张网,而网上的结点就是一个个人,有的结点非常脆弱,不能更好地连接更多的人,而有的结点则在整张网中都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它连接起了越来越多的人,这些点被我们称之为关键结点。毫无疑问,这些成为关键结点的周围的人脉是丰富的,那么如何成为人脉网中的关键结点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自身的价值,说白点,就是被人利用的价值。
大家可能认为,“被利用”的价值,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太过功利了,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虽然我们的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但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人际交往境界,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这只是人们的理想状态。
人之所以去跟别人交往,多半都是想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取能满足自己的某种利益,这种利益,既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讲感情,也要有功利。可以说,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
如果你正在被利用、被剥削,则说明你有被利用、被剥削的价值,你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为此感到幸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获得了进步和成长,这对你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缘也是靠自己。自己是个半吊子,哪里来的朋友?”这一句话引自高阳的《胡雪岩》,相当贴切地描写了积累人脉的秘诀。
52没有十全十美,却有全心全意
能力和才华不是选择朋友的最高标准,只要投缘,只要够朋友,这些就显得不重要了。人无完人,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让你处处满意。那就让你的不满成为内心的秘密吧,因为朋友知道后,也许会离开你,那样会使你更加痛苦。
驰名于世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他的家当时坐落在摩里略镇,是同时代法国作家龚古尔、都德、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经常聚会、讨论交流的地方。
后来,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又多了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屠格涅夫,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见到了侨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后,向他倾诉了自己对他的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及对《猎人笔记》的高度赞赏。
自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屠格涅夫并不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改变他对都德著作的评价。在他看来,都德是他们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但他只把这个看法作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写进心爱的日记里。
1833年,屠格涅夫因脊髓癌病逝了。当都德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时,感到万分意外,就像迎头挨了一记闷棍似的,他感慨地说:“我始终记得他在我的家里,在我的餐桌上,怎样温柔热情地吻着我的孩子们的事,我还收藏着他写给我的无数亲切可爱的信件。但在他的那种和蔼的微笑下却隐藏着这样的意念。天哪!人生是怎样的奇怪,希腊人的所谓‘冷酷’两字是多么的真实!”
这种友情的幻灭当然使都德很伤心,但在屠格涅夫方面,却并无他的不是之处。因为他将友情和作品分离了,他对都德,甚至对他的孩子有友情,但是不满意他的作品,所以才在背后说出那样的话,如果不是为了友谊,屠格涅夫也许当面就向都德说了。这样一来,都德早就和屠格涅夫绝交,也不至于有死后这样的幻灭了。
交朋友要怀有一颗平常心,交朋友不论尊卑贵贱,只要志同道合即好。而且,朋友也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个以势利眼去衡量他人的人,其结果只是证明他肤浅无知。
伟大人物身边不乏崇拜者,在偶像面前的崇拜者总是跪着,尽管他的双手捧着自己的一颗心。大人物在打量这颗心的时候,同时把自己的心重重包裹起来。这就是许多大人物找不到知音,徜徉寂寞,小人物自卑自馁,收获不了友谊的症结所在。
交朋友,不需要多么十全十美,只要全心全意,友谊总是真诚的见证。
53亲密也不能无间,没有距离就没有
朋友
与别人初次见面或者虽然有过接触但双方还不熟识的时候,不要与对方有过于亲昵的举动,比如与对方勾肩搭背、称兄道弟,或者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这些过度的亲昵行为会让对方觉得你很轻浮,尤其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朋友,不应表露巴结讨好的意思,趋炎附势的行为不仅会引起当事人的蔑视,连在场的其他人也会瞧不起你。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都需要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之一:刺猬定律。
生物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冬季的一天,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空地。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它们身上的长刺又把同伴刺疼,于是它们很快分开。
接着,寒冷又迫使大家再次围拢,疼痛又迫使大家再次分离。如此反复多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佳的位置--保持一个忍受最轻微疼痛又能最大限度取暖御寒的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亦如此,良好交际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你要坐公交车出去玩,上车后你发现只有最后一排还有五个座位,走在你前面的两个人,一个选了正中间的座位,一个选了最右侧靠窗子的座位。剩下的三个座位中,一个在前两个人之间,两个在中间人与最左侧的窗户之间,这时你会坐在哪里呢?
想必,你多半会选择最左侧窗户的座位,而不是紧挨着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位坐下。这很正常,因为人与人之间也像前面讲的刺猬那样,彼此需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有时是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乘电梯的时候,你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会仰着头往上看着显示的楼层数,难道显示的楼层数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在背后起作用呢?
我们知道,电梯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在电梯里,每个人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会感到很不舒服,想尽早离开,于是你选择了往上看,这种向上看的行为就是你想尽快“逃离”这个狭小空间的心理表现。看着不停变换的数字能使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进,从而缓解焦急的心理。
认识到心理学上的“私人空间”的存在,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了,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要想让一个人喜欢自己,就要学会与他亲密无间,包括身体上的接触,搭搭肩,勾勾背,胳膊挽着胳膊,只要不是异性之间,都可以尝试更近距离的接触。
这种认识极其错误!
人都渴望亲密,但人又都是需要距离的动物,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朋友也毫不例外,成为好朋友,只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以及心灵的沟通,但并不能说明你们之间是毫无间隙,可以融为一体的。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说:“真正的友谊,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有距离,才会有尊重;有尊重,友谊才会天长地久。”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独特的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是友谊的连接带和润滑剂,而个性和距离则是友谊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好朋友之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保持距离的。中国古老的箴言:君子之交淡如水,便饱含这一道理。
其实,私人空间的大小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也会根据所处的场合或者面对的对象做出心理调整,选择更适当的私人空间。按照这种划分,私人空间大致有这样几种:
1私密型
这种私人空间的“气泡”半径最小,只有15~45厘米。人们对于这个空间有着格外强烈的防护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只有在感情上与我们特别亲近的人或者动物才会被允许进入这个空间,比如恋人、父母、配偶、孩子、密友、亲戚和宠物等。
而与我们的身体间距小于15厘米的区域是绝对的私密空间,通常只有在进行极为亲密的身体接触时才会允许别人靠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拥挤的地铁中人们的表情都很凝重,因为被剥夺了私密空间。
2交往型
我们在一些友好场合,比如朋友的宴会上,通常只要求半径大小为05~1米的私人空间。但是在跟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时,我们会跟他们保持更远一些的距离,这时的“气泡”半径大小为1~3米。
3公共型
如果场合中人数众多,比如我们需要当着很多人的面发言,这时会要求更大的“气泡”半径,比如3米以上,因为这样的距离会让我们不那么紧张。
54十全十美的人并不惹人爱,反倒是有点
缺点的人更受人欢迎
“这是最新款的保湿霜,能让你的每个毛孔都会感到水汪汪的滋润”
“这是新出的曲奇饼,味道好而健康”
“这是新型的电冰箱,内部空间大还省电”
……
你发现没有:这些推销,全部都是“优点式”推销。
这时候肯定就会有人说了:“推销,不就是要尽力把自己的优点传达给对方吗?”
是这样的,但又不完全是。
优点式的推销,早已跟不上现在社会的发展了。
要不然,我问你:我要把一个商品说得只有优点而没有任何缺点,就这么一个完美的商品,你会相信吗?
当然不信。
但凡商场里面,被促销人员说得天花乱坠完美无缺的商品,销量都不是最好的,真正销量好的东西,都是被人拿出缺点来谈事儿的:“这洗衣机省水,但价格高了点;这台电脑挺好看的,就是配置低了点”等等。
在被告知缺点的同时,顾客脑袋里其实在做选择:是向购买价格妥协,还是向每月的水费妥协?这就是缺点式销售的优点:在告知缺点的同时,其实就是启动了他心中的电子秤, 反复比较优缺点,这种比较,就很容易让他把这件商品当成了自己的购买对象,毕竟,一个人对某样商品投入心思更多,选择的几率也就更大。
而全优点式销售的缺点则是:只把全部优点告诉对方,这样购买对象只能做出买或不买的选择,相信你的完美推销便买,不相信的,便不买。
做人也是一样,聪明做人的方式是,不让自己显得过于完美,让自己有点小毛病的人更具有吸引力。
确实,这是事实,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发现,与十全十美的人相比,能力出众但有一些小缺点的人最有吸引力,是人们最喜欢交往的对象,这种现象就是“犯错误效应”。
阿伦森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他请人观看四个候选人的演讲录像,这四个人是:【1】几乎是一个完人;【2】一个犯过错误的完人;【3】一个平庸的人;【4】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人。
看完录像后,让人们评价哪一种人最具有吸引力。
结果表明,犯过错误、能力超众的人被认为最有吸引力。几乎是完人的人居于第二位,其次是平庸的人和犯过错误的平庸人。
阿伦森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却往往不太讨人喜欢;而讨人喜欢的,却往往是那些虽然有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有点自卑。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你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很完美,倒让人感觉他做作。所以,故意把自己表现得很完美,这本身恐怕就是一个缺点。
不仅如此,那些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活得比一般人更累,而且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或合作的人,也容易因为被他们要求,而活得比较累。
有一位80后的“剩女”,人漂亮,学历高,事业也有所成就,在很多人眼里,可以说是一位相当完美的人。但就是这么个优秀的女孩,身边却总是少了一个护花使者,身边的朋友觉得不可思议,就算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她身边的男士也不少,而且自己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有眼缘就可以,可还是没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白马王子。眼看着自己都三十出头了,还没有真正喜欢自己的男人出现,真是着急,但这又不是着急的事,只能耐心等待了。
其实她不知道,也许正是她的“完美”把许多男士吓着了。每个人固然希望自己的对象能具有较多的优点,可是如果这个人真的十全十美,却也让人受不了。首先,会怕自己配不上对方;其次,因为对方要求高,你稍有缺点,他(她)就要求你改正,你肯定会活得很紧张、很累。
在人际交往中,要做个聪明的人,聪明的人大多懂得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缺点,你可以事先把自己的缺点告知对方:“我这人记性不好”“我脾气不太好,有时会对人大吼大叫”。也许你的身上的毛病不止这些,但是当听你亲口说出自己的缺点后,他会更加相信你,至于你身上的其他毛病,就因此被他忽视掉了。
所以,为人处世,要懂得有效地引导他人关注自己所指出的自身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是你早有准备的,能应付得来的,说到底,这些东西不会对你产生太大负面影响,先把它指出来,在别人的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以后,他们再给你挑错的心理,就会少很多。毕竟,人无完人,如果你给人一种十全十美的感觉,别人就会觉得你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给人一种距离感,别人不会靠近你,信任你,因为人们宁愿选择活得轻松而有缺陷,也不会选择活得累而完美。
所以,试着把自己的一点点缺点暴露出来吧,这样会让你赢得更多的信任、支持和喜欢。
55该自抬身价的时候就自抬身价,这样才
能被人更尊重
现如今,人人都想出人头地,而善于玩“心计”的人就会在必要的时候“自抬身价”,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他们认为过度的谦虚只会让别人看不起。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如果王婆只是谦虚地说自己的瓜不太好,那谁会买呢?抬高你的身价,别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甚至暗暗佩服你,也就愿意与你来往。
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周躁出访齐国,目的是想在那里谋得个一官半职,但是他深知自己的名声还不至于让齐王对自己封官加爵,于是他对在齐国做官的朋友宫他说:“我想作为齐国的特使访问魏国,如果齐王能给我支持,我会出使魏国,并试着让魏国与齐国亲近。”
宫他听了忙回答说:“你可不能这么说,你这样说的话就等于贬低了自己,承认自己在魏国不吃香,这样的人,齐王又怎么会重用呢?”
周躁听后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于是继续问道:“那你说我该怎么说呢?”
宫他想了想说:“你不如自信满满地问齐王对魏国有什么期望,然后告诉他你可以倾魏国之力满足齐王要求。这样说齐王必定以为你在魏国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自然会厚待你。然后你再去魏国,对魏王说自己能够倾自己全力,满足大王对齐国的要求。这样魏王也必定不会小觑你,会重用你。你看,这样做你既可以打动齐王,又能打动魏王。”
于是周躁按照宫他的说法去做了,果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周躁原本既没有名声也没地位,但他在朋友宫他的建议下,得到了齐、魏两国的重用,这全靠他假借魏国之名抬高了自己,进而达到了在齐国谋职的目的,然后又假借齐国之名让魏国也重用了自己,真是一举两得的事。
其实,在现代的商品社会中,人也是一种“商品”,各有各的价值,所以,你应该懂得如何富有心计地自抬身份,让别人认同和肯定你的价值。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更愿意相信那些价格昂贵的商品,认为“一分钱一分货”,而对于那些价格低廉的商品却心存质疑,总认为“便宜没好货”。所以,要想别人认同和信任你的价值,要想别人尊重和重视你,你就得把自己的身价定位得高一些,因为把自己的身价定位太低,只会让人看不起。
因此,做个聪明人,试着抬高自己的身价,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自抬身价不能随意而为,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适度
也就是不要抬得过高,脱离现实的过高,只会让你摔得更惨,所以抬高后的身价要与你的才能等值,比如你有7分的才能,可以抬出9分的身价;如果你一个月只能赚三千多,那么你可以对外宣称赚四千多,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有的时候,你的半斤八两别人还是了解的,再说你本来只是个小公司的小文员,非要说自己每月赚八千,谁会相信呢?
2参考行情
在抬高自己身价的时候,要明白当时的行情,如果你能力足够,可以适当地把身份抬得比行情高一点,一定不要低于行情,因为低于行情的身价,就会给人“低价倾销”的感觉,别人会把你当成“廉价品”看,不会珍惜。当然,也不要高出行情太多,除非你是天才,要么就有成绩做后盾,否则会被人当成疯子看待。
3看准时机抬身价
平时不要有事没事就跟人谈你的“身价”,这只会被人看成在吹嘘,反而没有人再相信你。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恰当的时机呢?比如有人问的时候,大家议论到你的时候,或是有人准备“买”的时候,都是自抬身价的时机。
在这个时候,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行业,担任的是什么职位,都不用谦虚客气,适度地自抬身价吧,就算是被人笑话,也好过自贬身价,而且一旦成功了,还会让你的身价攀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