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自己,欣赏自己
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声誉极高的教授之一,哈佛学子们对他非常尊敬和爱戴,将他称为“最受欢迎的教授”“人生导师”。他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课程备受学子们欢迎,选修人数高达总人数的20%,其受欢迎率分别名列第一名和第三名。有许多学生甚至表示,这两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作为一位教授,沙哈尔能得到学生们如此的肯定,他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你听过他的课或许就会产生一点点疑问。因为沙哈尔讲课时总是略带腼腆,语气平缓,既不激动也不高昂,而如此缺少激情的课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当沙哈尔面对第一次听他的课的学生们失望的眼神时,他微笑着说:“请允许我做我自己。”沙哈尔欣赏自己的讲课风格,他给自己的课的定位就是经过严格实验和实证的心理科学,让听课者可以脚踏实地、积极地改变。
事实上,沙哈尔一开始讲课的时候,只有8个人选修沙哈尔的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自己。相反,他对自己无比欣赏和肯定,他坚持自己的风格。就这样,到了第二学期,他的课程的选修人数达到数百人,而第三学期则成了哈佛开课史上的“奇迹”。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人都像沙哈尔一样开始的时候成绩并不理想,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像沙哈尔一样坚定不移地肯定自我、欣赏自我。而是否具有这种积极心理学智慧,却是人生是否美好的最初的分水岭。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永远一帆风顺,即使你努力、认真,你仍然会遭遇很多失败。这时,你难免会悲观、失望,甚至否定自己,但这种自我否定只会使你远离成功,对你毫无好处。具有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面对挫折时会难过、会失望,但他们绝不会否定自己,他们能够正确地应对负面情绪,肯定自己的价值,从内心深处来欣赏自己,以激发自我潜能,让自己更加接近成功。那么,应该怎样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呢?从很多成功人士身上,我们得出了以下方法。
1.正视自己的弱点
你必须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应该自己尊重自己。同理,要想得到他人的欣赏,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欣赏。当一个人嫌恶、鄙视自己的时候,他根本不可能得到他人的欣赏,这样的人和自强、自立、自信等词语永远无缘。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欣赏自己的长处,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2.多看自己的优点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不足上,或者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做错了多少事,他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平凡、一无是处,给自己徒增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虽有不足,但是也有优点,大可不必过度贬低自己而抬高别人。在生活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也许比他个头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比他能力差;她也许比你的皮肤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比你学识少。所以,请多看看自己的优点。
3.为自己鼓掌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要把赞美全部给了他人,偶尔也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不管别人对你报以什么样的看法,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误会有多深,你都应该学会欣赏自己,大大方方地为自己鼓掌。有人说:“不管到什么时候也不要过于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这样做意味着你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我从来不会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喝彩而感到伤心难过,因为我总是会找出一个理由来为自己鼓掌。”
生活不会永远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有时候你必须面对责难和嘲讽,这时候你不应该消极沉沦,而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发现自己的长处,为自己鼓掌。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肯定自己、欣赏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候你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究竟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适当的时候转变一下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你就会发现一些你未曾注意过的美丽。可能原来的你只是一株小草,但是你却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可能你只是一颗星星,但是却想成为太阳。因此才给自己带来无数烦恼,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你应该意识到小草可以衬托绿叶,星星可以点缀夜空。肯定自我是成为一个自信的人的前提条件,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
心理启示录
作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之一的国际发展与政策专业教授玛瑞丽·格林德尔无疑是具有非凡魅力的,并且她从不掩藏自己的魅力。她总是无所顾忌地向她的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魅力,因此她的身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华彩,这使她的课非常吸引人。她常常幽默地告诉她的学生们:“嗨,孩子们,你们想成为美丽天使吗?那么从此刻开始喜欢你自己吧!”的确,就像格林德尔教授用自身行动告诉我们的那样,欣赏自我、肯定自我能够让自己充满自信,从而魅力非凡,同时也为我们的成功增添砝码。
拿走挂在心里的“鸟笼”
1907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结束了教学生涯,退休在家,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从此,詹姆斯和卡尔森常常在一起打发时间。
有一天,詹姆斯突发奇想地说:“我敢保证,不久以后,你就会养一只鸟。”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我的脑子里甚至从来没有过要养鸟的想法。”
过了不久,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了一只精致的鸟笼给卡尔森作为生日礼物。卡尔森看着鸟笼,笑了笑说:“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但是我绝对不会养鸟。”
从此以后,卡尔森的书桌上就摆着一只精致的鸟笼,而他也确实只当鸟笼是工艺品。然而,来拜访他的客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而客人们总是一副困惑又不相信的样子。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那么,“鸟笼效应”为什么能奏效呢?原因是:虽然空鸟笼看起来很别扭,并且会为主人招来异样的眼光、让主人困扰,同时也不甚美观,但是主人却舍不得把它丢弃。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买只鸟放进去,这样才能同时解决不美观以及招致他人异样眼光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长时间放置一个空鸟笼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起初没有人来问,主人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并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可是时间一长,空鸟笼带给人的压力明显化,为了摆脱这种压力,主人只好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遭遇变相的“鸟笼效应”: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或是一只张开的袋囊,然后再不由自主地往里面填一些东西,进而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疲惫。抛开那些无谓的烦恼不谈,很多时候人们积极地为明天而打算、规划的做法同样是在心里挂上“鸟笼”。
比如,现实生活中,那些天生爱美的女士们,买回一件上衣,就觉得需要买一条裤子与之搭配;裤子买回来后,又发现没有相配套的鞋子;鞋子买回来后,又发现手包与着装不协调;包包搭配好后,又感觉自己的发型与整体的气质不一致;发型改变后,又看上了一款其他风格的上衣,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搭配。这显然是个劳神、费力、破财、耗时的过程,经济条件允许还好说,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就会因此生出太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让“鸟笼效应”左右自己的行为。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生存规律,任何事情也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生,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提前完成。无论你将事情规划得多么好、多么周全,它的发展进程也不可能完全在意料之中,过早地让自己活在未来中,不但不现实,还会活得很累。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被赋予“多愁善感”的特质,因为青春消逝而苦恼,因为爱情的捉摸不定而忧虑,因为家务事的烦琐而心焦,因为工作的毫无起色而低落,甚至还会为其他人的种种事情而烦恼,好像任何一件小事情都能引发人无限的忧愁。
其实这大可不必,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不应让诸多无谓的烦恼遮挡住照进心里的那束阳光。无论是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遇到了就想办法去解决,没有遇到,就暂时不去想它,过好眼下的每一天,你的一生就能过得很精彩。所以,不要为还没有到来的事情烦恼了,也不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烦恼了。请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些吧,轻松起来,享受你的人生。
心理启示录
心理学家们告诉我们,一旦在自己的心里挂上“鸟笼”,就容易陷入一连串的事务与忧虑之中;相反,如果“鸟笼”没有了,则容易轻松而快乐地活在当下。因此,请开始检视自己的内心,找出那些“鸟笼”,然后清走它们吧!
乐观,人生的护身符
在美国,乐观一直被作为一种国家精神。观察一下那些成功而幸福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怀有一颗乐观的心,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
海伦·凯勒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疾病成了聋盲哑人,然而生活在一个如此幽闭的世界里的她,却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良好的个人发展。在这种乐观心态的驱使下,她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从而把自己的生命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
在她的传世作品中,字里行间总有乐观在流淌。从《走出黑暗》到《再塑生命》,再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乐观感动了全世界。而她说过的那些话,也激励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引导人们用与她相同的乐观心理来面对生活。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
“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
乐观,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失去光明、声音的海伦·凯勒拥有美好的人生,保护着她快乐地走过了充满苦难的人生。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让自己拥有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我们。如果我们想的尽是成功,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我们会成功。
高度乐观的人具有共同的特质:能自我激励,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遭遇困境时能自我安慰,知道变通,能将艰巨的任务分解成容易解决的各部分。
麦特·毕昂迪是美国知名游泳选手,1988年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被认为极有希望继1972年马克·史必兹之后再夺七项金牌。但毕昂迪在第一项200米自由游比赛中竟落居第三,第二项100米蝶泳原本领先,到最后一米硬是被第二名超了过去。
许多人都以为,两度失金将影响毕昂迪后续的表现,没想到他在后五项比赛中竟连连夺冠。对此,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沙里曼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在同一年的早些时候,曾为毕昂迪做过乐观影响的实验。
实验是这样的:在一次游泳表演后,毕昂迪表现得很不错,但教练故意告诉他他的得分很差,让毕昂迪稍作休息再试一次,结果毕昂迪的表现更加出色。参与同一实验的其他队友却因此影响成绩。
乐观者面临挫折仍坚信事情势必会好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乐观能使陷入困境中的人不会感到冷漠、无力和沮丧。乐观和自信一样,可以使人生的旅途更顺畅。
乐观的人认为失败是可改变的。悲观的人则把失败归之于无力改变的原因,个人对此无能为力。不同的解释会对人生的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焦虑、生气、抑郁、沮丧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有效地接受信息或妥善地处理信息。情绪沮丧的悲观者会严重影响其智力的发挥,因为沮丧悲观的情绪会压制人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人的思维瘫痪。
心理学家曾做过“半杯水实验”,较准确地预测出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心理特点。
悲观者面对半杯水时说:“我就剩下半杯水了。”乐观者则说:“我还有半杯水呢!”因此,对乐观者来说,外在世界总是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乐观使人经常处于轻松、自信的心境,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对外界没有过分的苛求,对自己有恰当的客观评价,使人无论做什么都有如神助。
乐观的人在受到挫折、失败时,常会看到光明的一面,也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自责或怨天尤人。而悲观者一般是敏感、脆弱且内心情感体验细致丰富的,一遇挫折就会比一般人感受得深,体验得多。
部分乐观与悲观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后天学习也是可以改变的。乐观与希望都可学习而得,正如绝望与无力也能慢慢养成一样。
要想摆脱忧愁,使自己乐观起来,我们就要尽可能和快乐的人在一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地方或是和一些人相处,你会感到焦虑不安、脖子酸痛、疲惫不堪。你不知道到底哪里不对劲,但就是觉得不舒服。可是和另一些人相处时,你就会觉得精神百倍,身体上的不适感也会慢慢消失。在这些人的陪伴下,你觉得事事如意,这些人所散发出来的正面能量,让你感到快乐、安详、有信心。
乐观是人生的护身符,能够保佑我们跨越人生的一切苦难,永葆快乐和幸福。
心理启示录
成功而幸福的人从来就不缺乏乐观这一心理品质,比如被《时代》评为“人类十大偶像”的海伦·凯勒、轮椅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尽管生活并未给予我们过多的苦难,仍然有许多人缺乏乐观。幸而,乐观这一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去唤醒就能拥有的。
拥抱好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泰勒·沙哈尔指出,幸福感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而情绪与幸福感息息相关。他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拥有更多的好情绪时,我们的人生就更美好。然而,生活中,似乎人们拥有的坏情绪更多,好情绪则很少。人们总是抱怨生活的磨难太多,然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追究责任,个人对此往往负有比客观现实更多的责任。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吵、怕了才发抖。恰恰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吵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因此,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外界刺激才是情绪好坏的关键。并且,好情绪是可以培养的。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遵循积极心理学家们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培养幽默感
研究发现,在问题面前,经常运用幽默作为应对机制的人,健康问题就比较少,而运用哭喊作为应对机制的人,健康问题相对较多。
2.使情绪有适当的表现机会
情绪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对起伏的情绪予以全部抑制,我们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如运动、旅游、倾诉等,给情绪适当的发泄机会。有机会倾诉自己的痛苦并得到他人的安慰,能够极大地改善健康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3.换一个角度看事情
很多从表面上看令人生气或悲伤的事件,如果换一个角度,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则有可能发现一些正面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比如,早上准备开车上班的时候,发现车坏了。你可以很郁闷,也可以很庆幸。如果你从积极的角度看事情——“幸好不是坏在半路上”“还好发现坏了,要不然生命就有危险了”,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幸运的。
4.要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有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并积极地为之奋斗,人就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5.积极参与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会使人们更积极地与人交往,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对问题当机立断
犹豫不决会引起不良情绪,损害身心健康。因此不要太过追求完美,宁可偶尔出些小错,也不要为一些小问题瞻前顾后。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灾祸,都是人在情绪无法得到正常宣泄的情况下,采取了失去理智的疯狂举动而造成的。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并不多。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千方百计地把情绪压抑下去、克制下去,而不让它发泄出来。但是,压抑、克制情绪,也只说明情绪从“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它对人们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释放出去。
因此,对于无法得到宣泄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疏导,而不是堵塞。堵塞只能是暂时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那时情况失控,就更严重了。
心理启示录
拥有“情商之父”之称的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曾说:“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情绪的特点。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与情绪好的人在一起,感染对方的好情绪,同时也积极地用自己的好情绪去感染他人,从而为保持好情绪创造一个积极的氛围。
完美不是积极,别做“完美主义者”
在哈佛商学院有一个传统,每一位教授在学期课程结束的时候都会用一堂课来讲述那些让自己感触很深的人生经历。南希·克恩教授向学生们讲述了一段这样的自我经历:
父亲的逝世使克恩开始回忆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开始系统而全面地审视父亲,她发现父亲并没有她认为的那样完美,她看到了父亲的成功和优点,也看到了父亲的失败和弱点。他精力充沛却有些苛刻,有活力却偶尔会怨天尤人……
从父亲身上她发现,原来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她得到了这样的启示: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追求完美这一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将自己陷入尴尬、疲惫、失望和孤独之中。不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人往往很难认识到或者接受自己的错误和缺陷,总是轻易地被羞愧击倒。
的确,正如克恩从父亲身上得到的启发一样,我们都应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他就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无法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而这对渴望获得成功的人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追求完美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反而是一种排斥、逃避现实残缺的体现。并且,追求完美往往给我们带来更多消极影响,而非积极影响。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追求完美的心理是不可取的。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是,追求优秀与完善的自我,但允许自己有些许不完美。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出丑效应”向我们讲述了不完美的道理。“出丑效应”源于一个实验。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准备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
第一段录像中的被访谈者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不仅俊朗不凡,而且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他自信、从容、谈吐不俗,表现近乎完美。
第二段录像中的被访谈者也拥有同样好的条件,不过在被访谈的过程中,显得有些紧张,碰倒了咖啡,弄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第三段录像中的被访谈者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普通的人,没有引以为豪的成就和外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虽然没出什么错,但也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第四段录像的被访谈者人也非常普通,没有什么亮点,而且在受访过程中,因为紧张而打翻了咖啡。
教授将这四段录像分别播放给测试对象观看,然后要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受访者。
结果,最不受欢迎的当然是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他。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最受人欢迎的人并不是第一段录像中那位几乎完美的受访者,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受访者,有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这个实验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所谓“出丑效应”是指全无缺点、近乎完美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而那些整体表现完美、却有些小瑕疵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
人在潜意识上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绝对的完美,且认为完美和自己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相反,对于那些取得过突出成就,却又有些微小缺点的人,人们不仅会钦佩他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还会觉得他真实可亲,进而对他充满信任。那些微小的缺点恰好成就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由此可见,人一味追求完美是没有必要的。那种绝对意义上的完美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而且,西方心理学家已经指出,过度追求完美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
2004年,维纳斯·威廉姆斯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取得17场连胜的傲人战绩。然而,当她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却说:“我还不够努力。有时候,我获胜心切;有时候,我求胜心又不够强。有时候,我不遵从教练的指导;有时候,我不听从自己的安排。我讨厌在任何事情上犯错,不仅是球场上。”
从威廉姆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无论是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她都不容许自己有丝毫错误。或许有的人会说,如果不是威廉姆斯追求完美地高标准要求自己,她怎么能发愤图强,获得这么好的成绩呢?
那么心理学家们是怎么认为呢?心理学家保罗·休伊特说:“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极为脆弱的一面,譬如沮丧、厌食和自杀等。”
20世纪90年代,研究完美主义的心理学教授戈登·弗莱特发现,完美主义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拥有各种健康问题,譬如沮丧、焦虑、饮食紊乱等。
具体地说,心理学家们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我型。这类人为自己设定了远大的目标,并努力达到。比如享誉国际芭蕾舞界的克伦·凯因,她一生的表演超过1万场次,但她自己较为满意的只有12场,她对自己感到很失望。这类人容易陷入自我批判、沮丧失望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第二种是总以为他人对自己有更高期望,于是为之不断努力。他们在情绪上比较压抑,即使在面对他人不合理的要求时,他们也逼迫自己做到。他们力求在人前有100%的完美。这类人容易发生饮食紊乱的情况,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
第三种则把完美标准拓展到其他人身上,要求他人也要十全十美。这类人的人际关系往往一团糟,朋友反目、亲人疏远、婚姻失败,最后落得孤零零一个人的下场。
由此可见,生活中,过度追求完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我们能在大多数事情上表现得优秀,小地方的不足反而是一种亲切和真实的表现,能成就我们现实中的完美。
心理启示录
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倡:“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做你自己就行了。”不过分追求完美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应该明白自己总是会存在一些不足。有时候,正是这些不足才让自己显得更加可爱、真实。
如果在生活中,你总是追求完美,那么就会经常产生自责、焦虑、懊恼等消极情绪。与其让自己活得这么累,还不如接受有缺点的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也许这样一来,你会收获更多。
积极的暗示带来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实,这个效应同样也告诉我们,积极的暗示能够让人的心理处于积极的状态,并激发人内心的潜能。
在这个实验中,所谓的“天才学生”和“最优秀的教师”其实都是平凡人。但是由于罗森塔尔的权威性,以致所有人都相信了这个谎言。首先,教师相信了它,接着教师又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一个暗示——“你们是最优秀的”。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给了自己“我是优秀的”这样一个心理暗示,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都被前所未有地激发起来,并且推动着他们去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积极的自我暗示具有多么大的心理能量。自我暗示指的就是一个人主动利用某些人或事物来刺激自己,从而让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自我暗示划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两种情况。前者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肯定的暗示,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后者则是对自身能力否定的暗示,这样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觉得事情肯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在后者的影响下,人很容易迷失自我。此外,自我暗示还容易让一个人对外部的认知活动产生心理定式,这时就会出现偏听误信的情况。
基于不同的心理暗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即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人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自我暗示则会使人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例如自卑意识。在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听从积极心理学家们的建议——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带给自己积极的心理能量,让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获得更好的成就。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艾伦曾经在他的《人的思想》一书中明确指出:“如果人们对周围的事物和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些事物和人对他来说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念,那么他的事业就会有所成就。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绝不会超过他想得到的程度。所以,时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个人成功具有非凡的意义。”看到这里,也许你感觉你找到了实现成功的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的确是走向成功的途径之一,但是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种进行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利用语言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语言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要想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那么就应该用那些有鼓舞作用的话语来激励自己。例如每天早上上班前你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不可替代的”“我一定是最棒的”“我今天很漂亮”等。当你每天用这些话激励自己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好,也就更容易成功。
2.利用外部环境来暗示自己
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否利用好外部环境也就意味着是否已经学会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利用声、光、色、影等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你感到悲伤的时候就不要听哀怨的音乐,而应选择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比如,当你悲观失望时可以选择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等,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力量。
3.利用动作进行自我暗示
曾经有一个小提琴选手说:“每当我感到紧张时就会做深呼吸,心情烦躁时就会背起双手散步。这种方法使我的情绪和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当你感到烦躁时,不妨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的景色或者到走廊里去转一圈放松一下心情。
4.利用仪表进行自我暗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会利用一些怪异的装束来突显自己的叛逆。大家当然没有必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非主流少年,但是却可以通过仪表装束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把头发剪短来暗示自己精明能干,固守一种穿衣风格来暗示自己不随波逐流等。
5.利用以往的经历暗示自己
当你感到沮丧的时候,不妨回忆以往成功的经历来激励自己,告诉自己:“我曾经的成功说明,我有能力和实力再次成功。”这时,你的信心就会大增。
总之,心理暗示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你必须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进行个人发展。
心理启示录
“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这是许多成功幸福的人都在使用的励志语。生活中,积极的自我暗示起着巨大作用,灰心时积极地暗示自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可以成功!”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积极心理学技巧,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积极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成熟的标志
在追求幸福与成功的道路上,积极心理学家们强调培养自我稳定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因为在积极心理学家们看来,这样的心理学智慧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那些具有积极而稳定的心理状态的人,往往会在社会上作出一番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他们的成就并非单单因为他们是“上帝的宠儿”,更关键的是他们自身积极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积极的心理学智慧,因为我们都希望为自己的人生谱写出最辉煌的乐章。下面这个故事时常被积极心理学家们提起,故事中的年轻人的积极心理学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
约翰在一家娱乐城做服务生,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烦恼,在众人眼中他一直生活得很快乐。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约翰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他明白如果仅靠他那点可怜的工资,无论到什么时候他也买不起一辆汽车。他常常无限向往地对朋友说:“如果我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朋友半开玩笑地说:“那就去买彩票啊,说不准你真的可以中大奖呢!”
于是,约翰真的去买了一张彩票。结果,出人意料的,约翰果真中了大奖。很快,约翰用奖金买了一辆很酷的汽车。这时,约翰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经常用这辆汽车带着朋友们出去兜风。
一天,他和朋友去酒吧喝酒。出来后却发现自己的爱车不翼而飞了,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汽车被盗了。
这的确让约翰感到非常难过,不过经过一个晚上的调整,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他就已经摆脱了这件事对他的影响,稳定好了自己的情绪去上班了。
同事们也都听说了这件事,于是纷纷前来宽慰他:“约翰,既然你的汽车已经丢了,你就不必再难过了。不管怎么做它也不会重新回来了。所以你还是开心点啊!”
可出乎大家的意料,约翰笑着说:“谢谢,我很好,完全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我为什么要难过呢?如果你们只是丢了买一张彩票的钱,你们会难过吗?这辆汽车本来就是我用中彩票的奖金买的。现在我只是把那张彩票丢了或者说那张彩票根本就没有中奖,所以这件事就不会显得那么严重了。”
显然,约翰是具有很高的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他巧妙地换了一种思维模式,让自己远离不良心理,稳定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他用行动证明自己完全可以驾驭负面心理,不让这些东西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因为负面心理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如果对负面心理置之不理,人们就很难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做事,这样一来,不但做事效率会降低,还会出现各种差错,也更谈不上成功了。
所以,为了人生的成功,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要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心理。
我们所熟知的成功女性杨澜就是一位深谙心理学智慧的人,她不仅能控制负面情绪,还能转负为正。
一次主持时,杨澜迈着优雅的步伐走向舞台报幕,一不小心摔倒了。她随机应变地说:“其实,我本来想给大家表演一个狮子滚绣球的小节目,不过很可惜我没有表演好。看来我还需要多练习。”
热心的观众看到杨澜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么强,纷纷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而杨澜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依然发挥得很好。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麻烦,对于这些,具备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基本不会太在意,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也不会过于在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些小事情。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会进行积极地心理调节,让心理始终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中,从而始终快乐地生活,并努力取得成功。
心理启示录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情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要想在工作中业绩突出,就要不断学习。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稳定心理。”生活中,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境,遇见什么样的人,碰到什么样的事,如果你都能随机应变,控制好自己的心理,那么你一定会赢得快乐与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