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陈平原教授的那天,他正有些着急新书《读书的“风景”》的出版进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很显然,主要的言说对象是大学生、研究生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陈平原笑言,这书得赶在那些应届毕业生刚刚卷铺盖挥别校园之际出来。“我知道,刚毕业还没有问题,日子一久,很多学生是不再读书了,网上逛一逛,电视看一看。”趁现在,他的这些读书体会或许还能引起一些年轻人的兴趣,“能够影响到几个算几个吧”。
陈平原说,《读书的“风景”》里,有三分之一内容是曾经发表过的,三分之二是他新写的。文章分三组,第一组是一般意义上的谈读书;第二组是谈大学;第三组是谈人文情怀、困境和人文能走到哪一步,“隐含了我对当下大学的不满和批评,隐含了我对重科技轻人文的思考”。
“为什么我会出这本书?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与以往的世纪相比,21世纪的人文在边缘化。大学在扩招,但是大学的精神意义在衰弱;人文在普及,但人文在整个社会上不太被关注。这样的问题导致我会借这本书来谈人的精神生活。”
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文汇报》:当您在谈论读书时,实际上是在谈论什么?
陈平原:读书的意义在于: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我不久前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典礼主旨演讲上说过,知书,知耻,知足。知书识礼其实是中国人的说法,知书才能识礼。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专业性的读书和一般性的读书不太一样。专业性的读书,你在大学期间为了拿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必须读的;但养成一种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持之以恒,而且跨越专业界限,成为你的精神生活。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越来越少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看起来很虚很虚,找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姿态,那就是读书。你已经走出学院了,十年二十年了,你还在读书,那说明你还有某种精神生活的需求。
《文汇报》:在现今的时代,做一个读书人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陈平原: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用时方恨多。问题不是资料太少,而是太多。古人如黄宗羲等要寻访一本书、造访一个藏书楼,多么困难呀。现在虽还有个别资料需要上下求索,全世界跑,但大部分资料已经唾手可得了。资料太多,带来的问题是歧路亡羊,面对每天生产出来这么多的文字材料,你不知道哪些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迷失在这茫茫文字海洋里会被淹死的。
今天一味提倡苦读,没有意义,还可能误人子弟。因为书太多,你根本读不过来。现在谈读书,选择的趣味、阅读的定力、批判的眼光,比以前更需要。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网络,或者上街,进地铁,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你读什么?绝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
《文汇报》:这些年来,科技在不断满足或者说制造阅读需要,无论如何,读书的渠道毕竟是丰富了许多。
陈平原:其实,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不能说现在没人读书,地铁上很多人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在读,还有网上的小说也有很多读者,但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意义。书有好有坏,有雅有俗,相对于整个文化生产来说,经典还是更值得你跟它对话。
有一天,手机丢了,电脑丢了,或者全世界断电了,或者被外星人的病毒攻击了,整个人类要倒退几百年
《文汇报》:据您的观察,阅读载体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
陈平原:书籍载体及阅读形式的改变,导致今人的思维及表达发生很大变化。第一,就是发散型思维,已经很难集中在一点了。古人读经,一个月乃至三五年,集中精力与一部经书不断对话,一个字一个字斟酌。现在不行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不断跳,好处是很活跃,缺点则是无法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情。
第二,表述的片段化。今天的微博热,对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和残害。每天习惯写100多字的微博,养成了这个习惯,是很难再改变了。能够写几句很聪明的俏皮话,但写不成一篇完整的好文章。我们今天多强调知识的广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以前是时间维度的,现在是空间维度的。海南,山东,南极,北极,每个人都能跳跃性地和你说上一大堆。但如果谈深,就说你的家乡吧,都不见得能说透。思考有广度,缺深度,这和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知道分子”,比起以前世代的人,我们常识多,但思考及辨析能力不足,这跟大家缺少琢磨的时间有关。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仔细琢磨一个事情。
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记忆力衰退。全世界的人都一个样,把记忆力交给电脑了,把所有的知识交给了数据库。我们以前要记忆很多东西,所谓读书破万卷的好处,就体现在某种传奇性的老学者,你说一句古书,他能马上告诉你在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以前觉得这特了不起。今天大家已经不再读书,变成查书了。阅读被检索取代,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不知道你怎么样,我常惊讶于自己怎么会突然间记忆力明显衰退呢?我们以前总是拼命想记住某些东西,现在没有这种动力了——忘记了?“没关系,我电脑里有”,年轻人则是“我的手机里有”。有一天,手机丢了,电脑丢了,或者全世界断电了,或者被外星人的病毒攻击了,整个人类要倒退几百年。因为你过分依赖数据库来记忆和辨析。
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
《文汇报》:读书是否陷入一个被夸大的困境?或者正相反——实质的困境还被描述得不够?
陈平原:读书的确存在真实的困境,而且这困境一下子很难解决。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
现在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面对的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这就有了我刚才说的毕业多年还读不读书的问题。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而阅读更强调了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书读多了,那种“书卷气”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而今天阅读和修养不再同步,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这一代,在书籍时代成长,也赶上了数字化时代,两边都略有了解,所以会有如此感慨。我知道,对年轻人来说,教训是没有用的。我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希望多少引起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文汇报》:将来的时代,什么样的读书人将脱颖而出?
陈平原:我常跟学生说,检索能力是很容易学会的。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古人,不盲从于社会,时髦不能动。对中文系学生来说,还得再加一条:表达能力。人文学不是一个实验的科学,能不能找到好的题目,形成完整的思路,优雅地、很有说服力地表达出来,这对人文学者来说十分要紧。
(初刊2012年7月13日《文汇报》;此文在网上流传时,多改用中国新闻网代拟的标题《陈平原:微博残害写作者?俏皮话不能代替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