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孔子-出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政绩斐然

    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时返回鲁国,但是他并没有从政,而是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弟子越来越多,已经有几位被朝廷任用,出而为官,政绩斐然。

    当时鲁国国内的情势是孔子拒不出仕的重要原因。公元前505年,季孙氏宗主之位传到季桓子,季桓子年幼,军政大权落到家臣阳货手中。阳货排除异己,软禁幼主,俨然成了季孙氏的当家人。时年,三桓宗主皆幼,阳货也就成了鲁国第一权臣,领导着三桓少主,执政鲁国。

    公元前504年,阳货想请孔子出来做官,借此笼络人心。但由于政见不同,孔子没有答应。后来,三桓联手驱逐阳货,鲁国回复到鲁侯坐朝、三桓执政的局面,政局渐趋安定。季桓子对孔子仰慕已久,很想请他出来从政,以推行政治改革,富国强兵。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中都是今山东省汶上县,宰即当地的地方官。孔子到任后,从三个方面着手治理中都:一是改良地方风气,实施礼治;二是预防水、旱灾;三是倡导节约,革除陋习。

    一年后,中都大治。男守忠信,女知贞节,商业繁盛,民风淳朴,可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鲁定公对孔子在中都的政绩极为赞赏,曾召其入宫,问他:“你的政治主张,在中都极有成效。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行吗?”

    孔子说:“自然可行。”

    定公马上任命孔子为大司空。大司空是掌管全国土地建设的官员。

    孔子到任之后,马上带着几个弟子考察全国,勘探各处土地的性质和肥瘠,把山林、川泽等一一测量。什么地方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什么地方的池塘适宜养什么样的水产物,什么地方的河川该筑堤还是该疏浚……凡此种种都调查得一清二楚,然后付诸实行。

    不久以后,地尽其利,人尽其才,鲁国已无一片荒地,也见不到一个游民。物产丰饶,人民富足安定,国家的税收也增加不少。

    诛少正卯

    公元前500年,孔子52岁。鲁定公擢升其为大司寇。大司寇是掌管刑事的官员。

    当时,阳货之乱始平,世道人心还有些败坏。孔子出任大司寇之后,决心大力整顿。他的做法是先把几个首恶分子予以惩处,杀鸡儆猴。

    少正卯是阳货的党羽,他有钱有势,暗中怂恿他人反叛朝廷。孔子决心拿他开刀。

    孔子的这种做法是很冒险的,万一不成,极有可能丢掉官位,就连自己的性命也可能不保。

    孔子的弟子曾劝谏说:“夫子,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并没有听说他做了什么坏事,夫子想处置他,外面都在议论呢!”

    孔子说:“少正卯表面良善,暗中却做尽坏事。他的潜在势力很大,平时利用辩才,蛊惑了很多百姓。这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罪魁祸首,一日不除,终是国家的大患。”

    “那么,有什么具体的罪证呢?”弟子问。

    “他五恶俱备,只要有一恶,就足以危害家邦。”

    此处的“五恶”指“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变”“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也就是说少正卯知识渊博却用心险恶,有叛逆思想,处心积虑地想篡夺政权;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广结党羽,培植爪牙;强词夺理,言行偏激,且善于狡辩;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鼓吹丑恶,主张凶狠;不纠正错误言行,却加以修饰、维护。

    孔子逮捕了少正卯之后,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下令将他斩首示众。鲁国的大夫以及百姓,无不慑服。

    从此之后,坏人再也不敢作奸犯科、漠视法令了。之后,孔子开始建立纲纪,整饬吏治。没过多久,鲁国大治,四方商贾云集,络绎于途。

    夹谷会盟

    孔子出任大司寇期间,还有一件大事,必须要单独拿出来讲述。

    鲁国和晋国曾订有友好盟约,而鲁国和齐国则有姻亲关系。有一次,晋齐之间爆发了战争,这使得鲁国左右为难,只好保持中立态度,两不相帮。不久,齐国被晋击败。

    战事刚刚结束,齐国元气未复,生怕南方的吴国趁势入侵,于是希望和鲁国举行会盟,一方面以示修好,另一方面鲁国的太平景象和蒸蒸日上也无形中对地理相邻的齐国造成了威胁。

    会盟的地点定在齐国境内的夹谷,在今山东省莱芜县南部,位于泰山东麓。

    鲁定公接到齐国要求会盟的邀请后,一时之间犹豫不定,立即召集季桓子、叔孙輙、仲孙无忌等权臣进宫商量。

    仲孙无忌认为晏婴善诈,此次未必是好意,不可贸然前往。

    季桓子却说,齐国常常大军压境,使鲁国深受威胁。如今齐国被晋国击败,想跟鲁国修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拒绝了反而不好。

    鲁定公看到大家的意见有分歧,说道:“寡人认为纵使对方有什么阴谋,我们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只是随从与会的既能抵御敌人又能进行外交谈判的人才实在难求。”

    叔孙輙说:“按照定例,诸侯会盟时是由丞相随行的。”

    季桓子就是当时鲁国的丞相,他抢着说:“这个重任,我可胜任不了啊。”

    仲孙无忌考虑了一下,说道:“大司寇孔丘学识渊博,足智多谋。他出仕以来政绩斐然,齐国对他既敬且畏。他倒是一个适当的人选,只是职位上不相符。”

    季桓子立刻接道:“我愿意马上辞去相位,暂由大司寇担任,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当晚宫中设宴,商讨赴会事宜。孔子也被召入宫中授命。

    定公问孔子:“齐使的来书上‘乘车之会’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这是秉承齐桓公不用兵车会盟的遗命。就是会盟时只乘车,不带兵车随行。”

    定公不安地问道:“这么说来,我们就不能带兵车护送了?”

    孔子谨慎地回答说:“当初管仲助齐桓公称霸天下,会盟诸侯时,各国确实都没有带兵车。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齐相晏婴善行诈术,还是小心点好。从前宋国和楚国会盟的时候,也是约定不用兵车的,不料楚国失信,事先设下埋伏,宋国大败。这是前车之鉴啊,我们不能重蹈覆辙。现在距离会盟还有不少时日,我请求设立左右司马的职位,掌军政,先行训练,以备不时之需。”

    定公应允。

    会盟当天,孔子保护定公驾车起程,左右司马各率兵车五百乘远远地跟随。另外派了一员勇将统率精兵三百乘驻扎在距离夹谷五百里处。左右司马的千乘兵车停在夹谷十里外待命,并沿途设下联络点,传递信息,一旦发现异常,立刻驰援。

    齐景公以主人的身份先到夹谷等候。

    当年诸侯会盟的时候都要事先筑起土坛,与盟的诸侯在坛上会谈,所有随从人员则在坛下伺候。此次齐国筑的坛十分简陋,摆明了没把小小的鲁国放在眼里。

    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齐国眼见鲁国任用孔子以后,国势逐渐强盛,感觉受到了威胁,有点不安。此次会盟名义上是修好,实际上是想摆出一种大国的姿态,所以故意在礼节方面做得很草率,显示出对对方的不重视。

    齐国大夫黎鉏事先曾向景公建议说:“鲁国国势日盛,实是我国的心腹大患。听说此次陪同鲁君前来的是孔丘。他虽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但没学过兵法,能文不能武,知礼不知勇。我们不妨挑选几个精壮的莱夷人,在会盟时登坛献乐,乘机把鲁君和孔丘拿下,还怕他们不乖乖听话吗?”

    景公考虑了半晌,认为此事非同儿戏,应该和丞相商量一下再作决定。

    黎鉏说:“丞相和孔丘素有情谊,万一他加以阻拦,岂不是错过了大好时机。”

    景公虽然一直犹豫不决,但禁不住黎鉏一再相劝,并分析利害得失,终于同意了,并交给黎鉏去妥善安排。

    会盟开始,执事官启请两国君主登坛。齐君以晏婴为相,鲁君以孔子为相,分别恭敬地站在坛的左右方。两国国君相对施礼后,缓步登坛就座。

    首先由晏婴叙述两国始祖周公旦、太公望的遗泽,然后约定两国永修旧好,和睦相处,不负今日会盟之意。接着举行献酬玉帛之礼。

    礼毕,执事官奏请作乐。

    依照往例,这种场合应该演奏古乐助兴。可是齐国方面派出的乐工,却是一群手执戈矛,长发露脐的野蛮人。

    定公见状,吓得面色苍白。孔子急步登坛挡在定公面前,神色庄严地高声说道:“今天是两国会盟修好的日子,怎么能演奏夷狄之乐?这不仅是对天地神明不敬,更是有辱贵国国体。难道说,贵国不懂礼乐,只欣赏这种夷狄之音吗?一旦传出去,岂不贻笑大方?”

    孔子的态度不卑不亢,简短的几句话铿锵有力,义正词严,不仅保全了鲁国的颜面,还使得景公既羞且惭,很是下不来台。于是,景公立即喝令莱夷人撤走。

    执事官又奏请献演宫中之乐。不想黎鉏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演奏过程中,他命令一群优倡小丑唱着跳着拥向台上。

    孔子声色俱厉地说:“匹夫戏诸侯,该当死罪!请贵国的司马执法!”

    景公与齐国大臣面面相觑,一时都拿不定主意。

    孔子立刻奏道:“两国既然已经修好,就如同兄弟一般。我国的司马就在坛下,让他来代为执法吧。”

    不等景公答复,孔子立即高唤左右司马速速上坛。两将领命,飞奔上坛捉住两名优倡的领队,手起剑落。可怜这两个受人利用的傀儡小丑,立时便身首异处。

    齐国方面的与会人员,个个目瞪口呆,宰相晏婴更是暗暗叫苦不迭。会盟只好草草结束。

    景公回宫以后,大发雷霆,狠狠地训斥了黎鉏。可是,这都于事无补,如何善后才是真正让人头痛的难题。

    宰相晏婴建议将先后索取或占领的鲁国的三块土地归还,这样方能尽释前嫌。景公只好照办。而鲁国方面不但保存了颜面,还收回了失地,真可以说是一次外交上的大胜利。当然,这个胜利完全要归功于孔子。

    隳三都,削三桓

    孔子在外交上打了胜仗之后,转而在国内继续施展他的抱负。

    当时周朝为了防范诸侯日后造反难以平定,曾立下一个规矩: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但此时三桓掌控鲁国大势,根本不理会这个规矩。

    孔子想要削弱贵族的势力,建立中央集权,以免再出现昭公出奔的旧事。于是他联手鲁定公开始实行“隳三都”的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封地城墙多出18尺的部分。

    当时季孙氏的城堡在费邑(今山东省临沂县西北),叔孙氏的城堡在邱邑(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孟孙氏的城堡在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孔子的这项主张,首先得到了季孙氏的响应。因为费邑的地方行政长官叫公山不狃,他曾与阳货交好,阳货兵败逃亡齐国之后,他借着费邑坚固的城墙和季桓子对抗。季桓子想趁此机会把公山不狃赶走。

    孔子派子路去执行这个任务。公山不狃顽强抗命,后来被左右司马率兵击败,被迫逃亡。费邑的城墙得以顺利被拆除。

    接着,叔孙氏主动将邱邑的城墙拆掉了。

    最后轮到孟孙氏,却遭到了拒绝。他的理由是,成邑靠近齐国,假如没有坚固的城墙,根本无法自保。

    孔子认为,保卫疆土是政府的责任,不需要各大夫自拥军队,自建城堡。孟孙氏坚决不受,孔子于是奏请定公派军队强制执行,但却屡攻不下,双方陷入僵持。

    孔子觉得长此以往,实非国家之福,何况“隳三都”的计划已完成了三分之二,也就暂时搁置了孟孙氏城墙的问题。

    “隳三都”的行动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桓的势力,同时也使孔子和三桓成了敌人。

    孔子日后不得不中断仕途和救国理想,被迫与弟子们周游列国,与这件事情有很大关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