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聊斋刺贪刺虐之谜(一)——官虎吏狼话当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梦狼:官虎吏狼比比也

    2.席方平:一告到底告状人

    3.促织:小蛐蛐的悲喜剧

    4.公孙夏:昏暗官场群丑图

    5.公孙九娘:妙笔抒写民族矛盾

    1.梦狼:官虎吏狼比比也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能不能用两句话概括其最重要的内容呢?能。郭沫若先生给蒲松龄故居写过一副著名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写鬼妖要远远高于其他作家,因为《聊斋》鬼狐有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意蕴。所谓“刺贪刺虐”,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讽刺鞭挞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等一切虐害人民的罪行;“入骨三分”是说反映现实的深度;而“写鬼写妖”则是他的手段。我们看看《聊斋志异》如何描写黑暗的清代社会。

    儒家讲究仁政,孔子、孟子长篇累牍论述仁政,蒲松龄也向往仁政,向往政治清明,但他所处的是封建末世,吏治腐败已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于是,描写吏治黑暗成为《聊斋》的重要内容。但蒲松龄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写鬼写妖,将官场变形,虚幻化。

    “官虎吏狼”是《聊斋志异》脍炙人口的名句,这话出自《梦狼》。

    白甲在外边做官,他的父亲白翁(白老头)挂念他。有个素走无常的丁某,也就是能在阳间阴间来回走的人,带了白翁到白甲的官衙。

    白翁先是看到官衙门口有一头巨大的狼看门,吓得不敢进,丁某硬把他拉进去。白翁又看到官衙里堂上堂下、坐着卧着的都是狼,这些狼不知吃了多少人,官衙里白骨已经堆成山。

    白甲看到父亲来了,很高兴,就下令备饭,马上就有一头巨狼叼了一个人来。白翁吓得浑身发抖,问这是做什么呀?白甲平淡地回答:“聊充庖厨。”就是用来当饭吃。白翁很害怕,赶紧辞别了儿子就走了,但一群狼却挡住他不让走。

    白翁正在进退两难之际,突然,群狼吓得嗷嗷叫着藏起来,有的趴到床底下,有的藏到茶几底下,原来来了两个怒目圆睁的金甲猛士。

    金甲猛士捉住白甲,白甲扑地化成了巨齿獠牙的猛虎。一个金甲猛士要砍掉白甲的脑袋,另一个说,不着急,这是明年的事,先把他的牙敲了。

    这时白翁醒了,对这个怪梦感到很害怕,就写了封信,劝导白甲要廉政爱民,并派小儿子到白甲那儿看看。小儿子到了白甲的官衙,发现哥哥的门牙全掉了,便问是怎么回事。白甲说是骑马摔的。小儿子再问,什么时间摔的?恰好是白翁做怪梦的那天。小儿子把父亲的信拿出来给白甲看,苦口婆心地劝告他,白甲不听。

    弟弟在官衙住了几天,发现不分昼夜来行贿送礼说情的人络绎不绝。整个官衙的人都在千方百计、无孔不入地搜刮民脂民膏。弟弟流着眼泪劝告哥哥不要这样,要爱护老百姓,白甲不以为然地说:“你是个乡下人,不知道做官有做官的妙诀。一个人能不能提拔,不决定于老百姓,而决定于上司。上司喜欢,你就是好官。你爱老百姓,但有什么办法让上司喜欢?”

    没过多久,白甲升了大官,可是在他赴任的路上,一群饱受白甲迫害的老百姓把他杀了,还杀掉了白甲身边助纣为虐的衙役。过了一会儿,有人把白甲救起,说这个人是白老头的儿子,老头还不坏,不应该让他看到这惨状,把这人的脑袋给接上吧。另一个人说,这家伙坏透了,把脑袋反着安上。所以白甲复活后,脑袋就朝后,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的背,大家都不把他当人看待。

    让人自顾其后,这是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人得长着前后眼,想一想如果作恶会有什么下场。

    《梦狼》是带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县令化成吃人猛虎,衙役是一群恶狼,官衙以人为食,吃得白骨如山,比喻官场对百姓敲骨吸髓。蒲松龄似乎还担心读者对他的良苦用心不理解,又在篇末“异史氏曰”里把这个怪梦的真实内涵交代得明明白白:“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天下的官员是吃人猛虎,小吏是害人群狼,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比比也,就是到处都是。即使官员本人不是猛虎,他手下的人也都要做吃人的恶狼,何况还有比猛虎更厉害的。

    孔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蒲松龄干脆说“官虎吏狼”。“官虎吏狼”一语成为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经典性概括。

    2.席方平:一告到底告状人

    父母官变成了“官虎吏狼”,老百姓跟他们打交道,会出现什么情景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百姓在一级一级衙门打官司的故事——《席方平》。

    席方平的父亲是老实人,他跟豪绅羊某有矛盾,羊某死后,向阴司行贿,用酷刑折磨席方平的父亲,害得他浑身赤肿而死。席方平深知父亲为人老实,会在阴世受害,就到阴司帮父亲对付羊某。他到阴司后发现,监狱小吏受贿,日夜拷打父亲,打得他两腿鲜血淋淋。

    席方平大骂狱吏:我父亲如果有罪,自然有王法管他,哪能随便让你们这些死鬼拷打?他写了状子向城隍告状,城隍也受了贿,置之不理;席方平跑了一百里路,到郡司告状,郡司又受了贿,反过来对席方平用刑;席方平再告到阎王那儿,阎王升堂,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打席方平二十大板,席方平厉声问:“小人何罪?”为什么?我是原告啊!

    阎王装聋作哑,席方平直言不讳:我活该挨打,谁让我没钱呢?阎王恼羞成怒,命令把席方平架上火床,烤得皮肉焦黑,然后再问席方平:“敢再讼乎?”

    席方平的回答铁骨铮铮,掷地有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这么大的冤情得不到昭雪,不会死心,如果说不告是欺骗你,我要一告到底!

    气急败坏的阎王下令把席方平锯成两半儿,两个小鬼把席方平夹到夹板上,锯声隆隆锯开了他的脑袋。席方平觉得脑袋裂成两半儿,但他“顾亦忍而不号”——忍住痛,一声不吭。一个小鬼感叹:“壮哉此汉!”大锯锯到胸前,另一个小鬼说,此人大孝无辜,咱们锯偏一点儿,给他保留一颗完整的心吧。

    席方平被锯成两半儿后,阎王让小鬼把席方平的两半儿身子推到一起再来审。席方平觉得那条锯缝奇痛无比,走了半步就跌倒了。这时,一个小鬼从腰里拿出条丝带给他说:“赠此以报汝孝。”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席方平竟然感动得小鬼也拿丝带送他疗伤。席方平将丝带系在身上,病痛消失,身体恢复了健康。

    阎王用尽酷刑对付席方平,席方平始终不屈服。阎王又软化他,利诱他,答应让他重新托生为人,在生死簿上注明,你下一辈子有千金之产,百岁之寿。

    席方平变成了呱呱而啼的婴儿后,愤不吃乳又返回阴间,继续告状,终于告到二郎神跟前。二郎神判决冤狱,把阴司的贪官一网打尽,还写了个很长的判词,就像现在的法院判决书,痛骂各级官吏飞扬跋扈,贪赃枉法,人面兽心,不嫌鬼瘦;臭骂金钱导致吏治腐败——“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金光盖地和铜臭熏天是一个意思,就是金钱决定一切,金钱操纵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官吏。阎摩殿实际就是金銮殿,枉死城实际就是天子脚下的皇城。这两个名称是对金钱导致封建官场腐败的本质性概括。

    席方平在阴司的遭遇,实际上是人间官吏鱼肉人民的真实写照,这个说法,不是我也不是其他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发明创造,是六十三年前毛泽东主席说的。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毛主席约文艺界人士谈话时说,《聊斋志异》可以作清朝史料看,其中《席方平》就可以作清代史料看,《席方平》含义很深,实际是对封建社会人间酷吏官官相卫、残害人民的控诉书。毛主席又说,小鬼同情席方平故意锯偏,这个细节写得好。他还说,《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

    遗憾的是,《席方平》没选进中学课本,半个世纪中,选进中学课本的是《聊斋》另一个著名的刺贪刺虐故事:《促织》。

    3.促织:小蛐蛐的悲喜剧

    《促织》描写封建社会中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写从皇帝到官吏的各级统治者欺压百姓,导致良民倾家荡产的事实。

    斗蛐蛐本是孩子的游戏,因为玩物丧志的皇帝喜欢斗蛐蛐,谄上欺下的县令与狡猾诡诈的乡吏们马上把收刮蛐蛐变成对人民进行盘剥的手段,把蛐蛐变成重要的赋税摊派到老百姓头上,按期催缴,完不成就打板子。

    老实忠厚的读书人成名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竹筒铜丝笼,像顽童一样到处捉蛐蛐。后来他不仅家产荡尽,还被打得脓血淋漓,想寻死。为了一只小蛐蛐,一个读书人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这是多么尖锐的对立:一边是最高统治者的玩乐,一边是劳苦百姓的死活。但这对立还仅仅是开始,当成名陷入绝望时,他的妻子得到巫者指点,有了求虫的线索。

    成名拄着拐棍按图求虫——一个成年人,为了完成向皇帝进贡的任务,挖空心思、煞有介事地捉小蛐蛐,滑稽可笑,而滑稽可笑的背后又很可悲。成名绝处逢生,捉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好蛐蛐,高兴得全家庆贺。没想到,乐极生悲——成名惟一的儿子因为好奇,趁父亲不在时偷偷揭开看蛐蛐,“虫跃掷迳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极度的恐惧吓得成名的妻子面如死灰,大骂儿子说,你弄死了蛐蛐,你的死期就到了。儿子知道闯下塌天大祸,小小年纪竟然寻了短见,投井自杀。为了一只小蛐蛐,一个孩子丢了命!成名归家,先是为了小蛐蛐愤怒地找儿子算账,等到找到,却是儿子的尸体!

    成名夫妇因为独生子自杀,觉得生活没了指望,但是看到空空的蛐蛐笼,仍然担心官吏的威逼杖责,但是“亦不敢复究儿”。接下来,成名意外地获得一只神奇的小蛐蛐,它竟然能够斗败大公鸡。把它送到宫里,普天下进贡的一切奇异品种蛐蛐都比试过了,没有能够战胜它的。每当听到琴瑟之声,小蛐蛐就合着节拍跳舞。

    皇帝高兴了,就赐给巡抚名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自己受宠是缘于华阴县的小蛐蛐,在朝廷对官吏的考查中,华阴县令以最好的评语“卓异”报送朝廷。县令高兴了,免除了成名的徭役,嘱咐主考官,让成名取得秀才资格。没几年,成名有了良田楼阁,牛羊成群,一出门,车马衣服的豪华超过世族之家。

    为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可以让老百姓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满足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就会鸡犬升天。

    这就是《促织》的思想意蕴,这篇名作把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

    4.公孙夏:昏暗官场群丑图

    《聊斋》里有不少鬼魂故事是揭露现实黑暗的。

    《公孙夏》写一个市侩,到京城买官时得重病死了,有人来帮他买阴世的官。市侩担心按有关规定不能桑梓为官,也就是不能在家乡做官,替他买官的人说,掌权的都是我的朋友,只要有孔方兄在,管他什么吴越桑梓。

    结果市侩用巨资买了个城隍肥缺,带着大群随从、美妾和车服炫耀地上任了。路上他们撞见了关帝,关帝怀疑,这么大阵势,该是多重要的大臣啊?一问之后,才知道是小小的城隍。关帝下令让市侩写个简历,市侩写完,关帝大怒,说,这人连字都写不成个儿,怎么能做父母官呢?立即要求查清市侩的官是不是买来的,下令把卖官者和市侩各打五十大板,打得他们屁股上的肉都掉下来了。

    《公孙夏》写的阴司买官,实际上是现实的倒影。蒲松龄曾在《成仙》中借小说人物的嘴说,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强权社会,官场的人多半是不拿戈矛的强盗。

    蒲松龄还利用生死轮回观念为贪官污吏寻根。六朝小说《幽明录》中出现佛教化地狱,按照人的生前品德决定来生:生前不做善事的人进变形地狱,杀生者变成朝生暮死的蜉游,恶舌者变成猫头鹰。

    《聊斋志异》则别出心裁地做反面文章:人世间某些威势赫赫的大人先生,前生都是畜牲。我已经讲过,《潍水狐》里有个老头自称是狐狸,县里不管什么人登门求见,他都客气地接待,却就是不接待县令,原来,这县令前世是条蠢驴!他还声明:“毛角之俦,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

    列位看官,不要小看眼前的狗猫猪蛇,它们下辈子可能就是各位头上的“父母官”呢!前辈作家让作恶的人轮回做畜牲,蒲松龄让畜牲变成王公大人,多精彩的翻案文章!

    对残民以逞的贪官污吏该剥皮揎穰,这是《聊斋》道德法庭的判决。

    《王者》写湖南巡抚派人押运六十万两银子去京城,半路上被神秘的王者——实际是侠客——拿走了。押运者找到侠客所在的深山,看到那里挂了许多贪官的人皮。侠客交给押运官一封信,让他交给巡抚。巡抚开头还对押运官气势汹汹,打开王者的信,顿时成了泄气的皮球。

    原来,前不久巡抚跟爱妾共寝,爱妾的头发睡梦中被割掉,侠客信里装的正是爱妾的头发!侠客警告他:趁早用贪污的钱补上六十万两巨款,否则就像取他爱妾头发一样,取他的首级。

    《鸮鸟》写康熙年间长山贪官杨某借西塞用兵(也就是康熙亲征准噶尔)的机会,假公济私,把民间牲畜搜刮一空,还在百姓赶集时把老百姓的数百头骡马尽数抢走。百姓哀求另外三个县令向杨某求情,把百姓的牲口放回,三个县令借酒令苦口婆心地再三劝说,杨某就是不听。

    这时,进来一个少年说他也要说个酒令,说道:“天上有玉帝,地上有皇帝,有一古人洪武皇帝,手执三尺剑,道是‘贪官剥皮’。”说罢化为猫头鹰冲帘飞出。蒲松龄借这个少年化鸟的怪异故事,痛骂贪官,要剥他们的皮。

    这些该剥皮的贪官污吏,在《聊斋》里表演得最充分、最新奇——《石清虚》中的邢云飞有块奇石,先为势豪夺去,失而复得后,又被尚书觊觎,将邢云飞抓进监狱。邢妻献出奇石,邢云飞才得以出狱。《红玉》中退职的御史光天化日之下抢走冯相如的妻子,害得冯家破人亡。尚书和御史算得上社会的“顶梁柱”,却如此祸害人民。

    《潞令》里的宋国英贪暴不仁,催税打死良民,还得意扬扬,说到任一月诛杀五十八人。结果,被阴司讨命而死。

    《放蝶》里的县令以严肃的政事为儿戏,听讼时按犯罪轻重,罚纳蝶自赎,公堂上如风飘碎锦,他哈哈大笑。结果,受到蝴蝶仙子的惩罚,几乎丢了官。

    《韩方》写在发生天灾的情况下,贪官非但不救荒拯溺、解民倒悬,反而对受灾百姓落井下石,千方百计搜刮民脂民膏,逼迫老百姓交额外的税收,命名为“乐输”,也就是心甘情愿自己乐意多交的,而这所谓的“乐输”,竟然荒唐到是用板子打着老百姓逼交的。

    《郭安》写一个昏聩县官如何断案。某人被杀,遗孀告到县衙。县官升堂,把杀人犯抓来,拍桌子大骂:“人家好好的夫妻,你让人守寡,现在就把你配给这寡妇,让你老婆守寡!”让杀人犯娶走被杀者的妻子,昏官之昏,千古绝版。

    《司训》写一个教官非常聋,平时“执教”之余有个副业:卖淫器。学使到各地视察,教官们都送“关说”,也就是送钱拉关系。学使来到后,其他学官都从靴子里摸出钱来交上了,只有这聋教官没动静。学使问:“贵学何独无所呈现?”聋教官看到学使笑问,就以为他也是要淫器的,便回答:“有八钱者最佳,下官不敢呈进。”结果,教官被免官,公然索贿的学使则继续执政。

    蒲松龄还写道,贪官污吏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社会变成下者谄、上者骄的社会。“下者谄”表现在两个典型事例上:下级给刚到任的上级送锦屏,极尽阿谀适迎之能事;或是给受到弹劾或离任的官“乞保留”,给他们涂脂抹粉,歪曲事实。

    这样做的结果是,不管好官坏官都有所谓的“好名声”,香臭不分,抹杀了官吏清廉和贪酷的界限。所以,蒲松龄想象出一个解决的办法:阴曹摄政,让阳世贪官受阴司惩罚。否则,在黑白颠倒的情况下,干的坏事越多,升官越快。

    5.公孙九娘:妙笔抒写民族矛盾

    清初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满清贵族入关后,下剃发令,圈占民田,血洗扬州、江阴,中原人民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止。山东,即蒲松龄的故乡曾经发生过于七起义,结果被残酷镇压,杀人如麻,殃及妇孺。

    在当时所谓的“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都极力回避这些事,他们对汉族士子的怀旧情绪很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狱,连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样诗句的人都要杀头。在文字狱的威慑下,知识分子噤若寒蝉。

    和蒲松龄同时代有两位大戏剧家——“南洪北孔”,即南方的洪和北方的孔尚任,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两部剧轰动一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最后,这两部剧的作者也都栽到这“兴亡之感”上。

    洪昇从来没有做过官,他是国子监生,俗称太学生,曾向蒲松龄的老师施闰章学写诗,跟几个著名的文人如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也都是朋友。洪昇所作的传奇剧本《长生殿》问世后,一时誉满京华,到处搬演。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因在佟皇后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犯下“大不敬”罪,洪昇被捕,国子监生被革,从此永远不能做官;很多听戏的官员,如赵执信、查慎行都被罢了官。当时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长生殿之祸”是康熙朝最大的文字狱。究其事发的深层原因,还是作者在剧作中寄寓了民族兴亡之感,如《弹词》一出中有斥责降官“武将文官总旧僚,恨他反面事新朝”等这样的影射口诛,这是清朝统治者难以容忍的。

    孔尚任是孔夫子的六十四世嫡孙,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荐举至御前讲《大学》,并做皇帝的向导,游览孔庙、孔林。

    孔尚任博学多才,康熙问什么他都对答如流,康熙很欣赏他,就赏赐了他。赏了多少?五两银子。后来有的作家可能觉得皇帝怎么能这么小气,才赏五两银子,就写说康熙皇帝赏了孔尚任五百两银子。其实不对,皇帝赏银不在多少,哪怕赏一钱,也是殊荣。康熙还下令,破格录用孔尚任做国子监博士。

    不久,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扬一带考察,治理淮河。好几年时间,因吏治腐败,治河无寸功可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倒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在南京凭吊前明古迹,博采南明旧事,和遗民交往。后来,他写出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盛况空前。

    这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于是他要求调阅剧本。恰好孔尚任的手稿借出去了,只好找朋友借个抄本连夜送进皇宫。不久,孔尚任被罢官。原因呢?莫须有。学术界大多认为《桃花扇》犯忌了——一个剧本竟然激发明代遗民故国之思,歌颂史可法等大明将领,讽刺降清将领,满清皇帝岂能容忍?不过康熙对孔尚任比对洪昇稍微客气点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还能不能写民族矛盾?蒲松龄居然写了。当身为历史学家的“太史公”们不能秉笔直书时,小说家“异史氏”用“鬼”书的方式去写历史;当戏剧家们不能在现实舞台上演绎时代兴亡时,《聊斋》鬼魂成为时代风云的优孟衣冠。用人鬼恋巧妙抒写改朝换代之际人民的深重灾难,《公孙九娘》是代表作。

    公孙九娘出现时是个美丽而富有青春气息的大家闺秀。莱阳生第一眼看到她,“笑弯秋月,羞晕朝霞”——一双因为有礼貌的微笑而变得秋水盈盈的明亮眼睛和一张因为羞涩变得如朝霞一样娇艳的面颊。公孙九娘谈吐高雅,才貌无双,与莱阳生一见钟情,两人结为夫妻。

    但是爱情并没有给公孙九娘带来欢乐,她在新婚之夜就向莱阳生叙述自己是怎么样成了冤鬼的——在朝廷镇压于七之乱的战争中,公孙九娘和母亲被抓起来押解京城,走到济南,母亲被折磨死了,九娘自杀。

    公孙九娘用诗描述自己不堪回首的经历:“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九娘做了十年冤鬼,虽然享受到爱情的幸福,但总忘不了自己的冤情,连新婚之夜都忍不住打开箱子看看当年血染的罗裙。公孙九娘恳求丈夫把自己的尸骨移葬家乡,还说人鬼有别,主动要跟丈夫分手。跟很多《聊斋》爱情故事不同,公孙九娘不仅没有起死复生,连她送给莱阳生的爱情信物罗袜都着风寸断,腐如灰烬。

    为什么总是喜欢给有人鬼之别的青年男女做“撮合山”的蒲松龄,让伍秋月、聂小倩等女鬼一个一个重返人间的蒲松龄,偏偏在写到公孙九娘时强调人鬼有别呢?

    其实蒲松龄想说的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公孙九娘的悲剧命运不可逆转,正如改朝换代中千万受害者冤沉海底。所以我们看到,《公孙九娘》这个小说的开头就跟许多爱情故事不一样。那些故事开头总是说,某某,是某地方的人,性情如何;而《公孙九娘》开头就写阴森恐怖、惨不忍睹的大屠杀:“于七一案,连坐被株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在于七之案中,许多没有参加起义的良民因连坐被杀,一天俘虏几百人,不问青红皂白,全杀了,血流成河。

    小说接着写道:“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为之一空。”——多么慈悲呀,杀了人给棺木,杀人之多,全济南的棺材都脱销了!公孙九娘,一个花朵一样美丽的生命,正是千万冤鬼中的一员。蒲松龄描绘公孙九娘的青春美,这可爱的“红颜”偏偏是万千枯骨的一分子。

    所以,在《公孙九娘》里,《聊斋》故事中屡见不鲜的爱情起死回生的力量荡然无存。男女主角在“碧血满地,白骨撑天”的背景下相遇,在“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的场景下分手。《公孙九娘》表面上是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刺贪刺虐的名篇。

    跟《公孙九娘》类似的《林四娘》,写的是明代衡王宫人林四娘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几位大作家如王士祯、林西仲都写过。蒲松龄写的林四娘特别精彩:林四娘知书达礼,纯洁善良,多才多艺,温柔恬静,会吟诗,懂音律。但她却像无辜的羔羊,在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中死于非命。

    蒲松龄借林四娘写出“谁将故国问青天”等明显带有故国之思的诗句;用鬼魂的形式,借爱情故事表彰为明死节的烈女。这在清初严密的文网控制下,是很需要勇气的。

    蒲松龄用《公孙九娘》等故事,控诉满清贵族屠杀人民的罪行。对那些用鲜血染红顶戴花翎的败类,蒲松龄用“鬼话”将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朝元老》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位做过明朝宰相的清朝中堂,他也是一个投降过农民军的人,晚年退休在家盖个“享堂”,夜里派几个人在里边守卫。第二天早上,发现堂上高悬一匾,上书“三朝元老”四个字。还有副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没有“八”,“忘八”即“王八”;下联是“孝弟忠信礼义廉”,没有“耻”,即无耻。连起来就是:三朝元老,王八无耻。多么巧妙、多么辛辣的讽刺!

    跟《三朝元老》类似,蒲松龄在《厍将军》里,让靠出卖朋友投靠新朝者,在阴司得到沸汤浇足的惩罚;在《鬼哭》里,则对投降新朝的无耻小人做了辛辣讽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