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茅以升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从此他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1916年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1917年,获硕士学位。经导师贾柯贝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内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79年应邀访问卡内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的贡献。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做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又是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中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中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宝贵的精神财富。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了“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了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知识链接
茅以升终生奋斗、追求,正如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所说,人生征途“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他终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治学严谨,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把毕生精力、知识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科技和桥梁建设事业,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敬佩和爱戴。他的崇高形象永远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