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建筑知识全知道-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他也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梁思成,梁启超之子,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这使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偏爱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的。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中。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1940年,因抗战的原因,营造学社不得不迁往四川李庄,在这一时期,学社经费匮乏,学社成员生活极度艰辛,虽有川滇古建筑考察,虽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整体工作却困难重重,留下许多遗憾,以致营造学社在1946年不得不宣告解体。梁先生强调说:“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所以在四川时,梁思成强忍着病痛,坚持实地考察,并完成《中国建筑史》等重要文稿的写作。这部《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共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著的,因此可以说它是体现学社治学观点和方法的代表作,是早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要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20世纪30年代的华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出调查都要经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对测绘工作始终一丝不苟,并且身体力行。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绘图测量;对各种构件与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细致地加以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无误。正是凭着这一种民族自尊心和志气,当时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测绘的许多图纸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出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又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在了中国的教育上。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亲自教课。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

    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落,一目了然。

    梁思成在学风上要求严谨,在学术上平等待人。当他听到教师和助手们在学术上有不同意见,包括反对他的看法的意见时,总是很高兴地与大家一起讨论,从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梁思成为培养人才,在学术上是毫无保留的,他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年轻一代。无论他过去积累或新近获得的资料,他从不保密,尽其所有地提供给大家。在梁思成去世后,遵照他生前的嘱咐,将他收藏的丰富的图书资料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梁思成先后著书5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现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全部出版。他和他领导的科学研究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87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知识链接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地安门内双子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还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