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建筑知识全知道-张开济:设计了半个北京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开济,高级建筑师,浙江杭州人。新中国成立后,张开济历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第六届常务理事。他设计了北京三里河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第一机械工业部等联合办公区建筑群以及钓鱼台国宾馆和北京天文馆等,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主要设计人之一。

    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5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先后在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部、基泰工程公司供职。后来,张开济在南京、上海开设了建筑师事务所。

    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国庆工程给了这位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大展身手的机会。作为建筑设计院3位总建筑师之一,张开济在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中被委以重任。这一时期,他完成了18件大作品,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天安门观礼台、北京天文馆这些首都地标式建筑,北京小汤山疗养院、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校舍、百万庄和三里河住宅区等,也出自他的手笔。有人说张开济“设计了半个北京城”。

    1959年,张开济主持十大“国庆献礼工程”之一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工作。周总理看了该设计的立体图后,感觉门廊方形列柱的比例“瘦”了些,希望加大柱径。张开济于是找到总理,解释方柱不同于圆柱,在立面图上只能反映出一个面,实际建成则能看到两个面,立面图看来稍微细一些,透视却正好;否则,透视看来就显得笨了。总理认为他讲得有道理,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任何工程设计方案,张开济都不会轻易下结论,也不肯轻易改变想法。一方面坚持己见,另一方面他对别人关于自己作品的看法也能坦诚客观地看待。张开济定位自己是执业建筑师,对于革命历史博物馆,他在《我的自述》手稿中认为:“革命历史博物馆是我设计的,可是我并不否认它基本上还是古而西的建筑,要是它和人民大会堂有些差别的话,那就是人民大会堂可能更古更西一些而已。”

    张开济非常重视创作中的民族形式问题,他设计的中央民族学院“四部一会”的办公楼群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工程都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在北京天文馆工程中,他巧妙地把室内外的雕塑和绘画与建筑结合为一个整体来加强它的艺术性和民族性。当时远东第一座天文馆为我国的建筑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建筑师,特别是作为北京的建筑师,张开济认为,作为古代都城,北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完全按规划建成,布局完整严谨,气势宏伟浩大,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空前的杰作。张开济同时认为,任何一个城市的风貌,都是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点的反映,其集中表现就是房屋建筑,特别是这些房屋的轮廓线组成的城市天际线。旧北京的天际线基本上是横向的,大片绿树掩映下的四合院之间,点缀着故宫、景山、钟楼、鼓楼、天坛、北海等重点景物。北京的空间构图平缓、舒展、开阔、和谐,同时有适当的高潮和节奏,把重点建筑烘托得更加突出。所以,维护古都风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这富有特色的“天际线”。

    张开济非常重视住宅设计,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内首先提出“要控制高层住宅,提倡多层、高密度”的理论。他的一篇题为“改进住宅设计,节约建设用地”的文章通过“内参”受到邓小平的注意,邓小平看后作了这样的批示:“这是全国各城市的一个方针性问题,可以从北京研究起。”他长期以来为保护、利用古建筑和维护古都风貌而尽心竭力。他曾多次去法、德、美等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对外宣传我国的文化和建设成就。

    知识链接

    张开济是我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师,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之一,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我国建筑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常委兼城建组组长、北京市科协常委等职,现任北京市政府、承德市政府和贵州省政府的建筑顾问和中国房地产住宅问题研究会副理事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