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身术-擒拿防身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擒拿防身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绝脰”,兴盛于秦汉时期的“摔胡”“绝肮”,鼎盛于明清及当今。擒拿防身术是中国武术中的优秀技法之一,是运用武术功力,使用各种技击手法,采用力学原理,利用人体关节、筋肌、穴位和要害部位的弱点,使对方身体及身体局部受制而不能动弹、束手就擒的一种方法。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法理精深,内容丰富,技术精纯,风格别致,独树一帜。它既不同于勇猛明快的“散打”,又区别于缠抱扭摔的“摔跤”。它是贴近身体,避实就虚,随势化力,折其关节,挫其骨骼,抓其筋肌,闭其穴位的一种手法巧妙的近战技术。它内容系统完整,动作千姿百态,技法全面独特。其独特在于动式曲折、轨迹旋绕、劲力不显、行踪不露。动则上中下三盘齐变、轻灵巧取;制则身手脚立体兼施、招法奇妙。其状文雅,其效剧烈。经常练习擒拿防身术可以培养人们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优良品质,增强敏捷、灵活、协调、力量等方面的素质,能收到健体防身,祛病延年的效果。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擒拿防身术”在古时无明确的定义,就单字而论,“擒”字在诸多史籍中很早就有使用。如《国策·燕策》:“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韩非子·十过》:“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擒在典籍中的字义就是“捉、抓”。如《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里解释为:“捉,擒拿防身术。生擒(活捉),擒贼先擒王。”《袖珍字海》解释为“捉捕,擒拿防身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抓,捉拿,欲擒故纵”。由此可见“擒”字的含义是明确的,即“捉抓”。“拿”字,在典籍里注释为:“用手握住或抓取,捕捉,牵弓。”关于“擒拿防身术”一词,典注:“武术中一种针对人体的关节、筋肌和穴位,用各种方法使对方无法反抗的技术方法,泛指捉拿之意。”

    根据上述的引证,结合擒拿防身术内容及技术特点,笔者认为“擒拿防身术”应定义为:运用一定的手法,捉抓握住对方之某一部位,利用力学原理。结合人体生理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薄弱环节,以巧劲迫使对方某一关节及筋肌超出其正常运动的规律或范围,使其身形僵滞,处于被动的状态,或因疼痛难忍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这是对擒拿防身术的定义,是擒拿防身术的基本特征,也是擒拿防身术法区别于其他技击法的显著标志。

    擒拿防身术源远流长。《春秋·公羊传》载:宋万与闵公二人相互徒搏,宋万一怒之下,于近战厮打搂抱之际,用“绝脰”之技将闵公致于死地。宋万使用的“绝脰”就是擒拿防身术中的锁喉法。

    到了汉代,擒拿防身术在锁喉法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史记·卷八十七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七》记载:赵相贯高怒高祖之慢轻其王张敖,欲杀之。乃事泄捕之狱中。后刘邦欲赦之,其则“乃仰绝肮,遂死”。“绝肮”《博雅》曾注:“绝,断也。”《集辞》韦昭曰:“肮,咽也。”《索隐》苏林说:“肮,颈大脉也。”这不难看出,汉代的“绝肮”就是用手指压按喉两旁大动脉的技术。说明这个时期的擒拿防身术已开始进入压按脉、穴的新时代。

    汉代不仅发明了拿脉,而且已有了擒拿防身术、摔跤相互结合的成熟经验。《汉书·金日殚》记载:金日殚当了汉武帝寝宫中的侍卫。有一天,汉武帝尚未起床,江充与莽何罗谋反。莽何罗携带武器闯入寝宫准备刺杀汉武帝,被金日殚发觉了。“日殚摔胡投何罗殿下,得擒缚之”。“摔胡”就是抓住脖子摔倒在地。这是擒拿防身术中的擒摔技术。金日殚就是当时熟练运用擒摔的典范。

    明朝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载:“至今温家七十二行手,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儿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元之腿,鹰爪王之拿……皆今之有名者。”何良臣《阵记》中有唐养吾之拿的记载。郑若曾《江南经略》中载有“三十三拿”“三十六解”。从上所引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擒拿防身术招数在数量上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且流派甚多,除鹰爪王、唐养吾等善于擒拿防身术的高手名家外,尚有他家。

    清朝时期,开始以拳法套路为模式,将众多的单招单式,松散地连接集段成套路。这种套路当时称之为“串景”如“七十二把串子”“金鸡斗”等。这些使擒拿防身术在运动形式上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擒拿防身术体系趋于系统化。

    民国时期,始有“擒拿防身术”一称,并有《擒拿防身术法·真传秘诀》(徐畏三口述,金倜生笔记),《擒拿防身术》(邓德达著, 1944年印刷)等专著开始问世,使擒拿防身术以功、理、法而自成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得到蓬勃开展,技术上不断进步、成熟,日臻深入完善。武术工作者受到党的照顾和重视,武坛新生力量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可以想象,擒拿防身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将出现更加喜人的前景。

    擒拿防身术是一种独特的技击方法,它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擒拿防身术按门类可分为:擒拿防身术功夫、现代擒拿防身术、少林拳擒拿防身术、武当拳擒拿防身术、蛾眉拳擒拿防身术、八极拳擒拿防身术、太极拳擒拿防身术和军警拳擒拿防身术等。

    按人体部位可分为:头部擒拿防身术、颈部擒拿防身术、指部擒拿防身术、腕部擒拿防身术、肘部擒拿防身术、肩部擒拿防身术、腰部擒拿防身术、胯部擒拿防身术、膝部擒拿防身术和踝部擒拿防身术等。按技术特点可分为:基本擒拿防身术、部位擒拿防身术、筋肌擒拿防身术、穴道擒拿防身术、摔法擒拿防身术、擒拿防身术打法、擒拿防身术踢法、连环擒拿防身术、擒拿防身术解脱和解脱擒拿防身术(反擒拿防身术)等。

    不论哪种擒拿防身术,其技法概括起来不外乎抓、领、索、扣、握、拧、拉、缠、切、压、扛、砸、折、按、托、推、挎、掐、捏、别、踩等。擒拿防身术方法不外乎人的肢体部位、筋肌、穴位的擒拿防身术,以及拿中拿(连环拿)、拿中摔、摔中拿、拿中打、打中拿、拿中踢、踢中拿、擒拿防身术解脱和解脱中擒拿防身术。擒拿防身术解脱法不外乎压撬、撬拉、推抽、旋撬、撬别,以及以打破拿、以拿破拿、以摔破拿等。擒拿防身术的招法动作千姿百态,由于两人所处的角度、距离、出招时机及运用的方法不同,所出现的姿势不同等,因此,难以用有限的篇幅将所有可能出现或发生的招式都表述出来。为了叙述便利,本书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如夺目、端耳、勾鼻、抠腮、扳顶、扣颚、按脑、抓发、扭头;掐颈、索喉、缠颈、勒脖;捏指、缠指、分指、扳指、拧指;扭掌、折掌、卷掌、旋掌;缠腕、切腕、卷腕、折腕、挫腕、扳腕、旋腕、扣腕;缠肘、托肘、压肘、扳肘、别肘、捆肘、旋肘、截肘、扛肘、封肘、闭肘、挎肘、索肘;别肩、卸肩、索肩、压肩、缠肩、踩肩、跪肩、拧肩、旋肩;抱腰、搂腰、顶腰、抓腰、掐腰、扛腰、扳腰、推腰、折腰;抬胯、掀胯、扳胯、拧胯、旋胯;抱膝、压膝、跪膝、扳膝、别膝、挫膝、拧膝、旋膝、捆膝;扣脚、绊脚、挂脚、踢脚;跪腿、扳腿、抱腿、拉腿、拧腿、旋腿、搂腿、抱腿、抄腿;扭踝、扳踝、压踝、别踝、挫踝等。对这些代表性的动作均采用正视展面定势图加以图解。在实际使用时应将这些死招作为活招来用,要灵活掌握,能举一反三,不可生搬硬套。

    擒拿防身术的特点

    擒拿防身术是以一定的功力,施用擒拿防身术技术,控制对方和化解对方控制的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力学为理、巧妙施用

    擒拿防身术的技术方法,是建立在力学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擒拿防身术的方法充分运用了力学的杠杆原理、力偶原理、惯性原理、合力原理、旋转原理和压力原理等。运用这些原理,可以省力,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运用这些原理,能使对方身体旋转后倒摔;运用这些原理,可使对方扑空并失去控制;运用这些原理,可使对方某一部位受力更大。

    若要达到以上这些良好效果,就必须合理运用力学的原理,巧妙地使用一定的手法。当然,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运用。不仅只是用的角度好、抢的时机对,而且,关键的是运用的招法要符合力学的原理。比如“旋臂索肩别肘”,就充分运用了杠杆原理。索肩别肘之臂就是杠杆,肩部就是支点,使对方之肘离肩越近,擒拿防身术效果就越好。再如“金丝缠腕”就是充分运用了压力的原理,切腕时用的是掌外缘,而不是掌心,这是因为着力点越小,压强就越大。由此可见,有效的擒拿防身术都离不开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本书中所收录的招法,都是符合力学原理的有效的精招妙法。

    以巧取胜、以技制人

    擒拿防身术只具功力是不够的,还要善于用巧劲、施妙招,伺机而动。完成动作时要避实就虚,随机应势,顺势应招,轻取关节,巧施裹缠。使之欲化化不了,欲走走不脱,有力使不上。这就是擒拿防身术以巧取胜、以技制人的根本方法。

    拿其一点、控制全身

    擒拿防身术是通过反关节,抓筋、点穴、拿骨等技法,牵制对方,使其失去抵抗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只要控制对方部位的某一点,便可使对方不能动弹。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过硬的功夫和纯熟的技术方可奏效。比如点穴,必须指功过硬,而又能准确、合理地点击,才能点穴有效,使其伤残;再如拿指,指是人体中较小的关节,拿之较为省力,俗语说“十指连心”,若将对方指节捏于手中,超其限度,可使对方产生钻心的疼痛,全身不能动弹,达到控制对方之目的。

    抓筋拿脉,扭挫关节

    关节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动的枢纽,关节周围的筋脉、穴位又是难以承受打击的薄弱部位。关节之功能只可顺动,不可逆转,其屈弯幅度都有一定限度。擒拿防身术就是针对人体关节这种特性和弱点而实施擒拿防身之术。此术迫使对方的关节反折或超限度,并使其关节及韧带受挫,当即产生剧烈疼痛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束手就擒,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势必造成骨折、筋伤。

    手拿脚绊、打跌兼施

    每当擒拿防身术招法初使,手刚拿住其上肢关节,就要迅速上步、进身,绊锁其前脚。这是因为对方被拿,欲变必定从脚步变起,绊脚的作用在于封闭步法、阻止变化,破坏其下肢力点与支点间的平衡,便于充分发挥擒拿防身术技法的效果。

    擒拿防身术各招几乎都有可打、可跌之法。拿住后一撒手便可击打,一挂脚便可摔跌。而且,拿后的一击将击得更狠、摔得更重,可使对方防不胜防。故而,擒拿防身术中具有“摔打拿”三位一体,集诸法之长的特点。

    拿中有解、解中有拿

    擒拿防身术招法多样,千变万化,表现在有擒拿防身术法也必有解脱法。这样有拿有解就构成了拿中有解、解中有拿的动作特点。如传统擒拿防身术中有“三十六擒拿防身术”“三十六解脱”合称为“七十二擒拿防身术”。还有一些擒拿防身术套路,也体现出了拿中有解、解中有拿的技术方法,体现了它内容的丰富性。

    可以熟练使用擒拿防身术的功夫好手往往出手能使对方不能摆脱,这称之为“死手”,所以摆脱擒拿防身术要在不成“死手”之前进行,敌不动,己不动;彼一动,己先动”的技术,则是很有效的摆脱方法。

    力学原理的应用

    懂得力学原理,能使力的作用更符合擒拿防身术的要求,有助于擒拿防身术的提高和发展。因而研习擒拿防身术者,须认真探讨力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杠杆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动力臂越长越省力。人体本身是一个活动的杠杆,因而在运用擒拿防身术时,就必须善于使用擒拿防身术手法,能动地造成力的支点,创造杠杆形成的条件,还要考虑使动力臂尽量增长,这样才能利用杠杆,使力集中,作用于指、腕、肘、肩等部位,造成对方局部受力的被动状态,迫使对方就范。如“扛臂断肘”就是用肩造成力的支点,以其臂做力臂而构成杠杆,将力作用于其腕,而造成控制其全身或断肘。再如擒拿防身术时要求力从腰发,它比用手力大得多,这是力发于腰比力发于手的动力臂长的缘故。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就越大。根据这一原理,运用擒拿防身术时就必须考虑,着力点越小越好。比如“金丝缠腕”时的切腕是用掌的外缘,而不是用手掌心面,其目的就是通过缩小着力面来增加压强,而制伤其腕。

    利用惯性就能顺势借力。巧妙运用物体惯性原理,既可减轻自己的消耗,又能加大力的作用。不要死顶硬抵对方的力,而要选择另外一个方向去用力,使对方陷入被动和失去平衡的局面。

    在力学上,旋转比较省力。因此完成擒拿防身术动作时,要利用“旋转”的原理来节省自己的体力。除此之外,旋转可以加强力的作用时间,使运动更加稳重、有力、定向。旋转也可以增大防护的面积,有化解来自任何方向力的作用。旋转的手法也是解脱对方擒拿防身术的有效方法。

    加力于对方的力上,是合力的运用。运用合力,能提高擒拿防身术效果。顺其力加力,是借人之力为我用的巧妙方法,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凡两个平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者,在力学上叫作力偶。力偶虽然不能产生合力,但能使物体旋转。如“拧头断颈”就是根据力偶的原理,而使其头部拧转的。

    擒拿防身术虽然千变万化,招法繁多,内容丰富。但归结起来,其原理就有两条:一是反关节,二是超限度。理解了这两条原理,也就算对擒拿防身术有了全面的掌握。

    反关节

    人体关节是骨与骨的间接连接,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使骨与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关节的基本运动形式都是绕关节轴进行的旋转运动。由于关节面形状不同,而其运动的形式、方向、幅度和范围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只能顺动,不能逆转,屈伸均有一定的限度。擒拿防身术正是根据这一特性,使用擒拿防身术技术,运用功力,迫使关节逆向运动,使之向不能动的方向运动,从而造成被拿者关节脱位或肌肉拉伤来实现擒拿防身术之目的。

    超限度

    擒拿防身术除利用反关节之原理而制人外,也可使用擒拿防身术技术,顺其关节运动,而继续外加力量,使关节活动超出其固有的活动范围。由于关节活动超出了活动范围,使连接关节的肌肉舒张超过限度,造成撕裂或断伤,导致关节不能活动,从而实现擒拿防身术之目的。

    另外,还有拿筋、闭穴等,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擒拿防身术在技术上有以下要点:即“把、牵、转、压”四点。

    把:当乙抓住甲时,甲即以手压(或称把)住其手,使之不能逃脱,或甲刚抓住乙关节时,速用脚卡住其腿,使之不能变化。

    牵:在甲“把”好乙之后,随即拉伸其关节,将肌肉引长,为转关节创造条件。

    转:甲将乙关节拉伸,肌肉引长之后,即可将抓住的关节扭转,超越其生理限度。

    压:乙被甲扭转成反关节超限度之后,甲紧握其关节,顺势向关节反方向用力猛压,使其关节剧烈酸痛,甚至动骨伤筋。

    另外,甲还须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全力,对准乙的一点,采取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乙规矩就范。

    擒拿术四大要素

    胆识、功力、速度、技术是擒拿防身术的四大要素。具备了这四大要素是保证擒拿防身术迅速有效的根本条件。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因而练习擒拿防身术必须掌握好这四大要素。

    胆识

    胆识是决定擒拿防身术成败的关键。常言道:“一胆、二力、三功夫。”就是说临阵对敌时要敢于同敌做殊死的斗争。交手时要思想镇定,头脑清醒,在瞬间果断地确定擒拿防身术和反擒拿防身术的技术方法,做出有效的技术动作。使敌望而生畏,这样才能有超水平的发挥。

    功力

    功力是擒拿防身术的必备条件,如手臂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胜负,手指的力与硬度关系到擒拿防身术是否行之有效。古人云:“一力降十会。”可想功力在擒拿防身术中的地位。在擒拿防身术实战中,只有功力深厚者,才能处处主动。

    速度

    擒拿防身术尤为重视速度。快速的擒拿防身术与解脱能使自己主动灵活,能以一快制百慢,快速可使对方暴露弱点,以多变的战术和技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闪电般地擒获之。倘若手慢,再神妙的手法也难奏效。技击家常言道:“手快打手慢,神仙也难战。”

    技术

    擒拿防身术与解脱是通过动作、劲力,以抓、拧、领、按、抉、折、掐、挟、搬、别、锁扣等手法,将劲力作用于人体头或肩、肘、腕、指、颈、腰、胯、膝、踝等关节,使关节超出人体关节正常运动的规律或范围,致使其身形僵滞处于被动状态,或因疼痛难忍而丧失反抗能力,或化解敌之擒拿防身术等。要想做到拿之有效,化之则解的地步,就必须熟练地掌握动作,只有动作娴熟才能领会动作要领,才能使技术不断提高,才能得心应手。

    擒拿术的“形”

    在擒拿防身术中只要能“反应快准、精通力道、内外合一、随机应变”,则能运用自如、劲力顺达、神形一致、刚柔相济,达到奥妙无穷,战无不胜的境界。

    快速准确,运用自如

    快速准确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找出敌之弱点,迅速做出选用何种擒拿防身术动作的决定;二是制敌迅速。古人云:“劲脆如电击。”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刚毅的追劲,迫使敌手就擒。所谓运用自如,是指在技术娴熟的基础上,达到动作协调灵活,得心应手。

    精通“劲路”,力法顺达

    懂得“劲路”是擒拿防身术的基本技术。不同的擒拿防身术动作有着不同的“劲路”,对待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劲路”也有所区别,“劲路”技术的难以掌握就在于此。如何理解动作的“劲路”呢?首先,要熟悉动作的过程,搞清动作的一般规律,从而熟练地掌握动作。在此基础上摸索该动作用劲的窍门。其次,必须在实践中接触各种对象进行练习,认真研究,并反复训练,使力法顺达,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内外合一,形神一致

    擒拿防身术动作要有威力,必须要“内外合一,形神一致”。擒拿防身术法对“内”的要求主要是指“意”和“气”,对“外”是指“劲”和“技”。它们的关系是意识为主导,两者紧密配合融为一体。“气”是助劲的诀窍,气沉者胜,气浮者败,这就是“气”和“劲”的关系。“劲”和“技”的关系是互相促进和配合的,没有“劲”便不能发挥技术,没有技术,就是再有劲也使用不上。这就是“以意导气,内外合一”的基本原理。

    随机应变,刚柔相济

    在应用擒拿防身术时,要注意随机应变,刚柔相济。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既要求有机必进,又要善于观察变化,对手变了,自己也要变,而且在变化中,要注意避实就虚和虚中有实。刚柔相济是指刚强与柔和两者互相调剂,只有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方能达到法妙无穷的境界。

    擒拿术技术要求

    要发挥擒拿防身术的制敌威力,单有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眼要明

    敏锐的目光能准确地观察环境,看清敌方的招数,疾速有效定出所拿关节,使下手有所制之目标。

    手要快

    快速出手,一方面可有效地防守敌方的攻击,能以快防慢,使敌方处于不适应的局面,掌握主动权,看准机会,还击敌方。另一方面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敌方防不胜防,败于一旦。这正是:“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手快打手慢、神仙也难战”。如若手慢,方法再好也难以奏效。

    法要准

    制敌使用方法时,必须精细准确,使用方法不准,难以奏效。再者,所选攻击目标要准,下手准确,方法得当,体位无误,力争招不虚发,有的放矢,力取要害关节和筋肌,出招而制敌。以免盲目下手,枉费体力,露己之短,往往事倍功半。

    步要稳

    与敌交手之中,若没有稳固的脚步,便会上重下轻,动之欲跌,让敌有机可乘。步稳要有胆做保证,临危不惧,进退有序,身不抖、腿不软,则能稳扎稳打。

    人体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三部分组成的,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配合下,对身体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骨是运动的杠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附着于骨面,是运动的动力。肌肉收缩,以骨关节为支点,牵动骨骼产生各种运动。制敌首先要破坏敌的运动能力,而破坏敌的运动能力,就必须伤其筋骨,这都需要全面掌握和了解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

    人体构造简介

    人体骨骼

    成人骨骼由206块骨组成,在形状上,方圆长短,大小扁斜,其状繁多,无不按人体生理的功能而生长排列,按主体可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其中多数是成对的。按动态分,又可分为固定骨、可动骨和微动骨。骨主要由骨膜、骨质、骨髓、血管、神经组织等构成。骨的最基本的机能有三种:一是运动;二是支撑;三是机能保护。为了使学习擒拿防身术者对人体骨骼有所了解,现将骨骼分别介绍如下:

    (一)颅骨

    颅为身之主,统领全身。颅骨坚厚,为脑之护卫。颅骨圆滑而坚硬,主要分为上顶骨,前额骨,鼻骨,后枕骨,左右颞骨。除下颌关节为可动关节外,其他诸骨之衔接,均为不动关节。头骨中可拿之骨为颌骨,常用托、推、顶、撞法而拿之。

    (二)脊椎

    脊椎骨为人体一身之梁柱,故有天柱骨之称,受命于肾,上充于脑,统督全身,上下左右全身之骨骼联络其间,位居躯于后部之正中,犹屋宇之栋梁。

    颈椎七椎,胸椎十二椎,腰椎五椎及骶尾椎,合称脊椎。脊椎中好拿之骨为颈椎,腰椎次之,常用拧、扳、挟、砍、砸、顶、撞等法拿之。

    第一颈椎,又名寰椎,寰椎没有一般椎骨所具有的椎体与横突,结构薄弱,有两个关节面,上与枕骨髁相接,称寰枕关节,向下套入第二颈椎的上齿突,下面的两个关节面与枢椎上面两个关节面相接,称寰枢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颈椎关节。其他关节除两个关节面相接外,还有上下椎体相接。其稳定性较强,但活动度略小。颈椎若伤,易致终身残废,甚则亡。

    腰椎,前有腹肌等的保护及胃肠等脏器的衬托,后有腰脊筋膜的保护,比颈椎粗壮有力,也无旁支骨的支撑。腰椎关节韧交错,脊柱组织十分精密,内有脊髓神经直达下肢,腰椎稍有错位,轻则影响腰椎生理弯度的改变,力不能发;重则压迫脊髓神经,影响下肢的活动功能。

    (三)锁骨

    锁骨横卧于两侧肩颈之中。内与胸骨相接,名为胸锁关节,外与肩胛骨相接,名为肩锁关节。属微动关节,横衬两端,突出于外,辅助肩臂各骨之功能活动。上方明显之凹陷,名为缺盆,是神经上通于脑的重要通道。此骨可拿,常用抠、按、勾、扣等法拿之。拿骨得手,不仅影响其肩臂活动,并可造成脑的功能障碍。

    (四)肩胛骨

    肩胛骨俗称掀板骨,在胸廓背后上方,左右各两块,其形扁平,呈三角形,状如蝶翅,骨面有穴可点击。此骨被拿疼痛难忍,影响肩臂活动及心胃的保护,其拿手法,常用抠、勾、扣、掀、砸等。肩胛骨的脊侧缘及下角是拿其骨下手的好地方。

    (五)胸骨

    胸骨在躯干前上正中部,上端与左右锁骨衔接,下端与左右七根肋骨相接,其下端之剑突部,属要害部位。肋骨的拿法常用砸、顶、撞等法,剑突部除用砸、顶、撞拿打之外,还常用抠、按、勾等法拿之。

    (六)肋骨

    肋骨如环呈桶状,护卫胸腔之内脏,左右共十二对肋骨,前一至七肋与胸骨相连。相连处为胸肋关节;下五肋不与胸骨相连者,叫假肋,又名弓肋,其中,十一、十二两对,名为浮肋。十二对肋骨均向后与十二个胸椎相连,名为肋椎关节。肋骨的常用拿法为砸、顶、撞、抠、勾等法。

    (七)肱骨

    肱骨即上臂骨,是上肢最大的长管骨,上端呈半球形杵状,比肩关节盂之臼窝大三倍多,完全依赖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肌腱,以维持肩关节杵臼之间的稳定,肩关节较松弛,韧带薄弱,因此,能多轴心地环转活动,但稳定性差。肱骨下端呈三角棱形,滑车部与尺骨上端鹰嘴相衔,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上关节相接,组成肘关节。肱骨中段及上、中、前、后,均为下手的好部位,常用砸、扭、折、扛、磕、压、按、抬、别、拍等法拿之。

    (八)桡骨、尺骨

    桡骨、尺骨两骨平行排列,构成前臂狭长之骨间缝隙。尺骨鹰嘴、桡骨小头与肱骨相接。肘关节之内外髁、鹰嘴外凸处,以及肘内肘窝平凹,宽窄凸凹等处均为易下手之处,常用扭、折、扛、压、按、抬、别、磕等法拿之。

    (九)腕骨

    腕骨又名手根骨,由丹骨、月骨、三角骨、豆状骨和大、小多角骨、头状骨等八块小骨组成。上与尺、桡骨下端相接,下与五掌骨上端相接,形成腕关节。这里骨多顺序排列、衔接形成一个整体,不容有丝毫的紊乱。因此制敌常拿腕骨,其常用折、捏、缠、切、拧、卷、提、扣等法拿之。

    (十)掌骨

    掌骨长短粗细共五枚,上与腕骨相衔,下与五指相衔,形成五个掌指关节。五掌骨并行排列,呈四条小骨缝,薄而浅弱,易拿,常用捏、掐、抠等法拿之。

    (十一)指骨

    指骨上与掌骨相衔,拇指二节,其他四指各三节。易拿,常用折、掰、捏、拧、卷等法拿之。

    (十二)骨盆

    髂骨内含有骶骨,形成骶髂关节,骶骨上载脊椎,稳定躯干,外下两侧与股骨头相接,形成髋关节,为人最大关节。此骨较难拿,常用推、顶、蹬等重手法拿之。

    (十三)股骨

    股骨是人身体最大长管骨,上股骨头与髋臼窝相接,形成髋关节,下端与胫、腓骨上端相接,膑骨覆盖于前,形成膝关节。拿此骨,常用拧、砸、蹬等法。

    (十四)胫、腓骨

    胫、腓骨上端与股骨、膑骨相接,组成膝关节,下与趾骨相接,是踝关节的组成部分之一。两骨并行排列,形成一条狭长的骨缝,胫骨大略前,腓骨小略后,故小腿形成三角形轮廓。拿此骨,常用拧、砸、蹬、踹等法。

    (十五)跗骨

    跗骨由距骨、跟骨、舟骨、骰骨及第一、二、三楔骨七块组成,上与腓骨、胫骨下端相互联接,纵横交错。拿此骨,常用踩、跺等法。

    (十六)跖骨

    跖骨有五根,上与骰骨、楔骨相连,下与五趾相接。五趾之数及其排列,与手的五指相同。其骨可用拧、踩、跺等法拿之。

    人体关节

    人体全身共有130多个关节。关节是骨与骨的间接连接。两骨相接,必分阴阳,阴为骨臼,凹陷于内;阳为骨杵,凸出于外,实为骨骼活动之关键,其关节的活动都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运动的,它包括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和环转。从运动轴角度来看,人体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三类。各主要关节的结构、运动特点和活动范围如下:

    颞颌关节由颞骨下颌关节窝和下颌骨的髁状突构成。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包绕。囊的侧壁有韧带加固,但前壁无韧带加强。下颌可做前、后、左、右、上、下运动。其活动范围为前伸5—7度,后屈3—5度,上伸6—8度,下屈10—15度,左、右屈8—10度。下颌骨髁状突向前滑动至关节结处时,若受到外力作用,髁状突再向前滑过结节处,即造成颞颌关节前脱位。常用扳、推、砸、摘、顶、撞等法拿之。

    颈椎是脊柱的一部分,上面连着头部,由7块颈椎骨组成。颈椎骨之间通过椎间小关节面、颈椎间盘和一系列的韧带相互连接。每个颈椎骨都有椎孔,它们相互串连形成椎管。椎管内有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直接与脑连接,如果受到损伤,轻者躯干、肢体瘫痪,重者死亡。颈椎横突上有小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通过,如果此动、静脉扭曲或断裂则能引起脑缺血或脑水肿,也可导致死亡。颈椎有较大的活动角度,但不能超过活动范围。其活动形式及范围是:颈可前伸、后屈、左右侧屈和左、右旋。其活动范围为:前伸35—45度,后屈35—45度,左、右侧屈45度,左、右旋60—80度。颈部关节受外力超出范围可引起脱位。其拿脱常用扳、拧、挟、砍等方法。

    肩关节是由肩胛骨上的关节盂和肱骨上的肱骨头组成。它是一个典型的球窝关节。肱骨头大于盂3—4倍。肩关节外有比较松弛的关节囊。关节盂周围有关节盂缘来加深关节盂,这样对肩关节有加固作用。加固肩关节的结构还有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和肱二头肌长腱肩关节连接骨的关节面大小相差很大,关节囊又比较松弛,韧带少而弱,因此坚固性较差。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高举运动。其活动范围为前屈90度,后伸40—45度,内收30—40度,外展80—90度,内旋60—70度,外旋35—40度,高举90度。其关节外旋后伸,向前猛推时易脱臼。肩关节的常用拿脱法为砸、摘、扭、折、掀、抬等。

    肘关节是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关节这三个关节组成的。它们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加固肘关节的韧带有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这三条韧带只对肘关节的内侧、外侧和尺骨、桡骨之间有加固作用。由于肘关节的前面和后面的关节囊壁薄弱而松弛,又没有韧带加固,尺骨半月切迹前端冠状突又较短小,所以最容易产生肘关节后脱位。肘关节可做内、外旋、屈曲、超伸,前臂前、后旋运动。其活动范围是:内、外旋70—80度,屈曲135—150度,超伸10度,前臂前、后旋80—90度。肘关节若受外力,使其超过活动范围,则可脱位。拿肘关节常用拧、拐、托、抬、拍、按、扛、压、磕、勾等法拿之。

    腕关节是由桡腕关节面、近侧列腕骨、远侧列腕骨构成。腕关节外面有关节囊包裹。加固腕关节的韧带有腕尺侧韧带、腕桡侧副韧带,桡腕掌侧韧带。腕关节处腕骨中的月骨正面呈四方形,侧面呈半月形,掌侧较宽,背侧较窄,不太稳定,故易脱位。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可进行背伸、掌伸50—60度,桡侧屈25—30度,尺侧屈30—45度。腕关节若极度背伸时,月骨被桡骨下端和头状骨挤压容易脱位。拿腕关节,常用卷、折、拧、缠、切、提、扣、勾等法拿之。

    指关节是由掌骨小头和第一指骨底构成。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包裹,两侧有韧带,在形态上近似球窝关节,但在机能上因受两侧韧带的限制,所以只能做屈、伸、收、展及绕中间轴环转,而不能旋转运动。其关节的活动范围是:拇指关节掌屈30—40度,背伸20—30度,其余四指关节掌屈80—90度,背伸10—15度曲拿指关节,常用折、握、卷、捏等法拿之。

    髋关节是由髋骨的髋臼和肌骨头组成。髋臼边缘附有关节盂缘软骨,这就加深了髋臼窝。股骨头的2/3 可以容纳在髋臼窝内。两者互相密合,形成真空,能互相吸引。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较坚强。主要韧带前壁有髂股韧带,内上壁有耻骨囊韧带,后上壁有坐骨囊韧带,但内下壁和后下壁没有韧带,是较为薄弱之处,易于从此脱位。髋关节是一个典型的球窝关节,能做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其活动的范围是:屈曲130—145度,超伸35—40度,内收20—25度,外展25—30度,内、外旋40—45度。髋关节的解剖特点决定了髋关节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所以髋关节是不易脱位的,但右髋关节屈曲、内收时,加力撞击前方可造成髋关节后脱位,当髋关节强度外展、外旋时,大转子上端与髋臼边缘形成支点,股骨头因受杠杆力的作用,而从髋臼前下方脱出,造成髋关节脱位。拿髋关节,常用推、拧、蹬、撞等重型手法拿之。

    膝关节由股骨的内、外侧髁和胫骨的内、外侧髁的关节面及膑骨后面所构成。股骨髁的关节面是椭圆形的,而胫骨两髁关节面则是微凹形的。它们中间有半月板填充。半月板加深了关节窝,形成了椭圆状关节。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囊的前壁有股四头肌腱、膑骨及膑韧带。囊的两侧有胫侧副韧加固了膝关节。膝关节能做屈曲、超伸、内外旋运动。其活动的范围是:屈曲120—150度,超伸5—10度,内、外旋30—40度。膝关节是人体中比较坚固的关节,非强大的外力不易脱位,因此当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前方和侧方的强力才可造成脱位。拿膝关节必须用蹬、踹、拧、扛、挫等重型手法才可有效。

    踝关节是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外踝关节面与距骨上方的滑车关节面组成。踝关节外面有关节囊。囊外主要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及三角韧带。踝关节是一个滑车关节,能做背屈、跖屈运动。其活动的范围是:背屈30—35度,跖屈40—45度。当踝关节跖屈至极限时,再施加外力,可使踝关节脱位。拿踝关节,常用拧、压等法拿之。

    跖跗关节是由骰骨和三块楔骨与五块跖骨基底部的关节面组成的。外有关节囊及韧带加固。跖趾关节由跖骨远侧与第一节趾骨近端组成。外有关节囊及韧带加固。跖跗关节与趾可以做屈、伸运动。其活动范围是:屈40—45度,伸20—30度。外力使它们过伸时或受到外力的砸压时就会发生脱位。因此,拿跖跗关节及跖关节,常用踩、跺、折等手法拿之。

    人体筋肌

    人体的“肌”分为三类。一是平滑肌,在内脏;二是心肌,在心脏;三是骨骼肌。骨骼肌旧称为筋,它是与拿有关的肌。下面主要对筋加以论述。

    在各筋中,皆有动脉、静脉、神经伴行人筋,筋赖血管供给营养,靠神经支配弛张。它的运动直接受人的意志管理。筋包括肌腹、肌腱两部分,有伸肌、屈肌、收肌、展肌、旋前肌及旋后肌之分。它们分别有屈伸、内收、外展和旋转关节等作用。筋的形状,有长短、粗细、窄阔、扁圆之别。一般说来,屈筋在内侧,伸筋在外侧,旋筋在两侧,展筋在上外方。筋起于近端,止于远端。长筋起运动,短筋衔关节,大致如此,纵横交错,有条不紊。肌腹呈梭状,能收缩活动;肌腱呈扁带状,不能收缩。肌腹受到强大外力时,纤维易于断裂,或肌腹与肌腱连接处断裂,或是肌腱的附着处被拉脱,甚至带下一块附着处的骨片。

    筋主要附着躯体和四肢骨,共有400多块,裹被骨骼,形成人体。长短诸骨,因筋收缩而运动,其大小关节,因受肌、韧带所保护,使之坚牢而稳固。肌肉、肌腱、韧带及筋的动静开合,屈伸弛张。动则肢灵节活;静则肢停节止。

    拿筋,是因为筋肉质地柔软,可使用指力之功法,拿而制之,使筋肉挫、裂、断、脱。这种损伤,不单只在筋肉,同时也使进入筋内与之伴行的血管、神经,相应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伤。拿筋能使其失去伸张收缩之功能,从而导致反抗能力完全丧失。全身筋肌繁多,无法尽述,仅就有关之筋予以论述。

    头面部可拿筋肌有表情肌,鼻孔肌,眼眶部轮匝肌、两嘴角、鼻准、两耳朵,两颊三角肌、颏肌、颧肌、两侧颞肌等。一般常用抠、勾、扭、扣、扳、托、揪等手法拿之。

    颈项部可拿筋肌有气管、食道,胸锁乳头肌、喉头等。常用掐、按、抠、捏等手法拿之。被拿后轻者感到不适,重者吞咽不下,久则昏晕,甚至窒息气绝。

    两肩之三角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下腋缘之大圆肌均为可拿之筋。常用抠、掐、摘、抓等法拿之。重拿可挫伤肌纤维,损伤毛细血管,刺激或挫伤神经。

    上臂之肱二头肌腹、肱三头肌腹均可拿之。常用扭、揪、掐、抓等手法拿之。重拿可挫伤肌纤维,损伤毛细血管,刺激或挫伤神经。

    肘部之三头肌下端、肱三头肌内侧头、桡侧腕长伸肌、肱二头肌下端肌腱、肱肌、肘后尺神经均可拿之。常用扣、抠、掐、揪、抓等法拿之。一经重拿,整个手臂则失灵。

    前臂之背侧指总伸肌,掌侧指浅屈肌、拇长屈肌等,周围肌群均可拿。常用扭、揪、扣、抓、掐等法拿之。一经重拿可挫伤肌纤维,损伤毛细血管,刺激或挫伤神经。

    腕横韧带,拇指对掌肌、骨间肌、蚓状肌、拇短屈肌等,此部位筋肌短小薄弱,特别是腕骨之间的短小肌腱及手掌的骨间肌,均易拿之。常用捏、掐、握、抠等法拿之。

    两侧腹外斜肌可拿,常用抠、拨等法拿之。一经重拿则伤其纤维、毛细血管。

    内侧之大收肌,前侧之大股肌腱、股直肌,后侧之路胫束、股二头肌长头、股薄肌等均可拿。但此处肌肉丰满有力,非一定功力不易拿。常用掐、抓、抠、拨等法拿之。一经重拿则伤其纤维、毛细血管。

    膝部髌上下腱、胭窝及其两侧之筋、缝匠肌、股二头胍下段均可拿。常用抠、掐、拨、抓等法拿之。一经重拿,整腿失灵。

    小腿部之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腓肠肌、跟腱均可拿。其拿法,常用掐、抓等手法。一经重拿,则伤其纤维、毛细血管等。

    小腿横韧带、小腿十字韧带、趾短伸肌、趾长屈肌中前段均较薄弱,易拿。常用抠、抓、掐等法拿之。一经重拿,可伤其纤维、毛细血管等。

    拿筋者,配拿关节,抠拨韧带起止接头,重创肌之纤维,挫其神经,伤其血管,使其筋翻、筋滚、筋裂、筋断,实际破坏运动之动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