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什么水养什么鱼,赞美出孩子的优秀品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没有阳光,花儿就无法甜美绽放;没有阳光,小树就无法正常发育成长,而赞美就像阳光一样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带去生活的信心和前进的力量。有了赞美,孩子的人生之船便可以驶向更加遥远的港湾,发现更多美好的人生风景。

    赞美是爱最好的通道

    我很喜欢普希金的诗,从诗人热情洋溢的字里行间总是能处处迸发出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而我喜欢把孩子的人生看成一首长长的赞美诗,用美妙的语言和行动去称赞孩子的生活和他生命中的一切。

    我是有些浪漫情结的人,大概摆弄文字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情结,但是我绝不脱离实际,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把孩子想象成我将要完成的诗歌,而爱他的那颗心就是我手中的笔。

    很多父母虽然心中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但是采取的方式和最后取得的效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赞美和表扬慢慢串联起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

    有一年鑫鑫打球的时候,严重地拉伤了韧带,而当时他参加了一个校外的业余校篮球队,成员都是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正准备去参加市里举办的“青少年篮球比赛”。

    我很担心孩子的身体,因为医生告诉我孩子不是拉伤韧带那么简单,他脚踝处有一个地方的骨头错位了,如果不动手术,大强度训练的话,孩子的脚伤就会更严重。我和爱人都很焦急,鑫鑫最喜欢的就是打篮球,而这次篮球赛在我们大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这些热爱篮球,并准备为此付出很多的孩子来说,是他们此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和爱人还是决定让孩子放弃这次比赛,好好修养,然后准备动手术,但是这个决定马上遭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他坚信自己的脚没事,上场比赛一定可以坚持下来。

    我知道这时候如果对儿子采取强制手段,或者斥责批评他的不懂事,一定会招来他的反感和对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改变主意。

    一天,我对他说:“鑫鑫,妈妈知道你很爱篮球,想要成为像乔丹那样的篮球明星,而且我也相信你这么棒,通过你的努力一定可以成为很了不起的篮球明星。但是,一个好的篮球明星,最重要的不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吗?”

    “妈妈,我的身体真的很好,韧带已经好了,而且我的脚一点儿都不疼,活动很自如!”鑫鑫说。

    “你的身体素质确实很棒,不过,我想让你真正了解自己脚的病情,医生说你的脚平常走路、慢跑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大强度训练就会非常危险,你难道要因为一场比赛毁了将来一个出色的篮球明星吗?”我温和地看着儿子说。

    他低头想了一下,有些不确定地问我:“妈妈,事情真有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儿子,妈妈没有任何的夸大,而是说出了你将要面对的事实!我已经帮你询问过很多专家,他们说只要你动了手术,把脚上的骨头挪回原位,你这双脚就会像乔丹一样跳得那么高,而且那么坚强的你一定很快就会康复出院,然后回到篮球场上的!”我笑着说。

    几天后,鑫鑫动了手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孩子的年龄毕竟还小,动完手术的鑫鑫以为自己以后再也不能打球,变成了残废,整日都很消沉。

    我和爱人每天都鼓励他,称赞他是未来的篮球明星,只要他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会表扬他,渐渐地孩子恢复了往日的笑容,而且他也学着去鼓励和他住在同一间病房的小朋友,还热心地给别人讲解他所知道的篮球知识。等到他出院的那天,已经结交了很多朋友,而且大家都很喜欢他,当时孩子脸上的神态就像一位真正的小篮球明星。

    现在看着儿子欢快地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时候,我都会感到非常开心,即使他现在身体已经很健康了,我还是每天鼓励他多做运动,称赞他每一次的比赛结果。

    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个心理学家的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说自己在一所中学做过一项调查,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很多学生都说自己全身都是缺点,一点儿优点也没有。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这位心理学家走访了学生的家长,这才找出了原因,他发现这些学生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说的就是:“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你太笨了!”“你坏习惯太多了!”“你怎么连别人的一点儿都比不上!”等类似的数落孩子的言语。经常处在这种生活环境中的孩子,自然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优点,而且心里想的都是父母说他的缺点。

    很多针对儿童的心理测验都表明,当一个身心感到疲惫的孩子受到赞扬时,他就会产生一种非常明显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当孩子得不到表扬或者受到他人的批评时,他的体力就会出现戏剧性的减退。

    有一次,女儿过生日,我们一家人去游乐园玩了一天,晚上又开了一个小型的家庭生日会。两个孩子都显得非常累,身上还有蛋糕上的奶油就躺到床上去了。

    我走到儿子的房间说:“鑫鑫,今天作为哥哥你表现得非常棒,妮妮可是一直很崇拜你哦!现在你也要给他做一个好榜样,可不能让她说自己的坏习惯都是从哥哥那里学来的,赶快洗个澡睡觉吧!”

    儿子一听我说完,马上就从床上下来去洗澡了。我转身又走进了女儿的房间,采取的同样是表扬加比较的方法,结果,妮妮也乖乖地洗完澡才去睡觉的。

    赞赏和表扬孩子不一定是在他取得什么大的成绩和成功时才去做,父母随时都应该称赞孩子,给他们动力。我们爱孩子,于是希望他们幸福快乐,而表扬孩子是爱他们最好的方式之一。

    拿破仑·希尔是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他回忆童年时曾说过:“当我是一个孩童时,我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幸好,他的人生因为继母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

    一天,他的父亲带着继母来到了拿破仑·希尔的面前,父亲说:“这是希尔兄弟中最坏、最没有出息的一个,他就是拿破仑。”继母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在意父亲的话,而是用这个世界上最亲切的声音说:“这是最坏、最没有出息的一个孩子吗?不对,绝不是这样的!他恰好是所有兄弟中最聪明、最机敏的一个孩子,而我们父母要做的无非是要把他所有的机敏品质发挥出来。”

    正是因为有了继母不可动摇的信念和无私浓厚的爱,重新造就了一个新的并在日后取得成就的拿破仑。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就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贬得一无是处,或者忽视他们的小小进步,只要你愿意并且善于鼓励你的孩子,耐心地引导他走正确的人生之路,鼓励孩子改正错误,那么孩子就会不断进步,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这也是父母爱孩子最好的表达方式。

    真诚的赞美最能打动心灵

    我的书桌上有一本书是我常常翻看的,而且每次读完都让我受益良多,它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傅雷家书》。我认为这不但是一本父亲写给儿子的“爱与教育”的家书,也是值得所有父母去用心研读并应用于实际的家教经典。

    《傅雷家书》中有一段关于“真诚”的语言,是对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一直贴在书桌上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样的:“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要先学会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韧,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较少不完美之处。”

    这段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诲和真诚诉说,深深打动我的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是否做到了真诚,真诚地夸赞他,真诚地理解和尊重他,这些我都曾做到了吗?如果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没有做到对孩子真诚以待,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从我自身来讲,我一直希望从孩子眼中看到真正的快乐,这是我作为一个母亲心中最大的期望。孩子将来能不能成为大人物,或者有多么耀人的光辉成就,这些都不是我看中的,所以我不会为了表扬孩子而去表扬,而是发自内心地称赞孩子,希望能看到他真正地开心起来。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信服鼓励教育,并且也切实地运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但是有些父母反馈过来的信息是这样的:“我们家的孩子不吃这一套,这种方法对他不起什么作用。”真的是孩子“不吃父母这一套”,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我先说一个小例子:柔柔是楼下邻居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她的妈妈听说“赏识教育”后,便决定用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女儿。

    柔柔一回到家,她妈妈就开始表扬她,无论她做什么事情,做的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她妈妈都对她说:“女儿,你真了不起,你做得太好了,你是最棒的!”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到柔柔一个人躲在楼道里写作业,还不时地往楼上自家的房门偷瞄着,不禁好奇地问她:“柔柔,你怎么不回家写作业,你妈妈不在家吗?”

    柔柔苦恼地说:“就是因为她在家,我才不敢回去。阿姨,你说我妈妈最近是不是生病了,她怎么老是表扬我,我没有做那么多好事啊?”

    看着柔柔脸上疑惑的表情,我也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她妈妈的行为,这种过度赞美孩子的方式,竟然吓得孩子不敢回家,我不得不说柔柔妈妈的这种做法是有些欠妥当的。

    称赞孩子是一种很神奇的教育方法,但是要讲究技巧,更要发自真心。像柔柔妈妈那样,不分事情、不分场合地一味表扬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这样做太“虚伪”,缺乏诚意。

    鼓励孩子并不是只说给孩子好听的话,或者简单地对他说:“你太棒了!”“你做得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等等,食之无味的给孩子戴高帽,并不能达到赞美孩子的目的,而且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对父母这类的表扬产生免疫力。称赞如果不是出自真心或者赞美过火,只可能让孩子在反感父母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真实能力产生怀疑。

    张子健是我班里的体育班长,除了爱好体育,他也很喜欢唱歌,每次班里组织文娱活动都少不了他,多才多艺的他学习也不错,而且又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宠爱他的同时,也对他寄予了厚望。

    张子健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为了儿子他们经常去听一些家教讲座,希望能把儿子培养出来。我非常理解父母爱孩子的心,可如果爱的方式不当,是不会让孩子接受的。

    有一次,市里的体校队要在我们学校选拔几个好苗子,事先要经过两轮的选拔比赛,学校和家长们都很重视这次选拔赛,因为选上的孩子如果在市里的体校队表现出众,就极有可能将来进国家队,成为为国争光的英雄。

    第一轮比赛的项目是张子健最不拿手的跳高和跳远,主要是测试孩子的弹跳性,因为是末尾淘汰制,张子健在第一轮勉强过关,第二轮比赛是在两天后举行。可是在第二轮比赛的前一天,张子健就来到我的办公室找到我,说不想比赛了。

    在这之前我已经问过校体育队的教练,虽说张子健的基础不是特别好,但是经过专业的训练,他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我很奇怪地问他不参加第二轮比赛的原因,他有些沮丧地说:“老师,我觉得我的能力不够,明天一定选不上!”

    “你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吗?”我有些不相信平时挺自信的他竟然主动放弃这个机会。

    张子健低着头说:“是我爸妈对我太有信心了,他们没有一天不夸我是未来的刘翔、姚明,我做什么都说好,我都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根本没那么大的本事,到时候他们一定会失望的。”

    我知道现在是眼前这个孩子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他选择放弃,可能会选择另一种人生,而父母对他的过度夸赞和期望,不但没能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为他的负担和压力。现在他失去了以往的自信,而且害怕面对失败,变得怀疑自己的能力。

    我让他坐下来,开始以一个旁观者和一个朋友的身份真诚地和他交谈,首先我针对他怀疑自己能力这点,给他分析了实际情况,告诉他接下来要比的是他的强项,他首先要相信自己以往的实力;其次,我告诉他体校的教练很看重他,而且他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明天他只要正常发挥就可以了。

    或许是因为我站在他的角度出发,而且所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让他真正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张子健从我办公室走的时候情绪好了很多,而且他也决定第二天尽力试一试。

    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对人来说,赞美就如温暖的阳光一样,缺少了阳光,花朵就无法绽放。”而我则认为真诚的赞美才是花朵最需要的阳光,没有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去滋润,花朵也无法开得娇艳。

    孩子需要赞美,孩子同样喜欢赞美,这不是他们虚荣心的表现,而是因为在他们内心都有一种渴望上进,寻求理解、鼓励和支持的需求。父母要经常赞美和鼓励孩子,但前提是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用诚恳的态度让孩子真正接受赞美和鼓励。

    父母至爱孩子的心,是人类最真诚的亲子之爱,就让父母的这种爱伴随着真诚的赞美之声,常常出现在孩子的生命中吧!

    表扬——孩子的一场“及时雨”

    有一次,爱人带我去听音乐会,第三首乐曲是我最喜欢的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当时,我正沉浸在爱丽丝浪漫的优美意境里,突然,几声不合时宜的掌声响了起来,搅乱了我的美妙感觉。我发现是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正兴奋地拍着手掌,他的母亲正在竭力制止他,并尴尬的看着周围因为孩子地掌声朝他们看过去的人们。

    这对母子离我坐的位置很近,中间只隔了一个人,我听到这位母亲小声对孩子说:“别拍了,这样不礼貌,你这样会打扰别人听音乐的!”

    小男孩很不情愿地把双手放下,撅着嘴说:“妈妈不是说,听到喜欢的音乐要为别人鼓掌吗?”

    “我是这样说过啊,可是现在大家正在安静地享受音乐,你这时候鼓掌是不对的,要等到演奏结束的时候再鼓掌,懂吗?”

    小男孩还是很迷茫,显然他并没有完全理解母亲的意思,为什么一下子让鼓掌一下子又不让鼓掌了呢?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呢?

    孩子因为年龄小,他们可能还不明白,对音乐演奏者最好的称赞和鼓掌是要看准时机的,像《献给爱丽丝》这种浪漫轻柔的音乐,我们欣赏的时候是不应该中途打断的,否则就把一个完整的梦境给打碎成了几个片段。同样的道理,父母在称赞孩子的时候也应该看准时机。

    表扬孩子就像在欣赏一场音乐会,你要知道什么时候为他鼓掌是最合适的。现实生活里,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时机总是没有选择好,当孩子需要独立和自己奔跑时,父母却给了孩子过分的呵护,而当孩子需要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时,父母又害怕因为自己的表扬,孩子会变得骄傲自满,于是故意表现出满不在乎或者冷淡的样子。这两种表现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一种容易让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变得任性和自理能力差,而第二种容易让孩子的自信心降低,变得自卑和消极。

    我记得妮妮4岁的时候,有一次开心地跑到我面前说:“妈妈,今天我跑了第一名哦。”

    当时,我正在为一件事情烦心,就没太把注意力放在女儿的身上,只是淡淡地问一句:“你和谁跑步啊?为什么要跑步呢?”

    女儿得意地扬起小脸说:“今天在幼儿园,老师让我们比赛跑步。我跑得可快了,老师表扬我是个运动健将。”

    我心不在焉地说:“哦,我知道了,你去看动画片吧,妈妈有事情要忙。”

    一听我说完,妮妮的笑脸就垮了下来,睁着一双大眼睛失望地看着我,然后抿着小嘴,闷闷地走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爱人下班回来之后,就看到女儿眼睛红红地低着头坐在沙发上,而我还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根本没有注意到女儿此时的情绪变化。

    “妮妮怎么啦,你骂她了?”爱人问我。

    我不解地说:“没有啊,刚刚还好好的。”

    爱人走到沙发上抱起妮妮,温和地问:“妮妮,发生什么事情了?”

    爱人这一问还不当紧,妮妮本来还强忍的泪水,此时忽然爆发了出来,哭着说:“我跑步得了第一名,可是妈妈……”

    听到女儿的哭诉,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一个错误,在孩子希望从我这里得到表扬的时候,我却冷淡地忽略了,孩子不但会感到很失望,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也会失去满足感和成就感,以后她就不会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告诉我了,她会以为从我这里得到的都是消极的反馈,只会让她失望和难过。

    爱人赶紧想办法补救,他对女儿说:“妮妮得了第一名,真是很棒啊!爸爸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呢,妮妮可以讲给爸爸听吗?”

    女儿先是摇摇头,后来在爱人的再三鼓励下,她才平静了情绪,并且高兴地给爱人说起了比赛的事情。看到女儿终于笑了,我的心才算放下了一半。孩子小时候虽然忘性很大,但是不开心的事情却总是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

    我不希望女儿的心里对我产生失望的情绪,所以之后我都会在她最需要表扬的时候,恰当地给她以表扬,例如她帮我收拾碗筷的时候,我会对她说:“妮妮知道帮助妈妈做家务了,真是妈妈最棒的小帮手。”就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又渐渐地取得了女儿的信任,我的心才算整个放了下来。

    没有人不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扬,孩子更是如此,特别是来自父母的表扬和肯定会给他们最大的信心和成就感。当孩子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学习上或者其他方面获得好成绩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此时给予他们最及时、最恰当的表扬和赏识,父母的这种热情会感染孩子的信心,在让他高兴的同时,也给他注入了继续努力奋斗的力量和动力。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测验:他在某次期中考试之后,分别在不同时间内对两个班级考试成绩差不多的两组学生做出了评价。

    他对第一组孩子选择的表扬时间是在成绩出来的当天,他对这组孩子说:“你们这次考得不错,表现得很聪明,下次要继续努力啊!”

    而对第二组孩子的表扬时间选在了第二学期的开学之后,他对这组孩子说:“你们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很不错!”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的时候,教授发现,第一组孩子的成绩明显提高很快,他们都说是教授表扬他们的话让他们充满了自信,学习也更加努力了;而第二组的孩子进步就比较缓慢,虽然教授也赞扬了他们,但是时间间隔得太久,这时候的表扬对他们来说没有特别的感觉,所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像第一组那么高。

    这个测验证明:及时地表扬和赏识对孩子产生自信心和激发潜能的效果是最好的,如果父母能在孩子一取得成绩的时候就及时地给他赞扬,那么孩子就很容易从这种赞扬和鼓励中汲取能量,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赞扬的时间间隔得很久,那么孩子从中汲取的能量就非常有限,不但没有任何效用,反而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失望和挫败感,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视。

    父母要为孩子下一场表扬的“及时雨”,让孩子从父母的表扬声中看到成功的希望,获取努力前进的自信力量,并且激励孩子不断地奋发向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拿把“尺子”称赞孩子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去快餐店吃饭,邻桌是两位年轻母亲和她们的孩子,她们看起来应该是很好的朋友,两个孩子的年龄和我女儿差不多。

    席间吃饭的时候,这两位母亲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有意地说话声音特别大,几乎整个餐厅都可以听到她们的谈论。

    “我的儿子很聪明,小小年纪比我知道得都多!”一个母亲满脸笑容地说。

    另一个母亲马上接话说:“我女儿也很棒,幼儿园的老师都喜欢她!”

    这时,我看到她们的两个孩子也在餐桌上玩闹了起来,还故意发出刺耳的尖叫,两只手胡乱地扒着桌子上的食物,而他们的母亲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的状况,只是在彼此谈论着孩子是如何的出色。

    餐厅里其他顾客被这两位母亲和她们吵闹的孩子搅得眉头紧皱,有的更露出了厌烦的神情。终于等到这两个母亲离开之后,有一位顾客忍不住说:“也不知道她们的孩子是不是真的聪明,不过一点儿家教都没有!”

    如果一个母亲在听到自己的孩子被人说没有家教时,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情,尴尬和羞愧都不足以表达,应该会觉得自己做父母有些失败吧。

    父母称赞孩子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增加孩子自信和改善孩子品质的好方法,但是父母要学会拿把“尺子”称赞自己的孩子,不能毫无节制和盲目地去称赞自己的孩子,要讲求方法和度。

    首先,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赞美和欣赏的话语要突出对孩子努力的肯定,欣赏他们的工作成就。例如孩子帮助父亲搬了一件很重的家具,父亲说:“这把椅子很重,搬起来很吃力。”儿子晃动着自己的小胳膊,骄傲地说:“但是我把它搬起来了!”父亲继续说:“搬运它的过程需要有很大的力气。”儿子拍拍自己健壮的手臂,说:“我很强壮!”

    从这个小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并没有直接称赞儿子是如何的了不起,而是对儿子工作的难度做了评价,让孩子自己对他的个人力量做出了定论。

    假如父亲只是单纯地对儿子说:“你很强壮,儿子!”儿子很有可能会回答说:“我不强壮,班里还有很多男生比我有力气。”

    孩子其实并不喜欢大人直接说他们:“你很聪明!”“你很棒!”或者“你很漂亮!”他们更希望得到具体而实际的称赞、尊重和理解。

    鑫鑫第一次参加中学生篮球比赛的时候,我一直在旁边看着他。比赛结束之后,我并没有简单地对儿子说一声:“你今天的表现很棒!”而是对他的技术和成绩做出了赞赏,并且我还详细地给他讲述了他在篮球场上留给我的最精彩的几个瞬间:“儿子,我觉得你今天的篮板球太帅了,还有你那个精彩的盖帽,就是上半场快结束时,你一个高高的跃起,把对方那个眼看就要投入篮筐的球给劫了下来,然后一个利落的转身,把球准确地传给了你的队友。还有比赛快要结束时,你那个三分球的绝杀,太精彩了,你一定觉得自豪极了!”

    儿子一边听我说着,一边回忆着刚才的球赛和我说的那几个精彩的地方,脸上自豪和喜悦的神情比他刚知道获胜的时候还要浓厚。

    我这样说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让他知道,我有用心在看他的表现,这无形中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而且我称赞孩子的时候说得很明确,再加上有详尽的描述,儿子从我给他的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得到有益的提示。例如我称赞他的三分球,他可能就会在以后的训练中加强注意自己的三分球,以便有更多的成功机会,然后获得更多的称赞。

    我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情: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晚上一个人在家,突然有一个小偷想要破门而入,小女孩马上给邻居打电话,但是无人接听,她马上打电话报了警。

    两个小时后,她的父母回来了,一进家门就看到警察正在给女儿录口供,父母非常惊奇自己的女儿这么小,遇到事情却是非常的冷静和沉着,不过他们还是感觉出来女儿有一些害怕。

    这对夫妇并没有称赞女儿是一个多么非凡的孩子,也没有称赞她遇到危险时如何的沉着,而是询问了她当时的详细情景,并对她采取的有效措施表达了极大的认同和赞赏。

    女孩的父亲对她说:“孩子,你今天的行为恰好印证了海明威对勇气的定义——‘压力下的风度’。你虽然只有12岁,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而且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保护自己——打电话给邻居,报警,并且帮助警察寻找罪犯的细节。你今天做的这些事情真让我和你妈妈佩服!”

    女儿听了父亲的话,原先有些紧绷的神经开始放松,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女儿并没有抱怨被一个人留在家里,还遇到这么危险的事情,相反,她很快就从这件可怕的事件中走了出来,并且增加了自信和勇气。

    称赞孩子有很多方法和角度,但记住一定不要太过,太过的称赞不但达不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反而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心理学家们也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孩子受到了过度的表扬,不但无法增强自己的信心,反而会为此感到不安。

    在我们大人的意识里,称赞孩子会使孩子非常开心,而且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更能让孩子在听到家长的赞美时变得乖巧听话。但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够用最正确的称赞孩子的方法呢?并不是对孩子处处表扬、事事表扬就是正确的,称赞不当或者过度只会带给孩子紧张的情绪和恶劣的行为。

    我认识一个11岁的小男孩,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其他方面也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但是他的父亲总是夸他是如何的聪明。有一次他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拿到了跳远的第三名,他父亲就整日夸他以后能成为出色的运动员,表扬他的弹跳力有多好。结果,这个孩子变得非常讨厌他的父亲,而且性格也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见到人群总喜欢躲开,走路都是低着头。

    我想这个孩子心里可能感到非常的压抑,他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没有父亲说的那么好,而父亲的夸奖让他产生了一股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会非常反感这种称赞。而且父亲的这种夸赞会让他觉得虚假,缺少诚意,时间一长,他根本不会把这些称赞的话当真,甚至极度排斥。

    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他们并不是好哄骗的,而且他们很敏感,你说的话有几分真几分假,孩子的心里也有一个小小的天平,所以父母应该多称赞孩子具体实际的努力,而不能只是抽象、拔高地称赞孩子。

    批评遮住了孩子的希望

    我浏览网页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过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批评就像父母手中的一把伞,一旦父母不计后果地给孩子打开这把伞,孩子的心里就有了阴影,希望的阳光就会被遮住。

    批评并不是让孩子改正错误的好方法,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灌输给他“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的正确观念。由此我想到了关于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任育才学校校长期间,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男生拿起砖头打同学,于是立即将其制止,并严厉要求打人的男生到校长办公室等着他。

    一段时间之后,陶先生回到了办公室,就看到那名男生已经乖乖在办公室里等着。

    他走到那个学生的面前,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到了。”接着,他又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那个学生说:“这块糖也是奖励你的,因为刚才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忐忑而又疑惑地接过校长递给他的糖果。

    这时,陶先生又对他说:“据我了解,你刚才打那个学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从这点来看你非常有正义感。”说完,陶先生又递给他第三块糖。

    男生拿着糖哭着说:“校长,我知道错了,就算同学再怎么不对,我也不应该动手打人。”

    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递给他说:“现在你已经认错了,再奖给你一块糖,我们今天的谈话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非常佩服和赞同陶行知先生的做法,不愧是大家风范,就连批评都这么智慧。从他的这个小故事里,我看到了赞美和批评的完美结合,他并没有因为学生犯了错,就对其惩罚斥责,而是选择了先冷处理,让学生在办公室里先等着,然后自己去调查学生打架的原因,这样处理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最后陶行知先生选择了站在男生的角度理解他,并且从该学生的“守时”“尊重师长”“正义感”以及“勇于承认错误”几方面对他表示赞赏,从而在维护学生自尊的情况下,达到了教育他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很值得父母学习,在遇到孩子犯错误的情况时,很多父母都是在没有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形下,就盲目地批评和处罚孩子。

    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意带着两个孩子赶回了老家,农村老人过生日流行大操大办,母亲虽然希望简单一些,弟弟还是把家里的亲戚都请了过来,办得很热闹。

    晚上,我和妹妹还有堂嫂陪母亲在里屋说话,孩子们都在院子里玩耍。忽然,堂哥满脸怒气地拉着自己的儿子嘉杰走了进来。

    “怎么啦?”母亲奇怪地问堂哥。

    “这孩子太皮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就爬到楼上的房顶上去了,摔着了怎么办,你想找死是不是!他还带着鑫鑫和小龙,你说万一出点事,怎么办?”堂哥越说越气,眼看就要动手打孩子了。

    我和堂嫂赶紧制止了他,堂嫂一脸担忧地把儿子拉到自己的身边,一个劲地问孩子有没有事。

    堂哥和堂嫂一个是家里的“红脸”,一个是家里的“白脸”,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亲痛打一顿,然后母亲给颗糖吃,我一直认为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无论是性格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有一定的问题。

    批评打骂孩子和过度宠溺孩子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只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作用。我认为父母首先应该了解整个事情的原委,找出孩子犯错的动因,判断孩子的错误是不是真的不可饶恕,要从孩子的错误中找出他的闪光点,用赞扬的方式让他自己主动意识到事情的后果,进而改正错误。

    就拿堂哥儿子嘉杰的这件事情来说,我没有像堂哥那样批评孩子,也没有像堂嫂那样只是安慰、担心孩子,而是走到外边,找到鑫鑫和妹妹的儿子小龙询问情况。

    一问之下,我才知道嘉杰他们三个爬到屋顶上是去帮助邻居找猫的,孩子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行为太过于冒险和危险了。

    后来,我把三个小男生叫到母亲的屋里,嘉杰因为刚被堂哥痛批了一顿,此时小脸上还是郁闷的表情。

    我从身后拿出三个刚买的玩具车,一边分别递给他们三个,一边温和地说:“刚才对门的宋奶奶告诉我,你们是为了帮她捉房顶上的那只黄猫才爬到楼顶上去的!她还让我谢谢你们,你们这么小就知道乐于助人,说明你们不但是好孩子,而且非常善良。这是奖励你们的!”

    三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开心地接过了玩具。

    接下来,我话锋一转说:“你们三个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值得表扬!嘉杰作为哥哥,带着弟弟们做好事,我很开心。不过,你们去房顶上‘冒险’可不是一个好主意,要知道猫比你们要灵活,它能快速地爬上去,就能爬下来。如果下次宋奶奶的猫再爬到屋顶上,你们会怎么帮助她呢?”

    嘉杰抢先说:“猫喜欢吃鱼,如果它再爬上去,我就用鱼吸引它下来,然后再捉住它。”

    我马上冲他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嘉杰,你想的这个办法非常好,猫一闻到鱼的腥味肯定在房顶上待不住,一定会跑下来的,到时候你就可以又安全又容易地捉住它。”

    嘉杰点点头,然后对我说:“姑姑,我下次再也不带鑫鑫和小龙爬房顶了,对不起!”

    “哥哥就是哥哥,真是弟弟的好榜样!那你们两个呢?”我笑着看向小龙和鑫鑫。

    他们也学着嘉杰的样子说对不起,还保证以后不会再做这么危险的事情了。

    听完孩子们真心的道歉,我知道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是真心悔过,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之间的谈话,孩子们意识到他们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既不会让大人批评他们,又可以帮助别人,进而获得表扬。我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方面又保持了他们乐于助人的信心。

    最后,我又从背后拿出六节电池,递给他们说:“你们不但帮助别人,而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这六节电池就是对你们的奖励,现在你们可以出去玩了!”

    三个小男生一扫之前的阴霾,欢快地跑到院子里去玩了。

    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很少会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只是大声地斥责他们不该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是多么错误,而没有给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诱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或者以后遇到同类事情时,孩子应该怎样去自己分析和解决。只从父母的口中知道自己犯错,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的孩子,只会让错误一直存在下去,这个阴影也会一直跟随着他,让他失去自信和希望。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要让批评遮住了孩子的希望。

    “小冤家”来自“大冤家”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兰格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沉陷于孤独之中,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这句话不单单用于人的青年时期,任何时候,人都渴望被他人理解,而我认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童年时来自父母和他人的理解最重要,影响也最深远。

    生活中,我常常会听到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真是上天派来折磨我的小冤家,因为你我都要累死了!”父母把生活中很多不如意习惯性地归结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无形中上了一道枷锁,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层阴影。父母的一句“小冤家”有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麻烦和负担,爸爸妈妈并不期望自己的到来。其实“小冤家”只是一个代称,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它背后显示出的却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理解与不理解的问题。

    孩子需要的东西并不多,但是父母的鼓励和理解比苛责和批评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所以父母应该经常真诚地对孩子说“你又进步了”或者“你很棒”之类的话,而不是说“这次又不及格”或“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我今年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女学生,学习成绩总是原地踏步,每次考试的分数竟出奇地接近,有好多次都是相同的分数,特别是英语成绩,半个学期以来几乎都是77分。

    她的英语老师找到我说:“你班级里的这个女生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怎么每次都是考77分?”

    我也不知道怎么和他解释这个情况,因为这个学生一直都很用功,性格看起来也比较好,和同学相处也不错,没有什么不对劲啊,可是这成绩是怎么回事?

    我让英语老师把她半学期的考卷都留下来,然后我仔细地查看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无论英语考试出的题目是难是易,她的成绩都比较平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学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为什么她总是考同样的分数呢?仅仅是巧合吗?

    我马上把这个女同学找来谈话,她的回答竟是:“我把第一次英语考试的分数给我妈看的时候,她说我也就那么大的能耐,再好不到哪里去!既然她都给我下定论了,我考成这样也就行了!”

    第二天,我把这个女同学的母亲请到了办公室,并把她女儿的情况告诉了她。她听后也是一脸的惊讶,然后说:“我真不知道自己的话被女儿理解成这样,当时她说英语学起来很难,我看她考了70多,随口就说她考成那样就行了。后来几次,她的分数一直是70多分,我就认为英语她最大限度也就学成这样了!”

    我说:“你女儿在英语方面还可以再进步,我通过她的英语考卷发现,在几次很难的英语考试时,她的成绩排名都是在前十名,这说明她进步的空间非常大。现在她最需要的就是鼓励,你回家之后,可以淡化她对英语心理上的恐惧,鼓励她继续努力,要时常称赞她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和进步。”

    这位母亲答应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几个月后的一次期中考试,这名女同学的英语竟然考了98分。

    史考伯曾说过:“最能焕发潜能的方法就是赏识和激励。”一句赞美的话和一个理解的目光常常能影响孩子很久,甚至若干年之后,它们还像甘露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父母都把“爱”孩子挂在嘴边,这个“爱”并不只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它还包括要重视、尊重、赞美和理解、接纳孩子,唯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有一年,我们大学同学聚会,当中的很多人都已经为人父母,大家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当然是自家的孩子。

    有一个男同学说:“教育孩子真是一件烦心又累人的漫长工作,你对他好,他理解不了,一批评他,他就给你唱反调,调皮捣蛋难管得很!”

    他的话马上得到了很多响应,其中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女同学说:“你说得非常对,我们家那两个孩子考试成绩老是上不去,我没少打他们,可是打一段好一段,不打不上进,现在就是打也不管用了,我的心都快操碎了!”

    我听了很久,然后说:“你们说的这些情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但是打孩子和批评孩子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孩子最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赞美和理解。如果孩子一犯错或者拿出糟糕的成绩单,你就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臭骂,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不妨冷静地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哪怕他的辩解在我们这些大人听起来有些蹩脚。有时,大人的嘲笑和批评是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消失得很快!”

    孩子需要被理解支持和赞美,但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这一点,不是因为父母不愿意去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找不到具体有效的方法。要找出一本完全教导父母去怎样理解和赞美孩子的书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长、孩子的个性差异,导致了每个家庭在遇到相同的事情时,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在这里,我只有说说我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首先是成绩单问题,我从来不要求我的孩子每次都要拿100分回家,无论他每次的考试成绩如何,我都会称赞他的进步和努力。

    其次是看电视问题,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我从不阻拦我的孩子看电视,但是我会给他们限制时间,而且有些科普类的电视节目我会鼓励孩子和我一起观看,以便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第三是课外时间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孩子的允许,我绝不会参与他课外时间的选择问题,我会给他支配权,但前提是我已经了解了他的课外内容,洞察了他的每一次行动,一旦孩子遇到什么难题和疑惑的时候,我就会巧妙地出现,协助他解决。

    第四是交友问题,我一直都在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交一些朋友,但是我会给他做参谋,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交友方向。

    我也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从孩子那里得到很多东西。经验告诉我,当你试着去理解孩子时,他也会试着理解你,当你经常用赞美和表扬对待你的孩子时,他也会受影响,用你曾经用过的那些美妙的语言和行动对待你。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低落,回到家的时候也很少有笑容,儿子和女儿总是很贴心地想让我开心起来,儿子会在我出门的时候说:“妈妈,你笑一下的话会更美哦!”女儿则像我之前称赞她那样称赞我说:“妈妈,你今天的衣服真漂亮!”

    回到家之后,他们也会乖乖地做作业,不吵闹,希望我有一个安静的氛围,我很感动孩子的这些小举动,所以我并没有让自己消沉很久,就又展露了往日的笑容,因为我不想看到孩子努力逗我笑却失望的表情,就像他们努力想要理解我一样,我同样要理解他们。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的眼睛里可以照出父母的一切言行,当你用鼓励和赞美去理解自己的孩子时,他也会给你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努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你看。

    站在最美的角度赞美孩子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赞美,但并不是每一个赞美都能得到孩子的认同和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在赞美孩子的时候,选择赞美的角度和赞美的方法要到位。

    赞美孩子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必须要你用心去组织去说,假如你对孩子的赞美不当,就如隔靴搔痒般起不到任何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角色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你可以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有时你可以作为他的朋友,有时你还可以站在一个陌生人或者旁观者的角度,去帮助他分析和解决一些难题。

    妮妮一直都是个很乖的孩子,我很少见到她发脾气或者任性撒娇,但是有一段时间,她变得有些反常。从幼儿园回到家的时候,她开始变得有些任性,而那一段时间正是我工作最忙的时候,要准备学生的考试,所以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我的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就少了很多。

    有一次,我正在整理第二天要用的资料,妮妮突然跑进我的书房,抱着我的腿撒娇:“妈妈,我要吃果冻,你去给我买,好不好?”

    我一边继续忙着,一边对女儿说:“妮妮乖,妈妈正在忙,你等哥哥或者爸爸回来带你去买,好不好?”

    “不嘛,我就要妈妈陪我去买,现在就去!”女儿执拗地说。

    “妮妮再这样的话,妈妈要生气了!”我本来就心情不太好,被女儿这样一闹,口气就变得严厉些。

    女儿一听,委屈地跑了出去。我以为小孩像这样的情况一会儿就好,给她买点好吃的哄哄她就可以了,所以也就没放在心上。

    接下来的几天,我也没太注意女儿的情绪,直到爱人非常严肃地和我进行了一场谈话,我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妮妮这几天情绪反常,你知道为什么吗?”爱人问我。

    我摇摇头,爱人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我,原来妮妮在幼儿园听小朋友讲,检测妈妈爱不爱自己,就看妈妈答不答应自己的要求,再加上这一段时间我本来就有点忽视了女儿,她才会认为我不爱她了。

    吃晚饭的时候,我一直想尽办法让自己和女儿变得亲密起来,但是妮妮好像一直在躲我,对于我给她的表扬和称赞,好像没有之前那么欣喜了。

    吃过饭之后,儿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妈妈,你干嘛有事没事总表扬妮妮,她都快被你吓到了!”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选择赞美女儿的角度错了,现在女儿的心里对母亲已经有了一个小疙瘩,我如果继续以一个长者或者母亲的身份称赞女儿,女儿心里产生的也只是对我的敬畏,而不再是亲密。

    长此以往下去,女儿都会用一种仰视的角度看我,她或许会认为妈妈对“我”的表扬,只是因为自己做得很对做得很好,而不是因为妈妈爱“我”。晚上,我让女儿和我一起睡,她睡觉前有听故事的习惯,但是我没有给她拿出故事书讲故事,而是拿出了我小时候的一本相册,那里都是我小时候的照片。

    妮妮感到很新奇,她没想到可以看到妈妈小时候的样子,所以变得很兴奋,我一边让女儿翻看着相册,一边给她讲我小时候的趣事,而且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和她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然后称赞女儿比我做得好。

    女儿很快把我当成了她的朋友,还热心地帮我出主意,说小时候的我应该怎样做就不会犯错误了等。

    最后,我问女儿:“妮妮,外婆爱不爱妮妮?”

    女儿两手比划着说:“爱,外婆很爱很爱妮妮!”

    我抱紧女儿说:“妈妈也很爱很爱妮妮,对不起,那天妈妈不应该生气。”

    女儿马上歉疚地说:“妈妈,是妮妮不乖,不应该在妈妈忙的时候还去烦妈妈。”

    “那我们和好了?”我笑着看向女儿。

    女儿点点头,笑了。

    通过和女儿的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小孩的心其实真的很敏感也很脆弱,但也很快能愈合,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试着去揣摩孩子心中的想法,然后想出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所以父母必须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角度去称赞孩子,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都想成跟我们一样,是能够自己思考并想出办法解决问题的,他们对具体事物的认知都非常单纯,也很容易走进死角,如果没有父母的引领,他们很可能就走不出来。但是父母用什么办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跟着你走出来呢?

    例如现在很多小孩都早熟,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智力发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比较快,一方面是由于受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像电视、网络、报刊书籍等,虽然孩子的聪明早熟让父母们都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我总觉得这之间还是存有很多问题。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不单是指他们身体上和成人有所差别,他们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比成人存在更大的变动性。父母绝对不可小看这个变动性,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父母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尊、毅力和勇气等美好品质,而赞美就是培养这些品质的最好方法,但只有站在最佳角度的赞美才是最有效和效用最长久的方法。父母要学会根据孩子遇到的不同状况,随时更换自己的角色。

    我时常会选择一个母亲的角度和一个同龄人朋友的角度去称赞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内心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大人的赞同和同龄人的称赞,前者可以给他很大的重视感和成就感,而后者满足了孩子小小的虚荣心。

    鑫鑫有一次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在他最不擅长的长跑项目上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比赛一结束,我称赞他说:”今天你跑得很稳,很有耐性,表现得很好,妈妈为你感到骄傲!”爱人也在一旁拍拍儿子的肩膀,说:“鑫鑫,你比爸爸小时候厉害,当时的我别说长跑,短跑都坚持不下来。今天你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力量大爆发,你的同学都说你很厉害!”

    儿子得意地拍着胸口说:“下次我一定跑得更好!”

    我是站在母亲的角度称赞儿子,而爱人则是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儿子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项目上建立自信,减少对它的畏惧感。

    我曾看过这样一句名言:“人是感性左右理性的动物。若一个人的感性被真正调动了,那么,他想拒绝你,比接受你还要难。而要想迅速控制一个人的感性,最有效和快捷的方法就是恰如其分的赞美。”孩子的感性远远大于理性,所以要想迅速控制孩子的感性,就要站在最美的角度去赞美孩子!

    用“称号”给孩子一把快乐的钥匙

    我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些同学在我背后喊一个很奇怪的名字:“向日葵!”我不确定他们是不是喊我,所以也就没有在意,直到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有一个调皮的男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小心说漏了嘴:“向日葵老师,这个字我不会写。”

    他刚说完,班里的同学就跟着大笑起来,我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们,可能大家以为我会生气,笑声很快就消失了,接着他们都有些忐忑不安地看着我。

    我没有生气,而是带着请求的语气温和地问:“向日葵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有谁愿意告诉我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吗?”

    “因为老师喜欢带一条黄色的丝巾,而且笑起来很像阳光!”有一个胆子大点的女同学站起来说。

    “是这样吗?”我突然感到很开心。

    班里的同学都点点头,我知道他们给我起的这个外号里面有对我的喜爱和关注。于是我决定将这堂课改成临时班会,让大家一起说说“外号”这个话题。

    可是我的提议竟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同学们都低着头,唯恐我叫他起来,让他说出自己的外号。其实,就算学生自己不说,我也早有耳闻,这些孩子给别人起外号,不是根据别人奇特的身形,就是非常突出的缺点,像脸长的就喊人家“驴”,身材胖的就喊“猪八戒”,女生胆小爱哭的就喊人家“林黛玉”或者“爱哭鬼”之类的。

    孩子之间的玩笑并没有恶意,但是他们忽略了被取笑的人的心里感受,常常被同学戏弄的人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变得垂头丧气,没有自信,自尊也受到了伤害,这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感情。但是事情都是可以朝两方面发展的,从辩证法的理论上来看,一个人的“外号”可以带给他灰心丧气的一面,也可以为他带来自信和快乐,这取决于“外号”的内容和意义。

    很多父母习惯称自己的孩子为“我的小宝贝”“我的小乖乖”,这样的称呼在幼儿时期很适合,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如果父母还继续称呼自己的孩子为“小宝贝”“小乖乖”,那么孩子不是产生强烈的反感,就是永远也“长不大”,进而影响孩子心智的发展。

    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特殊称号”,这个“特殊称号”其实就是父母给孩子的变相称赞,一旦孩子认同了父母给予的这个“特殊称号”,他们就会有意地让自己变得符合这个称号,并且不断地努力靠近这个称号。

    但是父母在选择给孩子的称号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兴趣等方面加以考虑,而不应过于夸大或者不切实际给孩子一个英雄般的称谓。要在孩子取得某项成就或者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时,恰当地给他一个称号,也可以为了鼓励孩子向某方面靠近而有意地给他一个称号。

    我给女儿妮妮的称谓是“妈妈的服装师”。这个称谓的由来是有一次我要参加一个聚会,但是选了很多套衣服,都没有选着最满意的。

    妮妮一直在旁边,大眼睛扑闪扑闪地看着我拿起一套衣服在身上比划一下又放下,然后问:“妈妈,你要穿哪一件呢?”

    我叹了一口气说:“妮妮,妈妈也不知道穿哪一件好看?”

    妮妮指着一件白色的纱织外套说:“妈妈穿这件好看!”

    我心想自己既然拿不定主意,为什么不趁此机会称赞一下女儿呢?于是,我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妮妮给妈妈选的这件上衣很合适,不过要配什么裤子呢?妮妮,你来帮妈妈选一条裤子吧,妈妈相信你的眼光。”

    女儿一听到我的鼓励,马上热心地给我挑选裤子,最后她选中了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接着我又让女儿帮我选了一双鞋子。

    穿上女儿给我选的衣服,我觉得非常满意,并且故意走到爱人的身边说:“怎么样?女儿帮我选的!”

    爱人朝女儿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妮妮的眼光真不错,白色的上衣,深色的牛仔裤,再配上一双高跟鞋,妮妮把妈妈打扮得年轻了好几岁!”

    妮妮一听到爱人的夸奖,非常自豪地说:“我觉得这样穿的妈妈最漂亮!”

    “谢谢妮妮!妈妈很喜欢,以后妮妮就是妈妈的‘服装师’了。”我给了女儿一个特殊称谓。

    “妈妈,服装师是做什么的?”妮妮不解地问。

    “服装师就是要为妈妈挑选合适的衣服穿啊,妮妮就是妈妈的服装师。”我笑着说。

    “那我也要做爸爸的服装师。”妮妮开心地说。

    从那天之后,妮妮就真的成了我的“服装师”,她有时候会帮我挑选丝巾的颜色,还有穿什么衣服合适,而且小小年纪的她眼光也非常独特。如果说一开始我是故意称赞女儿选衣服的眼光,到后来我就是真心地觉得女儿为我选的搭配都非常合适,不过,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是怎么知道那么多色彩知识的呢?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女儿,从她的老师那里得到了答案,原来女儿每次上画画课的时候,都会问老师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好看,而且她都会事先在画纸上画一个小人当成我,再分别用画笔涂上不同的颜色,如果她觉得好看,就会让我穿相同颜色的衣服。

    我真的没想到女儿会这样为我用心,不过,女儿也通过做我的“服装师”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发现她比以前更加自信、乐观了,而且她的老师还告诉我,她画画的水平提高得很快,特别是在颜色运用方面,比之前好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妮妮学习变得主动了,胆子也大了一些,不像之前那么害羞,还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孩子都很单纯和直率,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个性意识都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这时候送给他们一个美丽的“特殊称号”,就好比在迷途中给他们一盏闪亮的灯,让他们看见自己的美丽,潜在的自我意识就被激发出来了。

    父母给孩子一个美丽的“特殊称号”,就是在称赞肯定孩子的同时,又给了他一个努力的方向。例如我有一个朋友,给自己的儿子取的特殊称号是“家庭的百宝箱”,意思是孩子可以不断地为家庭增加一些新奇的东西,他是想要用这个名字鼓励孩子不断地去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主要是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我这里说的“特殊称号”是对孩子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称号,而那些包含贬义或者直接伤害孩子自尊心和信心的“特殊称号”则是绝对不可取的,父母一定要了解清楚,孩子适合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者他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根据这些为孩子选取一个美丽的“特殊称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