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情绪概述
1.什么叫情绪
情绪是一种心理感受。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将情绪定义为:“由身体明显变化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人们时时刻刻都会发生某种情绪,伴随着这些情绪的发生,人体的肌肉、容貌、血管、内脏、内分泌腺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以及伴随这些变化发生的有知觉的精神状态就是情绪。
2.情绪的分类
中医把情绪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现代人的研究把情绪分为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如愤怒、忧虑、恐惧、气馁、自卑、悲痛、不满、嫉妒、紧张、喜悦、鼓舞、平和、友爱、满足……都属情绪的范畴。
形形色色的情绪若从性质上划分,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愉快情绪和不愉快情绪。如:欢喜、快乐、满意、平和、友爱属快乐情绪;而恐惧、担忧、厌恶、悲愤、嫉妒等属不快乐情绪。实际上,对快乐情绪和不快乐情绪的划分是没有限制的,谁都能够列出很多愉快情绪或不愉快情绪。能使人发生一种舒服、愉悦的感觉就为愉快情绪;若使人发生一种不舒服、不愉悦的感觉就为不愉快情绪。
各种各样的情绪若从层次上划分,大体也可分为两类,即表面情绪和基础情绪。表面情绪,就是从一个人的表情,举止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如一个人的笑、哭、怒可从他(她)的举止上明显地显露出来。基础情绪,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是与人们生活的环境、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内心感觉。表面情绪的显露,从时间上说是短暂的;而基础情绪的存在可能会贯穿人的某一阶段或一生,无论对人生的事业与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人在一生中,应追求基础情绪的快乐,以求取人生的健康与辉煌。
3.情绪的来源
从表面上看,人为万物之灵,有着多种欲望,其情绪的出现可依各人的欲望追求机制的出现而出现。如欲望追求机制成功了,则表现出愉快情绪;如欲望追求机制失败了,则表现出不愉快情绪。但从根本上讲,情绪的出现如何,同一个人的世界观、认识观、及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密切相关。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通常的入,死去了亲人便认为是永别,会伤心地大哭一场;而道教的庄子却认为:人死了,是消歇了尘世的种种搅扰,安静地回归了自然。所以,他在妻子死了时,不仅没哭,还边敲瓦盆边唱歌地为妻子送终。
在悲欢离合时,平常的人往往会出现大喜大悲的情绪。但佛教的认识论则认为,人生的悲欢离合是缘分,有缘则相聚相合,缘尽则离则散,无缘则不相见,因此,佛教徒们在悲欢离合时往往显得那样平静自然。
在升学、工作、事业、婚姻的失败面前,度量小的人往往出现自卑、沮丧、灰心等情绪,因失败而患精神障碍性疾病或寻短见的大有人在;而度量大的人,则会在失败中振奋起来,吸取教训,并认为失败与成功是人生之常事,能够重新再来;或认为“上帝在这里给你关上了门,在那里会给你再开扇窗”。“天无绝人之路”。并因此而满怀信心地另求进取与发展之路。
一个没有修养的人,往往会为了一些小事而自找烦恼,或常与别人争吵生气;而有教养的人,从不为小事与别人争吵生气,也不因小事而计较别人,因此,他们很少因小事而烦恼。
同样是一件事,同样是一个人,往往因思维方式的改变,情绪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有个故事这样讲:有个老太太的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卖扇子。老太太在晴天时常为大儿子担忧,怕他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时又常为二儿子担忧,怕他的扇子卖不出去。因此,她总没有高兴的时候。后来,在一个明白人的开导下,她在晴天时为小儿子高兴,在雨天时为大儿子高兴。这样,老太太由天天担忧变为天天高兴,情绪也由天天不愉快,变得天天愉快。
4.情绪的状态
人们的各种情绪除了性质、层次上的不同外,还有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不同,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状态。
1.心境心境是一种较轻微而持久,且具有渲染力的情绪状态。如:寺庙中的和尚,常持平静安详的心境;一个事业上成功,家庭美满的人,常持高兴的心境;一个常做坏事的人,常持惊恐不宁的心境;一个山村的老农,常持知足而平和的心境;一个贪心的人,常持躁动不安的心境。
2.激情激情是迅速、猛烈、爆发式的和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时的手舞足蹈;发怒生气时的拍案大叫,暴跳如雷;情人相见时的热烈拥抱、亲吻。
3.应激应激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人在一种特殊情况或紧迫情况下导致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常处于应激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情绪应激与健康
1.应激的概念
“应激”一词原是物理学上的用语,是指某种外力作用物体而发生的反应改变。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在1936年将“应激”一词引入生理学领域,从而形成了应激学说。生理学应激是身体对刺激的一种全身性的应变反应,即身体对体内和体外环境的心理及其他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所致此反应叫应激反应。
生理应激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倘若没有口渴与饥饿的应激,那么我们就会因脱水和饥饿而死亡;倘若缺乏落后的应激,就不会有卜进的信心。所以,适当的应激是心身健康与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应激源的种类
导致应激反应的因素叫应激源。有生理的(如困了想睡觉,累了想休息,饿了想吃饭)、心理的(如想不到的事件、恶性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相应情绪)、理化的(如噪音与振动,辐射与光照、粉尘与废气等的刺激)、社会的(如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家庭的(如夫妻间的关系、子女与大人之间的关系等)、生物的(如病源微生物、疾病等),也有行为的(如别人动手打了你或损坏了你的利益等。)
3.情绪应激与健康
情绪应激是指人在诸多外界应激源的强烈刺激下而所致情绪变化。如:长期干重活而又吃不饱、睡不好,居住环境的嘈杂,社会的不安定,家庭的不和睦,突如其来的坏信息,长期的疾病等,都可导致人情绪的应激变化。情绪应激对人的身体健康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有利的一面为了维持自身的“内稳态”,为了对付各种应激,在短时间的情绪应激状态下,机体会发生一种激素反应,对抗刺激的生理性调解机制。在大脑和外围神经之间存在着一些化学介质,叫作神经递质,当出现情绪应激的变化后,这些递质之间的动态平衡就构成了意识和情绪的基本化学基础。有研究表明,短时间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
愉快的情绪应激对身体的健康、疾病的康复大有益处。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愉快情绪应激的作用。而心理医生给病人治病,给病人所灌输的信息也都是愉快的,这其实也是让情绪应激在起作用。
当出现外来的威胁时,情绪应激会出现神奇的治病效果。如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格勒被德寇围困一段时间之后,该市的居民中不再出现胃溃疡和高血压这样的常见病,而且有很多人连多年的痼疾也消失了。这便提示人们,对疾病的情绪应激应有所转移,当你对疾病的情绪有所转移后,疾病也会好得快。生活中的憨人得病后好得快,在于他们不把病当回事、不发生疾病情绪应激有很大的关系。
2.不利的一面由应激所致疾病叫应激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心因性疾病的都属应激性疾病。而情绪既是主要的应激源,又是应激的心理反应,所以情绪应激最容易使人患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肿瘤、消化性溃疡、精神病等都与情绪应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是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也与长期不愉快的情绪应激有关。
国外有报道说:一个女人在结婚10年的幸福婚姻后,突然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当时,她年仅35岁,但丧偶的打击,使她在悲痛欲绝的情绪应激下不能自拔,以至于在丈夫死后几个月,她就提前进入了更年期,又过了几个月她又患了癌症。还有个青年女性,因为长期的抑郁情绪而患上了肺结核病。医生们解释说,这两位女性的疾病遭遇完全是由情绪应激过强、过久以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监视失控所致。
应激学说的创始人,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发现:应激反应的共同变化有肾上腺皮质肥大,胸腺、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缩小,以及上消化道充血、出血和溃疡等现象,这些共同变化有着神经和内分泌的物质基础。
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和肾卜腺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情绪应激的这些生理反应,在心身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表现在:长期过强的应激会损害下丘脑的机能,造成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这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萎缩,降低抗体活力,抑制r球蛋白形成,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抑制中性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长期过强的情绪应激反应,降低了免疫功能,使内分泌紊乱,所以极容易导致发生多种心身疾病。
§§§第三节情绪与内啡肽
1.内啡肽的概念
1975年,英国科学家从猪的脑髓中抽出了与麻醉物(吗啡)作用完全相同的物质,称为凡非克林。一年后,在猪的脑髓中又发现比凡非克林更有效力的儿德尔非。这两种物质都是神经传导物,但因其与麻醉药的作用完全相同,所以被称为脑内麻醉物质。人们将此内源性吗啡称之为:“自身的麻醉品”、“内源性阿片肽”、“内啡肽”。内源性阿片肽的发现对人类的情绪活动、生命、健康的研究与认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内啡肽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内源性阿片肽的生理功能十分广泛而且复杂,其大致作用有:参与中枢神经的镇痛、精神活动、学习、记忆、运动、内分泌、应激反应、睡眠、免疫、抗病、传出神经系统以及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内源性阿片肽对下匠脑垂体轴的机能活动有显著的影响,能给人以快感,使人心绪舒畅愉快;能提高工作、学习、智能、创造力。内源性阿片肽还能增强身体体质与体能,增强耐劳力与抗病力,对调整内脏功能、活化脑细胞,减缓脑细胞的衰老,提高免疫功能和自然康复能力,提高天然杀手(NK)细胞的活性,防癌抗癌,抗老延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内源性阿片肽与外在的麻醉品的不同之处
内源性阿片肽对人体身心健康有百益而无一害。外在的麻醉品(如:吗啡、鸦片)虽可对人体发生腧悦、镇静、止痛的效果,但用久了,会使人上瘾,会使人不能自拔,还会掩盖病情,降低免疫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需要使用时,必须在相关医师的许可下,才可适量地应用。
另须特别指出的是,非分的性刺激,经常地狂欢乱舞,或沉湎于各式各样的刺激(如暴饮暴食、吸烟、酗酒、赌博),这些方式,虽也能发生内源性阿片肽,但时间一长,大脑生产内啡肽的系统,便会精疲力竭,此时发生出的便不是真正的、有益健康的、使人愉悦充实的内啡肽;而是产生出刺激性的、无益健康的、使人兴奋的物质。刺激过后留给身心的只是空虚、后悔、堕落、疾病。4.内源性啡肽的获取方式
生理学家研究表明,情绪好时,中枢神经就分泌阿片肽。所以说,遇事想得开、乐观处世,营造心灵的喜悦和幸福,使情绪尽量保持愉快、宁静、是增加脑内阿片肽分泌的最有效方式。但心灵的喜悦和幸福的获得,不能单靠物质生活的富有,而更多的是,依靠对人生的认识观、各人的修养、兴趣爱好与处世态度。
§§§第四节情绪与内分泌、神经、免疫、皮肤
内分泌和神经是调节人体功能活动的两大系统,两个系统各有特点又密切相关,它们共同调控来自身体内外的信息。
1.情绪与内分泌
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组成,包括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副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不通过特殊的管道,而是由内分泌细胞直接将激素分泌到组织液再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而脑垂体控制着其他内分泌腺,脑垂体在大脑的下方,就像一颗大豌豆,它是人体全身控制调节器。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保持着各分泌激素的相对平衡与稳定,以保证人体的健康。
情绪所所致内分泌变化是全面的,内分泌系统对情绪应激反应十分敏感。负性的情绪应激首先影响到的是垂体,可促进或抑制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垂体分泌的激素又影响内分泌腺,从而使一种或几种分泌腺发生紊乱,使机体功能发生病变的变化。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发病便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惊恐、焦虑、紧张等情绪强烈持久的刺激下,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前叶的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而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了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当情绪受到较大的刺激后,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泌乳减少、性欲下降等现象;男人会出现阳痿、早泄。甚者,还会使人们患上高血压、心绞痛、癌症、糖尿病等心身疾病。总之,不良情绪会扰乱内分泌的平稳与稳定,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这是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2.情绪与神经
在神经系统中,生理学上把和情绪有关的那部分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脑部中心位于视丘下部,同时也是脑下垂体刺激中心。
植物神经也称为自主神经或内脏神经,是指支配内脏器官、血管、腺体等器官的神经。在中枢神经的调节和控制下,植物神经系统保证其所管辖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使人体准确地适应环境、维持健康。如,天热时,汗腺会开放,出汗会增多,天冷时,汗腺关闭,出汗减少;睡眠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受到抑制,觉醒时大脑皮质发生兴奋。植物神经根据功能和部位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反的,大部分内脏器官都受这两种神经的双重支配。
倘若植物神经系统有障碍,出现功能紊乱,则受其支配的内脏器官也会随之乱了“方寸”,如不该心跳快时心跳加速,不该出汗时大汗淋漓,该睡眠时出现兴奋等等,时间稍长,必然会出现疾患,影响健康。
情绪会对植物神经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如,有些人的胃部疼痛、心前区疼痛、头皮疼痛、胸胁疼痛、普通头痛、偏头痛、肌肉疼痛等疼痛病症,一些人的肠胃内的胀气,胸部的憋闷痛疼,咽部的不适及一些说不清楚的病症,多与由情绪引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3.情绪与免疫
体内的免疫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神经、内分泌构成网络,这个网络叫做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免疫与神经、内分泌之问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调节的。
国内外的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导致人们的剧烈或长期恐惧、悲伤、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能使得免疫系统的胸腺功能失调,T淋巴细胞成熟延缓,抑制抗体的发生及反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降低白细胞的活动能力,干扰淋巴细胞再循环而导致淋巴组织退化等现象,使免疫稳定与免疫监视功能出现障碍,由此而使免疫功能下降和失调,诱发免疫性疾病与心身疾病。
1977年巴特洛夫等人研究了澳大利亚因火车失事死亡者的配偶,发现丧偶后第5周时,这些配偶的淋巴组织的功能明显受到抑制,T淋巴细胞的反应比对照组低10倍,这项调查结果表明恶性事件后,剧烈的负性情绪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国外还有报道:在1934年抗菌素还没有问世时,有个男人得了。肾部感染,因为这个男人的性格变得暴躁与焦虑,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种种迹象表明是他的病情使他情绪紧张,而紧张焦虑的情绪又刺激垂体分泌出过多的促肾上腺素而使病情加重。但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原始宗教的治病术士,此术士想办法使他改变了坏情绪,变得高兴起来。结果,他的病好了。这个病例说明:病人随着情绪由不愉快变为愉快的过程,神经得到了放松,内分泌也趋于平衡,随之而来的是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得到了增强,所以他的肾部感染没有抗菌素也治好了。
随着人们对情绪与免疫之间关系的认识,在免疫学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兴起了一支新学科,专门研究心理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免疫学”。
4.情绪与皮肤
皮肤在身体的最表层,但却与情绪密切相关。情绪的变化往往影响到皮肤与表情,俗话说:“相随心变”。如:一个人常处于愉悦、平静、善良的情绪之中,其面色多红润光泽,也很少有皮肤病的发生。这是因为好情绪会使气血协调,使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正常,使面部及全身皮肤血流运行通畅。因此,人的容貌及全身皮肤就显得健康美丽。所以说:好情绪是最佳的美容护肤剂,比任何化妆品与药物都有效。
反之,长期的不愉快情绪,如紧张、生气、自卑、抑郁、焦虑等会干扰大脑皮层、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进而影响全身的功能。在容貌与皮肤的显现上,表现出容貌的憔悴与苍老,会出现面部黄褐斑、痤疮、湿疹、异位性皮炎、斑秃、脱发、荨麻疹、银屑病、酒糟鼻等皮肤病。动物实验也证实:让大白鼠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使之出现紧张、惊恐的情绪,结果大白鼠除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外,还出现毛色憔悴、没有光泽、皮肤干燥、容易掉毛、皮炎等现象。因此说,负性情绪是容貌衰老与多种皮肤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持容貌的美与皮肤的健康,好的情绪最为重要,这也是“心宽使人美”的道理所在。
§§§第五节情绪与饮食、运动、睡眠
1.情绪与饮食
人的营养状况不仅取决于吃什么,还取决于吸收什么。俗话说:“以好的心情进餐,即便吃粗食淡饭,也胜似美味佳肴。”这说明进食时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健康。
就餐时如能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能够使中枢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适度兴奋,这时胃肠蠕动及胆囊收缩均会加强,这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各脏器的健康均有益处。
情绪不好时,受影响最明显、最快的也是消化系统。人们往往因情绪不好而没有胃口或食欲不振,哪怕勉强进食,吃下去也很不舒服,还会诱发一些疾病。这都是因为情绪不好时,肠胃功能发生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所致。因此,进餐时应善于调整自己,要以平静、愉快的心态去进餐。
2.情绪与运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功能,情绪与大脑的神经中枢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的波动会扩散到肌体的全身,并会在全身的神经、血管、内脏、肌肉中留下痕迹,这一痕迹同样也影响着运动健身的效果。
由此,在做健身运动时,有个好的情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反之,带着不愉快的情绪或思想去锻炼,这不仅会影响健身的效果,还会出现偏差或事故。所以锻炼时保持愉快的情绪尤为重要。
3.情绪与睡眠
现代生理学认为情绪与睡眠的关系十分密切。失眠的原因之一,就是情绪上的心理因素所致。如:精神紧张、七情偏激、心事重重、神魂不安等都可导致失眠。有些人在睡眠中常做噩梦、不愉快的梦也都与情绪相关。长期失眠会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的正常节律被打乱。下丘脑睡眠生物钟的功能紊乱,便会导致出现神经衰弱或心身类疾病。
倘若一个人能每天以愉快平静的情绪去入睡,那么就会减少失眠现象的发生,也不会有噩梦的出现,而睡醒之后精神显得十分充沛。人们常说:“心宽好人眠”,道理也就在此。所以,保持好的情绪去睡眠,也是健身的秘诀之一。
§§§第六节情绪与情绪诱发病
1.情绪诱发病的概念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生病,但有很多病却是由不良情绪因素导致的,我们把这类病叫做情绪诱发病。
情绪诱发病被现代医学称之为“心身疾病”。“心”指的是心理、情绪、精神;“身”指的是人的躯体。心身疾病主要是因为心理的因素影响了身体健康,并且形成了疾病;或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心理与情绪因素起主导作用加重疾病。这类疾病在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情绪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美国人称心身疾病为“心理生理疾病”。
对于情绪诱发疾病的认识,我国中医在几千年前就有所论述。《内业中说:“人生生也,必从(情绪)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西方医学直到19世纪才开始认识到,情绪此心理因素能够导致和诱发疾病,从而出现了心身医学。直到20世纪40年代心身医学才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心身疾病就是根据心身医学的理论观点与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提出的一系列疾病。
2.常见的心身疾病的种类
心身疾病可发生于各类人群。
1.内科常见的心身疾病内科的心身疾病有很多种,但常见的心身疾病有以下表现:
(1)心脑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脏神经症、雷诺氏病等。
(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3)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病、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多食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呃逆、食管痉挛、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肠胀气、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胆囊疼痛等。
(4)泌尿生殖系统:遗尿、尿频、阳痿、早泄、不射精、性高潮障碍等。
(5)神经肌肉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颈椎疼痛、失眠症、嗜睡症、眩晕、心因性知觉障碍、心因性运动障碍、抽动症、口吃、书写痉挛、痉挛性斜颈、腰背痛、灼性神经痛。
(6)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肥胖症、神经性低血糖、心因性烦渴、心因性尿崩症等。
(7)免疫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重症肌无力、硬皮病、皮肌炎、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易疲劳等。
2.妇科常见的心身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闭经、经前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性冷淡、性感缺乏、阴道痉挛、习惯性流产、心因性不孕、结扎术后综合症等。
3.小儿科常见的心身疾病夜惊、功能性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口吃、抽动症、儿童感觉整合失调症等。
4.外科常见的心身疾病心因性术后疼痛,多次手术综合症、整形术后综合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等。
5.皮肤科常见的心身疾病湿疹、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斑秃、酒精鼻、多汗症、全身或局部瘙瘴、荨麻疹、银屑病、白癜风等。
6.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心身疾病梅尼埃氏综合症、咽喉异物感、嗅觉异常症、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心因性发音障碍、癔病性失音、耳鸣、耳聋、晕车等。
7.眼科常见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眼肌痉挛、中心性视网膜炎、心因性大小变视症、眼部异物感、癔病性视力障碍等。
8.口腔科常见的心身疾病口腔溃疡、唾液分泌过多或过少、咀嚼肌痉挛、心因性舌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等。
9.神经科常见的心身疾病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等。
3.情绪诱发心身疾病的机制
情绪诱发心身病是通过三个系统来体现的。一是通过神经系统发生的;二是通过内分泌腺发生的;三是通过免疫系统发生的。但是,很多情绪诱发病是通过情绪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糖尿病患者大都有过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的情绪应激下胰岛素分泌下降、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升高,使得血糖立即升高,日久则可引发糖尿病。
肿瘤患者中在一年内遭受重大劣性生活事件者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人,这是因为情绪受到应激后,自身稳定免疫和免疫监视发生紊乱或下降,起不到免疫的作用,体内的细胞就会突变成肿瘤。
4.情绪诱发病的防治
中医学早就发现,因为情绪偏激、精神失调而引发的疾病,用药物治疗的手段往往难以奏效或疗效不佳。一位名中医曾感慨地说:“人不逍遥,逍遥散难奈何”(注:逍遥散为中成药,其功能可舒肝解郁,调血养肝,主治肝郁气滞而引发的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等症)。这时,如用“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情绪调节疗法,常常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精气皆安,以此养生则寿。”并说:“一心疗万病,不假药方多。”清初尤乘在《勿药须知》一书中提出了“疗身不若疗心”的命题。书中他征引腥仙的话说:“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而逐末也。”书中还说“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半则不系药力,惟要在心药也。”什么是心药呢?笔者以为,能安时处顺是心药,少生是非是心药,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是心药,与人为善是心药,乐观豁达是心药,少私寡欲是心药。现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心理咨询医生很多,他们把调摄入的情绪作为治疗与预防心身疾病的有效手段。
§§§第七节坏情绪是健康的大敌
研究人生延寿法的专家胡夫兰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坏情绪和恶劣的心境。”现代医学也证实,劣性情绪能导致200多种疾病。下面就把人们常见的几种坏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一简单的概论:
1.紧张
1.紧张的概念紧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常在接受心理刺激后发生,具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现在我们讨论的“紧张”,原则上是指因为过度的心理压力,而发生的对身体危害的紧张。还有一种紧张叫“适度紧张”,适度紧张有积极的作用,对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可起到好的刺激作用,没有适度的紧张,人就会变得懒散、无聊、空虚,对身心健康、对工作、学习极为不利。
2.过度紧张对健康的危害过度的紧张极容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的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反过来增强人的紧张心理,时间一长,形成恶性循环,对身心疾病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的人,还会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德国的汉斯·寒尔叶医学教授——紧张状态研究之父,早已证实持续的过度紧张能够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生,还可使肾上腺皮层萎缩,身体因此而缺乏宝贵的激素,还会给脾和其他淋巴结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美国的约翰·辛德勒博士在其所著的书中也指出:细菌的入侵和滤过性毒菌的感染与过度的紧张性刺激有关。
过度紧张常出现的症状有:对外界刺激过分敏感,容易发脾气,血压升高,心跳加速,食纳不振,多梦失眠,头痛头晕,口干多汗,伞身乏力,手颤抖,月经不调,记忆力减退,讲话口吃,思维迟钝,精神障碍等。以卜这些表现主要还是因为过度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而发生的。此外,在过度的紧张状态下工作极易发生意外的伤亡事故。
3.如何纠正过度紧张情绪最好的答案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有兴趣做的事,因为干自己所愿意干的事,便不会过度紧张。有些人囚工作而死,与其说是劳累而死,倒不如说是囚过度紧张而死。与人交往,特别是与上司交往不应心里感到有过分的压力。要尽量使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感到轻松、愉悦。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从事态中明智地解脱出来,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绝不能让情绪来控制自己。
2.焦虑
1.焦虑的概念与体验焦虑是心理应激中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的学者认为焦虑是“以忧虑或恐惧为主要特征并具有神经症和精神障碍诸多特点的一种慢性、复杂的情绪状态。”有的学者认为焦虑是“……南内心冲突而造成的持久痛苦的心理状态。”
焦虑常有心理或躯体上的感受和体验。如:常常感到心中不踏实、神经过敏,睡不稳坐不安;容易紧张或恐惧,心神不定;对任何事都不上心,对很多事物不感兴趣。
2.焦虑对身体的危害焦虑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肾脏分泌尿液的多少,是靠泌尿系统来控制的,而垂体则通过抗尿荷尔蒙来影响尿液的发生,倘若减少抗尿荷尔蒙(ADH),就会导致尿量的大增。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体内的抗尿荷尔蒙的分泌就会减少,尿量就会增加,这便是焦虑损害泌尿系统的体现。
美国的一位牙科医生在临床中发现:一个中年男士原先有一口很好的牙齿,但后来他的太太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由此,他十分焦虑,仅过了三个星期,他突然有了九颗蛀牙。这位美国的牙科医生经过研究后在一次全美牙医的会议上发表讲演说:“因为焦虑、恐惧等发生的不快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身体的钙质平衡,可使牙齿容易受蛀。”
一位美国医学博士说:“焦虑会使你紧张,并影响到你的胃部的神经,使你胃里的胃液由正常变为不正常,通常就因此而发生胃溃疡。胃溃疡通常会根据你情绪忧虑的高低发作或消失。”另一位美国医学博士在其著作《神经性胃病》一书中写道:“胃溃疡的发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得来,而是因为你忧愁什么。”现代医学则测定,情绪不良会增加胃中的胃酸分泌,这就会使胃溃疡发生或加重。
美国的一位医生通过观察研究说:“结肠是人类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当精神焦虑紧张时,结肠也会收缩,便出现痉挛疼痛。”同样的道理,情绪焦虑紧张也会诱发胆囊的疼痛、关节的疼痛、阑尾的疼痛,但这些疼痛的部位在医疗器械检查时却完全正常。
医学界的人士分析说: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没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极可能是由焦虑和恐惧造成的。
国外还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富商因破产而处于极度的焦虑与忧愁之中,后来他得了一种医治坏怪病,在无奈之下,他写下了遗嘱,放弃了忧愁与焦虑,躺在病床上等死。可随着焦虑与忧愁的消失,他不仅没有死去,反而病情有了转机。过了六个星期后,他出院了,并又重新找到了一份推销员工作。这位富商大难不死,反而悟出了很多道理。他说:“这时我已学会不再忧虑,不再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后悔,也不再害怕将来。我将尽力做好现在这份低收入的工作。”
3.如何克服焦虑情绪上的焦虑,就像传说中的妖精,一旦占据了人的心灵,就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干扰人们的行动和意志,摧毁人们的身体。如何才能克服焦虑情绪呢?禅宗有云:“把心放下,即是真悟。”禅宗之意为“思维修”。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使心灵得到解脱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们只要把心放下,求放心、随缘,便不会有什么焦虑情绪。一位哲人说过:“倘若一个人能够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以一种很超然、很客观的态度去找寻真实的话,他的忧虑就会在他知识的光芒照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3.生气
1.生气的概念与体征生气是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待人接物时对不满意的事物所反映出的一种态度,表现出的一种情绪。通常情况下,怒和气是并生的,气由怒而生,怒由气而发。
愤怒生气时的情绪体征主要是:脸部皮肤变红、眼睑增大,嘴唇和下巴收缩变紧、拳头紧握,胳膊震颤,甚至声音震颤或大声喊叫,有时还摔东西拍桌子。爱生气的人,别人对他的评价常常是愤怒值偏高的人或是个秉性暴躁的人。
2.生气对健康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生气、愤怒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恼怒生气时,全身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常可诱发心脑血管的突发性疾病,甚者可危及生命;恼怒生气时,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极容易诱发胃溃疡,胃出血和胃糜烂;恼怒生气时,会使激素分泌紊乱,造成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糖尿病、月经失调、甲亢、哺乳的母亲断奶等;经常恼怒生气的人,会导致面部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受阻,皮肤氧的供应减少,久之,皮肤会变得无光泽;经常恼怒生气的人,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紊乱或降低极易诱发癌症和免疫疾病。美国一医学博士曾对人的性格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他统计后发现高血压、心脏病和癌症三种疾病在易恼怒生气的人群中发病率为77.3%,在谨慎、稳定、自制力强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
3.生气影响健康的机制恼怒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继之肾卜腺皮质激素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内分泌紊乱反应的结果又导致出现了各器官和各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疾病。如:气生的越大,肾上腺素分泌越多,血压就升得越高,会使人头昏脑涨,严重时还能使血液停止向心脏流动,而造成狭心症,使人胸闷气短,甚至丧命。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还做了如下的试验:他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特殊装置的水容器里,让人呼出的气通过容器里的水并收集起来。试验结果表明:心平气和的人所呼到水里的气,水仍然清澈透明。而生气暴怒的人呼到水里的气,水便发生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得到的此“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便因此而死亡,、爱尔马分析:人在恼怒生气时,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其分泌物具有毒性。他告诫人们:“动辄生气的人难以健康,难以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所以,人尽量不要生气。”
4.怎样克制恼怒生气恼怒生气不仅伤害别人,而且更伤害自己。彼得·阿相拉德说:“火气甚大,容易导致愤怒的烦扰,这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种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为。”本恩说:“我们从愤怒中带来的每一个打击,最终必然落到我们自己身上。”
制怒不仅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更为养生保健所必需。制怒的方法虽有很多种,如:忍让法、躲避法、转移法、无害发泄法,但这些方法只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一点是必须加强平时的性格修养,用坚强的意志、理性的思维去战胜自己容易生气的情绪,让“中和”之气常占据自己的心胸,怒气便无由而生。
4.恐惧
1.恐惧的概念与体征恐惧是以害怕为核心的一种心理情绪。人们害怕的事物有很多,如:怕事业不成、怕婚姻失败、怕失去工作、怕遭人暗算、怕病、怕死……其体征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发红、心神不宁、出汗、恶心、颤抖、失眠,食欲不振等。
2.恐惧对健康的危害恐惧常与紧张、焦虑、自卑、失望相互作用而损害机体的健康,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恐惧会削弱免疫系统,恐惧使人更容易感染病毒。一个有经验的外国医生曾说:“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对于癌症的恐惧,甚至可能比千百万癌细胞更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早在古罗马时代,宫廷里的一名希腊医师已经观察到,常有害怕、忧郁情绪的女性往往更容易患上乳腺癌与肺结核。
在恐惧、失望、悲哀等情绪下,胃肠的功能会降低并紊乱,常会出现胃痛、腹泻等肠胃症状。
较强的恐惧情绪,会使人因大脑、心脏供血不足,而发生突然晕倒的现象,甚至会让人突然死亡。国外有动物实验证实,给羊以不断重复的电击使之发生恐惧,会使羊出现呼吸困难,不能站立而死亡。
恐惧情绪,还常会使男性发生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则因恐惧而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并影响乳妇的泌乳。
恐惧的情绪,还常会诱发一些痉挛性疾病,如:食管痉挛、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肠胃痉挛;还会诱发肌肉、关节的痛经症状。但随着情绪的改变,这些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恐惧的情绪,会使人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在瑞典一个心理研究所,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研究者给20位青年女性放映残酷骇人的历史片《恶魔的假面具》,看完影片后,青年女性们说,她们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恐惧感,结果测试她们身上的儿茶酚胺(一类神经介质或激素)分泌显著增加。还有学者用狗做试验,怕狗的人,就连最温顺的犬也会对他狂叫或扑去,研究者发现,当人害怕狗时,人体便会分泌较多的肾卜腺素,肾卜腺素的气味对狗会起一种刺激作用,会激起它们侵犯性的本能。笔者有这样的联想,是否病毒、细菌对过量分泌的肾上腺素的气味感兴趣呢?是否肾上腺素的气味会激起细菌、病毒侵犯人的本能呢?
3.要克服恐惧情绪克服恐惧情绪对事业、对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有一位国外的老太太说:“我成功地克服了我对孤独的恐惧和我对生活需求的恐瞑。我现在很快活,事业上也很成功,并对生命抱着乐观的热诚和爱。”
下面就着重谈谈消除对疾病与死的恐惧情绪。生活中有些人时刻想着疾病与自身的联系,总怀疑自己有病,对医院的柃查也常不放心,对疾病常有一种恐惧感。防病于未然,保护身体本无可非议。但这不意味着人活着就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没病时疑病,有病时怕病,终日笼罩在“病”的气氛中,忧虑担心、恐惧不安,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病,在医学上称为“期待性焦虑”或“神经性焦虑症”。这也叫做自造病相,倘若长时间地自造病相,一旦形成潜意识后,最终可导致无病的人也会生病,生病的人也不容易治好。有病时不怕病,要相信医药科学,更要相信自身的抗病能力,解除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请记住苏联一位学者的话吧:“身体的疾病,不那么可怕,可怕得多的是——你若为此而忧心忡忡。”
生活中还常有一些人十分怕死。很多人祈求长寿,反而短命,就是因为他们有怕死的心理。其实,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怕死的心理。软弱地视死亡为恐怖,便是一种精神病态。解除此病态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冷静、豁达地对待死亡。对于生死的认识,我国古人是深有感悟的。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一首诗中说:“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唐朝诗人李白则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他们对待生死,是何等的豁达。
§§§第八节好情绪益健康
1.好情绪的含义
好情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清澈美好、快乐的内心感受。愉悦、高兴、快活、平静、知足、坚定、谦让、果断、沉着、心里平衡等等都属好情绪的范畴。
因为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修养不同,处世的方法不同,对于好情绪的理解与体验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子的心胸平坦宽阔,在修养心志中,不管得志与不得志都能保持好的情绪,因此君子终身快乐。
孟子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享受好情绪给人带来的快乐。
庄子认为:生命本应是乐天的、无欲的,真正的好情绪是生命本性的自然流露,来源于自己精神的内部,而不应为外物所左右。
山村的农民则认为:把日子过得节俭一点、生活得从容一点,身心自在一点,是保持好情绪的基础,也是人牛的快乐。
2.好情绪是治病的良药、健康所必需
好情绪是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老子说:“和合潜通,得长生也。”《内经》则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可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好情绪会对人体发生两个作用效果。第一,好情绪能够替代使人饱受压力与折磨的坏情绪;第二,好情绪会令垂体受到影响,致使内分泌、植物神经、内脏功能收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好情绪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情绪免疫的疗效;好情绪治疗疾病比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效,甚至能发生奇迹。好情绪能使人延年益寿,通过对世界上百岁老人的调查显示,健康的百岁老人都有快乐高兴的性格。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好情绪作用于人体的例子。
前苏联外科学家皮罗戈夫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他还发现外科大夫不喜欢给心情抑郁的人动手术,有抑郁情绪的病人手术后常常发生并发症。
美国塞雷博士做了如下的试验:将一些儿童分为两组,一组是因种种原因造成常有不愉快情绪的儿童,一组为家庭和睦幸福常有愉快情绪的儿童,他让这两组孩子同吃一样的饭菜,但让他们仍生活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结果发现愉快组的儿童都明显地长胖了,有些体重还超出了正常范围;而那些不愉快组的儿童,体重还是没有收到正常标准。他得出的结论是,那些怀有愉快情绪的孩子,他们的脑下垂体受到最佳刺激,氨基酸转换成蛋白质的量也是合适的。而那些常有不愉快情绪的孩子因为脑下垂体受到压抑而发生过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这个研究还发现,不愉快孩子组的儿童还得了很多传染病,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过度分泌使他们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降低。
国外有一个女性因大出血而住进了医院,她的病情十分严重,医院里的医生都以为她将不久于人世。然而,这位女性有着坚定而愉快的自信心,她确信,她一定能走出医院,在医院里,她对每个人都微笑。很快,她康复了并健康地走出了医院。医生们在分析此病例时说,她的精神疗法对病情的转危为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怎样保持好情绪
巴甫洛夫曾说过:“愉快能够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能够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但好情绪该怎样保持呢?下面就将美国约翰·辛德勒博士保持健康情绪的12大忠告辑录如下:
①保持生活简单。
②不要杞人忧天。
③学会热爱工作。
④培养良好嗜好。
⑤懂得知足常乐。
⑥学会喜欢他人。
⑦说话令人愉悦。
⑧学会反败为胜。
⑨遇事决定果断。
⑩懂得珍惜今日。
学会计划行事。
远离生活烦恼。
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你就会生活的快乐,你就会有健康的好情绪。
§§§第九节笑与静是维系好情绪的根本
前面已经讲过,好情绪的心理表现有好多种,但笑与静却是维系好情绪的根本。笑而静对身体的保健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笑与静的保健作用。
1.笑
1.笑的含义笑是一种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复杂现象。好情绪的外在显现便是笑。能够说,好情绪是笑的基础,笑是好情绪的表现。心理学家与生理学家发现,人类共有18种笑,其中,只有发白内心的笑、自然流露出来的笑才有益于健康,其他如奸笑、傻笑、皮笑肉不笑,均与健康无益。
但是,笑也应适度有节。因为暴喜或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笑,便是一种应激。大脑受到此应激后,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大量肾卜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倘若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气血与脏器的紊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或刚动过手术的人及怀孕女性应当留心避免大笑与狂笑,以避免“乐极生悲”。就是平常人,大笑时,也应掌握分寸,以避免“过喜伤心”。
2.笑的保健作用著名作家乔纳坦·斯威夫特说过:“世界上三位最好的医生就是饮食、休息和愉快的笑声。”每天能有几次发自内心的笑,对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增进健康很有益处。
现代医学证实,发自内心快乐的笑,能刺激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并可使血流加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抗体和干扰素增加,强化免疫功能。发自内心的笑,还能使脑垂体释放内源性欣性物质——阿片肽,对消除紧张,减少焦虑、振奋精神、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有独到之处。发自内心的笑对阻断疾病的恶性循环,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都有相当的作用。
生理学家们还发现,在笑的过程中,人体各个器官犹如在做保健按摩体操,它能使人的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得到良好的锻炼与改善,使其功能增强。笑还能促使面部血液循环加速,而有养颜美容的作用。
下面举儿个例子来说明笑能健身与治病。
美国的一位女心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做了如下的试验:这位女心理学家首先收集了自愿参加测试者的唾液标本,以便计算唾液中的免疫细胞。接着她组织这些学生观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较轻松愉快的动物故事片,另一部是令人发笑的滑稽片。每看完一部电影,她都重新收集受试者的唾液加以分析。结果发现,看完第一部动物片后,受试者的唾液没有发现免疫状态方面的改变;而看完第二部令人发笑的滑稽片后,受试者唾液中的免疫细胞明显增多了。由此,这位女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发自内心的笑,能够在瞬间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为证明笑和大脑中的“快感中枢”的关系,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刺激小白鼠和猴子大脑中的“快感中枢”使这些动物把美味、性兴奋、愉快、松弛等多种美好感觉复制出来。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年轻时因为工作过分紧张而患上了精神病,久治不愈。后来,家人为他请来一位名医。这位名医仔细地询问了法拉第得病原因与经过后,没开任何药方,只是告诉其家人:只要让法拉第高兴地笑起来,他的病就会好。因此家里人常让他去看喜剧、马戏、滑稽节目,节目里的情节与演员的幽默诙谐的表演,常使法拉第大笑不已,结果,他的病很快就好了。由此“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也成为法拉第的一句名言。
我国金元时代的名医张子和为一太守治病,当他得知这位太守是因忧郁而得病时,便对太守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太守听了,不觉大笑说:一个男人怎么会得月经不调病。之后,这位太守每每想起张子和为其诊病的话,就常常发笑。结果,他的病很快便好了。这其实是张子和在应用“喜制郁”的中医心理治病疗法。
3.要保持笑口常开笑口常开,是自我心态情绪的一种调节,是个体心身与环境的一种适应状态,是保持心理平衡所必需的。卡耐基说:“微笑.它不花费什么,却创造了很多成果。”学会笑,就能够笑可笑之人,笑可笑之物,也能嘲笑和改善自身的可笑之处,消除不健康的情绪。古今中外的事例都说明,谁能快乐一生,笑得持久、笑到最后,谁便活得最好。
2.静
1.静的含义这里的静是指心静,心静是人体心态情绪调节的最高境界,有平静、宁静、虚静之意。但心静绝不是如枯木立地一样的呆静。傻子傻坐时的傻静。心静是以单纯、清淡、幽远、兴趣、专注的内心造像,以净其心意,对内心各种烦乱及一切波澜起伏的纷乱杂象的扫灭。
心静是一种哲学、一种境界。一个人倘若能在生活中经常保持心静的心态情绪,那么,其人生将充满无限的喜悦与充实,生命能得以真正的快乐与健康。
2.心静与健康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传统养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当今,在世界各地的养生保健热中,很多国外人士都研究与汲取其养生精华。老子把他对生命的认识与论述总结为:“虚静——归根复命”。《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老子认为,万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其规律,都离不开虚静状态。对于人,也只有经常保持虚静的心态才能够恢复生命的本能,延缓衰老。
现代医学已证实,人在高度的心静时,自主稳定性提高,脑电波高度有序,大脑思维能力最佳,人体的各种激素与内分泌都向健康方向调节,对健脑防病,延缓衰老有着特别的作用。在心静时,人们常表现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心情舒畅、记忆力增强,灵感突至。
巴甫洛夫也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组年龄相同的狗放在安静优雅的环境中给予充足的食物饲养,作为对照组;他把另一组同龄狗作为实验组,食物与对照组的狗相同,只是所处环境嘈杂,不时给以强烈的外界刺激,使它们不得安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对照,发现实验组的狗发生了掉牙、脱毛、行动迟缓、瘦弱无力、行为怪僻等明显的衰老与多病现象。而对照组的狗仍然活得很健壮。有人用小白鼠做类似的实验,也发现了相同的现象。
《左传》里也有这么一篇记载:有个王侯跟夫人说,我最近心里烦乱得很,怎么也安定不下来。夫人回答说:“王心荡,王禄尽矣。”意思是说,你既然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果然,没隔多久,这位王侯便因病去世了。
中医理论认为,人不能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便可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气血积滞,经络不通。气变生百病,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在治疗疾病时,常常强调患者把“安心调养”放在首位,以减少负性情绪对生命能量的干扰。
笔者在3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村里的一些80多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他(她)们尽管生活得很简单、艰苦,也不讲究什么饮食营养,也不刻意地注重锻炼,但他们一生却没得过什么大病,有的连医院的门也没进过,平时也很少服药,但他(她)们都有平静知足的心态,这也许是他们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吧。
亚力西斯·柯锐尔博士通过观察总结说:“在现代城市的混乱中,只有能维持内心平衡的人,才不会变成神经病。”
3.怎样保持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平静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存在某些努力和困难,因为内心平静的过程是靠自我调整来进行的。但生活却告知人们,平静心态的获得谈何容易,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尘寰之中,引诱包围着我们,看得见的物欲、色欲、看不见的虚名在作弄着我们,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最真切地写照。人们无止境地贪求外物的欲望,常使人们难以自拔,心情也为此而烦乱不安,难以平静。
由此,人们必须认识到生命的本真、生活的真趣,用强有力的意志抵御各种非分的物欲对自己的诱惹和干扰,只有这样才能使平静的心态获得与保持,才可谈得上归根复命。对此中国古人早有认识,他们说:“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卡耐基也说:“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住在哪里,我们有什么物质,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与外在的物质条件没有多少关系。”
看来,获得并保持内心平静的秘诀十分简单,只要靠你的明智,改变你的心境,无论在得意时或失意时能保持一颗知足、豁达、快乐的心。
§§§第十节控制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的状态。但心理平衡的获得,只有通过控制与调节情绪才可获得。
1.控制与调节情绪
事实上每个人都能调节并控制自己的情绪。美国约翰·辛德勒在其著作《陕乐度过每一日》一书中写出了以下的话语;可供我们参考:
人们之所以会因情绪压力和情绪诱发病,并不是因为有很多不能克服的困难,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不知道这是正常的生活规律。
在处理生活中不同事务的时候,什么方法更有效?也就是说,怎样处理才会让众人都感到快乐?才会减轻大家的压力?这就要了解什么是成熟。
成熟也就意味着在逆境中依然情绪稳定,这是一种保持沉着、勇敢、谦让、果断、快乐的能力;而不成熟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中则会表现出忧虑、恐惧、焦急、有挫败感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
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情绪不稳定,感到有压力、焦虑、恐惧、忧愁或者沮丧时,一定要想办法用良好的心情来取代。如:保持冷静、鼓足勇气、下定决心、礼貌谦让、积极向上等。
基于我的观察,家庭是社会上常见的不良情绪的发源地。发生不良情绪的家庭气氛有很多种,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扼杀喜悦的家庭气氛。从现在开始,让家庭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快乐。
在顺境中,一定要让自己充实快乐,保持愉悦的心情;在逆境中,尽可能积极向上并且保持愉快,洒一点幽默的清醒剂,可能会与环境不协调,但是却能让你轻松。
从现在起,要冷静思考,心平气和,积极向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倘若你正当年轻,从现在起一定要为将来的老年生活培养出稳定的情绪,换句话说,就是要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心情愉快地面对生活。
倘若你现在已进入老年时期,要学会知足常乐。哪怕生活中没有值得高兴的事,也要让自己快乐地享受已经拥有的东西。不要逃避现实,要勇于面对生活中很多不可避免的事情的发生。
你准备在焦虑中痛苦地度过、还是在快乐的每天中生活,选择权始终握在你的手里,都要看你自己的决定了。从现在开始,马上做出你的选择吧!
2.心理平衡的个体体验与表现
一个人的心态平衡与否,不像确定躯体健康那么容易,目前相关部门还没有客观而通用的标准。下文列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密斯曼提出的个体正常心态11条感受,供大家参考: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能体验到价值感。
2.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受性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受性,不被控制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忍受生活中的挫折与打击,不过度地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能明确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完整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随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留心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做的事情是切合实际的而且是有可能完成的工作。个人生活中有利己与利人的两种成分。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根据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和动机。
11.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阿谀奉承,不过分苛求社会。
我国有些心理学家对心态平衡给予如下定义:
①智力正常。
②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③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④留心力集中。
⑤完整统一的人格。
⑥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⑦有适度的反应能力。
⑧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合。
⑨有自知力。
⑩有创造性,有成就感。
§§§第十一节改善情绪在于性格的自我塑造
1.性格与情绪的关系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气质的生动体现。性格往往与人的情绪息息相关,能够说性格的内在因素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而情绪的流露又可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
中医学说将人的性格概括为五种:即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少阴之入、太阴之人和阴阳平衡之人。太阳之人性格多急躁易怒,少阳之人较活泼外向;少阴之人较平静内向,太阴之人较抑郁孤僻,阴阳平衡之人性格中和适中,情绪也较稳定。
古希腊曾有著名医学家根据人体中的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等四种体液在人体的多少,提出性格气质学说,该学说把人的性格分为四型:血液占优势的叫做多血质型;黄胆汁占优势的叫胆汁质型;黏液占优势的叫黏液质型;黑胆汁占优势的叫抑郁质型。他还分析出如:胆汁型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容易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等症;黑胆汁抑郁质型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为内向孤僻、忧郁,容易患结肠炎、精神系统等疾病。
2.性格不好者更容易患上情绪诱发病
临床医学发现,与通常人相比,性格坏人确实更容易患上情绪诱发病。但那些人为性格坏人呢?通常地讲,胆小怕事、孤僻、懦弱、对人冷淡、缺乏进取心的人属性格坏人;好表现自己、好感情用事,心胸极为狭小的人属性格坏人;特别敏感、多愁善感、优柔寡断、刻板,难与人相处的人属性格坏人;固执、自负、嫉妒、急躁、亢奋的人属性格坏人;萎靡、低沉、消极、沮丧的人属性格坏人;遇事看不开、不冷静、不达观、爱钻牛角尖,认死理的人属性格坏人;生活单调乏味、无兴趣爱好的人,与社会不适应的人属性格坏人。因此,要想不患或少患情绪诱发病,性格坏人必须改掉自己坏性格,重新塑造良好的性格。
3.怎样塑造良好的性格
塑造良好的性格,要破除“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思想。不可否认,性格的形成有着先天的因素,但遗传因素只能说是性格发展的自然前提,而绝不是一个人性格发展的结局与全部。每个人的性格发展与定向还与他所处的环境因素、受教育条件、生活条件、文化素养、思想修养等相关联。
塑造良好的性格,受外界影响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自己的悟心、决心和恒心。当感觉到坏性格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工作事业都不利时,一定要下决心加以改正。无数的事例都证明:对于一个没有悟心、没有决心和恒心的人,他的坏性格是改不掉的,“秉性难移”也许就是他的座右铭。而对于晤心强的有志者,“禀性可移”就是他们坚定的信条,他们会凭着自己的坚强决心和毅力改掉不良的性格,重塑良好的性格,使自己身心健康、事业有成。
§§§第十二节调整心态、适应社会
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向前发展,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进展。但市场经济的社会充满了竞争,竞争是每个人在社会上面临的新课题。
就养生而言,调整心态,适应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的大圈子里面,倘若不能适应社会,身体的健康必然会受到损伤。因此,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身体的健康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坐标,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调整心态是人生处世的支点。“支点”是物理学中的名称,是物体运动变化的轴心。而人心与社会之间也有一个支点,支点的一端指向人的心灵,另一端指向社会,当两端相平衡时,人的心态也趋于平衡,社会便趋于安定。
平衡心态是人们立足社会、面对现实找回自己位置的最好支点,人们要适应社会,非有这个支点不可。有些人总觉得生不逢时,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常常怨天尤人或紧张焦虑,这便是没有找准支点。与其埋怨社会亏待自己,不如从调整心态做起,找回自己应世的支点。
宗教之所以有让人心态平衡的效果,便是通过宗教教义,引导、开解人们找到做人与应世之间的支点,使人们心态得以平衡。
佛家主张“随缘”,认为任何事情的得失与结果,都有一定的缘分,不可强求,“万事随缘,心无增减”乃是佛家的一句口头禅。
道家主张“自然”,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过分主观。
儒家主张“素位”,认为凡事都应本分一点、知足一些,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贪非分之物。
从养生意义上讲,这“随缘”、“自然”、“素位”自然有其可取的一面。因为人生在世,倘若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求社会对自己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硬要强求必然会导致很多忧愁、烦恼,必然会使身心受到伤害。反之,凡事能看开些,能客观地面对现实快乐地生活,便会有一份悠然自得的乐趣,身心便得以健康。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对于社会来说,是如何尽快地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应的改革措施,使人们安居乐业;对于个人来说,则是心理承受力在社会的改革中得到调整使之平衡。具体讲也便是应该知道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可比性,人与物之问也没有必要的强求性,重要的是应在生活中明智地认识自我,在社会大环境中认识到自我的可为与不可为。
人对于自身命运的掌握,实际上也是人对时势的把握。俗话说得好:“纵有聪明,还得随形势;纵有锄头,还得不违农时。”立身处世,得其时势,便趁势而进;时势不济,便退待其时。能进能退,能屈能伸,乃是大丈夫所为。与其心不平、气不和地与时势苦争,烦恼、负累地干那些不可为的事,还不如静下心来,降低自我的期望值,找份自己能做的事干,过着节俭、坦然的平和日子,让生命充满健康与快乐。道家鼻祖老子对这点的认识是明智而深刻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此话人们可辩证地去领悟。
调整心态,适应社会,绝不是苟且求活、顾影自怜,而是用选择的手段、发现的眼光去探索生活和生命的全部意义,是对自身命运的把握。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要到来。”
§§§第十三节情绪应激自查
情绪应激也就是七情过极可诱发多种疾病,这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课题之一。
国外的医学家霍尔姆斯和雷赫把现代社会中个体遇到的重大的正性生活变化和遭到负性的生活危机称之为生活事件,而不同的生活事件所发生的情绪所导致的心理应激或心理刺激的强度也是不同的。他们将43种生活事件统计后列出分值,称为生活变化单位(LCU)。
下页霍尔姆斯和雷赫的“生活变化单位计算表”可供读者参考。读者可自查一下自己的生活变化可得到多少‘‘生活变化单位”,进而为了自己的健康,做出相应的调整。霍尔姆斯的生活变化单位计算表,我们仅能够作为参考,毕竟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与心态情绪与我们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我们从中能够看出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会导致人们情绪的波动与变化。因而在生活中不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不应大喜大悲,更不应兴奋、忧虑,而应尽量把事情看开些.让心境与情绪保持平衡与平静,这对于健康防病是大有益处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