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课-人生要禁得住诱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如何面对这些诱惑,北大人说,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要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贪婪如海水,喝得愈多愈口渴

    人,诚如波斯诗人莪谟伽耶玛所说,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梁实秋(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学者、翻译家)

    有一天,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将旧的东西先后更新,终于让书房跟上了睡袍的档次。这时,狄德罗却觉得很不舒服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名为《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一件精美的睡袍,居然勾牵出无尽的欲望和烦恼,像魔鬼一样胁迫着人去干许多不合宜的蠢事。这就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满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理尚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心就开始不安稳,它成为一个出发点,随后引来逐渐扩大的一系列不满足,被迫贪求更多的东西。

    超越正常需要之外的欲望即是贪婪,贪得无厌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利益四处奔波,他们的胸中燃烧着富贵荣华、性欲情爱等的炽盛欲火,这时,满足就像一个老是躲藏起来的美丽梦想,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例如,某些人本来在旧房子里住得很安稳,没有更多的奢求;后来有了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得上它的档次,不免大肆装修一番;豪华装修之后,又得配齐高档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有名贵衣服与鞋袜。人于是就此贪婪下去,弄不好最后会觉得自己的配偶土气,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便属于奢侈品。奢侈品固然能够为人们提供享受,但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就尽量不要去接受。因为你若接受了一样,那么外界的和内心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需求更多非必需的东西,最后受罪的只会是你自己。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为了使用而且属于所有的需要者”,这是苏格拉底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苏格拉底房屋里的家具从来都是必需的几件。一次,苏格拉底的妻子抱怨他不给她买长柄炖锅,可苏格拉底认为就是买来也没有什么用。

    如果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它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一个人的肉体需要是有极限的,无非就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就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不能超过一定的界限。山珍海味,挥金如土,只是为了摆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只是为了贪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窃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畅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它们至多只是寻求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平常、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上是什么损失,反而会受益无穷,我们也因此获得了愉快的心情。而且,我们可以把我们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对于一个满足于过平常、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无限广阔的。

    由此看来,那些非必需的、实际没用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去起贪念,也没有必要去跟着别人比,跟着别人走。内心的安稳与幸福,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所需的对象越少,幸福的感受就会越多。

    【北大心理课笔记】

    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生活是朴素的,不要被欲望左右

    生活是朴素的,不要被欲望左右。

    ——胡适(北京大学教授,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这样的人,无形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隶。他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他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自己还需要拥有更多。

    在欲望的支配下,很多人为权力、地位、金钱等身心俱疲,但是仍然觉得不满足,因为他们永远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富足、手中的权力更大。带着如此想法,他们深陷欲望的深渊,在欲望的奴役下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在勾践灭掉吴国后,辅佐勾践20余年的功臣范蠡上书请辞,他对勾践说:“过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报,臣不敢居功享乐。”

    勾践十分不解,劝他说:“你遍历辛苦,难道不想有快乐的一天吗?现在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后来他对家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

    他的家人不相信他的推断,都劝他不要在功成名就时离开。

    但范蠡自信无失,他长叹道:“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就为时已晚了。”

    于是,他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

    范蠡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没多久,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深以为奇,便任他为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殊荣,范蠡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地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就会降临。”于是他退回相印,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乡,他的家人苦劝不止,又说:“有官不做,我们无话可说,可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开口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不如放弃!”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自带一些珍宝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初到陶邑,范蠡自觉无比快乐。时间一长,他不甘清闲,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心有怨气地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认为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范蠡在陶邑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的方法,买贱卖贵,有进有止,遵循“积贮之理”,没用多长时间就又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号称“陶朱公”。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贫困的乡党故旧,为此他表白说:“在我看来,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

    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纵有万千金银也难以将其填满,所以我们需要用“度”来对其进行控制。虽然具有适当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为欲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可一旦欲望过多,就会加重我们前行的负担。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前途与风景,而太过绚丽的风景往往会成为一种致命的诱惑,在这些诱惑的左右下,渐行渐远,最终被它们所迷惑,丧失了自己。对于真正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适当放下是一种洒脱,是参透人性后的一种平和。所以,我们只有不被欲望左右,懂得珍惜拥有,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北大心理课笔记】

    人性中的贪婪总是能被轻易而彻底激发起来,当金钱成为你的目的,一个小小的谎言都能让你上当,贪婪就开始牢牢地控制住你了。只有知足知止,才能不受大辱,不遭危险。

    欲望得到满足,苦难得以延续

    任何欲望带来的幸福都是空虚没有的自信的,只有满足才是最高的幸福享受。

    ——林语堂(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学者、作家)

    1984年6月25日中午,一个惊人的消息如闪电般传遍巴黎知识界。电台和电视台宣布:“福柯去世。”当时福柯还不到58岁。

    福柯在西方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斯芬克斯,一个谜样的人物。福柯之谜主要源于福柯思想与生活的离经叛道。福柯试图用自己看似病态的生活方式表达对于这个病态社会的反抗。他曾经尝试过自杀、吸毒,用自己的寻乐避苦的生命方式以及为性欲的享乐而死的死亡方式,来实践着自已的哲学思想。

    福柯之死看似是在为哲学献身。然而,我们却要问,这是好的吗?

    其实,福柯之死实则是一场人生的悲剧。他依着迷茫的自我欲望来行动,以性爱享乐为生命至上目标,表面上看他享受到欲望满足的快乐,实际上也为他带来了持续的痛苦的煎熬。

    欲望虽是一切快乐的先导条件,但其产生却出于“困乏”。欲望获得满足后,即告消失,因而快乐亦随之俱灭。所以,所谓满足或幸福,也不可能免于痛苦及其以外的其他状态。欲望的纠缠不休,足以扰乱我们的平静,即连倦怠亦是一种痛苦,它将使我们的生存形成重负。我们要获得或达成某种事情,总是困难重重,一个计划总要遇到许多阻力,沿途布满荆棘,并且当你好不容易克服一切而获得它时,实际你除了免去一种苦恼或一种愿望之外,再也得不到什么,它和此一欲望未表现之前的状态,并无丝毫差异。在无止境的欲望驱使下,人生充满焦虑痛苦或无聊,这不是人生的偶然,而是生命的本质。

    从整个自然来看,每一事物都承受着自我生存运动的意志支配。意志,成为强大的非理性的驱使力量,其核心就是生存的欲望。生存欲望意志的驱动,使各类生命,一方面处在拼命实现生存欲望的焦渴中,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另一方面则处在相互残害的痛苦悲剧之中。

    至于人类的命运,始终都没有跳出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然而,人类如此的种种行动,目的却是虚无的、悲剧性的,是为了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那些转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个体生存。

    受欲望支配的生命是一段得不偿失的历程。人所遭遇的艰苦和所得的回报之间不成比例,生命为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而耗尽了我们的全部力量。除了得到食欲和性本能的暂时满足,或者不管什么情况下的片刻的舒适之外,我们一无所获。

    生存意志就是无尽欲望的持续延伸。实现了一个欲望,它只会暂时停歇,不久即将再次发作,而且,别的新的欲望又将升起,使无聊的人再次追求新的欲望满足。如此下去,永无止境。这就如同抛给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持他的今日以使他的痛苦延迟到明日。

    每个充满欲望的个体生命,实际上都是一个悲剧,人只不过是在苦中作乐罢了。这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快乐地嬉戏,然而终究难逃被宰割的命运。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厄运,诸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它们早已等待在其后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北大心理课笔记】

    充满欲望的人生注定是痛苦的,这种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只有把心离开欲望的追逐,弃绝这个意志对人的控制,转向宽广崇高的精神生活,才能够离苦得乐。

    肉欲的满足无法让灵魂长久安宁

    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是陌生,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

    ——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

    著名学者吴晓东在北大课堂讲授《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程,其解读的作品中有一部是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戏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由于陌生环境带来了深深的不安且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

    也许现代人真是活得太累了,所以不愿再给自己加上爱情的重负,而宁愿把两性关系保留在一个轻松娱乐的场所。也许现代人真是看得太透了,所以不愿再徒劳地经受爱情的折磨,而宁愿不动感情地面对异性世界。也许现代人的生活太乏味了,所以他们不愿再让自己忍受空虚与单调,而宁愿去寻求短暂的激情。于是,逃避爱情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空虚的一个征兆。

    在这个普遍的物欲躁动的社会中,人们连自己的灵魂都无暇关注,又怎能怀着珍爱的情意去发现和欣赏另一个灵魂呢?

    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肉体的亲昵仅是它的结果。不管持续时间是长是短,这样的相遇极其庄严,双方的灵魂必深受震撼。

    爱情应该是认真的。正因为此,爱情始终面临着失败的危险,如果失败会留下很深的创伤,那么,这创伤甚至有可能终生不愈。热恋者总是把自己全身心投入给对方并被对方所深深吸引,一旦爱情结束,就往往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尽管真正的爱情确实可能让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价,却也会使人得到刻骨铭心的收获。而逃避爱情的代价更大。就像一万部艳情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一样,一万件风流韵事也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即使肉体亲近,灵魂终究也是陌生的,他们就真正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了。

    真正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这期间必将伴随着激情。没有激情的爱情是无法成长的。

    爱神爱洛斯是美神与战神的孩子,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身上长着纱一样的翅膀,红润的脸上长着一对酒窝。美神为这个孩子的健康状况十分着急,于是,去请教女神席米勒,席米勒回答道:“没有激情的爱情,是无法成长的。”直到激情之神降临,爱洛斯才开始成长为俊美的男子,而当他与激情之神分离时,便又恢复了小孩的模样。

    这个神话也正预示了现代人的病态:现代人的爱情已经丧失了激情,变得沉闷,孩子气,缺乏生气。尽管现代人有所意识,并一直试图去寻找这种激情,可是他们所寻求的激情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激情过后只是长久的落寞与空虚。因此,现代人应该寻求一种理性而又富有激情的爱情。

    灵魂就像一驾马车,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驭者和两匹马。一匹是听话的好马,一匹是不驯的劣马,驭者是理智,好马是意志冲动,劣马是情欲。好马“能自制,知廉耻”,始终站在正确见解的一边,无须用鞭子驱赶;而那匹劣马寡廉鲜耻,而且又“耳聋”,因此,必须靠鞭打才能勉强驯服,这匹马朝着肉欲的宴席疾驰。人强烈地希望亲吻、拥抱别人的身体,沉醉于享乐之中。可是驭者和那匹好马“难为情地反抗着”,因为他们渴望得到纯洁的、高尚的、理智的、恒久的爱情。

    【北大心理课笔记】

    情感放纵无度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但是,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因此,我们应该走出这两种极端,寻求一种理性的又富有激情的爱情。

    林语堂:“知足”的精义

    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林语堂(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学者、作家)

    倘把中国人和西洋人分门别类,一阶级归一阶级,处于同一环境下,则中国人或许总是比西方人来得知足,那是不错的。此种愉快而知足的精神流露于智识阶级,也流露于非智识阶级,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渗透结果。可以到北平去看看著劲儿而多闲话的洋车夫,他们一路开着玩笑,最好让同伴翻个筋斗,好叫他笑个痛快。或则可以上牯岭去看看气喘喘汗流浃背抬你上山的轿夫;或则可以到四川去看看挽航船逆急流而上行的拉纤夫,他所能获得以维持每天生活的微薄报酬,仅足敷一天两顿菲薄而满意的苦饭。照中国知足原理上的见解,倘能够吃一顿菲薄而安逸的苦饭,吃了下肚不致担什么心事,便是大大运气。中国有位学者说过:“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

    知足又为“慈祥”“和气”的代名词,此等字眼到了旧历新年,大家用朱红笺写在通行的门联里,这是一半为谦和的箴训,一半为人类智慧,明代学者即以此意劝人“惜福”。老子有句格言,现已成为普遍口头禅,叫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文学里头,这个意识常转化而为田园思想,为乐天主义,吾人可于诗及私人书翰中常遇此等情绪。著者暇时尝于明人尺牍选集中拣出陆深致其友人书一篇,颇足以代表此等情绪:

    晚将有佳月,别具画舫,载鼓吹同泛何如?昨致湖石数株,西堂添却一倍磊块新凉,能过我信宿留乎?兼制隐居冠服,待旦夕间命下,便作山中无事老人矣!

    此种情绪当其渗入流行的学者思想,使他们安居茅舍之中而乐天知命。

    人类的幸福是脆弱的物体,因为“神”老是嫉妒人类的幸福。幸福问题因而是人生不可捉摸的问题。人类对于一切文化与物质进步虽尽了全力,幸福问题毕竟值得人类一切智慧的最大关心以谋解决。中国人竭尽了他们的常识,下过最大毅力以谋求此幸福。好像功利主义之信徒,他们常热心于幸福问题,胜于物质进步问题。

    罗素夫人曾聪慧地指出:“快乐的权利”在西方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权利,从前到现在,一向未有人注意及之;西方人的心灵常被次一等的权利观念所支配着,他们注意于国家预算的表决权,宣战投票权,和被逮捕时应受审讯的私权。可是中国人从未想到逮捕时应受审讯的权利,而一意关心着快乐的幸福,这快乐不是贫穷也不是屈辱所能剥夺他们的。欧美人的处理幸福问题常取积极的态度,而中国人常取消极的态度,所以幸福问题最后可以收缩为个人的欲望问题。

    可是一讲到欲望问题,吾人就感觉到茫无头绪,吾们真正所需的是什么呢?为了这个缘故,第俄泽尼(Diogenes)的故事常令吾人发笑,同时也着实又羡又妒,因为他宣称他是一个快活人,原因是他没有任何欲望。当他见了一个小孩子双手捧水而饮,索性把自己的饭碗也摔掉。现代的人们,常觉得自己困扰于许多难题中,而大部分与他的人生有密切之关系。他一方面羡慕第俄泽尼的逃禅的理想,同时又舍不得错过一场好戏或一张轰动的影片的机会,这就是吾们所谓的摩登人物之不安顿的心情。

    中国人借知足哲学消极地企求快乐,但其逃禅的程度尚未达到第俄泽尼之深,因为中国人任何事情从未想深进,中国人与第俄泽尼不同之点,即中国人到底还有一些欲望,还需要一些东西。不过他所欲望的只是足令他快乐的东西,而要是无法达到目的,则亦并无坚持之意。譬如他至少需要两件清洁的衬衫,但倘是真正穷得无法可想,则一件也就够了。他又需要看看名伶演剧,将借此尽情地享乐一下,但倘令他必须离开剧场,不得享乐,则亦不衷心戚戚。他希望居屋的附近有几棵大树,但倘令是地方狭小,则天井里种一株枣树也就够他欣赏。他希望有许多小孩子和一位太太,这位太太要能够替他弄几色配胃口的菜肴才好,假使他有钱的话,那还得雇一名上好厨子,加上一个美貌的使女,穿一条绯红色的薄裤,当他读书或挥毫作画的时候,焚香随侍;他希望得几个要好朋友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要善解人意,最好就是他的太太,非然者,弄一个妓女也行,但倘是他的命宫中没有注定这一笔艳福,则也不衷心戚戚。他需要一顿饱餐,薄粥汤和咸萝卜干在中国倒也不贵,他又想弄一甏上好老酒,米酒往往是家常自酿了的,不然,几枚铜元也可以到汾酒铺去沽他妈的一大碗了;他又想过过闲暇的生活。而闲暇时间在中国也不稀罕,他将愉悦如小鸟,若他能: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倘使无福享受怡情悦性的花园,则他需要一间门虽设而常开的茅屋,位于群山之中,小川纡曲萦绕屋前,或则位于溪谷之间,晌午已过,可以拽杖闲游河岸之上,静观群鹈捕鱼之乐;但倘令无此清福而必须住居市尘之内,则也不致衷心戚戚,因为他至少总可得养一只笼中鸟,种几株盆景花,和一颗天上的明月,明月固人人可得而有之者也。故宋代诗人苏东坡就为了明月写了一篇美丽小巧的短文,叫作《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北大心理课笔记】

    在林语堂看来,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如此。

    ·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